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蜀漢後期的五虎上將是哪些人?他們結局如何?

用戶58647906485


馮玉祥西北軍的“五虎上將”,指的是張之江、李鳴鐘、宋哲元、鹿鍾麟、劉鬱芬五人。

至於“五虎上將”的最終結局,整體來說都算得上是善終。張之江和鹿鍾麟活得最高壽,最後都成了全國委員。

李鳴鐘在全國解放前病逝,去世後被中央追授為愛過民主人士。宋哲元和劉鬱芬一前一後病逝,彼時國家仍處於黑暗時期。

值得一提的是,馮玉祥眼裡的老實人劉鬱芬,是五虎上將中唯一當過漢奸的,著實有些晚節不保。

下面,有書君將對五人的最終結局一一做具體闡述:

張之江——五虎之首,活得最久,得毛主席親自致信表達敬意

位處五虎之首的張之江病逝時,享年85歲,是五人當中最為高壽的。除了年齡,張之江晚年的結局也算得上是最好的。

張之江和馮玉祥是老相識,憑著兩人休慼與共,一起反過清、一起起過義的情誼,在投靠馮玉祥後短短几年就成了西北軍裡首屈一指的大員。

1926年,馮玉祥宣佈下野,西北軍群龍無首。張之江臨危受命,成為了總司令。

彼時,是張之江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時期。可是,機遇與壓力往往是並存的,張之江相比馮玉祥畢竟水平欠佳,西北軍很快就被奉系和吳系的聯軍打成了四分五裂。

無奈之下,馮玉祥只好匆匆回國,繼續接管重組西北軍。

張之江呢,經此一役,心力交瘁,患了中風,直接退居了二線。此後,張之江除了以西北軍元老的身份出席一些重要場合外,再無甚大功績。

直到1936年,在張之江的帶領下,中國武術表演在柏林奧運會轟動世界體壇,他才又一次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抗戰勝利後,張之江退了役,此後一直生活得極為低調,直到毛主席親自致信給他,對他的愛國情懷錶達了敬意,他的報國熱情才再一次被點燃。

他開始公開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倡發展中國武術,更在古稀之年當了一次全國武術表演的總裁判長。

後來,張之江繼續在喜愛的武術行業發揮餘熱,直至病逝。

李鳴鐘——新中國成立前遺憾病逝,多年後被定為“愛國民主人士”

同樣身為馮玉祥的左膀右臂之一,李鳴鐘相比張之江,要更“忠心”一些。

因為,張之江曾經一度拋棄馮玉祥,投入了蔣介石的麾下,但李鳴鐘卻一直捨命追隨馮玉祥,直到中原大戰爆發。

李鳴鐘本不是好戰之人,早在蔣、馮、閻三人有意挑起戰爭時就多方奔走,試圖平息戰火,然而未果。

心灰意冷之下,李鳴鐘負氣出國,遠走他鄉。待他再一次歸國時,效力半生的西北軍已經徹底解體,李鳴鐘突然就沒了去處。

蔣介石為了延攬人才,第一時間招錄了李鳴鐘,並且授予了他高官厚祿。

但是,李鳴鐘反對內戰的信念十分堅決,所以當蔣介石強令要求他帶兵攻打紅軍時,他選擇了辭職。離開政治舞臺後,李鳴鐘經過幾年的商,期待以實業救國。

奈何,日寇一次又一次挑起爭端,李鳴鐘漸漸發覺以實業救國十分無望,再次轉行,毅然請命,打算再上沙場。

可是,發出的請命信封封石沉大海,直到好友孫連仲連番向蔣介石力薦,李鳴鐘才有了再次為國出力的機會。

解放前夕,李鳴鐘拒絕了蔣介石同去臺灣的邀請,留在了大陸。可是,上海剛剛和平解放,李鳴鐘就突發了食道癌匆匆離世。後來,中央為了感念李鳴鐘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付出,專門發文批覆,將他定為了愛國民主人士

宋哲元——抗日戰場勞苦功高,去世後被兩黨公開追授

宋哲元的一生,幾乎是隨著馮玉祥的升降而升降的。

他最輝煌的時候,是在九一八事變後,他發出了“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宣言,幾乎是在瞬間就引爆了全民抗戰的熱潮。

由他創立的“大刀隊”,更是屢創佳績,直至現在仍有故事口口相傳。

可是,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宋哲元突然變得優柔寡斷起來。雖然初衷是為了保住西北軍的餘脈,可因為宋哲元的消極抵抗,平津地區相繼落入了日寇手裡。

