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得沸沸揚揚的汽車“金融服務費” 成都的4S店還在收嗎?

4月16日,鬧得沸沸揚揚的“西安奔馳女車主維權”一事以雙方和解暫時告一段落,其中,引起廣泛關注與爭議的1萬多元“金融服務費”被全額退還給了女車主。而行政職能部門的相關調查仍在進行中。

這起消費維權事件雖已告一段落,但“金融服務費”在成都的情況怎麼樣?連日來,消費質量報記者以消費者身份實地走訪了成都市幾家汽車品牌經銷商。

消費遭遇

入過“金融服務費”的坑

2018年,成都市民陳先生在成都市錦華路一段163號成都中升星輝汽車銷售服務公司購買了一輛豪華品牌的轎車。除了三成多的首付外,陳先生還支付了各類繁雜的費用,其中就包括銷售合同附件裡的一項“金融諮詢業務”。合同顯示,銷售方按照20多萬貸款總額的4.5%收取這項業務所涉及的“諮詢服務費”。陳先生介紹,銷售人員還以新店開張為由減免了一部分,最終支付了6000餘元。

天津車主張女士爆料稱,自己不久前購買了一輛凱迪拉克汽車,同樣是被收取了高額的金融服務費。張女士還強調,自己來交首付款的那天,4S店一併划走了8000元的金融服務費,但4S店稱這8000元只有收據,不開發票。在張女士的這張收據上,蓋章的並非天津隆眾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而是一家名為“天津燕英捷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的發票專用章。

實地調查

有4S店在收“金融服務費”

4月18日,記者走訪成都多家4S店後發現,一些店對金融服務費的收取並未避諱。

18日上午10:30,記者來到錦江區錦江大道的成都祥沃沃爾沃4S店。待記者看過車型後,銷售員告訴記者該款車型分為全款購車和貸款購車,貸款購車價格更低,更划算。隨後銷售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貸款費用明細,在該明細單上清楚的寫著車價:34萬,貸款17萬,月供9444元(18期0利息),金融服務費:8000元。記者詢問什麼是金融服務費,銷售員回答道:“貸款才有的,全款購車就沒有金融服務費。”

11:30,記者來到錦江區錦江大道的成都通海福特4S店,銷售員告訴記者:“我們的費用很簡單,就是首付+稅費+保險+月供,沒有那些附加的手續費。”

12:00,記者來到成都新元素奧迪 4S 店。待記者看過車型後,銷售員給記者拿了一張貸款費用明細表,明細表上寫有“車型、車價、貸款金額、車款首付、諮詢服務費、保險費、購置稅、上戶雜費、盜搶險+GPS+首付共計+按揭期數+每月還款+貼手續費金額”,而這張表上諮詢服務費一欄沒有填寫。銷售員告訴記者:“我們沒有收取諮詢服務費了,這不是剛剛出了事嘛。”

業界揭底

“金融服務費”背後的利益鏈

此次西安奔馳漏油車事件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多消費者發出疑問:客戶明明可以付全款,為什麼要極力推薦金融貸款?金融服務費為什麼進了私人賬戶,沒有發票?

有汽車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4S店靠賣車本身掙不到什麼錢,真正掙錢的地方在於銷售各種各樣的服務套餐,包括按揭、融資租賃、上車牌、搖號、上保險等。對於4S店而言,辦分期貸款購車的利潤比全款購車要高,銷售人員的提成也高,因此,在客戶購車時,4S店都會盡量推薦做分期。這樣,4S店還能收取一筆金融服務費。

記者調查發現,金融服務費是汽車銷售的潛規則,只是叫法不一樣,有些4S店叫做“服務費”、“諮詢費”。

金融服務費的關鍵在於,這筆費用進入了4S店私人賬戶,沒有發票。

而汽車金融市場亂象不只在汽車消費貸款環節,還有汽車保險。最典型的就是購車時強制購買保險。業內人士告訴記者,4S店強制買保險真正看中的是在本店投保的後續利益。在一家4S店投保,一旦車子發生任何需要保險公司理賠的損傷,車主自然是到保險公司指定的店進行維修,這家店就是購車的4S店。

延伸 閱讀

銀保監會亮劍:調查金融服務費

對於奔馳女車主被收取“金融服務費”問題,中國銀保監會高度重視,已要求北京銀保監局對梅賽德斯-奔馳汽車金融有限公司是否存在通過經銷商違規收取金融服務費等問題開展調查。銀保監會表示,將根據調查情況依法採取必要的監管措施,切實維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四川省律師協會李苗律師表示,作為汽車經銷商,如果為消費者提供貸款服務而需要收取費用的,必須提前書面告知,並徵得消費者同意。否則,消費者有權拒絕,並向監管部門投訴。

相關 閱讀

成都市市場監管局“問診”汽車銷售業

4月17日,成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消費者協會召開成都市汽車銷售行業行政指導會,“問診”成都汽車市場,為行業亂象提前“開藥”。26家汽車銷售企業、3家汽車行業協會的負責人到場。

成都市市場監管局消保處、反不正當競爭處、質量監督處、市場處、執法一分局和市消費者協會的負責人,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價格法》等法律法規,向參會的汽車銷售企業負責人進行了行政指導,要求企業針對消費者反映的問題儘快自查自糾限時整改。

據介紹,2018年1月1日起到目前為止,成都12315消費者投訴熱線共受理汽車相關的投訴7870件,位居商品類投訴之首,主要涉及到汽車質量、虛假宣傳、強制搭售保險等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