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會議上普魯士王國為什麼把華沙一帶的土地讓給沙皇俄國去換取萊茵河和薩克森?

cjdjyhggg


這個問題,一句話來說,普魯士當時並沒有和沙皇俄國講條件的資格,儘管英,奧,普,俄是反拿破崙戰爭勝利最大的四個功臣,但普魯士和英奧俄這三個國家在綜合實力上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的,可以說和這三者不是一個量級,這點有點類似後二戰勝利後的法國之於英美蘇。



因此,維也納會議的結果,無論是俄國分得華沙大公國的部分土地,還是在西部獲得萊茵蘭和威利特伐利亞領土的補償,都不是普魯士主觀意願上的結果,只有兼併薩克森是普魯士想要的,但也由於英奧堅決反對其完全兼併薩克森而不得不最終吞併了40%,而普魯士獲得萊茵蘭和威斯特伐利亞是因為它需要充當萊茵河畔的守衛者角色去防禦法國的野心。


儘管萊茵蘭地區工業發達,但是在普魯士接手初期,很難預料到其日後在德國工業革命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因為當地的百姓已經和普魯士國家主體的容克和農民經濟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他們的主體是中產階級,城市居民,可以說事高度資產階級趨向了。然而沒想到的是,這點讓後來的普魯士佔盡了便宜。

而進軍波蘭,進而保持德意志地區的分裂是沙俄掌控歐陸霸權的重要手段,因此不久就搞了一套神聖同盟,其實是為了勢力滲透進中歐。

事實上,非常划算。萊茵蘭,威斯特伐利亞,北部薩克森,畢竟是受過德意志文化薰陶的,而且這些地區很快就融入了普魯士的經濟和生產軌道中,至於波蘭這個燙手山芋,民族獨立傾向和文化底蘊不比普魯士弱,那畢竟是斯拉夫人的土地,還是讓斯拉夫人內鬥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