假如皇上突然驾崩了,那么是太上皇复出,还是太子继位?

Goodboy82862206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皇上去世之后是太上皇复位还是太子继位。

早在秦王赢政自封为始皇帝后,便追封自己的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以表示他对死去的先王的尊崇。这是太上皇称呼的最早应用。


刘邦打下天下后,他的父亲还活着。刘邦已经是皇帝了,刘邦他爹该叫什么呢?经过讨论,决定把刘邦他爹叫太上皇,意思就是位居皇帝之上。

所以在中国古代皇帝退位之后,就被称为太上皇。

我们都能想到,中国的皇帝一般都是终身制,不是任期制。原因很简单,皇帝的位置那么好,谁坐上了还想下来?(虽然实际上并不是像看起来那么好。)对于大多数皇帝来说,谁要我的位置我就要谁的头。


这就导致了,中国的太上皇真是凤毛麟角。他们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因事被逼退位和主动退位两种。

被逼退了太上皇占大多数。在中国古代的杰出代表有唐高祖李渊和唐玄宗李隆基。

唐高祖李渊有个好儿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过于迫切的想得到皇帝之位,就在玄武门干掉了自己的兄弟,并且逼宫自己的老爹李渊。李渊无可奈何,为了保全性命,只好把天下送给了李世民。


唐玄宗李隆基,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老来越来越喜欢玩乐,不理朝政,宠信佞臣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其实当时不管朝廷还是天下,都处在一种岌岌可危的状态。

此时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大军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攻下洛阳,打下潼关,兵锋直指长安。

唐玄宗一看打不过怎么办?逃呗!他就急急忙忙的收拾行李,带着宠臣和家眷们像四川逃去。可是他的太子李亨觉得这么跑到四川去也没啥用,还不如找个地方收拾收拾,准备抵抗叛军呢。于是他辗转之后到了灵武(今宁夏),组织军队反击,并继位做皇帝,是为唐肃宗。继而追封他老爹为太上皇。唐玄宗看木已成舟,也无法改变这一现状。只好当起了太上皇了。



以上两个皇帝,都是被迫退位,所以他们的待遇不怎么好,甚至还有些惨。

主动退位的皇帝比较著名的就是乾隆。乾隆活了89岁,当了61年皇帝,本来是能当64年的。但是乾隆觉得他在位时间不应该比他的祖父康熙时间长,于是就把位置传给了太子,是为嘉庆。

但是乾隆还牢牢把握着大权,他害怕交出权力之后,自己的下场会很凄惨。所以乾隆虽然名义上成了太上皇,但还是实际上的皇帝,所以最后几年他活得比较舒服。

看完了几位比较著名的太上皇和他们的下场,我们来讨论一下,皇上去世后是太上皇复位还是太子继位呢?

正常来说,都是太子继位,因为皇上去世的时候太上皇早死了。本身太上皇退位的时候就垂老矣矣,没有几年的活头了,怎么能跟他儿子比寿数呢?当皇帝死的时候,自然只能是太子继位了。



当然我们还得谈一谈老寿星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活了78岁,可以说是高寿了。他差点活过了他儿子,注意是差点,事实上,在他死后很短的时间内,当时的皇上肃宗就因病去世了。但是因为太上皇去世在先,皇上去世在后,虽然丧礼是比较麻烦,但是这不影响皇位的继承啊,太子即位就完事了。

凡事皆有特例。皇上死后,太上皇复位的事情也有发生。比如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国不可一日无主,其弟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后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这时朱祁钰已经病重,很快就去世了。朱祁镇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真是奇人一枚啊!

所以皇帝不好当,太上皇更不好当,且当且珍惜啊!


历史漫谈君


在有太子的情况下,皇帝突然驾崩,太子继位是最合乎法理的,太子本就是未来的储君,因此基本不会出现其他的情况,即便会有特殊情况发生,也基本是太子和皇子之间的争夺战,至于说到太上皇,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好考虑的。

