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记忆最深的人是谁?为什么?

尛125762759


看到如今富裕的中国人民,和越来越强大的新中国,不免让我想起毛泽东和邓小平来。

可以说我们今天取得的一切成果,无一不和这两个伟大的领导人有关。

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只有独立,自主,才能不受外国侵略者的欺凌和压迫。才有可能走向富裕和强大。

我们国家的独立和自主,民主和自强,正是从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开始的。正是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让人民有了建设我们社会主义家园的机会。

毛泽东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国内外环境,带领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这期间,他带领我们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帽子,增强了我们的国防力量,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研究成功,大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旧中国了,中国的影响力慢慢的在世界上大了起来。

这一切成果的取得,都是和毛泽东建立新中国分不开的。

中国真正的走上富裕强大的道路,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邓小平在中国实施的改革开放分不开。

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提供了发展中国经济的条件,他在中国指定了经济特区,划分了沿海城市,让中国人民靠我们自己的劳动,开创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的深入,中国制造的产品不断的走向世界,让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知道了中国,知道了中国制造。

越来越多的人,用中国制造的产品,就给中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利益。

中国渐渐的发展起来了,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富裕了,中国更是涌现出来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样的国际大都市。

正是因为中国人民富裕了,所以中国也随之强大了起来。

正如开始说的,我们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功,无一不和毛泽东有关,无一不和邓小平有关。

所以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毛泽东和邓小平。


汉史趣闻


我记忆里最深的人应该是毛泽东,因为,受毛泽东思想教育让我成长,长大。

也常听长辈们讲他的伟大,他领导全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团结一心齐奋斗,推翻了压在人民大上的三座大山,赶跑;帝国主义,由一个旧中国,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过上了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平等自由的幸福生活。

毛泽东他不但是政治家,而且是文学家,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具有深厚的军事理论,和愽大的军事思想,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用他的思想理论战胜强大的美帝的威胁和挑衅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是中国人民深深爱戴的领袖,中国人民永远都会怀念他。

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爱人民,他是人民大救星。


杨保苟284


我记忆最深的人是开国领袖毛泽东,我生在新时代,长在红旗下,是听着红歌,读着毛主席的书长大的。从我记事起,就知道毛主席缔造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个党是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是为人民谋福祉的,立志长大了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也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毛主席亲自创建缔造的,这支军队是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到井冈山根据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兴旺发展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壮严宣告的,毛主席开创了中国新纪元,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了站起来,毛主席一家牺牲了六位至亲,这在中国革命史上,也是少有的。为了让中国人民坐稳江山,毛主席在接受这个满目疮痍,百业待兴,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极贪极弱旧中国底子上着手建制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发扬我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顽强的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业,农业,国防现代化强国体系,基本解决了国人吃饭,穿衣,住宿,医疗,上学,工作等国计民生等问题。社会环境,秩序一天天好起来,真正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干部跟人民打成一片,没有贪腐黑恶势力嫖赌吸毒等丑恶现象。国家是即无内债又无外债,曰新月异,蒸蒸向荣。我们造出了镇国之宝核武器,核潜艇,让各国不准小视我国。各种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也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正在一步一步的缩小跟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现在的一切。毛主席才是中国人民的大恩人,是我们永远尊敬和热爱的人!





善者福也xlp


在我的一生里,印象最深的当属我妻子,她长相一般,农村家庭,文化不高,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跟了我,从来没提什么要求,从来没有嫌弃过我,而那时就本人真的一无所有,记的结婚时两人去省城太原一次,给她买了一身衣服,中午两个人吃的是西红柿面,结婚后默默的跟我过日子,刚开始我一个月四百多工资,一家四口人,还孝敬父母,九十年代,跟我去三岔住了四五年,当女儿8岁时才搬回忻州,已经有了一套房,才稳定下来,如今女儿也27了我们结婚也28年了,在这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岁月了,感谢你,永远的陪伴,感谢你相识相知相爱。


紫菀42516441


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人是奶奶。父母是农民工,妹妹又只比我小1岁,两个孩子父母顾不过来,所以我从10个月开始就一直被奶奶带在身边。

小时候没有什么吃的,而我又是长身体的时候,奶奶就每餐蒸一碗鸡蛋羹给我吃,导致现在我见着鸡蛋羹就躲,实在是让我记忆深刻的食物。

上次见奶奶,还是过年的时候。她花白的头发变得更白了,背更躬了,瘦瘦小小的样子。77岁的奶奶真的老了!

