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下葬時真的用了20多口棺材嗎?

冫礦泉水冫


提起青天大老爺,估計很多人都會想起那位頭頂月牙的黑臉包公。誠然,無論是在各種小說還是電視劇題材中,這位包大人都是兩袖清風與剛直不阿的形象,給兒時的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關於題主提出的“包公死後用21口棺材同時出殯的事件真偽”?


事件還原:嘉佑7年,即公元1062年,北宋名臣包拯去世,年僅64歲,皇帝追贈其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傳言,包拯一生清廉為民,曾多次直言進諫,參奏庸臣佞黨,因此在朝中得罪了不少人。在其死後,為了能夠讓其在地下安靜長眠,包家人在出殯時,用21口棺材同時從21道門出發,進行埋葬,以混淆視聽,防止有人因懷恨在心挖墳報復。 事件分析:這件事情到底靠不靠譜呢?小編這就給大家分三點來進行闡述。

首先,包拯在史書中的形象確實很正面,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曾誇讚包拯“拯性好剛,天姿俏……少有孝行,聞於鄉里。”。宋仁宗評價包拯“包拯公而忘私,不邀陰幸也。”由此可見,包拯的文學形象並非虛構,性子耿直的包拯與貪官作對也是常事,結下不少仇家也在情理之中。 可是包拯死後,真的會被挖墳掘墓嗎?從朝廷官員的角度講,這種可能性應該非常小。 北宋是文化繁榮的時代,對於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最為看重,官員們之間的互相打壓,也僅僅是在於點到為止,將對方弄到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就已經算是徹底勝利。 挖墳掘墓歷來是被古人看作最可恥的事情,不然伍子胥當年的行為也不會被後人詬病至今,既然包拯已經去世,貪官們就少了一個政敵,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是利益最大化。因此再去挖包拯的墳墓洩恨,實在是下下策,搞不好還會惹的自己一身屎,從而遺臭萬年。



其次,即使貪官政敵們不挖包拯的棺材,那麼民間蟊賊們也不挖嗎?這個問題應該有很多人都能想到,可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是,民間的盜墓賊挖墳掘墓目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那金燦燦的陪葬品嗎? 包拯的清名流傳天下,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眾人皆知,民間無不對其佩服得五體投地。包拯一生清廉,從不貪賄受賄,家中的財物也是少之又少,因此在一起死後肯定也不是厚葬規格,棺材中的東西估計還不足其它貪官的萬分之一。正所謂盜亦有道,盜墓賊若想去挖包拯的墓,可是要頂著很大的輿論風險和良心譴責的,挖了貪官的墓,還可以自我安慰成劫富濟貧,若是挖了包拯的墓,可能自己都覺得自己不是東西!

最後,前面我們也曾提到,皇帝都誇讚包拯是一位清官,這是皇帝樹立的道德楷模,極受朝廷重視。對於包拯的墓地,朝廷也可能會派專人去守護,就算是做做樣子,起碼也要幾十年光景。在如此森嚴的保護下,若是包拯的墓被盜了,北宋朝廷的臉往哪兒擱?誰讓皇帝不爽,皇帝大人能讓他逍遙自在嗎?故此,包拯墓不可能被盜掘。

綜上三點,我們就能看出,其實這21具棺材同時出殯,極有可能是民間野史的演繹而已。至於為何民間會採取如此說法,其實很可能就是,給清正廉潔的包大人安排一個美好的結局,突出“好人有好報”的因果循環的天道,這也是百姓最淳樸願望的體現……


