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真實故事改編,美國和伊朗又搬上的影評,評價還不錯。

美國中情局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什麼的組織,你不知道他是誰,他在哪裡、會出現在哪裡,服從命令,出事了事情沒有人會認得你,間諜這苦差事是最苦逼的,抓卡扎菲、薩達姆、中情局沒少費心,路上也會得罪了很多國家小夥伴,伊朗就是最大的釘子戶。

這部2012年上映的電影逃離德黑蘭,一年後這部片子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將,完整的還原了當年這兩個國家劍拔弩張的口水戰。

凱文哈金斯(化名),中情局首先老牌的間諜,參與過多次的營救人質的計劃,他的上司非常信任它,沉穩、老練、年輕、留著全鬚鬍子。

其實凱文和他的上司討論過多種方案來救人質,比如自行車、汽車、武裝解救、可是都被一一否決了。

因為伊朗實在是太亂了,剛剛推翻了那個腐敗的政府,帶著憤怒的群眾很快佔領了美國大使館,他們要為美國這些年來對伊朗迫害,強烈的抗議,很快示威變成了騷亂,大使館淪陷,80多名人質被扣,這件新聞在當年很轟動的。

不過美國當年確實做的有些過頭了, 攢動推翻前總理,只是因為石油國有化,不受西方控制,就扶持一個聽話的,能聽美國話的,鄰居上門赤裸裸的閒的蛋疼,政客們會說干涉內政,內幕相當的多,你有空查查。

由於事情的敏感性,大使館重要的資料都沒有來得及燒掉,就被憤怒的群眾保衛了,計劃陸戰隊都是個蝦兵,沒抵抗,也抵抗不了,就被包圍了。

事情發生以後美國希望伊朗能放人,可是伊朗說不是政府幹的,一場一場的談判和對話中,美國著急了。

在大使館一片騷亂中,有6名大使館工作人員順利的逃了出來,跑到了加拿大大使館避難,得知他們沒有被囚禁,中情局救人計劃展開了序幕。

在片中沒有特別煽情的情節,也沒有以往美國馬上要去消滅敵國的勁頭子,冷靜剋制,不剋制也沒辦法,因為不是像卡扎菲小國家。

凱文是要以拍電影的方式,把人質帶回美國,凱文來到伊朗見到6位人質,不屑的看著他就你能帶走我們嘛。

外面反美遊行那麼厲害,我們出去就是死,凱文努力著說服他們,不這麼幹沒有其他的辦法。

在片中我記得有這樣的一幕,凱文要帶他們去外場取景,為了工作需要能更好的讓他們知道,他們真實拍電影的,不是救人來的,演戲要演的真實。

凱文把他們帶去了德黑蘭最大的集市,人山人海,古老街道小販商店,彷彿置身於濃濃的古代風情裡。

攝影為了取景,拍了幾張照片,這可熱鬧了這個商店的大爺,誰讓你拍我照片的,你還是美國人,雖然攝影盡力的解釋著這一切,憤怒的他還是不依不饒,因為他的兒子就是美國支持的那個政府被槍打死的,場面一度失控,想渾水摸魚一把,差點打翻在地,趕緊溜掉。

其實美國不搞得一團糟,至於被扣嘛,人民內部矛盾人民自己解決,鄰居摻和越整越爛,只能離婚,嘴上和行動上都還在記恨你,指不定那天接著給你開撕。

沒有驚悚的恐怖追擊,更沒有暴力畫面、有的是伊朗飽受摧殘國家的憤怒,和美國人的態度傲慢,有時候固執和偏見會帶偏你的一切。

整個電影還是很歡快放鬆的,比如每個人為了掩飾自己的身份都在很努力的背自己的資料,必須背的滾瓜亂熟,凱文為了救他們自作主張,反對軍事營救,自己必須負責到底,他的老上級還支持他這麼幹,頂住壓力向總統彙報,正因為他的堅持,才會有希望。

美國這30年拍了太多真實故事的電影,比如尋找拉登,911、海灣戰爭、科索沃、能改編的電議太多太多,電影可以拍但是戰爭對人們的創傷並不是一部電影能化解的,有時候可能是十年,二十年,或者一輩子。

我之外看新聞,以色列前總理,90年代為了和平,和巴勒斯坦達成了和平協議,也給中東帶來的繁榮和穩定,記者採訪總理您為什麼對和平那麼熱衷呢,他說我也是人,年輕的時候我看見8歲的小男孩拿著石子,來襲擊以色列士兵,仇恨不過是同齡人的,不光是宗教的,還有可能是孩子的,並且這種仇恨會一代一代的傳下去,讓這位總理感慨萬千。希望我們為和平而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