还记得她年轻时候的样子:齐耳的短发,穿着深蓝色的粗布衣裳,脚上常常是一双军绿色帆布胶鞋。

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四个,做饭、洗衣、下地干活都不是问题。

生活上把孙子孙女们看顾得很好,有什么好吃的都紧着孩子们。

但在教育上却很是严厉,回家晚了,在外玩水了,不好好吃饭都会受到严厉的责骂。

记得有一次我们姐弟四个出去玩了一天,太阳快落山了还没归家。

奶奶急的到处找,回来后罚我们四个在堂屋里面跪着,不许吃晚饭。

作为老大,我虽然带着弟妹们乖乖的跪成一排,心里面却很是不以为然,觉得奶奶严厉过头了。

堂屋里面安安静静的,奶奶在里间也悄无声息。

厨房里面做好的饭菜热气腾腾的呆在桌子上无人问津。

大约过了一刻钟,奶奶抹着眼泪叫我们起来吃饭。玩累了的我们早就饿了,一个个狼吞虎咽的,奶奶却似乎没什么胃口,吃了几口就放下了。

现在,我自己有了孩子,当了母亲,才知道什么是爱之深,责之切。

照顾孩子真的是一件责任很大的事情,更何况奶奶要照顾的是四个。

我才终于理解了她当时的心情。

后来,我们都长大了,一个个离开奶奶,她就一直独居至现在。

工作之余,我时常会带上老公、孩子回老家看看奶奶。只是呆的时间都不长。

每每走的时候,奶奶总是拿着帕子抹着眼角,嘴里喃喃自语:

住一晚就走了,不能多住一晚?住两晚可好?




今天笔写昨天事


我的父亲

作者 陶然

父亲的一生极平凡。父亲身上,既没有伟大的壮举,也没有感人的故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普通的父亲,用他的大半生,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六人,给了我们一个既有贫穷与苦难,又有幸福与温暖的家;给了我们一个可以遮风避雨,可以时时依靠的港湾。

父亲生于一九二五年,非要说父亲的一点‘不平凡’,就是那一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世。就是这个巧合,让我记住了一个伟人和一个平凡人都值得纪念的日子。

父亲念过几年私塾,有点儿文化,在村里有人称他‘先生’。一些古典书籍,如《东周列国志》,《三国志》,《三言二拍》之类的书读了不少,小时候经常给我讲里面的故事。

父亲早年不太愿意回忆往事,可能是那些年吃过的苦太多,‘往事不堪回首’吧。从我记事开始,我就知道,父亲只爱吃甜,不爱吃咸。记得有一次,家里来了亲戚,中午包饺子母亲和婶婶异想了(相互误会),饺子上桌了,才知道谁也没放盐,母亲问亲戚:今天的饺子可口吗?父亲抢着说:咸淡正好。

父亲到了晚年,我每年都要把他接到城里住上一段时间,晚上没事,我总是没话找话地问这问那,刚过去的事情父亲经常忘的很快,可是几十年前的事情反而记得很清晰,就像是刻在脑子里了。父亲去世的前一年,父亲凭着记忆,对我口述了李氏家谱,包括祖先的名讳。后来,我把记录家谱和李氏家谱比对,误差很少。

父亲一生,走过的路很多。

一九四八年冬天,淮海战役打响。为了保障前线几十万将士的补给,几百万的支前民工推着独轮车,把前方需要的物资运到前线。在浩浩荡荡的支前队伍里,就有我的父亲。父亲告诉我,那个时候叫做‘出夫’。父亲用他的双脚,走了两千多里的‘支前之路’,那年父亲才二十三岁。父亲说,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支前的路上,经常遇到国民党飞机的轰炸,死人的事也是经常有的。记得有一次电视上播放一部叫做《车轮滚滚》老电影时,父亲说:和当时的情形差不多。我笑着说:陈毅元帅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也有你的一份功劳呢。父亲听了后没笑,过了一会儿,说:‘其实当时也很害怕’。是啊,当时父亲上有老,下有小,叔叔也未成年,父亲是全家人的顶梁柱啊。