籬上青


包拯下葬不僅用了20多口棺材,出殯還從7個城門同時抬出,如此“風光大葬”究竟所為何事?包拯到底在害怕什麼?且聽作者詳細分解。

包拯是北宋名臣,以剛直不阿,清正廉明,嫉惡如仇著稱,不僅在宋朝當時享有盛譽,而且名垂青史,受到歷朝歷代尊重,在民間更擁有極為廣泛的影響力。只要說起清官,包拯總是第一個被老百姓提起的,史書和民間對他的稱呼五花八門,如包公、包青天、包龍圖、包待制、包中丞、閻羅包老、包孝肅,等等, 充分彰顯了他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包拯不但廉潔自律,嫉惡如仇,還十分注重家風養成,他曾親自寫過一則“家訓”,刻在家中牆壁上:“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已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可見清廉是包拯對後世子孫為官最起碼的要求。

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時任樞密副使的包拯正在樞密院上班,突然發病,回家之後便一病不起,儘管宋仁宗派御醫探視治療,也未能挽回其生命。當月二十日,一代名臣包拯溘然長逝,終年64歲。

民間流傳很多關於包拯的傳說,20多口棺材出殯就是其中之一。

包拯去世後,按照葉落歸根的傳統喪葬習俗,他的靈柩被護送回其老家廬州(今安徽合肥),安葬在合肥市肥東縣解集鄉包村祖墳中,這是有正史記載的。

根據民間傳說,包拯出殯時,包家人竟然使用20多口棺材,同時從廬州城的7個城門出城。包拯一生清廉無私,為何死後如此“風光大葬”?令人疑惑不解。

圍繞這個話題,後人給出很多解讀,最主流的解釋說包拯鐵面無私,秉公執法,得罪了很多人,其中不乏高官權貴,甚至皇親國戚,這些人對自己恨之入骨,但由於有皇帝庇護,他們不敢拿自己怎麼樣,但自己死後很可能就遭到他們報復,破壞墳墓,甚至連累整個包家,於是包拯便留下遺囑,囑咐後人給自己出殯時使用20多口棺材,從7個城門同時出城。

這樣一來,那些們就不知道包拯到底安葬何處,無法進行報復,這個做法明顯借鑑了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做法,都是為了防止仇人報復。

但我們只要認真追究,就知道這是一個虛構的民間傳說。

首先,包拯一生公正無私,問心無愧,他根本不怕別人報復,也不在乎別人忌恨自己,如果他害怕報復的話,生前做老好人不得罪人就行,沒必要死後如此自欺欺人。

其次,如果包拯的仇家下定決心要報復,把包拯掘墳鞭屍,僱用大量人手把20口棺材下葬處全部翻一遍也不是難事,包拯這招並不保險。

再次,包拯家族墓規模較大,包拯的夫人董氏、大兒媳崔氏、次子包綬、兒媳文氏、長孫包永年都埋在一處,而且都有墓誌,按照古代傳統,包拯不可能埋葬在他處。

最後,根據考古發現,包拯墓的地址很明確,就在合肥市肥東縣解集鄉包村的包家祖墳,墓碑上有墓誌銘,對其死亡時間、遺體運回河南安葬之事有詳盡敘述,並沒有發現其他地方有包拯墓存在,20多口棺材的說法不攻自破。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提起包拯如今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是個眉間彎月身材魁梧的黑臉大漢,他鐵面無私,且不畏懼土豪劣紳,為老百姓懲奸人、斷冤案,人們尊稱他為包青天。

包拯28歲高中進士,本可以平步青雲,但是非常孝順的他選擇在家陪伴、照顧父母,八年後包拯的父母過世,這時候他才選擇在安徽做了一個知縣,任職後還沒過多久,就斷了一個奇案,從此聲名遠揚,開始了他的從政之路。


包拯在中國民間幾乎是一個被神化了的人物,關於他的傳說不計其數,他一生清廉,剛正不阿,清如水,明如鏡,其實真實的包拯並沒有如此的神奇,更沒有這麼牛的故事,但他公正清廉、兩袖清風的故事卻是真的,據記者他在擔任監察御史期間,向皇帝呈遞了180多本奏摺,內容全是痛罵以及彈劾那些貪官汙吏的,那些貪官既怕他又恨他,恨他恨得牙癢癢的,偏偏又不能拿他怎麼樣,包拯無論在何地為官永遠都是以民為先,除惡霸,減賦稅一心幫助老百姓,深得老百姓的愛戴。