要知道,一个皇帝一旦成为太上皇,是主动也好,被动也罢,实际上已经被阻隔在皇权之外,当然,这并不是说太上皇没有权力干涉朝政了,而是说已经与皇位无缘。

太上皇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就是主动让位型和被动退位型,被动退位的基本就不用考虑了,一般是被自己的儿子逼着退了位,余生就是在软禁中度过,别说是干涉朝政了,就是正常的亲情也不可能拥有了。而主动退位的则大多还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余热,不管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离开了皇帝这个宝座,但是基本都没有离开权力中心,这一种类型可以称之为太上皇帝,是比皇帝更权威的存在,在太上皇帝存在的时候,皇帝实际上不能算是亲政,和太子监国差不多,手中的权力很小。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一般都会等着太上皇帝去世后才会真正掌权,或者太上皇帝主动把全部权力交出来,但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即皇帝夺权,比如唐睿宗和唐玄宗。唐睿宗最初迫于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夺权的压力主动将皇位交了出来,成为太上皇帝,仍旧大权在握。李隆基并不愿意做一个什么都决定不了的皇帝,很快就将太平公主除掉,然后唐睿宗将手中的权力都交了出来,李隆基开始亲政。

尽管唐睿宗一直是主动在让位,但实际上也是被儿子李隆基所逼迫,当初唐睿宗的皇位原本就是李隆基夺来的,然后将唐睿宗扶上了皇位,唐睿宗本身在后期的权力斗争中是输给了李隆基的,所以唐睿宗被逼着一步步离开了权力中心。 历史上真正舒舒服服做太上皇帝的大约只有乾隆皇帝了。

那么太上皇帝能不能在皇帝突然驾崩之后重新坐上皇帝之位呢?基本不可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年龄问题,太上皇帝基本都是皇帝的父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况基本不存在,即便存在,太上皇帝也不是皇位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太子才是。我们就拿乾隆皇帝来说,如果乾隆活的够久,嘉庆死在了前面,嘉庆在有生之年都没有真正亲政,但即便这样,嘉庆死后,乾隆也不可能重新复出做皇帝。

毕竟他已经将皇位让出来了,按照正常的顺序来说,皇位是向下传递的,不可能倒回来向上传递。所以,嘉庆死后,太子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就算是没有太子,也轮不到乾隆,只可能是嘉庆别的儿子或者乾隆别的儿子。乾隆即便是想当这个皇帝,也不太可能和自己的儿子、孙子来争夺皇位,这是不合礼仪的,即便朝中都是他的心腹,估计也不会支持乾隆重新称帝,况且乾隆要真想再做皇帝,完全可以在嘉庆活着的时候复位,而不是选择嘉庆死了和自己的子孙争位。

当然,以上说的都是一般情况下,历史上也确实有成功复位的太上皇,最著名的莫过于明英宗朱祁镇。但是这个例子实际上特殊的地方很多,首先朱祁镇的皇位是在特殊情况下丢失的,然后他的弟弟朱祁钰成了皇帝,而他成了太上皇,原本朱祁钰就是想着归还皇位的,只是权力在手中的时间一长,就不舍得丢掉了,这才囚禁了朱祁镇。

但朱祁钰的身体却不怎么好,在30岁的时候突然得了重病,这才给了朱祁镇可乘之机,朝中有人将朱祁镇放了出来,成功复位,而朱祁镇之所以复位成功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即朱祁钰没有儿子,确切的说他的儿子已经死了,皇位本身就没有继承人,在这个时候,朝中自然会有人选择提前放出朱祁镇,因为这样会有立功表现,毕竟朱祁钰一旦去世,本身皇位就会是朱祁镇的。

所以这个例子实际上没有代表性,而且朱祁镇只是朱祁钰的哥哥,而绝大多数的太上皇都是皇帝的父亲。

当然也有身为父亲的太上皇复位成功的,原因就在于皇位被夺去的时间很短,新皇帝甚至还没有得到承认,因此太上皇复位比较顺利,比如唐昭宗,唐昭宗在被节度使囚禁三年后回到了长安,但为宦官所不喜,因此900年的十一月,宦官们将唐昭宗囚禁在少阳宫,而扶立太子李裕登基,不过901年的正月,朱温就命人处死了干政的宦官,而让唐昭宗成功复位。

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少的,都是太上皇从皇帝手中夺回皇位,所处的环境也是战乱时代,倘若在和平年代,太上皇基本没有机会复位,一旦成为太上皇,就不可能再做皇帝,皇帝倘若突然驾崩,太子就会按照规制登基。


萧晓四姑娘


  在中国历史上太上皇并不怎么多,而且大都不是自己主动退位让贤的。对于这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次那就是明朝的夺门之变。

  在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被俘,朝臣拥立明代宗朱祁钰为皇帝维护了国家的安危,之后明英宗放回来之后被尊为太上皇。到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复辟当上了皇帝。在这件事中太上皇复出是发生在明代宗没有儿子,明英宗发动政变才成功复出的。如果有儿子的情况下我想明英宗不太可能复出的。