‘文革’开始以后的事情,我已经记得。那个年代什么都缺,而在我的印象中,最缺的就是粮食了。我家是生产队所谓的‘余粮户’,可分粮食按‘人八劳二’,所以我家偏偏是真正的缺粮户。当时是计划经济年代,打击‘投机倒把’非常厉害。父亲为了让全家不挨饿,想尽办法。他听说山东那边可以用绿豆换麦子,中间能赚取一点有限的差价,但对绿豆的质量要求很严。父亲便在河北这边籴了绿豆去山东那边换麦子。

每天晚上,全家老老少少便聚在昏暗的灯光下,把绿豆里的‘坏’粒挑出来。然后父亲用自制的叫做‘大架子’的自行车,驮着二百多斤粮食,走一百多里的土路,披星戴月,当天一个来回,中途还要避开一些检查站,其艰辛可想而知。正是有了父亲的精明和付出,我们全家才得以度过那个艰苦的年代。

还有一件事我至今难忘,就是父亲赶集卖烟叶。那个年代的人们抽不起香烟,只有办喜事才舍得买几条被戏称‘两毛找’的香烟。平时人们只抽‘旱烟’。所谓‘旱烟’,就是把晾干的烟叶烤出香味,搓碎,用烟袋或用纸卷起来吸。每年我家都会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晾烟的‘烟架’。

冬闲的时候,父亲要到很远的集上去卖,因为本地的集上卖不出‘好价钱’。每次赶集都是‘危机四伏’,因为卖烟叶在当时属于‘投机倒把’,一旦被‘市管会’(当时集市管理机构简称)的人发现,就惨了,连‘秤’都要被没收。每当看到父亲回来时那‘沮丧’的表情,就知道这趟‘生意’,父亲又‘赔’了。母亲手里也就没了买油盐酱醋的钱,我盼望几天的‘糖块’又一次成了泡影,于是,‘沮丧’也再一次挂在我的脸上了。

一九七六年夏天,唐山发生了大地震。那天晚上,熟睡中的我被父亲抱着从屋里跑了出来。第二天,唐山大地震的消息传来,并且波及到天津。父亲放心不下在天津工作的大哥一家,顶着烈日,冒着酷暑,骑上自行车就走了。三百多里的路程,父亲只用了一天时间。

现在,父亲和母亲都已经离开我多年,远在天津的大哥也去了父亲那里,我想,父亲有母亲和大哥陪伴,应该不会感到寂寞。

我想告诉父亲:我想远行,走一走父亲走过的路,亲历父亲曾经吃过的苦,虽然,你的儿子不一定做到,但我一定要试一试!

写于2017年4月2日



陶然131481677


他有山的伟岸,有地的厚重!!

他是__我的父亲,虽说已经离开十几年了,我还是不相信他确确实实已经离开了我!时常在梦中相见!

我们是地地道道农村人,他为人憨厚老实,说话从不绕弯子,十多亩地的活从不让我干,早出晚归。地里没活去干建筑,自己为我们撑起一片湛蓝的天。

有他的日子,我们就是宝,沒他的日子我们就是草,他走时泪流干,我也没好好孝敬他,也沒亨上福,成为我的遗憾!

每当清明,春节我都会给他送好多纸钱,愿天国的父亲安好!


杨氏花鸟字


记忆中最深的那个人,非亲非故,却时至今日,仍然是我只要一想起来就特别温暖的一个人。


八十年代中期,我们这些工厂大院里上学的孩子,有一辆专门接送上学放学的大客车,司机姓张,我们都喊张叔。那时候张叔已是中年,在我们这些毛头孩子眼里,他不但是一位大孩子,经常逗我们玩,无论这些孩子多顽皮,他都很有耐心,从不生气。他还是一位行侠仗义的“武林高手”,会气功,舞刀弄枪,许是因常年练武,身材高瘦,颧骨高耸,双目有神,走路脚下生风。

张叔的人缘很好,厂子里无论男女老少,他都不吝啬一抹暖心的笑容和问候,碰到需要搭把手的,他都会及时伸出援手。厂里一位老工人的乡下妹子在我们学校不远处开了个裁缝店,经常坐我们的车一起去店里。有一次,看到女孩在车上抹着泪哭,张叔在一旁劝着说,孩子,别怕,有叔呢。第一次见张叔和善的脸上跳跃着愤怒。女孩的外甥偷偷说,有几个流氓老欺负她。那天下车后,我们看见张叔锁了车,跟着女孩走了。第二天,坐在车上的女孩再也没有了愁容,而是洋溢着青春的阳光和质朴。到了校门口,走来了几个长发喇叭裤的男青年,毕恭毕敬地喊张叔师傅。后来还是听女孩外甥说,张叔只用了简单几招,就把几个流氓治得心服口服,非要拜张叔为师,成没成,不得而知。

