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習新課程方案?

曲宏軍771


一、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已呈現出來的弊端我國教育模式雖然歷經了不計其數的變革和更新,成績斐然,但始終未能擺脫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對我國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產生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直接目的的教學模式,並形成了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被忽略了。在知識、能力和素質的關係上,這種教育模式過於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只注重對學生的知識記憶儲存,而不注重發展其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不利於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人才”的培養,不能適應新時期教育的需要。在教與學的關係上,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絕對化,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向學生單向灌輸知識,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其主體性受到極大的抑制。課堂上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學生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甚至是“觀眾”與“聽眾”即我們曾經常調侃的“廳級幹部”,教師的“獨腳戲”表演也屢見不鮮,一節課下來,老師講得清清楚楚,學生聽得明明白白,結果是老師喉幹舌苦、學生白紙一張。對於學生髮展來說,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沒有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主見得不到表達,實踐得不到培養,情商得不到提高,致使學生缺少思想、缺少創見、情商不高,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遠不能適應未來社會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在很多教師的概念中,教學就是把書本知識傳遞給學生。傳統的教學觀忽視了學生獲得發展的過程,忽視了對教育目的的本身及教育本質的追問,忽視了教師和學生的生活世界中發生的教育意義的構建,使“教會學生學”只是成了一句“口號”。以下三個現象應該值得我們教育中人思考。我國中學生參加世界奧林匹克學科競賽,每年都能拿到許多金牌,這從某種層面上說明我們的教育優勢;但是一直以來,我國還沒有獨立培養出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一現象從側面反映了我們傳統教育的不足。在教育圈中有這樣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平時學習成績出類拔萃的同學,走上社會後大多表現平平,而那些事業上大有作為的人,卻往往學習成績不怎麼理想。無獨有偶,更讓人費解的是,讓老師傾盡心血的優生,往往對老師不理不睬,倒是那些差生,對老師尊敬有加。有專家學者對這個現象進行了解釋:用“智育”的眼光來衡量,這種“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陰”的現象,讓人覺得反常,與我們所預料的相去甚遠,但從“情育”的視角來看,這樣的結果,是合乎情理的。因為最新研究表明:“就大多數人而言,智商的確具有一定的意義,然而人生的成就至多隻有20%歸功於智商,80%則應歸公於情商。也就是說智商不是人成才的唯一的決定因素,情商才是制勝的關鍵。”教育是錢學森最後的心結。“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時,錢老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認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 “錢學森之問”是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最近兩會期間,求解“錢學森之問”仍是兩會代表、委員的熱點話題,答案都指向了校園文化建設。二、新課程標準對課堂教學模式的要求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與新課程同步發展”,教師需要終身學習,與時俱進。要努力學習教育教學理論,要認識到制定課程標準的重要性,用課程標準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而不是沉迷於“教學大綱”,其必將導致新課程的實施失去人力基礎,課改也只能流於空談。課堂教學應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應變“傳授知識”為“發展創新能力”變“教學生學會”為“教學生會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新課程要求教師不能再把學生看作是消極的知識的“容器”,只能接受知識的客體,應該把學生看作是知識的積極建構者。教師不要用老一套單向信息傳遞的方式去教育學生,而應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發展性、整體性和差異性,採用個性化、探究性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自身經驗的基礎上去學習探究,培養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精神,這就是教師作為學習活動指導者的作用。教學觀念的構建同教學實踐同步並行,相輔相成。長期積極地參加教改實踐並從中觀察、感受、概括、檢驗,才能使我們的教學觀念清晰、完善,不脫離實踐,不脫離現實,立足新課程改革,才是我們素質提高的基礎。三、近幾年全國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趨勢中小學教育面臨為未來培養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才的重任。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大力開展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並不是全盤否定原來的教學模式,而是在原來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對符合新課標的做法保留,對不符合新課標的做法進行剔除,再有創新性的滲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些做法。“先學後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的前身是“指導——自主學習”法。“指導——自主學習”教改實驗啟動於1995年,是《福建省中學數學“目標——掌握”10年跟蹤教改實驗》(1986年—1995年)的邏輯生長和發展,是福建省長期研究中小學教育的王永、余文森、張文質三位學者在個別成功的數學教學經驗基礎上提煉、昇華出來的教改實驗課題。1997年,“指導——自主學習”教改實驗被列為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課題。當時,正式參加此課題實驗的中小學有33所,與此課題建立密切聯繫的有50多所,主動邀請課題組負責人講學與指導教改實驗的各類學校近百所,全省自覺參與實驗研究的中小學老師近千人。2001年課題探索性實驗研究成果通過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組織的鑑定。新課程改革啟動以後,許多學校把它作為了推進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2007年,余文森教授應廣大課題實驗學校的要求,組織申報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7年教育部重點課題《新課程背景下“指導——自主學習”教改實驗的深化研究》,並獲得批准。 從此,此課題進入深化研究階段,課題成果進入全面推廣階段。同時,此課題成果先後被江蘇洋思中學、東廬中學、山東杜郎口中學、昌樂二中、河北衡水中學、河南永威學校、廣州市七中、上海靜教院附校、湖南許市中學等學校借鑑改造,且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的新課堂教學模式,僅幾年的時間,已經發展到全國範圍內的借鑑與學習,現在只要打開網頁瀏覽,就會發現到處都是課改的呼聲,“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已成為了當前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趨勢,今年來我縣很多學校都開始投入到了課改之中。以前那種種重知識記憶而輕創新探究的舊教育模式,正面臨著一種尷尬局面。這應該給我們從事中小學基礎教育的教師帶來思考:“先學後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是否真的優於傳統教學模式?我們是否要接受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楊啟亮先生曾撰寫題為《以自主學習為根本的教學改革》一文,高度評價“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法。時至今天,這種教育理念能被全國上下那麼多學校借鑑運用,實踐證明了它能存並且能發展,它以現代教學論為理論基礎,它體現了學生主體、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循序漸進等原則,還能打破資源限制、城鄉限制。所以,我們必須進行反思,取長補短,必須用更為有效的教學模式來取代傳統教學模式,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四、怎樣實施“先學後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而“先學後教”正是符合這一理念下的做法,也是對傳統課堂“先教後學”的一個歷史性改革與突破。它使課堂教學重心前移,使學生的問題、疑難、矛盾得以提前暴露、展現。教師課堂教學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更加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對最大限度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學習能力無疑是有效的。首先,要研究其理念原理,盲目效仿只會導致半途而廢。在學習一種新的教學方法的時候,要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導思想,不能簡單地模仿,否則往往效果不佳,會半途而廢。單是機械地模仿幾個步驟和技巧,不在思想觀念上改革是不行的。其次,思想觀念不轉變,教學改革永遠不會進行到底。“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應該是,從上課到下課,學習的全過程都是讓學生自學,教師由講授者變為組織者,要真正地把學生解放出來。老師有時放不開,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學,是因為不相信學生的能力,所以一定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學好。許多教師只所以喜歡滿堂灌,是惟恐講不細,學生聽不明白。考試不及格,傳統的觀點總認為教師講得少,就是教師不負責,希望老師多講。這些不是方法問題,是思想觀念問題,說到底就是對學生信不過。要建立新的課程體系,我們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現代教育的大教育觀。我們要懂得,新世紀知識經濟時代,學校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場所,課堂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形式,書本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載體,教師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源泉。一個以“育人”為本的自主的、主動的、開放式的適應國際競爭的教學模式主宰著新時期教育領域。第三,深入研究反覆試驗,探索適合本校實情的新課堂教學模式。在全面實施前要結合校情在先學後教理念的指導下借鑑學習,並對這種教學模式進行反覆研究、討論和試驗,把這種教學理念與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探索適合學校實情的教學流程,不應人為地規定在課堂上教師講幾分鐘,學生學幾分鐘,把活生生的課堂教學變成了教條。第四,防止出現換湯不換藥的局面,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任何新方法在實施過程中總會遇到新問題,不能淺嘗輒止遇難而退或穿新鞋走老路,只有不斷地實踐、思考、總結才能逐步完善。
7 5
評論
分享
舉報