  在历史上被迫当台上皇的居多,如果皇上突然驾崩了我想也会由太子去继位。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皇帝死前没有立下遗嘱,那些大臣也会拥戴太子,如果太上皇复出他们能不能继续当官都是问题。如果有遗嘱我想皇帝也会传位给太子,毕竟被迫当上太上皇的难免不会记恨与他。如果成功复出不认他这个皇帝都是有可能的。

  第二种就是主动退位的比如向宋高宗和乾隆,这两位比较特殊虽然退位了但是权利还是在自己的手中。即使皇帝突然驾崩要在选个皇帝我想他们也不太会重新复出直接让太子即位就可以了。毕竟皇位对于他们来说只是象征,真正有用的是手中的权利。

  不管是哪种我想都会是太子继位,而夺门之变只能算是比较特殊的情况了。


读史鉴往


好像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但是明朝出现过皇帝因为被俘,莫名其妙的成了太上皇,后来有大臣发动政变,再次复位的情况。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结果被瓦剌的首领也先俘虏。由于北京一时群龙无首,于谦等人就拥戴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做了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明代宗。朱祁钰做了皇帝以后,任用于谦,打退了瓦剌的进攻,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但是,后来瓦剌把明英宗朱祁镇放了回来,明代宗朱祁钰本来是不愿意的,在于谦等大臣的建议下,明代宗就把哥哥明英宗接回了北京。

此人估计也没有想到,自己稀里糊涂的做了太上皇,心里虽然不爽,但是也没有办法。好在自己的命保住了,做不做皇帝那时次要的。不过他也没有料到,自己竟然能再次当上皇帝。公元1457年,明代宗在第8个年头的时候,突然生病了。手底下的一员大将石亨,认为明代宗快不行了。于是,找了一帮人在一起谋划,一不做二不休,发动了一次宫廷政变,拥戴明英宗再次复位。

当时,明代宗朱祁钰也没有死,明英宗复位以后,被囚禁了起来。一说被宦官勒死,一说是病死的。我估计是被杀了,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啊,明英宗不可能不杀明代宗。且明英宗继位以后,把于谦等人也干掉了,那么明代宗的下场估计也是一样。总之,在历史上,很少自愿做太上皇的。比如唐朝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被迫做了太上皇,假如当时李世民做了一年皇帝就驾崩。肯定会把皇位传给太子,假如太子还小,太上皇肯定会复出。如果,太子很大了有亲征能力,那么就另当别论。不过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还是很少。

所以,明朝就有一个孤例。明英宗因为出征瓦剌被俘虏了,于谦等人就立他的弟弟做了皇帝。但是,他弟弟做了几年皇帝以后,生了病。如果,明代宗死后,按理说会传给自己的儿子。但是,某些权臣为了谋求后路,就发动政变,然后迎接太上皇复位。因为,当时的明代宗没有儿子,死后皇位肯定是明英宗的。所以,一些权臣就趁机发动政变,迎接明英宗做了皇帝。假如,明代宗的儿子很大了,有能力处理政务。我相信,那些人发动政变也要衡量一下自己的实力。其实,明朝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本想把位置传给太子朱标。但是,太子还没有继位就死了,而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所以,朱允炆作为嫡长子,当时已经很大了,有亲政能力,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孙子。其实,我们也可以把朱元璋看作是太上皇,儿子死后就把位置传给了孙子。如果,是被迫的太上皇,就会出现,明英宗和明代宗这样的情况。小伙伴们,应该明白了吧!


谋士说


退休的领导想要再重新主持工作,除了法理上的支持,还需要有人拥护。

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大多数都是被迫退居二线的,主动的如赵武灵王,最后饿死沙丘宫,当然这是他没有处理好赵王跟小儿子之间的关系所导致的,如乾隆,虽然升级为太上皇,但帝国的权力依然集中在自己手中。

历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皇帝死了,太上皇复出的情况,大多时候,都是皇帝没死,太上皇就因为各种原因“寿终正寝”了。

当然有一个很特殊的例子,那就是太上皇发动政变复出,把皇帝赶下台的情况。明代英宗在大臣的协助下发动“多门之变”成功复辟,但这种情形属于政变,而且皇帝还没有驾崩的特殊事情。

那么,如果皇帝驾崩了,太上皇到底有没有机会重新上台呢?