好在,後來蔣介石再次啟用了宋哲元,又將他送往了抗日戰場將功折過。

遺憾的是,不知道為啥,宋哲元帶領的部隊卻節節敗退,沒有守住國土不說,部隊還損耗嚴重,幾乎失去了戰鬥力。此後,宋哲元的職業生涯一落千丈。

1938年,心力交瘁、心情鬱悶的宋哲元突然肝病、腦血栓多病齊發,被迫只能閒居療養。

休養期間,宋哲元仍不忘救國,只奈何身體不給力。又強撐了一年後,宋哲元因病去世。

他這一生,雖犯過錯誤,但他在抗日戰場上的貢獻有目共睹。宋哲元去世後,國民政府追授了他為一級上將。

1981年,中共中央也給予了宋哲元“抗日愛國將領”的稱號,全了他的一番拳拳愛國之心。

鹿鍾麟——抗戰期間憤而辭職,晚年閒居,新中國成立後得毛主席親自接見

鹿鍾麟追隨馮玉祥,是在袁世凱搞帝制復辟期間。此後,鹿鍾麟開始隨著馮玉祥建功立業而步步升遷。

在馮玉祥躲避出國的那段時間,鹿鍾麟為國民軍的得以存續貢獻了極大的力量,所以五原誓師後,鹿鍾麟被直接任命為了國民聯軍的總參謀長。但是,隨著馮、蔣、閻的矛盾日益白熱化,彼時的西北軍已然成了強弩之末。

饒是鹿鍾麟多方奔走,最終還是沒有阻擋住西北軍的頹勢。可是,抗日戰爭期間,馮玉祥無論去哪都不會忘了帶著鹿鍾麟,他任司令的話,鹿鍾麟就是副司令。後來,馮玉祥更是在蔣介石跟前力薦,讓鹿鍾麟去了河北戰區。

可是,因為當時戰事複雜,各方力量摩擦不斷。鹿鍾麟既做不到聯合八路軍抗日,又制止不了反動武裝破壞,只好無奈辭職。閒居期間,鹿鍾麟雖也曾復出做過一段時間國民黨的官員,但都不得長久。

新中國成立後,鹿鍾麟接受組織安排,成為了一名普通的街道工作者。五年後,毛主席親自接見鹿鍾麟,並將其任命為了國防委員會委員。1966年,鹿鍾麟安詳病逝,終年82歲。

國家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政府也派了專門的官員上門弔唁。

可以說,鹿鍾麟和張之江一樣,都是五虎上將中最為幸運,結局最好的大將。

劉鬱芬——早期十分耀眼,晚年淪為漢奸,名節不保

有書君一開始就說了,五虎上將其一的劉鬱芬是馮玉祥眼裡的老實人,但卻晚節不保,投靠了汪偽政權,做了漢奸。

相比其他四人,劉鬱芬是唯一一個死後沒有得到好名聲的。

成為了馮玉祥的部下後,劉鬱芬也曾一度十分耀眼,很是為西北軍做了一些事。馮玉祥下野後,劉鬱芬也和其他四名上將一起,全力為西北軍的存亡盡過心力,甚至還與宋哲元一起,與蔣介石虛與委蛇,騙來了許多的戰備物資。

然而,他卻沒有就此繼續奮發,而是隨波逐流,成了蔣介石圍剿紅軍的陝甘青寧總司令。

這還不算,劉鬱芬甚至還公開勾結汪偽政權,成為了汪偽政權掌實權的總參謀長。一代大將就此淪喪為漢奸走狗,劉鬱芬徹底毀了自己的身家清白。

然而,也許是壞人終有報,一年後劉鬱芬就病死在了北京,終年才57歲。

到了現在,但凡提起五虎上將之一的劉鬱芬,他都戴著一頂“漢奸”的帽子,被釘死在了恥辱架上,也是十分諷刺了。

總而言之,西北軍五虎上將,都在國家最黑暗的時候為國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因為選擇不同,各人的最終結局也大不相同,真真應了那句名言:選擇決定命運。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魏延、姜維、李嚴、馬岱、王平。

