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大山天地寬 住進社區幸福來

開車從縣城出發,經過幾十分鐘的行程,就來到了玉屏自治縣新店鎮大灣村。這裡四面是高山,抬眼望去,到處都是茂林修竹。新修的通村路,依山而建,曲曲直直,蜿蜒逶迤,從山腳盤旋繞向山頂。

這條盤山公路,大部分路段,都只能容納一輛小汽車,即使是最寬的地方也只容得下一輛大貨車通行。

該村村支書潘升休介紹,這裡山高谷深,山路狹窄陡峭,好不容易才走到了劉勇的家。

“早就想搬離這個地方了,只是家庭條件不好,一直沒有辦法。”年近古稀之年的劉勇無奈地搖頭說道。

劉勇說,年輕的時候,因為村寨條件差,家庭光景不好,每到談婚論嫁的年紀,媒人約的姑娘來到村寨“實地察看”以後,這次相親也就跟著沒有下文了。

“剛嫁過來的時候,正好趕上乾旱天氣,全家人生活用水都成了問題。”劉勇的妻子吳廷菊老人至今都還記得,那時每天天未亮就要起床,挑著兩個木質水桶,趕往梯田邊的露天小水井排隊打水。輪到自己的時候,就拿出兩個葫蘆瓢,從井窩裡一點一點地舀到另一個瓢裡,待盛滿一瓢以後,再倒進桶裡。

時任大灣村駐村幹部趙文勇回想起剛駐村的時候,一臉苦笑道:“剛開始,我走村串戶,精準摸排村情民意,填寫民情日誌。當我整理村民花名冊的時候,總是有三戶人家不在名冊範圍內。”原來,由於石榴坡寨位於山頂的隱秘處,祖輩蓋的老木屋已被鬱鬱蔥蔥的林木遮住,難怪初來乍到的駐村幹部難覓蹤影。最後,在潘升休的帶領下,趙文勇才找到了遺落在大山深處的這三戶人家。

在這個祖祖輩輩都靠天吃飯的山旮旯,常年缺水和道路閉塞,是石榴坡寨世世代代都無法逾越的鴻溝。阡陌交錯的山間羊腸小道,路上遍佈風化而來的碎石,每逢下雨天,踩在路上,深一腳淺一腳,心裡直打唧咕,生怕滑倒。好不容易到了家,坐下來的時候,才發現,早已汗流浹背,更別說是負重趕路了。

自2016年年底搬遷到該縣平溪街道移民安置新區以後,常年在外打工的兒子媳婦都返鄉就業了。現如今,劉勇老兩口的新生活很有規律:早上起來給孫子煮好早餐,送孫子去上學,中午在家看電視,下午接孫子回家吃飯之後,便來到新區的休閒娛樂區,跟鄰居們一起聊聊家常。兒子和媳婦都在縣城上班,一家人其樂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也不怕大家笑話,現在生活在新家,每次走在寬闊亮堂的小區,抬頭一看,天都比原來寬了很多……”說起搬遷後的幸福生活,一向不苟言笑的劉勇頗有感慨。

小孩就近上學,大人家門口就業,新區旁邊就有配套的醫院,劉勇一家是玉屏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改變生活狀況的一個真實樣本。自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以來,玉屏始終根據“以產定搬、以崗定搬”選址要求,結合縣城發展規劃,堅持功能配套齊全,科學選定安置區域,實現產崗定搬;根據安置點搬遷群眾遷入規模,合理調整優化安置點學校、幼兒園規劃佈局,提前摸排就學需求信息,配強師資力量,落實教育扶貧政策,確保就學與搬遷同步進行;根據安置區安置規模,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安置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加強醫務人員培訓,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做好群眾就醫保障工作;利用安置區人員居住集中的優勢,引進微小企業進入安置區,設立“扶貧車間”,既解決了企業的用工需求,又讓移民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切實解決搬得出、穩得住的問題,並積極鼓勵支持搬遷戶進入縣城後自主創業。(覃嵩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