包拯的所作所為讓當時的達官顯貴很不爽,在這樣的一個職場氛圍中,肯定有一些人會惡語中傷他,但在他的有生之年老百姓都很維護他,不過在他去世之後就不一樣了,人們歷來就喜歡秋後算賬,就會遭到仇人報復,包拯早就預料到了,他也就故意佈下了迷局。

嘉祐七年,一生清廉的包拯離開了人世,當時宋仁宗為了表彰包拯的功績,將其追封為禮部尚書,包拯在東京汴梁去世,去世後包拯被送回老家安徽合肥安葬,一共有21口棺材同時從合肥七個城門出城,這21口棺材中只有一口棺材裡面是真的包拯,為他送葬的人都感到驚訝,他們弄不清楚哪個棺材裡面有包拯的遺體,與此同時,盜墓賊之間也有一個心照不宣的約定,就是不去打擾包拯死後的安寧,這可以看出百姓是多麼愛戴包拯啊。


即便是如此周全,包拯的仇家是無法找到真實的包拯墓地,但是在金國滅掉北宋的時候,金軍對包拯所有的墓地進行了破壞,其中也包括其夫人董氏的墓地,後來包拯的後人給其重新修繕了墓地。

1973年安徽合肥建鋼鐵廠,需要對範圍之內的墓地進行遷移,就是因為這次建廠,意外發現了包拯的墓地,當時的考古專家發現這片區域裡竟然有幾十座墓地,就在其中的一個墓中發現了一塊寫有“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肅包公”的墓誌銘,經過多次考證,終於發現這個就是包拯的真正墓地。





遺產君


包拯,世人稱為包青天,除了其廉潔奉公之外,他能被傳送至今的因素主要是能不畏權貴,堅持打擊那些不法的顯貴,包括彈劾了當朝皇帝宋仁宗的國丈張曉佐,包拯和皇帝爭論了6次,才把這個國丈爺給拉下馬。

包拯28歲考中進士,38歲做了個知縣,因政績突出,在3年後就做了端州知府,隨後再過3年,又跑去開封做了個京官,一路上基本順風順水。

做了京官之後,包拯的倔脾氣就越來越大了,對於各種官場的規則和勢力,別人越是不敢碰的,他越要去面對,各種歪風邪氣在他手裡紛紛敗下陣來,以至於當時開封城裡流傳著“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就是隻有2個地方是沒法通過關係疏通的,一個是閻王爺那邊,一個是包公那邊。

當然,包拯也很幸運,他遇上了一個比較合拍的領導—宋仁宗,一個“仁”字就能看出這位皇帝是個好性格,他也特別善於納諫,在氣量上應該也不輸李世民,作為一個賢能的君主,他比較能接受包公的直言進諫,雖然有時候會比較窩火可能會拒絕,但過個2天消了氣也就准奏了……

2000多年,幾百個皇帝,能像宋仁宗這樣的好皇帝,真是一隻手都數的過來,換言之,包公如果生的早一些或者晚一些,可能就沒機會給後世留名了。

皇帝也很賞識包拯,後來授予他開封知府的職位,並一路給他的官職升到了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有了這些職權,包公就更放心大膽地打擊權貴,甭管皇親國戚,一概拿下,除了國丈爺張堯佐,還有皇帝的寵臣王逵,親信太監閻士良等,統統都被罷了官,去了職,在彈劾國丈爺的時候,包老爺子的唾沫星子都要飛皇帝的臉上了……