我小升初那天,中午睡得五迷三倒坐车去考试,临下车时才发现准考证没有带,张叔一听,二话没说,快速带我回去,拿了准考证,又送我到学校。

初二那年,有一天晚上放学,路过镇子的一户人家,那家的四个兄弟是镇上的黑社会老大,只因张叔爱打抱不平惹了一兄弟,那天四兄弟抄着铁锹锄头站在路中央,把我们的车挡了。张叔什么话儿也没有,抓起九节鞭跳下车,虽一对四,但气场十分强大,镇住了四兄弟,致使谁也不敢先动手,最后不了了之。

多年后,再见到张叔时,他已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但依旧精神矍铄,正气凛然。后来,张叔回了老家,再也未曾谋面。我想,无论何时,张叔给予我和众多人的善爱,将一直温暖着我们前行的路……


银杏树下的时光


我初恋,不妨告诉大家,我早恋,初中的时候就喜欢和她在一起玩,踢毽子,丢沙包,跳皮筋,晚上送她回家再自己回家,然后被爸妈打,从不敢抱她,更别说亲她,也没怎么想,嘿嘿嘿。我学习不好,初三老师就不让报名啦,然后辍学,出门打工学徒去了,当年14岁。后来被外面花花世界吸引了,也就把她忘了,在社会上也被女孩子伤过骗过。十八岁那年再见到她也没太多表达。。。直到出了车祸躺在病床上,开始喜欢回忆过去,回忆着回忆着也就三天两头的梦见她,总是梦见她,她结婚了,当妈了,我废了,当残疾人啦!人生啊!唉,真的,我想她!


品牌创屎人


我记忆中有这么个放牛老头让我难以忘怀,挥之不去。

三爷爷(散文)

上世纪六十年代,城里人口下放农村运动,铺天盖地,席卷全国。在第一批城镇居民下放名册里,我们家榜上有名。

一九六九年春,爸爸拖家带口把我们一家子领到了爷爷奶奶的故居地,南县三岔河公社福春大队三队,那年我五岁。记得邻居家有个老头,我也不知他叫什么名字,只听得大人小孩都叫他三爷爷,我也随了大家有事没事三爷爷三爷爷的叫的清脆,叫的亲切。

三爷爷那时七十多岁,个儿不高,有点驼背了,尖尖的下巴上,长着一撮白不白灰不灰的山羊胡须,整天一脸笑嘻嘻的,两眼咪成一条线。据说三爷爷年轻时,长象不咋的,以至于与三奶奶相亲都是由自家兄弟代替的,三爷爷的兄弟高高大大,一表人材。三奶奶进了洞房才知道是调了包。这个气呀一生就是一辈子,等到儿女们大了,男婚女嫁,分家拆户了,三奶奶就跟小儿子过,三爷爷与大儿子同住。那时三爷爷给队上放牛,索性也就搬到牛栏来住了,以牛栏为家,与牛儿们作伴,倒也落得个清静自在。

三爷爷爱喝酒,腰里时常是别着个酒壶,割牛草时累了喝两口,放牛时口渴了也喝两口,用他自个儿的话说,晚上起夜也要抱着酒壶抿上两口。他也不需什么好的下酒菜,一个皮蛋,咸蛋,一小碟儿花生米,几块糕点饼干都成。他家里也不存酒,天天喝酒,天天上大队代销点打酒。有时忙,也会请我们小孩们代他打酒。我也问过他“三爷爷,怎么一次不多打点酒呢?,每天去打多麻烦啊!”他也不恼,笑嘻嘻地解释“三爷爷嘴馋,留不得隔夜粮,打多少酒一天都会喝完”。哦,明白了,他这是节省,有意地控制自己。