从法理上讲,太上皇已经从继承序列中剔除

无论太上皇是主动交出权力,还是被迫升级,但皇帝才是一个封建王朝唯一的最高掌权者。太上皇属于退居幕后,或者直接退休,前者的情况是因为太上皇的影响力还在,其权威依然能够通过某些还效忠他的班底发挥效用,而后者是,皇帝上台后,对太上皇班底完成了清洗,全部换成了自己的人。

但是无论哪种情况下,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中国权力交接的继承传统中,都没有儿子死了,老爹即位的情形。虽然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从未以法律的形式来严格规定继承权制度,比如颁布皇位继承法之类的,但长期形成的政治文化传统,从兄终弟及逐渐完全转变为父死子继后,就形成了一套大家都默认的继承制度。

这套制度没有律法保护,但是有传统捍卫。因为传统这种东西,一旦被颠覆,势必会造成后续继承的严重问题,比如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给新生的大唐开了一个极坏的头,导致之后的几代帝王几乎都是政变上台。

所以,从这种传统意识形成的“法理”上讲,太上皇是没有继承资格的。

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权交接从来都是腥风血雨的

父死子继,虽然长期以来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传统继承制度,具有天然的优势,但是并不是一个足够稳定的政权交接方式,诸子夺嫡,旁系皇室政变,这些都是中国封建王朝屡见不鲜的现象,乃至于权臣们只要拥有足够的实力和政治威望,也可以轻易让前朝帝王“禅让”。


所以说,太上皇想要再皇帝死后,“降级”成为皇帝并非不可能。但前提是,他需要拥有足够的实力以及政治威望。

太上皇从成为太上皇那一天开始,势必就已经成为皇帝需要警惕的对象,皇帝们会以各种手段实现对朝堂的大清洗,以确保将太上皇的权力完全转移到自己的手中,同时还要将太上皇完全改造成一个深居宫内的“聋子”“瞎子”,让其彻底远离政治舞台。

如果是自己主动升级的太上皇,大多对朝政的掌控都已经到了极致,皇帝因为权威不够,是无法在太上皇身前获得绝对的权力的,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扮演太上皇橡皮图章的角色,是故,在这种情形下,皇帝挂掉了,太上皇可以轻易重新“降级”成为皇帝。但是对于掌握绝对权力的太上皇而言,这种做法完全是百害而无一利。因为太上皇本身就掌握大权,他没有必要为了重新做皇帝,而去折损自己的政治威望。

但对于完全被剥夺掉权力的太上皇而言,那么其实当不当皇帝,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能够重新掌握权力。就像吕后临朝称制、慈禧垂帘听政一样,她们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

太上皇如果能够重新掌握权力,也同样没有必要去破坏继承序列,让自己的孙子,或者其他儿子之类的做皇帝,自己做一个实权太上皇,这才是最优选择。


是故,综上所言,无论是何种原因,太上皇都没有必要主动降级成皇帝,因为太上皇这个位置的权力定位就十分模糊,他地位上高于皇帝,权力上取决于自己实力和威望,并不在于皇帝这个名号。


文话史


这得看具体情况,宗室继位礼法在权力面前,只能乖乖低头,谁掌握了权力,谁就能坐上龙椅,当然,还得看有没有太上皇。

毕竟几千年的历史中,皇帝数百,太上皇就那么几位。

假如太上皇与太子俱在,而皇帝驾崩,继位的抉择分四种可能。

其一,太上皇如乾隆。我们知道,乾隆成为太上皇,那是囿于自己在位六十年让位的誓言,他名义上是在位六十年,实际执掌权力六十三年。

如果嘉庆在乾隆之前驾崩,那不用说,绝对是乾隆复出,毕竟诺言乾隆已经履行了,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