據統計,宋仁宗時期,因為被包拯彈劾而受懲處的大臣不下30人,其中大多數被罷官撤職甚至法辦,這在2000多年的帝制時代是極其罕見的。

當然,包拯這麼特立獨行,自然會遭到一大幫子的朝廷顯貴的嫉恨,而經過後世對其遺骨的鑑定,包拯也的確是遭他人毒害的。

在相關歷史記載中,描寫到包拯去世時寫道:嘉佑七年五月己未,方視事……疾作為歸。上遣使賜良藥,辛未,遂以不起聞。

這段歷史記載經過時間對比可以發現,包拯當年從病發到身亡,僅僅只有13天的時間,而這期間,宋仁宗還特地賜了“良藥”,包拯也進行了服用,但顯然,這服藥加速了他的生命終結。

包拯臨死前,深知自己必定是被仇家所算計,皇帝賜的藥被“掉包”,也明白自己即使死了仇家也不會放過自己,於是就立下遺囑,要求出殯的時候設置21口棺材從7個城門出入。

包拯死後,宋仁宗親自前往弔唁,並罷朝一日,追贈其為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第二年4月,宋仁宗駕崩,他也成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長達42年。


雲中史記


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傑出清官的代表。他出生於北宋時期,38歲入朝為官,從知縣開始做起,在其後的26年間升職27次,創造了中國歷史之最。此外他在26年的為官生涯中不畏強權,剛正不阿,致力於為普通百姓謀福利、鳴不平,他就是被後世傳頌千年的青天大老爺——包拯。



包拯設下疑冢

民間傳聞,包拯去世後,其家人用了21口棺材,分別從7個城門抬出,每個城門送行的百姓都能看到3口棺材。其家人也散佈了很多墓地的假消息,從此之後包拯的墓葬類似於曹操的72疑冢,也成為了一個謎團。

包拯設下疑冢的目的和曹操一樣,都是為了防止墓葬被別人盜掘。但不同的是,曹操隱瞞墓葬的具體位置,是因為漢末時期,盜墓猖獗,就連曹操本人也曾經大肆盜掘前人墓葬。所以為了墓葬不被髮掘,曹操選擇薄葬,設下了疑冢。

反觀包拯隱瞞墓葬的目的,實際上是因為其執法如山、為民謀福的行為,導致他得罪了太多的人。這些人之中既有江湖匪徒、宵小之輩,也有綠林黑幫、當朝權貴。因此為了死後能夠得到安寧,包拯無奈出此下策。



公元1041年,包拯因為政績頗豐調任端州知府。端州盛產端硯,是古代文房四寶中的硯臺的珍品。這些珍品產量非常低,最初只作為貢品進貢給皇帝。原因在於工人需要冒著巖洞塌方的危險開採石料,為此經常有工人犧牲。

然而每一任端州知府為了升官發財,根本不顧工人死活,經常強迫工人加班加點的生產硯臺,多出來的硯臺他們選擇賄賂給朝中權貴,或者貪汙私藏。而工人的工資卻卻被上層的官僚中飽私囊,導致了很多工人怨聲載道。



包拯上任的時候,瞭解到了情況,下令只徵收進貢給皇帝的硯臺,其餘不準多徵收一方。而工人的工資也沒有了拖欠,準時的發放到了每一個人手裡。不過包拯此舉既得罪了朝中的頂級權貴,也得罪了一些發放工人工資的官吏。

後來包拯入朝為官後,做了御史中丞,曾經在一年內向宋仁宗上書了187份彈劾奏章,彈劾人數達到了數十人。其中不乏宋仁宗張皇后的伯父這樣的皇親國戚,為此還曾經和宋仁宗當庭爭辯,搞得皇帝很沒有面子。



包拯墓葬位置

包拯死後,在靖康之恥後,其位於合肥的墓葬曾經被金兵破壞,墓中陪葬品被洗劫一空,索性遺骨保存完成。後來有人又把包拯的遺骨重新安葬,此後900多年的時間,包公墓一直未受到破壞。