其实那时三爷爷也不缺那两个酒钱,他儿女好几个,他大儿子还是个公社书记的官职哩。



三爷爷很爱小孩子,那时小孩子多,一群群的。礼拜天或假日,学校,大队部,队屋都是我们小孩儿们活动的要地,有时我们一群人簇拥到牛栏,在他床上蹦跳打闹,把他的竹烟杆拿出来磕打几下,装模作样吧嗒吧嗒地抽着,还有人把些牛草垃圾弄得到处都是,他也不烦,也不嫌。还把下酒的糕点饼干拿出来给我们吃,所以我们也跟屁虫似地,乐意跟着他屁股后面转,

冬天他出去遛牛,我们也跟着,有的牵着牛,有的一人骑一头牛,也有两人三人骑一头牛的,有的握着根树杈什么的,猫着个腰鬼步似地走着,那架式拖踏得狠,象黑白电影片里的鬼子进村。

实说吧,我也很想骑牛过把瘾,想起那电影《 侦察兵》开头一幕,一解放军骑一匹高头大马,在原野奔跑,配上雄壮劲感的音乐“上高山,骑骏马,我们是人民的侦察兵……”真带劲。但我又怕牛,听说牛很欺生的,总觉得牛对我不友好,怕它伤我,我老是躲得远远的。但看见人家骑得悠闲自在,我心里发痒。三爷爷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问我:“想骑牛吗?”我说:“当然想骑。”

“好!”三爷爷应答着,“卧”的一声,吆喝住一头牛,并对牛说一声“低头!”,牛果然就低着头,呆呆地一动不动,三爷爷一手抓住牛角尖,叫我叉开双脚踩住两只牛角根部,喝一声“皍头”只见牛慢慢抬头,我手抓着牛的鬃毛,顺着牛的脖肩爬上牛背,牛背好宽,我稳稳地坐着。三爷爷又把牵牛绳给我,并告诉我:“叫牛起步就说一声‘驾’,让牛止步停下就说‘卧’,往左拐就把牵牛绳往左边轻轻拉一拉,往右拐就往右边拉”我得到这些诀窍后,我口喊一声“驾”,牛真的开步行走了,冬天里,骑在牛背上,牛缓缓而行,牛背一动一动的,感觉屁股软绵绵的,暖烘烘的,真舒服,也好嘚瑟,我说

“三爷爷,能让牛快点儿吗?”

“行!”他一巴掌往牛屁股上一拍,牛行走急促起来了,走了一会,还觉得不刹瘾。

“三爷爷,能再快点儿吗?”

“可以,你把手里的牛绳给我,用一只手死死抓住牛尾巴,一手牢牢撑住牛背骨。”三爷爷交待完接过牵牛绳,递给我牛尾巴,在牛屁股上甩了一鞭子,口里一声吆喝“驾”。牛刷的奔跑起来,三爷爷牵着牛绳跟在一旁急跑,四只牛蹄子滴哒滴达象急促的雨点声,我两耳呼呼风声,房层树木,路面光影迅疾倒退,我感觉好爽,觉得此时我就是那个骑高头大马的侦察兵。也不知跑了多远,牛背上颠簸得历害,我实在支撑不住了,急急地叫喊

“三爷爷!三爷爷!”。

“卧”只听三爷爷猛喝一声,牛来了个急剎。我懵了,无法控制地从牛背上往下滑,三爷爷见势顺手将我托住。三爷爷喘着粗气,冒着热汗,笑咪咪的两眼成一线。

“过瘾吧”。

“嗯!”我狠劲地一点头,其实我心里吓得要命,不敢说出来。三爷爷又伸手摸了摸我的头,继续遛牛。



夏天里,三爷爷如果看见我们小孩儿们私自在河里或沟渠泅水玩耍,他就会不由分说,掰根树枝条抽我们,那可是真抽啊。暑假期正是农村双抢季节,父母都很忙,没法管我们,但又怕我们泅水出意外,所以少不了托咐他:三爷爷,你若看见我们家谁谁玩水,就给我使劲打,打完了我还给您打酒喝哈。三爷爷也就当仁不让做起了我们的义务监护人。我们也时时小心着,远远的看见三爷爷来了,立马上岸,穿起裤衩就跑。

