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华毕业,也过得不好,你放心吧

“入佛门六根不净,闯商界狼性不足,做学术智商不够,去东莞活又不行。”

在这个边吃饭边聊天综艺的第一集,来自清华的杨奇函用这样一个颇为幽默的段子,总结了名校生普遍焦虑的状态。

爱奇艺节目主页介绍是这样写的:

《你次饭没》是国内首档名校“废柴”KOL吃饭聊天脱口秀节目,聚焦于年轻人的“焦虑”话题,每期邀请1-2位具有特定焦虑的年轻人一起吃饭,在插科打诨中让烦恼烟消云散。“知道你过得不好,我就放心了。”

作为名校生本人,玩各种“名校梗”非常在行,在自己身上贴标签也毫不吝啬。

我清华毕业,也过得不好,你放心吧


我清华毕业,也过得不好,你放心吧


我清华毕业,也过得不好,你放心吧


我清华毕业,也过得不好,你放心吧


“知道你过得不好,我就放心了”

第一集《废柴学霸在线比惨,杨奇函模仿高晓松批评赵英男》,可以说从标题就直击各种名校生标签。饭桌上的清北学生,在相互间“懂梗”的眼神对视中,倾吐自己的烦恼与担心:

比如一个名校生也可以选择做一些看起来不符合“身份”的工作,而不是矮大紧所说,必须成为“国之重器”。

我清华毕业,也过得不好,你放心吧

清华“废柴们”现场模仿名场面,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我清华毕业,也过得不好,你放心吧


我清华毕业,也过得不好,你放心吧

有趣的是,第一期里除去这一个话题颇有“名校生特色”的包袱,其他话题让他们和普通大学生没什么两样。

比如爱情是要相亲,还是等待“对的人”;

比如自己出于知识焦虑买了网课或者书,转眼又去刷手机;

这些每个年轻人都会遇到的困惑,对于清华学生来说似乎就充满了话题性——“原来你过得并不那么好。”

而他们谈论着“名校生是否可以去做表演之类”的烦恼,却让人感叹:普通学校的人,谁会在意学校对自己职业方向的限定呢?

对未来即将发生的阶层定位充满期待,是这些年轻人思考方式和话语中的潜意识。这种在名校培养出的底气,对许多人来说仍是奢侈。

预备中产,欲拒还迎。

“有选择”本就是一种资本

张逸在北师读书,今年研二,马上毕业,为一张心仪的offer在京城各大商圈疲于奔命。

群面遇到面试官翻着简历说:清华的,智商高。北大,嗯,情商高。人大,政治觉悟高。

你们学校,额,你们学校人朴实!

张逸心里哭笑不得。骨感的现实,就是这样会时不时提醒每一个初入社会的求职者,学历作为敲门砖的重要性。

张逸感叹,过了“985”的硬门槛,还得面对里面更隐形的鄙视链。

而步入职场之后,在“生存”二字之下,选择的余地只会越来越小。

清明节前夕,上海一家事务所做审计的同学终于在失联三个月后跟我联系,刚刚忙完又一个项目的她,得以喘口气。

她很疲惫:加班是常态,但没有加班费,年假用来考CPA。

“一个项目推过来,只能选择干或者辞职。”顿了顿她又说,大概也是有选择的,只不过存在于更上层的经理那里,比如选择做哪个项目,利润或更大或者更省心。

最累的时候,唯一的盼头是熬够时间跳槽。

再喜欢的工作,也总会疲倦的。

“不急”不是自我安慰

有趣的是,她抱怨着痛苦,却还为着跳槽考证熬时间,仍然没有窒息掉对未来的欲望。欲望是个好东西,焦虑是对现状不满的表现,也是改变的起点。

追求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每一个跟自己较劲的年轻人,都应该拥有的骄傲。这并不限于名校生。

好友梁斌在人大,他的表弟从河南的一个三本学校考北京工商大学的硕士,进了复试。从白堆子地铁站下车,目送着裹着厚厚外套的男孩子走上天桥,去学校面试。

梁斌表弟的学校有多普通呢?在那个学校过了六级,大概就可以视为英语水平高于许多人。

表弟还是拼了命拿奖学金,过了六级,蓬头垢面地复习了大半年。完全不同于《你次饭没》里,名校生们常谈到的不急不急,慢慢积累。

来自三本学校的表弟,迫切地想赢。

几天之后,结果就出来了:

我清华毕业,也过得不好,你放心吧

长期积累与短期争取,并不矛盾。我总担心,“厚积薄发”很容易变成懒惰的借口,或者说,容易给人营造岁月静好的错觉。

安于没有成绩的现状,在一种惯性上滑行。

很多正在努力的年轻人相信,随着整个时代的过滤机制在快速更新,那些可以早日站到聚光灯下的人,多数也会成为日后的佼佼者。

而算是“名校生”的梁斌自己,也是一个拼了命,自我控制到极限,试图去影响命运的人。他本科读的是社会学,在保研的边缘被刷掉,索性跨考新闻,一击成功。

但他又更喜欢商业,分别去了BAT中的两家实习,写过财经的稿子,做过简单的数据分析、程序设计。秋招里,他也如愿拿到了百度和腾讯的offer。

他还考虑工作几年再出国读个博士。

“怎么说呢,我不想让现在这个学校,成为我的最高峰。”

我清华毕业,也过得不好,你放心吧


名校生的焦虑,源于骄傲

相对而言,即使刨去饭桌综艺上的清华学生,像梁斌这样的群体,其实也是不甘人后,有一种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期待以及现时状态的骄傲。

这种骄傲的背后,是大学生数量激增,但精英高校仍保持优势地位的心理折射。

自古一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刻画了这种骄傲。

民国时期,清华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但这背后,是清华作为留美预备高校,已借雄厚资金而成为诸多人才晋身之阶,表明自己“目标在更高处”的一则宣言罢了。

没有大楼,又何来大师?更何况此时,履历有“清华”二字,早就成为衡量才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这种名校与普通高校的区分,一直持续到今天,也说明了它存在的必然性:既符合人才需求方节省筛选成本的需要,也是每个人通过努力可以获得的资本和骄傲。

但身处其中的人,也有可能深陷一种被笼罩的光晕里,对现实的感知变得迟钝。甚至把名校光环与自我认知纠缠在一起,变成最后绊倒自己的锁链。

在食物链顶端待久了,人的视野和选择也会窄化于所谓顶端。更广阔的世间与生命意义,反而变成遥远而被掏空的概念。

看《你次饭没》的观众到底是谁,还没有人做过调研。但这个综艺存在的意义大概是,通过两相对比,可以看见更多个体的生活与思维方式,看见“别人家的孩子”的高光与平凡时刻。

接受了这个设定,你会发现这个综艺其实相当有趣。

我清华毕业,也过得不好,你放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