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长春——一座浓缩半部中国近代史的城市

长春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从1896年至1945年近半个世纪,倍受侵略者的蹂躏。这里曾是列强争夺的中东铁路附属地、满铁附属地和伪满洲国的首都。侵略者在这片土地上大肆掠夺和“建设”。

如今,我们漫步街头,在林立的现代化建筑群中,不时会出现一幢又一幢造型奇特、风格迥异的楼宇。从大大小小的圆广场、到宽窄不同的放射性街路,当年的建设风格仍然清晰可见。

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群,随着岁月的流逝已成为列强侵略中国东北的历史见证和长春城市发展变化的真实缩影。


沈燕简介

吉林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

长春市政协文史工作专员;

吉林省第十二批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

吉林省民俗学会副理事长;

吉林省关东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

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

吉林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名家;

沈燕:长春——一座浓缩半部中国近代史的城市

伪满皇宫博物院研究员沈燕


“长春”之名来源众说纷纭

关于长春地名有许多说法:

一是五代十国后蜀主孟昶写的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二是源于一种可以越冬的野生植物——长春花。

三是据《辽史地理志》记载,兴宗重熙八年置长春州。“这与辽国人的游牧民族生活习惯有关,每年随着季节变换,辽国皇帝常常四处巡视或游玩,皇帝每到一个地方都需要建立行帐或行宫,如今的大安月亮泡子就是辽国皇帝的行宫之一。”

四是长春源于长春堡(读“铺”音),即今南关区永春街道长春堡村。清代长春设治以前,上自皇帝,下至各部和地方政府,都称今长春境内为“长春堡地方”。

五是长春来自距今约7000年前古老的肃慎语“茶啊冲”的转音。古代肃慎祭天因为祈福之地在喜都,后世渐用“茶啊冲”取代喜都(汉译转音为“长春”),成为地名。

长春之名演变与长春建城历史


沈燕老师告诉大家,长春始建于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肃慎王国之第二个王都,这是长春最早的古典历史。


沈燕:长春——一座浓缩半部中国近代史的城市


而到了清朝,伊通河畔的驿站成为去长白山的必经之路,乾隆几次在夏季到长白山祭祖路过这里时都发现这里的气候比盛京凉爽很多,而且风景宜人,便顺口说出“长白千载古喜州,春光无限在宽城”的诗句,后来嘉庆登基后去长白山祭祖,听说先帝说过的话,便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机构(1800年),取诗句首字设“长春厅”。

“这是新长春的开始,也是现代长春的起源,”沈燕告诉大家,“2000年长春市纪念建城200周年,就是从嘉庆设立了长春厅开始。”

小城故事多·长春因列强争霸“闻名”


“1883年,长春人口才达9万人。”沈燕表示,说明当时的长春还是很小的城镇。

但这座小城市却因为列强对在华利益的争夺而“闻名于世”。


沈燕:长春——一座浓缩半部中国近代史的城市

伪满皇宫博物院研究员沈燕


1907年6月,日俄两国就宽城子火车站归属问题开始谈判并达成协议,俄国同意将中东铁路支线,以长春为界,长春以南段称南满铁路让给日本,长春以北段仍归俄国所有。

为了经营中东铁路,在以宽城子火车站为中心的5.7平方公里土地上,并以火车站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建筑,相继修建了仓库、兵营、学校、教堂、俱乐部、商店、住宅等及其它配套设施,铺设一匡街、二酉街、三辅街等几条街道,形成了一个酷似俄式的小镇,占地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

长春(宽城子),一个中东铁路途中不知名的四等小站,拖带着一座用红砖、青砖、西伯利亚大叶杨搭建起具有俄式风情的小镇,成为长春第一个带有异域风情的小镇,在列强争霸的《朴茨茅斯条约》签订后,一夜之间举世闻名。

长春因定“国都”而被“建设”


1934年3月1日,伪满实行帝制,今伪满皇宫博物院所在地就成了“帝宫”。


沈燕:长春——一座浓缩半部中国近代史的城市


整个建筑群并不配套成龙,建筑风格也不统一,既有欧洲哥特式的建筑,又有中日合壁的殿堂,也有中国旧式带廊瓦房。

可以看出,这位“皇帝”已经没有昔日紫禁城的威严和堂皇,不得不栖身于这种不伦不类的皇宫中,充当傀儡角色。

由于把长春作为伪满洲国的政治中心,权力象征的伪满洲国新宫廷及政府行政机关位置的选定至关重要,这些机关位置决定着整个城市的布局结构。

在区域规划上,非常注重城市骨架作用的干线道路网的设置的构成。对于广场周围的建筑高度和建设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长春流传着“大马路,四排树,园广场,小别墅”的民间谚语说的就是从“新京”时代延续下来的城市风貌。


沈燕:长春——一座浓缩半部中国近代史的城市


城市建筑像树的年轮,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城市的建筑像一本书,积淀城市的文化。

由于复杂曲折的建设历史,长春的城市建设实现过很多第一:

中国第一个全部由外国专家规划设计的城市;

亚洲第一个普及抽水马桶的城市;

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管道煤气的城市;

亚洲第一个实现主干道电线入地的城市;

中国第一个规划地铁的城市……

曾有人说:“半个长春市,一部沦陷史”,这句话准确表达了长春与100年前那段历史的关系。因此,对这座城市旧址永久地保留和保护,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部分图源网)


策划:尹健 冯俣

摄影:赵毅亮

链接:长春,简称“长”,是吉林省省会、副省级市、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城市,是国务院定位的中国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综合交通枢纽。

长春有着深厚的近代城市底蕴,是著名的中国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最早的汽车工业基地和电影制作基地,有“东方底特律”和“东方好莱坞”之称,同时还是新中国轨道客车、光电技术、应用化学、生物制品等产业发展的摇篮,诞生了著名的中国一汽,长春电影制片厂,长春客车厂,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等。长春市又是中国著名的大学城,拥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师范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吉林外语大学等等几十所高校,拥有50万在校大学生。

长春曾是伪满洲国首都。居于中国东北地理中心,分别与吉林省松原市、四平市、吉林市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接壤。2016年,长春共辖7区3县(市),总面积20565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为753.4万人,市区人口450.9万人。

2019年1月,长春入选“2018年WFBA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榜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