前督部——鎮北將軍、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都亭侯魏延;前軍都督——領扶風太守張翼;牙門將——裨將軍王平;後軍領兵使——安漢將軍、領建寧太守李恢,副將——定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呂義;兼管運糧左軍領兵使——平北將軍、陳倉侯馬岱,副將——飛衛將軍廖化;右軍領兵使——奮威將軍、博陽亭侯馬忠,撫戎將軍、關內侯張嶷;行中軍師——車騎大將軍、都鄉侯劉琰;中監軍——揚武將軍鄧芝;中參軍——安遠將軍馬謖;前將軍——都亭侯袁綝;左將軍——高陽侯吳懿;右將軍—— 玄都侯高翔;後將軍——安樂侯吳班;領長史——綏軍將軍楊儀;前將軍——徵南將軍劉巴;前護軍——偏將軍、漢城亭侯許允;左護軍——篤信中郎將丁鹹;右護軍——偏將軍劉敏;後護軍——典軍中郎將官雝;行參軍——昭武中郎將胡濟;行參軍——諫議將軍閻晏;行參軍——偏將軍爨習;行參軍——裨將軍杜義,武略中郎將杜祺,綏戎都尉盛勃;從事——武略中郎將樊岐;帳前左護衛使——龍驤將軍關興;右護衛使——虎翼將軍張苞。

  蜀漢後期大將---魏延:

  當初劉備打下漢中這個軍事要地時別人都以為劉備會讓張飛去守,連張飛自己都這麼認為,但是劉備卻讓魏延去守可見劉備對於他的肯定和信任了,也可見魏延是能力不在關羽之下。魏延的確是個人才,但是他為人有點狂傲,人際關係處理的不好,所以最後楊儀誣陷魏延謀反時別人都幫楊儀.最重要的一點是諸葛亮同志不喜歡魏延同志那種脾氣和冒險戰術.(觀點基於三國志,非演義).魏延威武!!乃蜀國之大將!!

  蜀漢後期大將---姜維:

  歷來對姜維的北伐貶多褒少,像《三國演義》篇末的長詩就有“姜維獨憑力量高,九伐中原空勳勞”之說。縱觀姜維歷次北伐,具體戰績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總的來說還是勝多敗少,部隊損耗也是魏重蜀輕。邊境線又諸葛時期北移至金城一帶,成果明顯。姜維一人要擔當起統帥,大將,顧問的全部職責。稍懂軍事的人可以懂得姜維當時作戰的艱鉅了吧,可是儘管是在這種條件下,姜維仍然能在戰術上不斷取得成功,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說他不是大將呢?

  最悲劇的大將---李嚴

  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之臣。公元231年,蜀軍北伐時,李嚴延誤押運糧草,為推卸責任而阻撓諸葛亮的北伐,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獲罪,被廢為平民,遷徙到梓潼郡。雖說他被廢,但是李嚴數次平叛有功,且鎮守東部地區,策反孟達,實力可見一斑,無奈鬥不過諸葛亮落得不好的下場(諸葛同學很不地道啊,排除異己獨霸朝綱,蜀漢之墮落諸葛亮罪不淺),但是這個人的能力還是很出眾的,算是一員大將。

  蜀漢後期猛將---馬岱

  馬岱是馬超的堂弟,蜀漢中後期的重要將領。早年他曾經從曹操手中死裡逃生,後跟隨馬超大戰曹操。建安十九年,馬岱隨馬超歸附劉備,馬超臨終前將馬岱託付劉備。跟隨丞相諸葛亮南征孟獲和北伐曹魏,馬岱久經沙場、多負辛勞,作戰冷靜而勇猛,深得諸葛亮信任。諸葛亮臨終授命於馬岱,襲斬魏延,馬岱成功的完成任務。論武力在那個時期沒幾個比馬岱厲害的,能力不俗,戰功不少。

  這個可以是大將---王平

  蜀漢後期的絕對大將。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王平隨馬謖防守街亭,因其卓越的見識和在撤退時的出色表現被諸葛亮賞識,得到破格提升。之後,王平在第四次北伐時成功防守住了魏將張郃的進攻,在諸葛亮去世後幫助眾人平定了魏延之亂。蔣琬執政初期,王平、吳懿防守漢中,後升為鎮北大將軍,統領漢中,成功防禦了魏將曹爽的大規模伐蜀行動。後隨諸葛亮南征、北伐,多次受命執行任務,表現十分活躍。諸葛亮去世後,王平在蔣琬的推薦下,到永安防守吳國。