到了近現代,包公墓有兩種傳聞,一種是位於合肥的包公墓,一種說法是位於河南鞏縣的包公墓。

1973年4月,合肥包公墓附近要建造一座鋼廠,因此位於鋼廠附近的墓葬必須要挪走。此時考古專家對包公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歷經900多年的包公墓被打開。



包公的屍骨出土後,其後世子孫準備將其運回包拯老家肥東安葬,結果因為特殊原因,包拯的屍骨無法安葬。最終包拯34世孫將包拯的屍骨存放在了箱子中存,放在了一個簡陋的房屋。後來由於條件簡陋,導致了包公遺骨出現了損壞。

1975年,其後人把包公遺骨安葬在了肥東的包拯老家。1987年,重建包拯墓時,包拯遺骨一部分存放在了博物館,一部分被安放在了墓園的棺槨中。


我是越關


作為史上第一清官,斷案如神的包拯是正義的化身,嫉惡如仇的性格使他十分公正嚴明。一般人死,就是一生的結束,而包拯去世,還要去地府繼續任職,他的死,在民間就相當於換了個工作地點。


作為十大閻羅之一的包拯,其真身死後,據說家人共準備了二十一口棺材。分別同時由不同的門出發,葬在不同的地方,其中只有一個是真的,就連抬棺槨的人都不知道包青天的真身到底在哪裡。

而且,在包拯下葬之前,他的家人就說,包拯的棺材都是被下過咒的,誰碰了就會受到懲罰。從此,包拯的墓一直被重點保護,但是,動盪時期不幸被整改,後來又重修,人們去祭拜的是包拯的正義精神。



正史中並沒有包拯死後的詳細描述,不過,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怕小人報復。包拯生前性情剛正不阿,沒少得罪那些小人,有很多壞人都對其恨之入骨,這種無惡不作的人不得不防,所以,就有了後人的這種無奈的準備。


歷史密探


包拯包青天,一直是中國人民心中的大清官,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如今在全國各地還有許多包大人的寺廟,裡面供奉著包大人的神位。



包拯一生清正廉潔,為民除害,是北宋人民心中的救星,關於包拯也有一個傳說。

北宋末年的中原地區天災不斷,人禍橫行,北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玉皇大帝見到人民生活如此困苦,於是決定派自己手下的赤腳大仙去凡間做皇帝,以此來拯救民間百姓。

無奈赤腳大仙在天庭當中是出了名的懶,而且一直以來都享慣了福分,就是不肯答應玉帝的下凡。

於是玉皇大帝就決定派天上的文武雙曲星下凡保護他,這樣赤腳大仙才肯答應下凡。他一下凡之後就降生到了北宋皇宮當中,也就是後來的宋仁宗。

宋仁宗一出生時就嚎啕大哭,幾天幾夜不停。意思就是催促文武曲星趕快下凡來,玉皇大帝也是心煩意亂,催二人放下手中的事,趕緊下凡去。

南鬥注生、北斗注死。一切需要下凡投胎的人都要到南鬥星君那兒登記拿票,也就是臉譜。

於是文武雙曲星在玉帝的催促之下,匆忙來到南鬥星君處。恰恰來的不是時候,南鬥星君正在和北斗星君下棋,根本就沒有看到文武曲星的到來,文武曲星只能在旁邊等著。

話說天上一日,人間三年。文武曲星不久便等了數10年。於是文曲星就等得不耐煩了,跑過去從南鬥星君身旁拿出來臉譜帶,隨便拿了一個臉譜就下凡投胎去了,而武曲星卻耐心的等到他下完棋。

