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攝眉山|眉山漸漸遠去的老手藝

行攝眉山|眉山漸漸遠去的老手藝

行攝眉山|眉山漸漸遠去的老手藝

行攝眉山|眉山漸漸遠去的老手藝

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大機器工業生產的衝擊,在城鎮化過程中,傳統農耕文化、農村社會形態、農村經濟發展等都在發生著與時俱進的變化,許多我們熟知的老手藝,正在悄悄的遠去,甚至消失......

每每回味這些伴隨我們成長的老手藝,總有些許惆悵,往事並不如煙 ……

——王國榮

行攝眉山|眉山漸漸遠去的老手藝

行攝眉山|眉山漸漸遠去的老手藝

《眉山老手藝:養蠶》四川省蠶桑生產歷史悠久,絲綢產品享譽世界,眉山自古以來就是四川種桑養蠶的重要基地之一。攝於洪雅漢王鄉。

行攝眉山|眉山漸漸遠去的老手藝

《眉山老手藝:拔火罐》拔火罐能夠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拔罐療法在眉山有著悠久的歷史。攝於東坡區玉清觀。

行攝眉山|眉山漸漸遠去的老手藝

《眉山老手藝:秤匠》製作桿秤是一門精細的手藝,工序繁瑣,大小程序加起來估計有三、四十道。每一道都得小心謹慎對待,稍有閃失,秤就會出現偏差。攝於青神漢陽鎮。

行攝眉山|眉山漸漸遠去的老手藝

《眉山老手藝:傳菜師》鄉村九大碗,常常可見傳菜師手舉托盤矯健地穿梭於酒席之間而“滴水不漏”,不由人心生敬意。攝於洪雅漢王鄉。

行攝眉山|眉山漸漸遠去的老手藝

《眉山老手藝:刀兒匠》一隻整羊,在刀兒匠(四川對屠夫的別稱)嫻熟的刀法下,片刻便“骨肉分離”。攝於洪雅高廟。

行攝眉山|眉山漸漸遠去的老手藝

《眉山老手藝:洪雅民歌》洪雅民歌比興、頂真、反覆等藝術手法繼承和發展了《詩經》,具有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色。洪雅民歌在洪雅民間唱響了遠古的旋律,可見民歌的地域性、口頭性、傳統性、流傳變異性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行攝眉山|眉山漸漸遠去的老手藝

《眉山老手藝:九大碗》“九大碗”,也有人叫做“九鬥碗”,流行於眉山各地。民間凡遇婚娶、新居落成、小兒誕生、老人壽辰等喜事,都要辦一頓豐盛的酒席。舊時,除豬肉外,或雞或羊必上滿九碗主菜而得名。攝於洪雅高廟。

行攝眉山|眉山漸漸遠去的老手藝

《眉山老手藝:辣豆瓣》舊時,四川的家家戶戶都會自制辣豆瓣。這種以蠶豆、食鹽、辣椒、香料等原料經發酵釀製而成的辣豆瓣是川菜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種主要調味品,製作辣豆瓣,也是四川家庭主婦的必修課。攝於丹稜張場。

行攝眉山|眉山漸漸遠去的老手藝

《眉山老手藝:鋁鍋換底》別看這鋁鍋換底,卻也是個技術活,鍋底與鍋身的銜接不上膠、不點焊,完全靠細緻的敲打,均勻的錘擊而嚴密接合。手藝好的師傅換的底,滴水不漏,經久耐用,美觀漂亮。攝於東坡區。

行攝眉山|眉山漸漸遠去的老手藝

《眉山老手藝:耍鑼鼓》洪雅耍鑼鼓有600多年的歷史,其打法與全國各地鑼鼓打法不同,以《帽子》開頭,並貫穿整個打擊樂之中。洪雅耍鑼鼓的擊打和說唱與川劇有相似之處,它是以鼓、鑼、缽、馬羅聯合打擊而成的一種樂器,既能充分發揮四種打擊樂器的不同聲響,又能完美地將不同聲響組合成各種交響音樂。攝於洪雅柳江。

行攝眉山|眉山漸漸遠去的老手藝

《眉山老手藝:鐵匠》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熊熊烈火,鐵錘聲聲,鋼花四射,生機盎然。攝於青神漢陽鎮。

行攝眉山|眉山漸漸遠去的老手藝

《眉山老手藝:制船匠》鄧船匠做了一輩子的打漁船,船,承載著他的夢想。儘管打魚人越來越少,打漁船的需求也越來越少,但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這份追求。

行攝眉山|眉山漸漸遠去的老手藝

人物姓名

行攝眉山|眉山漸漸遠去的老手藝

王國榮

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四川省攝影家協會理事,眉山市文聯副主席,眉山市攝影家協會主席。曾獲文化部、中國文聯第六屆、第十二屆“中國人口文化獎”攝影類銀獎,四川省第五屆巴蜀文藝獎,榮獲四川省2008年十大攝影年度人物,被聘為四川省第14屆、15屆攝影藝術展評委,北京攝影函授學院四川分院客座教授。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策劃:熊莉

審核:周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