就算乾隆老迈,嘉庆的皇子健壮,这也改变不了事实,朝中的大臣们,都是乾隆心腹。乾隆自己也是热衷权力,他能在传位时拿走玉玺,就可以让皇孙登不了基。

他的归位,没有丝毫阻碍。

其二,就是太上皇握权,但是不想再争夺了,这种情况下,太子登基则是毫无疑问的。

比如宋高宗赵构,他做了几十年皇帝,天天提心吊胆,害怕国家被灭、自己被抓,他还得上表称臣,接受羞辱。

他做皇帝是真做烦了,所以让位给了宋孝宗。宋高宗做了几十年太上皇,八十多岁才死。毫无疑问,如果宋孝宗死了,宋高宗绝对不会复位,他已经不想再做皇帝了。

其三,太上皇没有做过皇帝。确实,没有做过皇帝的人,也是可以成为太上皇,这种多见于开国之君的父亲,如刘邦的老爹刘太公。

刘邦如果死在刘太公前面,刘太公是绝对不可能上位的,他没有在打天下时出过力,没有什么人会依附于他麾下,相比之下,太子就合理合法多了。

这种情况下,是太子继位。

其四,太上皇做过皇帝,但已成为摆设。这种情况,一般是太上皇已经被软禁了,比如宋徽宗、明英宗。

既然太上皇被软禁,皇上驾崩前是掌握力量的,朝中自然多是皇帝心腹之臣,皇帝一死,太子即位理所当然。

我们知道明英宗复辟,但这个情况,很大成分是因为明代宗的儿子死了,如果他的儿子还在,明英宗估计是无法复辟的。


浮沉于史


中华上下五千年时间,因为皇帝的至高无上没有多少人情愿放弃。就像唐玄宗李隆基早在天宝初年便有意传位给太子李亨。结果直到肃宗灵武即位才被迫下台。

而皇帝过世,太上皇仍然健在这样的情况更是凤毛菱角,还和自己的孙子抢皇位作为太上皇又怎么好意思。

选择太子继位,而非太上皇复辟我觉得有以下原因:

1、从权力交接上看。太上皇如果是自愿逊位。这样的太上皇虽然隐居幕后,但是依旧掌控着朝政。皇帝去世了,立自己的孙子当皇帝对于其实际权位是无所损失。而且还能帮助新君快速确立权威,保证政权的顺利过渡。典型就是乾隆皇帝。太上皇非自愿逊位,大多已经没有实权。其生活起居仰仗儿皇帝,而且这些儿皇帝大多对于太上皇有所防备,即使突然去世也会专门安排处理。比如肃宗重新夺还两京后,李亨便一直对李隆基有所防备。


2、从朝廷礼法。按照中国儒家思想所讲求的宗法制,概述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却没有所谓“子死父继”说法。而且太子本就是储君,也就是预备的皇帝。优先级别也应该在太上皇之前。这样的情况就比如刘邦的父亲刘太公。

3、从太上皇的角度看。长久的执政带来长远的思考与绝对的理智。太子继位,太上皇为其站台撑腰便可以保证政权平稳过渡。如果太上皇要重新继位,那么问题来了。迟暮的太上皇能够掌握政权多久。终究是要传给子孙的。作为当朝太子未能如愿登基,即使成为皇太孙权威也将大大受损,对于日后继位产生一定影响,造成政局的不稳定。另立新的储君则更是名不正则言不顺。纵观历史,国家政权的交接都是将稳定放在首位。唯一能想到的特殊情况也就是明英宗在景泰帝死后南宫复辟。但是其与当朝皇帝是兄弟关系而不是父子关系。与当朝太子也只是伯侄关系。


按照上述理论,应该选择是太子继位。


历史的拐点


追记历史来回答下这个奇葩的问题吧!历史上太上皇和皇上同朝执政的很少,现在我就你提出的问题,简单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比如说时间近点的乾隆吧!乾隆当时“高风亮节”美其名曰不能超过他爷爷康熙在位的时间,就提前退位为太上皇。但他这种退位让贤并没有把手中的权力交出去,而是继续在幕后指点江山,以至于当时他的儿子嘉庆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没有一点儿话语权。如果嘉庆皇帝死在乾隆这个太上皇前面的话,我想乾隆还是不会复出的,毕竟乾隆年纪也大了,与其再出来瞎折腾一番,倒不如把皇位再指给自己的儿子或孙子,自己继续悠闲的在背后主持全面工作。




再说一个刘邦吧!刘邦夺得天下之后顺利建国成帝,但刘邦的父亲却是一介草民,自己的儿子成为了皇帝,按当时的礼数上来说,刘邦父亲这个架子不好拿啊!所以刘邦就追封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这也是咱们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当过皇帝的太上皇。这样的历史背景,刘邦的父亲更是不会复出。

最后说一下李世民,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逼他的父亲李渊下台的,李渊退位为太上皇后也就不再触及朝政上的事。虽然历史上对李渊的重视程度不高,但是唐朝毕竟是他一手开创的,要说一点基础也没有,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按你提的这个问题,如果李世民兵变成功早期驾崩的话,李渊是不是复出还真说不好。

这类历史设想的问题真的不好作答,因为它的随意性真的太大了。个人的一点看法,说的不好还请包涵!更多精彩历史就点击关注吧!