按道理說文曲星應該是個文士臉,而武曲星應該拿一張武士臉的。可是南鬥星君往乾坤袋裡一伸卻找不到了武士臉。沒有辦法就拿了一張文士臉給武曲星。

武曲星下凡之後就是後來的狄青,練就一生好武藝,能征善戰,但卻是一張文弱書生臉。

而文曲星下凡之後就是包拯。因為拿了一張武士臉,所以一出生就是一個黑臉。因為長相奇怪,被其親生父母遺棄到了村頭的坑裡。

包拯在坑裡卻哭得驚天動地,他的嫂子看到他哭聲如此大,感到非常震驚。於是就將他抱回家裡撫養長大。因此後來我們看到包拯尊稱他的嫂嫂為嫂娘,因為是嫂娘撫養他長大的。

後來包拯高中狀元,被皇帝親封為開封府尹,並且有龍頭鍘專殺皇族,虎頭鍘專殺大臣,狗頭鍘專殺民眾。

在任職期間,包青天一共向皇上交了將近200份的奏摺。而這些奏摺幾乎就相當於現在的中央紀檢委一樣,幾乎全部都是用來彈劾這些高官中的貪官汙吏和庸官腐臣們的。


由於生前斷案無數為無辜民眾申冤,得罪了許多的大臣貴族和一些無賴之人。所以包拯在臨死之前就意識到,這些人可能會在他死後來害他。

於是包公在他臨死前就警告自己的子孫,要求子孫在自己死後出葬的那一天,準備好21口棺材。而這21口棺材要從七個門中排出,而這21口棺材當中只有一口棺材是真的裝有包青天遺體的棺材。

21口棺材就讓盜賊和仇人找不到包拯真正的墓地所在。歷史上曹操曾經也用72個棺材來避免自己的墓穴被盜。

第二種說法就近似於傳說了,也就是說包公在斷案判罰的時候都是“日審陽間,夜審陰間”。他斷案如神的原因就是因為他能夠在夜間到地府與被害的人交流,所以他經常出入地府。

而閻羅王就對包拯說死後一定要用21口棺材,分別從各門出發到不同的地點,這樣那些被他所判罰的惡鬼就沒有辦法來報復他了。

21口棺材也逃不出現代考古的技術。1973年考古人員在包拯的墓中發現了6具屍體。其中包括包拯和他的妻子董氏,還有其他的後人。

1985年包拯的墓得到了修建,如今成為一個著名的景點。


史之策


「開封府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辯忠奸」,說的是鐵面無私的包拯包青天,他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清官,深受人們尊崇。但你知道嗎?他在下葬的時候,卻用了足足21口棺材,這是為什麼呢,有什麼特別的用意嗎?

這是因為,包拯生前公正廉潔,斷案無數,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任職期間,更是向皇帝遞187份,彈劾貪官汙吏的奏摺,所以也給自己樹了不少敵人,不少壞人對他恨之入骨。包拯活著的時候,這些人避之不及,但死後必定想盡辦法報復。

所以,為了防止小人報復,他便效仿曹操的「72疑冢」,提前準備了21口棺材,出殯當天,先後從合肥的7個城門抬出,其中20口是假的,只有1口是真的,分開埋葬,以防止被人掘墓。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包公通靈,可以和鬼神打交道,「日審陽間,夜審陰間」。某天晚上斷案時,一位地府官員告訴包拯,死後準備21口棺材,從不同門出發,埋不同地點,可以防止死後惡鬼纏身。

現在看來,包大人如此妙計,確實達到了迷惑人的效果。導致我國考古學家在掘墓時,也一度發現了好幾個包公墓,直到1973年,才挖出了真的,並在1985年重建保護起來。



找靚機科普君


包拯宋真宗時期,安徽合肥人。他是中國歷史上極富盛名的一個清官。

當然了能贏得一個清官的好名聲,並不容易。

因為這就需要長期的為民做主,不畏權貴。

這樣的話,就會得罪很多人。

正是因為包拯在活著的時候,辦理了很多重大的案子,再加上他大公無私,為民請願。才得以讓他名聲遠揚的。

但是,這樣也讓他長久的身處於,風口浪尖之中,得罪了一些權貴。

這些權貴在包拯活著的時候,不敢拿包拯怎麼樣?

