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達敗亡背後的權謀鬥爭

摘要:孟達叛魏,繼而被司馬懿消滅,是三國中後期魏、蜀兩國之間發生的一起重大事件。這一事件表面上是由於孟達本人的反覆無常引起的,但在其背後,卻是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大權謀高手的博弈。

孟達敗亡背後的權謀鬥爭

孟達劇照

曹魏黃初七年(226年),蜀漢叛將、魏國新城太守孟達的日子不太好過。

這一年,對他寵信有加的曹丕駕崩,之前與他關係頗佳的桓階、夏侯尚等魏國重臣也早早去世。一時間,孟達在朝中的靠山消失殆盡。

孟達敗亡背後的權謀鬥爭

曹丕待孟達不薄

同時,素來與孟達不和的申儀擺出一副“趁你病、要你命”的架勢,不斷向新皇帝上奏,告發孟達早晚要反,要求早早對其採取措施。雖然魏明帝暫時沒搭理他,但在孟達看來,這不啻於是暴風雨前的寧靜,更加地惴惴不安。

就在這時,諸葛亮的一封信被送到了孟達的手中。

在這封信裡,諸葛亮先是原諒了孟達之前的反叛:我知道你當初投靠魏國,是受了劉封這傢伙的欺負,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你不要有顧慮!藉著,諸葛亮又感嘆道:你沒有聽信那些我誅殺你家人的謠言,可見咱們之間還是相互信任的嘛!最後,諸葛亮誠懇地說:我從魏國人那裡聽到你的消息,很想念你,所以才寫了這封信給你,並沒有什麼其他的意思啊。

高手就是高手,這封信裡,一個“勸降”的字眼都沒有,但卻把希望孟達歸蜀的意思表達的明明白白,諸葛亮手腕之高,可見一斑。

孟達敗亡背後的權謀鬥爭

諸葛亮在權謀方面也是高手

一面是魏國朝廷的不信任,另一面是諸葛亮誠意滿滿的勸說,精明如孟達者,自然知道哪頭炕熱。

何況,孟達腳下的新城,就是他手裡最大的本錢。

一、孟達的底氣

在三國時期,曾經有數個地方被稱為新城。然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則非孟達統管的這一地區莫屬。

這一地區,原先是上庸、房陵、西城三郡的所在地,由於位於漢中東部,也被稱為“東三郡”。這裡與魏、蜀、吳三國接壤,兼之依水傍山、易守難攻,素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孟達敗亡背後的權謀鬥爭

東三郡地圖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自從孟達、徐晃等人在此擊敗劉封之後,曹丕便將三郡合一,將這一軍事要地託付給了孟達,並將他原先的人馬悉數交由他自己統帶。

正因如此,孟達有著充分的自信:如果他舉城歸降蜀國,必然會得到重用,拜將封侯也不是什麼稀罕事。

於是,從此開始,孟達便開始策劃投降蜀國的事宜,在前後長達一年多的時間內,與諸葛亮之間屢有書信往來,關係顯得頗為融洽。

孟達敗亡背後的權謀鬥爭

但是問題來了,雖然“叛國”不是小事,但對孟達來說,這也不是頭一回了,為何這一次孟達的行動如此緩慢呢?

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孟達認為自己奇貨可居,非得賣出一個好價錢不可。

最好的佐證就是,依據《華陽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孟達在與諸葛亮暗通款曲的同時,還與東吳勾勾搭搭、私相往來,想給自己找一條最穩妥的出路。

孟達的小算盤打的很響,然而,他忽略了一個事實:諸葛亮雖然身子骨不硬,但手腕卻很硬,特別是對這種反覆無常的行為,諸葛亮基本抱持著“零容忍”的態度。

孟達反覆無常的態度,終於惹惱了諸葛亮——跟我玩這個,你還嫩了點!

孟達敗亡背後的權謀鬥爭

二、被諸葛亮和司馬懿聯手忽悠

蜀漢建興五年,諸葛亮出兵漢中,他籌劃多年的北伐大計即將得以實施。隨著蜀軍陸續集結,魏、蜀兩國之間的空氣陡然緊張了起來。

而就在此時,一個名叫郭模的蜀人出現在孟達的死對頭申儀的面前。

郭模帶來了一條重要的信息:孟達已經與諸葛亮達成了協議,馬上就要投降蜀國,響應諸葛亮北伐!