追记历史


这个问题很是新颖!

问题中描述的这种情况,历史上只发生过一例(稍有不同),那就是明英宗朱祁镇从皇帝到太上皇再当皇帝的情况。明英宗朱祁镇是大明的第六、第八任皇帝,“堡之土木变”后被俘,其弟朱祁钰即位(明代宗),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明代宗朱祁钰病重,当了七年太上皇的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重新复位。

(明英宗朱祁镇)

接下来我们就针对问题中的这种假设情况,分析一下有几种可能:

第一种情况:按照历史上储君即位惯例,如果皇帝驾崩,此前已立太子且已成年,按程序太子继承皇位;

第二种情况:如果皇帝驾崩,此前已立太子且年小,那么太子即位,太上皇可能垂帘听政;

第三种情况:如果皇帝驾崩,无太子,太上皇可能即位或者从宗亲中选一位新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

太上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尊号。自秦始皇追尊其父为太上皇起,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二十几位太上皇。因国事艰难,主动去当太上皇北齐武成帝高湛、北齐后主高纬、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夏神宗李遵顼;以俘虏身份被尊太上皇的明英宗朱祁镇;因胁迫下不得不做太上皇的晋惠帝司马衷、唐高祖李渊、唐昭宗李晔、西辽帝耶律直鲁古;因身体健康原因当太上皇的后凉太祖吕光、唐顺宗李诵、宋光宗赵惇;为求清闲而当太上皇的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眘;最后就是为兑现承诺而当太上皇的乾隆皇帝弘历。

(乾隆皇帝弘历)


野史也是史


首先,这情况在我国历史上是不存在,因为历史上因皇帝驾崩而复出的太上皇,就只有一个,他就是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所俘,还被瓦拉大军押送着,一直杀抵北京城下。幸好于谦临危不乱,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然后组织军民奋起抵抗,才最终取得北京城保卫战的胜利,并成功把明英宗赎回。

此后,明英宗便以太上皇之身份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在景泰帝病危之际,石亨与徐有贞等发动夺门之变,再度拥立明英宗,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宫复辟。

但由于景泰帝的太子朱见济早在景泰三年就已夭折,此后景泰帝再无子嗣。因此,不存在太上皇与太子同事并存的情况。也正因为这样,学界对于发动南宫复辟的必要性,一直都是存在质疑的。要知道,景泰帝当时已无子嗣,太上皇明英宗复位置基本上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很可能就是石亨与徐有贞等人为了建立拥立之功,故意发动的一次多此一举的宫廷政变罢了。

回归正题,那么假如当朝皇帝突然驾崩,而太上皇和太子又同时并存时,那究竟是让太子继位,还是太上皇复辟呢?我想基本上只能由太子继位!

<strong>

第一,太子继位,是名正言顺的!以明英宗做例子,如果朱见济没夭折,估计明英宗在景泰帝病重时,就会被除掉了,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复辟。太子作为国之储君,在皇位继承上是名正言顺的,具有难以撼动的地位。因此,别说是早已淡出朝局的太上皇,就是拥兵自重皇子,要想在改朝换代之际除掉太子,那也是很困难的。

即便是太上皇与太子同时存在,肯定还是太子继位几率最大。这可不是势力问题,而是法理问题。

第二,太上皇除了个别因为政变,而被迫当上“太上皇”的之外,其他都太上皇,都是因为年老而厌倦朝政的老皇帝,比如宋高宗、宋孝宗、乾隆等。因此,即便他们在世期间接班人驾崩了,他们也不会,更不可能继位。别说有太子,即便没有太子,太上皇也会主持大局,在皇族宗亲中,挑选合适的后代继承。

第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王朝帝位都是自上往下传的!父终子继,兄终弟及,这是中华历代之传统。太上皇是太子的长辈,皇位岂能由下往上传的呢?

第四,正常情况下,朝中文武都不会选择支持太上皇,而不支持太子。还是以明英宗做例子,假如景泰帝死了,太子朱见济和明英宗同时存在。那么满朝文武都不会铤而走险的跑去拥立明英宗,肯定都会选择拥立太子。

毕竟太子不仅名正言顺,而且年轻的君王总比经验丰富老成的太上皇要更容易把控。因此,在公在私,都会拥立太子!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