那时,池塘或河边都会有木块树条或石板搭成的水跳板,便于洗衣洗菜挑水等等。有一次,我妹才四五岁吧,在水跳板上耍水,不慎“扑通”掉到了水里,恰巧三爷爷遇上了,他迅速跳下水,一把捞住我妹,把她送到我妈跟前。妈妈为了她下次不玩水,让她长点记性,操起根树枝就抽,没抽几下,我妹的泼劲儿就上来了,又是哭又是闹又是骂的,把个”冤气”全撒在三爷爷头上。“你这个死三老倌,我玩水关你屁亊,淹死的是我,又不是你三老倌……死三老倌……”三爷爷在一旁只是嘻嘻地笑。

我估计在三爷爷的心里,最喜欢的还是他的牛。夏天双抢季节,牛要耕田耙田,是牛最辛苦最忙的时候。三爷爷也是,凌晨三四点就起来,把牛牵到外面吃草,吃饱了,五六点钟,牛开始耕田,三爷爷就去割牛草,他尽选那些肥草嫩草割。天气热,活儿重,他就怕他的牛儿胃口不好,厌食生病,干不了活。中午,把牛拴在一棵荫凉的老楊树底下,看着牛儿吃草,给它驱赶牛蝇,吃够了,又把它牵到阴沟里泡澡散热。

傍晚,在牛棚里点几堆草烟薰蚊子,有时三爷爷薰得眼眶发红流泪,呛得咳嗽不断。他也不顾自个儿受不受得了,还拿把莆扇为牛赶蚊散热,一晚上要上几次夜草,三爷爷说,牛吃好了,休息好了,干活才有力气。有人说三爷这哪里是在照看牛啊,简直就象照顾自己儿子一样。可不是吗,有一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挥之不去。

这事儿要说到我爸头上去了 ,别看我爸那时来乡下不久,不但学会了各种农活,还是一个用牛操耕的好把式。一天在田里赶牛耙田,天气特别热,这牛也淘气不听人话,走几步就往稀泥里打滚,赖着不起来,哪怕我爸用鞭子使劲抽它。起来了走几步又是如此。接连三番五次,我爸的那个气呀是憋的没法出了,他丢下耙犁,牵着牛来到老楊树底下,把它拴牢,而且绳子留得很短,操起一根木棒,朝牛屁股使劲地打,拿起鞭子拚命地抽,捡起砖块卖力地砸,打得牛是屁股东摆西扭,牛头是左幌右幌,足有半个小时,天气老热的,牛也给整的趴下了,直喘气。我爸也累得满身汗泥水,青筋暴露,心跳加急,喘气不止。三爷爷老远就看到这一幕,匆匆赶来,心疼得比别人打了他儿子还难受。嘴里唠叨不停责备着我爸“小陈啊!你与畜牲撒什么气呢?这要是真把牛打坏了可咋办啊,双抢全靠它了……”。我爸正生着闷气,抽着烟,也不理他。

三爷爷解下牛绳,把牛牵到沟边,把它一身洗干净,边洗边温柔地教肓它:你也太调皮了,活该受这苦打。以后再不能这样了,再苦再累也只有十天半月了,你不要尽自己的脾气好不好?你这样子会拖队上的后腿的,知道么?牛竖着耳朵静静的听着,据说那次他还特意代牛向队长请了一天假,这还是历史以来从没有过的事儿

自那以后,不知是三爷爷教牛有方,还是我爸揍牛有效,那牛再也不打滚耍赖了。



别看冬天牛闲了,三爷爷是一样精心照料,冬天只有枯稻草喂牛,三爷爷在牛栏的木柱上倒钉一把镰刀,把稻草割成两三寸长的草筒,在锅里煮发了,拌上菜子饼喂牛,这样牛不会烧口,又有营养。

有事没事,他都把牛栏打扫得干干净净,夜里牛要拉尿,用个尿桶接着,他怕牵出去拉尿会冻着牛,这样攒下的牛尿又可做肥料。晚上还要上夜料,他说马无夜草不肥,牛也是一样的,只有冬里让牛的膘长好了,来年春耕牛才有力气。

冬天几乎每天都要遛两次牛,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他说牛也象人一样,不能闲着,需要体能锻炼。不然,象猪一样吃了睡,睡了吃,长一生肥膘是拉不了犁的。对于下了牛崽的母牛,又是喂鸡蛋,又是喂豆浆。真象侍候月子似的。

