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20種人生感悟,句句通透,值得你一讀再讀!

《道德經》20種人生感悟,句句通透,值得你一讀再讀!

《道德經》,又被稱為《老子》,因為全文僅有5000字,所以又稱五千言。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僅用五千字就囊括了宇宙人生、囊括了修身、治國、軍事、養生等諸多方面的內容,而且見解精闢,受到後世乃至外國思想家的推崇。《道德經》的思想不僅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也是照亮我們前進道路,指引我們人生的大智慧。

1.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譯文:彎曲可以保全,受壓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於是更新;單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

感悟:做人要懂得迂迴。

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譯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感悟:人要學水的精神,抱著利他、不爭的心態做事,才會如魚得水。

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譯文: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感悟:告訴貪得無厭的人,要適可而止,這裡的“持”的意思就是用手拿著,貪得無厭的人都是手裡面已經有很多東西了,還想拿著其他的東西,拿的多的時候,很容易把東西弄到地上,“不如其已”這裡面的“已”是止,就是說不如適可而止,總體反應 不要貪得無厭,要適可而止。

《道德經》20種人生感悟,句句通透,值得你一讀再讀!

4.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生長萬物而不居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導引萬物而不主宰,這就是奧妙玄遠的德。

感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做出了貢獻不據為己有,能夠坦然釋懷,該放下就放下。也就是說,你必須要努力做出一番事業或成就,然後才能談捨得。捨得不是隻教我們放棄,捨得是一種功成身退。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譯文:能瞭解別人的稱為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聰明。能戰勝別人的只能說明有力氣,戰勝自己的才叫強者。知道滿足者才感到自己富有,身體力行才說明他有遠大的志向。

感悟: 人生最大的挑戰就是戰勝自己,唯獨自己是最難戰勝的。有位作家說得好:“自己把自己說服了,是一種理智的勝利;自己被自己感動了,是一種心靈的昇華;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種人生的成熟。大凡征服了自己的人,就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

6.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譯文: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

感悟:老子不主張與人結怨,主張和解,主張修善。個人與個人可以結怨,家族與家族可以結怨,國家與國家可以結怨。這種積就的冤仇不利於個人的生活,不利於社會的安定、不利於世界的和平。

老子從天道之善而得出的結論是:儘量不要結怨,而要積極修善,為了修善也不能結怨,一旦結怨,就難以為善。俗話說:“冤冤相報何時了”。人間最可悲的是骨肉相殘之結怨,親人反目而結怨。

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譯文: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乾硬枯槁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的一類。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強大的,總是處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於上位。

感悟:老子認識到柔弱的東西里面蘊涵著韌性,生命力旺盛,發展的餘地極大,很能持久。故在柔弱與剛強的對立之中,老子斷言柔弱的呈現勝於剛強的特性。

《道德經》20種人生感悟,句句通透,值得你一讀再讀!

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譯文:禍與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轉化。

感悟:大家都知道塞翁失馬的故事,這個故事非常形象地說明了禍福相倚的道理。聰明的人,總是能從好事中看到危機;能從壞事中看到機遇。從好事中看到危機,就能夠居安思危,及時處理危機。從壞事中看到機遇和希望,就能夠化腐朽為神奇,甚至反敗為勝。

9.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感悟:做人做事一定要看到“無”的價值。盆子內部是“無”的,所以能裝東西;房子內部是“無”的,所以能住人。當然這種無不是絕對的沒有,在這裡是說無形,看不到的東西,比如信用、道德等等,但我們一定要知道他的價值。

10.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譯文: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

感悟:做事情不要怕別熱嘲笑

11.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12.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譯文: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離開載裝行李的車輛,雖然有美食勝景吸引著他,卻能安然處之。為什麼大國的君主,還要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

感悟:《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定,誠然。靜中有大智慧

《道德經》20種人生感悟,句句通透,值得你一讀再讀!

13.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譯文:治國要用“正”,帶兵打仗要用“奇”,取得天下要通過“無事”。

感悟:做事情要懂得“正”和“其”

14.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譯文:要想做成難事,必須從容易的事著手;要想做成大事,必須從細小的事情入手。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譯文: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讚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16.“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譯文:和解大的怨恨,必然還有殘餘的怨恨,怎麼能算是妥善呢?因此,聖人執借據卻不逼索於人。有德者就象執借據而不逼索一樣,施德不求報,得理能讓人。

感悟:人生最難的就是不責於人,既不責備他人,這是很高的修養。老子強調,為人寬善,即使我們佔盡優勢,也不能咄咄逼人。

17.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譯文:“聖人”不積累財貨,他盡全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儘可能給與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天的法則是利物而不害物,“聖人”的準則是幫助別人而不和別人爭奪。

感悟:世上的人都在不斷積聚財富,老子告訴我們另一種富有。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在於他積累多少財貨,因為積累起來的財貨總是有限的。行善幫助別人, 而與人而愈有。

《道德經》20種人生感悟,句句通透,值得你一讀再讀!

18.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文:聖人方正而不孤傲,喻指道者雖有所合於規矩;有稜邊而不至於割傷別人。比喻為人廉正寬厚。坦率但不過分為放肆。"光而不耀"即光明而不耀眼。

感悟:《易經·乾卦》上說:亢龍有悔。亢就是飛得太高,至進不知退。只看到事物的一個方面,就是不成熟的表現,必然會招致不好的結果。

19.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

譯文:求學要每天積累學問,修道卻要每天減少;不斷減少,以至於無為。

感悟:世人努力求學、學習、修行,會讓一個人覺得日有所長、收穫日增,有更多成就感。也容易讓人增長傲慢、自負,強化自我意識。

真正的學道、修行的過程卻是“日漸減損”。把我們錯誤的認知、觀念、心態、行為,加以反觀照見,去除掉、淨化掉。

20.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聖人堅持以其無私的心態,反而成就了他個人。

感悟:老子是主張“無為”的。“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前半句說的是人不要有太多的私心去刻意的追求什麼東西,要做的是是自己成為整體的一部分,不要因刻意追求脫離了整體,只要滿足自然的規律,不要阻礙整體的協調,運作,自然最後個體的存在會得到各方面的滿足,因為符合了“道”,整體存在了,和諧了,做為個體的人,本性得到了舒展,也就得到了滿足,“故能成其私”。

注:圖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