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擬上市企業盈利大不同 九號機器人去年賺5.44億

截至4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已受理84家企業科創板上市申請,行業涵蓋計算機、通信、醫藥等戰略新興行業。不過,84家企業的盈利能力大有不同。招股說明書顯示,以2018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來看,中國通號這一指標達32.95億元,而和艦芯片則為-1.46億元。

不過,有這樣一家企業最近則引發了市場的討論。九號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號機器人”)作為首家申請發行CDR並於科創板上市的企業,雖然其2018年扣非後歸母淨利潤達5.44億,但卻被市場冠以“虧損”的帽子。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九號機器人盈利情況受到了市場的誤讀。據部分媒體報道,九號機器人“三年虧26億”的說法源自該公司過去3年-1.6億元、-6.3億元和-18.0億元的淨利潤。然而這種說法卻有失偏頗。究其原因,一個在A股市場不常出現的詞是其中的關鍵——“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

實際上,2016年港股上市的美圖就曾就這個問題被市場誤解。對優先股不熟悉的投資者們可能會盲目以淨利潤數據為依據,對一家公司進行評估。但正如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曾指出的,互聯網公司通常會有多輪融資、發行了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在國際會計準則下,這種優先股會體現為“對股東的負債”,其公允價值的上升會記錄於公司賬面的虧損,但實際上公司並沒有這樣的虧損發生,對公司實際運營也沒有影響,這筆所謂的“負債”數字在上市那一刻就會消失。

此後小米、美團等更多互聯網企業掛牌,相關的質疑與科普也從未停過。在小米的例子中,439億元的淨利潤虧損主要來自於“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因為當年這一數值高達-540億元,非常規意義上的虧損一定程度影響了市場對了小米發展勢頭的客觀認知。

與此類似,九號機器人由於在本次CDR發行前,發行過多輪優先股及可轉換債券進行融資,也因此形成2016-2018年公允價值損失2.1億元、5.9億元和23.5億元,導致同期淨利潤這一指標的虧損。但這只是一種會計處理方式,或者說,只是一組數字,並非由於公司經營不善,同樣也不會對公司的經營產生影響,相反地,公司實際盈利狀況良好。與小米一例相同,在公司IPO完成時,這些優先股會按照約定比例轉換成普通股,九號機器人的“鉅虧”也將隨其正式登陸科創板而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