大太阳天,三爷爷会用热水给牛诜刷,把牛毛梳理得顺溜溜的,在他的牛身上找不刭一只虱子,也很少有那种难闻的骚味。有时他还会用一块瓷碗片在牛角尘上刨啊刨,我问他“三爷爷,这刨它干吗”

“你不知道吧?”三爷爷说“牛角是牛的武器,只有武器锐利才可以轻松打败对手”,

“你别看这头牛是个边瞎子,只有一只眼睛,它可是个好斗的角色啦”三爷爷接着炫耀起来了“它是个常胜将军,全大队的牛打架就数它最英雄,有一次,它以一抵俩,与强悍的两头牛同时决斗,虽然那次被打瞎了一只眼睛,却硬是把那两头牛斗得落荒而逃”三爷爷津津有味地数道着边瞎子牯牛的光荣史,那种豪气不是在夸牛,好象在夸自己儿子似的。

还别说,就在那个冬天,我亲睹了边瞎子牯牛的一埸決斗。那天三爷爷在二队的坟地里遛牛,与二队的牛群不期而遇。二队放牛的是个小后生,先前他的牛被三爷爷的牛斗败了,他很不服气,一直在寻找机会复战,想拉回面子。既然这样遇上了,就别放过这机会,小后生对三爷爷发起挑衅:“老头,敢不敢让你的边瞎子牯与我的青皮牯再战一回。”说完就把自己牛的鼻栓给下了,青皮牯直冲冲地朝向三爷爷的边瞎子牯牛而来。三爷爷的边瞎子牯一见青皮牯那架式,那是仇家相见,格外眼红,没等三爷爷来得及下牛鼻栓,两牛就接头开战了。四只牛角碰撞得一片山响,八只蹄子,进进退退,蹄得尘土飞扬,八条牛腿左右摆动,四角互缠互绞,毫不松懈,两牛头紧抵忽上忽下,有时两头互相压制到地面,把地面剜出一个大坑,两牛嘴脸耳角全是泥。围观的人蜂拥而至,怕有数十百人,有的喝彩,有的起哄,我们这有句俗语“白天好看牛打架,晚上只愿火烧天”当然这是指那些不怀好心肠的人。半个小时过去了,青皮牯连退了好些步,瞎子牯趁对方后退,它抽头用角一挑,青皮牯的脖颈上划了一道血痕,皮肉外翻,鲜血直流,染红了牛脚下的枯草。小后生着急了,想拉开两牛,阻止决斗。可是两牛已斗红了眼,哪里拉得开。有人提议,用长竹杆拍打牛屁股就会分开,于是有人拿来两根长竹杆,拍打兩头牛屁股,可无济于事。又有人说用火烧,可是,当火烧得两牛皮毛的焦臭味弥漫了整个坟埸,两牛却越战越勇,后来又有人说牛怕红布,便有人去找红布了。这里决斗还在继续,一个小时之后。找红布的也没来,青皮牯体力有些不支了,慢慢将持着退到一座老坟踉前,边瞎子牯步步紧逼,死力相抵,突然瞎子牯一只蹄子踩到坟边,一条腿踏陷下去了,这一松劲,青皮牯于是一扬头,用力一甩角,掉头就跑。边瞎子牯抽出腿来就追,可是没有几步就停下了。三爷爷走近一看,傻了,边瞎子牯的那只好眼睛珠子掉地下了,就是那青皮牯最后一甩角,给剜出来的,血不住地流。

三爷爷捡起地下的牛眼珠子,把瞎子牯牛牵回牛栏,伤心了一埸,又请了兽医为它医治包扎。好吃好喝地侍候它过完了冬天。





第二年行春耕了,队上决定把瞎子牯杀了,分肉给社员们吃。杀牛那天,三爷爷躲在牛栏伤心地哭。分给他的牛肉,他也不吃,找个地儿给埋了,在小土堆上洒上酒,还喃喃喃自语:瞎子牯牛啊,是我不好,没照颀好你。让你先走一步了,我老头也快八十了,在这世上也遛跶不了些日子了,来世我们还作伴,我还照看你……一把鼻涕一把泪,好不伤 感。之后,三爷爷还大病了一埸。

分田到户后,三爷爷到他儿子那儿享福去了。农村体制改革之时,下放返城政策正在落实当中,没多久我也离开了福春三队。一些年后听说三爷爷过世了。而他爱酒爱牛喜欢孩子的平民形象永远活在我的心里,难以忘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