但是,包拯去世了,就不一樣了。

正是因為包拯擔心死後,被那些自己曾經得罪過的豪門報復,所以,包拯在臨終之前,他就把後世交代給自己的後人們。

為了以假亂真,不讓別人知道包拯究竟是葬在了那裡,所以他就故意弄了二十口棺材。到了下葬的那一天。提前把準備好的這二十口棺材,從合肥城的七個門中先後抬出去。

這二十口棺材中,只有一個裝有包拯的屍首,當然了除了包拯的家人外,外人是沒有人知道,包拯究竟是在那一口棺材內的。至於這二十口棺材裡,到底有沒有包拯,在外人看來也是未知數。

包拯之所以這樣做,只是為了迷惑敵人,保個全屍,不得已而為之。

所以這就是包拯為什麼要為自己準備二十口棺材下葬的原因。

這種下葬迷惑敵人的方式,當然不是包拯的首創了。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的盜墓十分的猖狂,尤其是三國時期,曹操之所以能豢養那麼多軍隊,他就是靠盜墓得來的錢,用在購買糧餉的。

曹操也深知,墓地被盜的慘狀,所以,在他去世之後,為了迷惑敵人,他也選擇了好幾個地方,作為下葬之地。

但是,具體曹操是埋在了那裡,到現在為止,也一直都是一個迷。

包拯的這種方式,可以說正是學的曹操的這種下葬方式。

當然了能選這種方式,也是被逼無奈的一種選擇。

不過,現在這個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包拯是一個清官,而且在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極好的印象,我想,對於包拯來說,這已經足夠。

你覺得呢?


漢史趣聞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之一,他主要生活在大宋王朝的宋仁宗時期。由於,他在擔任官職的時候,因為不畏權貴,秉公執法而倍受百姓們的愛戴與尊重。也正是因為包拯執法的公平與公正,而讓他流芳於千古。

無論何時百姓們的心中,永遠都是有一杆秤的,為民辦事的官員,就應該被人民世代傳頌正如包拯。



但是,做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包拯因此也得罪了很多權貴。在包拯活著的時候,因為他大權在握,那些權貴們不敢得罪他。可是,當他死後,痛恨他的人很有可能會對他加以報復的,這是包拯生前不得不考慮的事情。

所以為了能夠在自己死後落一個全屍,包拯在安排自己後事的時候,命令後人,給自己下葬的時候,要選二十口棺材。這二十口棺材裡,只有一個棺材是包拯屍體的安放之所。然後下葬那天全部棺材,從七個城池的大門之中抬出去。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迷惑別人,不讓那些別有用心的人,知道包拯的下葬之地。



包拯之所以想了這種辦法,也是逼不得已而為之。古代的人因為都比較迷信,所以,他們希望在自己死後,不要被別人所打擾。也只有多散佈一些關於埋葬自己的地點,才有可能免遭別有用心者的惦記。

所以包拯之所以選則用二十口棺材,讓後人安自己葬,目的就是想讓自己落一個全屍而已。當然包拯正是因為用了這種辦法,而讓他的屍骨最終得到了保全。


古代的名人,不單單是包拯用這種辦法保全自己的屍首。在包拯之前,諸葛亮和曹操也都這樣做過。據說諸葛亮在生前叮囑後主劉禪,在自己死後,讓四個大漢,抬著自己的棺槨,一直向南走,直到抬棺槨的繩子被磨破為止,就是諸葛亮的下葬之地。

這樣的話,也就沒有人知道諸葛亮具體葬在了那裡,也正是因為諸葛亮這樣的下葬方式,而讓他的埋葬地,變得更加的神秘。還有曹操,關於曹操的墓地,在中國就有很多個,分佈在不同的地區,當然這也是曹操為了保證自己屍首不得已而這樣做的。包拯的下葬方式,其實和曹操更像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