在這種緊要關頭,這一消息無疑是一顆重磅炸彈。得知消息的申儀馬上將這個消息報告了正駐軍於宛城的司馬懿。

孟達敗亡背後的權謀鬥爭

司馬懿劇照

於此同時,孟達也收到了這一消息。得知計劃洩露的孟達有些慌亂,本打算馬上起兵,但就在這時,來自司馬懿的一封信送到了他的手中。

司馬懿在信裡對孟達大加安撫,並向他說明了自己對這一事件的分析:如果你真要投降蜀國,那必然是非常秘密的事情,像郭模這種小人物怎麼可能對此這麼清楚?這肯定是諸葛亮逼你造反的手段,千萬別信!

看完信之後,孟達的心放下了一大半,而當他分析了宛城與新城之間的地理位置時,他完全放心了。在寫給諸葛亮的信中,孟達胸有成竹的表示:宛城離我這裡一千二百里,司馬懿就算前來討伐,最快也得一個多月。再說,司馬懿還不一定親自來,如果是別人來,那就更不用擔心啦!

孟達的意思很明白:你派郭模詐降的辦法不好使,我這兒好著呢,價錢咱們再慢慢談!

然而,出乎孟達意料的是,八天後,他就在城牆上見到了接天蔽日的“司馬”大旗。

孟達敗亡背後的權謀鬥爭

司馬懿日夜兼程,八天便從宛城抵達新城

面對倍道而來的魏國大軍,孟達一邊倉猝組織防禦,一邊派人向蜀、吳送信,眼巴巴地盼著援軍到來。

三、諸葛亮的真實意圖

乍一看,諸葛亮似乎失去了佔領新城地區的最好時機,派人詐降的策略反而弄巧成拙了,然而,諸葛亮真正的意圖到底是什麼呢?

實際上,在諸葛亮眼中,新城地區誠然是一塊香餑餑,但孟達卻是更加棘手的麻煩——

從身份上來說,孟達本身就是劉璋舊部,又有歷史汙點,如果接納他,如何處理他與手下舊將之間的關係,本身就是個難題。

從孟達的反覆無常個性上來說,如今正是北伐的關鍵時刻,像孟達這種人,無論把他放在前線和後方都讓人不能放心。

孟達敗亡背後的權謀鬥爭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路線 由於在敵境作戰 將領的忠誠便分外重要

那麼,收下新城後,剝奪孟達兵權或者乾脆一刀砍了怎麼樣呢?

此時,孟達手下有上萬親兵,如果剝奪了他的指揮權,難保這些部隊不作亂。而殺了孟達更不是什麼好主意,這樣做的話,以後誰還敢前來投降?

可以這樣說,最初,諸葛亮勸降孟達很有可能是真心實意的,但看到孟達這些看似精明的把戲時,諸葛亮便徹底對其失去了信心。

諸葛亮非常清楚,新城的得失對蜀軍並無大礙,但卻是魏國絕對不可接受的。於是,此時諸葛亮最好的選擇,就是借魏國之手,除去孟達,以此將魏國大軍拖在新城的山地之中,既能夠造成魏國內耗,也能夠為北伐創造有利條件。

孟達敗亡背後的權謀鬥爭

新城(今湖北竹山縣一帶)地形

從這一角度來看,諸葛亮之前派人詐降,就是這一“驅虎吞狼”之計的序幕。

能夠證明諸葛亮用心的最好證據,就是當孟達派人求援時,蜀軍從漢中派出的救援部隊行動出奇地遲緩,直到司馬懿攻下新城,蜀軍還在路上慢悠悠地晃盪著。

由此可見,孟達的敗亡,早已在諸葛亮的算計之中,而唯一可能出乎諸葛亮意料的,就是孟達實在太不抗揍了。

在司馬懿的強攻之下,十六天之後,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孟達就此敗軍身亡,這場魏、蜀之間的權謀大戲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參考文獻:

  • 《三國志.明帝紀》
  • 《三國志.李嚴傳》
  • 《三國志.費詩傳》
  • 《華陽國志》
  • 《晉書.高祖宣帝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