薪火國樂


所謂"新課程"是指學校新的教學科目和進程。所謂"方案"是指工作計劃。因此,新課方案是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因為新課程方案價值理念集中體現了時代精神對未來理想人格形象的耍求,不同的時代對教育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社會時段對教育有不同的課程標準。新課程方案體現了我國新世紀課程開發與實踐的未來發展的新動向,也薈萃了國內外教育課程研究領域的先進成果。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課程方案在不斷地修訂和改進,以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適應社會發展所需求的勞動人才。逐漸從課程結構的轉型,到追求課程結構的整體性、均衡性、選擇性和綜合性。打破了過去分科課程設計的桎梏。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對新課程方案不能認真學習,徹底瞭解,就不可能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有效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新課程方案不僅要求學校轉變課程理念的管理方式;而且要求所有教師要調整課程教學過程中的理念,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無論是從課程教案設計、學生習練過程的探索、教學效果的評價都需要教師去體認,去再造,去落實。新課程方案的成敗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全體教師來實現。否則,新課程方案就是一紙空文。當然,現在的學校依然採用中考高考成績來判斷教師的教學水平的高低,依然是教育行政部門判斷學校辦得好壞的唯一標準,依然是社會和家長判斷學校優劣的標準。新課程方案就是要突破這種評價標準。所以每位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都必須學習新課程方案,領會和揭示新課程方案所倡導的發展性實質。從教育對象、教學內容丶教學方法上實現新課程方案所提出的目標。(謝謝)


5364231322852


因為教師必須要高度認識,學習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意義,充分認識到新課標是教學的航標、是教學的指南針,只有掌握新課標,教學才有針對性,才不會偏離方向。


米熱515


新課程新方案他主要表現在新上,我們不能一味的用一樣的,我們改進與時俱進,而且新的課程方案也是經過很多有權威的人反覆確認,對現在的我們肯定比原來起的作用要好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