  不解釋,絕對大將級別---羅憲

  看一下他的實力:(羅憲也是一個悲劇,因為不滿黃皓被貶永安)堅守永安 羅憲招集眾人,表示孫吳不守信用,意圖趁機併吞巴東,便歸順了曹魏。並整頓兵馬,嚴陣以待。孫吳先派遣步協強攻白帝城。羅憲沿著長江防守,同時派遣參軍楊宗向安東將軍陳騫求救。之後吳軍攻入巴東,羅憲退入白帝城堅守,吳軍屢次強攻皆被擋住,之後又派遣陸抗率3萬人支援,這場攻防戰長達六個月之久。   

司馬昭得到羅憲求救後認為成都剛經歷鄧艾鍾會事件,目前已無力支援。所以派遣荊州刺史胡烈率軍攻打吳軍入蜀據點西陵,陸抗在腹地受脅之下退兵。自此永安之圍解除,羅憲擔任原職,加封陵江將軍,萬年亭侯。西晉時期,羅憲舉薦不少蜀漢人士。例如巴西陳壽、琅邪諸葛京等等,這些人後來都成為有名的官員。 最後羅憲攻下了孫吳的巫城(今重慶市巫山縣),同時也向司馬炎進獻伐吳之策。西元270年,羅憲卒於任上,被追封為安南將軍,諡號“烈”。

  蜀國南方守衛者---馬忠

  諸葛亮南征,拜馬忠為牂牁太守,率偏軍平定當地叛亂。馬忠治理牂牁政績顯著,諸葛亮又闢為參丞相軍事,作為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的副手,處理後方軍政事務。接著又兼任益州治中從事。魏軍大舉進攻漢中,馬忠到諸葛亮軍中幫辦軍務。之後,又指揮牙門將張嶷等將領平定叛亂的汶山郡羌人。南中豪族劉胄叛亂,各郡騷動。諸葛亮以馬忠接替原庲降都督張翼。馬忠不負使命,平定了叛亂。諸葛亮加忠為監軍、奮威將軍,封博陽亭侯。建寧郡曾經殺害太守正昂,綁架太守張裔送給吳國,所以以前庲降都督常常駐紮在漢族居多的平夷縣。馬忠移屯漢族和少數民族雜居的味縣。越巂郡一直處於混亂狀態,馬忠指揮並協助越巂太守張嶷恢復秩序,並因此直接晉升為安南將軍,進封彭鄉侯。大司馬蔣琬北駐漢中,而馬忠入朝述職,於是受命到前線宣傳詔旨,加拜為鎮南大將軍。

  此外,霍弋,黃崇,諸葛瞻,吳懿,夏侯霸,張翼,張嶷,陳到,蔣琬,張苞,關興,廖化等都是戰功赫赫,實力不俗,蜀漢棟樑。


邏輯文史游



1魏延 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期間魏延多次請諸葛亮給他統領一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因而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


2馬岱 三國時期蜀漢將領,馬超的從弟。早年追隨馬超大戰曹操,反攻隴上,圍攻成都,漢中之戰等。後在諸葛亮病逝後受楊儀派遣斬殺了蜀將魏延。曾率領軍隊出師北伐,被魏將牛金擊敗而退還。官至平北將軍,陳倉侯。


3王平 三國時蜀漢後期大將,原屬曹操,曹操與劉備爭漢中,得以投降劉備。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與馬謖一同守街亭,之後深受諸葛亮的器重,率領蜀漢的王牌軍隊無當飛軍,多次隨諸葛亮北伐。諸葛亮死後鎮守漢中,曹爽率領十萬大軍攻漢中時,被王平所擊退。


4姜維 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後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對姜維北伐,而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禍,後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後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但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5 廖化 曾為關羽主簿,關羽敗亡後歸入孫吳,用詐死之計迴歸蜀漢,劉備授任為宜都郡太守。劉備去世後,為丞相參軍,後為廣武都督,遷陰平郡太守,多次參與蜀漢的北伐。官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蜀漢滅亡後,徙往洛陽,在中途病逝。廖化以果敢剛直著稱,是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


一顰一語一千年


我是玩三國志遊戲最後一個時期時總結的,其時能用的人已經不多了,只能矮子裡拔將軍。姜維必不可少,武侯傳人,智勇雙全的蜀軍統帥,固守陽關,死戰不退的勇將傅僉,名門之後,張飛之孫張遵,趙雲之子趙廣,最後還有老當益壯的蜀軍先鋒廖化。當然還有幾個,像霍弋,羅憲,蔣舒,張翼,寧隨等人雖也能用,但缺陷同樣明顯,武力不濟,忠誠不夠,智力太低等等,守成可以,進取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