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趕著不是買賣---教學的藝術

做學生要有學生的條件,第一個是尊師重道,第二個就是好學。好學才能異於他人,方能有所成就。正如孔子自己所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作為老師也要有老師的要求,第一個是誨人不倦,第二個是有好的教學方法。一種是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只是機械地對學生灌輸知識,而不注意對他們的理解能力和實際接受能力的培養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只是“知識的搬運工”,而對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十分不利的。那麼哪種教育方法能夠激發學生興趣,達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呢?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方法,啟發式教學。教育學生要把握好教學的契機,如果他沒有學習慾望,學習過程只是機械的記憶,效果是左耳朵聽右耳朵冒。孔子提出“不憤不啟”,所謂的“憤”,就是激憤的心情。對於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從而激起學習的慾望。而學生自己又難以解決,這個時候老師去啟發他,引導他,這樣學習的效果自然就是好的了。正所謂的“上趕著的不是買賣”。


上趕著不是買賣---教學的藝術


孔子的教學原則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才能能更好地挖掘學生內在的學習潛力。學生有了學習的慾望,那麼老師該如何教呢?是一股腦的和盤托出還是循循善誘呢?孔子給的答案是“不悱不發”,“悱”就是內心有懷疑,可是又說不明白,此時教師就可以循循善誘,一點一點地引導學生探究事物的本來面目,甚至有新的見解。正所謂的“當仁不讓於師”、“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這樣就能達到“教學相長”的教育的境界了。


上趕著不是買賣---教學的藝術


啟發式教學,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引導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掌握知識的教學方法。強調的是教學的契機。當學生的學習願望和潛能被激發出來後,就會從簡單的知識歸納到知識的演繹“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就是告訴你一個一個方正的房子有四個角,其中一個角是90度,那麼就該知道其他三個角也是90度,這就是舉一反三的道理。能達到如此水平,就不需要再教他了,就是學生真正掌握了學習本領了。所以孔子的啟發式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開悟,讓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上趕著不是買賣---教學的藝術


當然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除了老師教學水平外,更需要的是學生本身的悟性和潛力。沒有這個學習的潛力,也只能是幹啟不發。一塊石頭是怎麼也敷不出小雞的。學生中能考取名校的,除了學校家庭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只有內外形成合力方能取得最好的成績。孔子弟子中,子貢才能聞一知二,而顏回就比他更厲害,聞一知十,顏回之所以能聞一知十,除了自身智商因素外,還得益於他“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上趕著不是買賣---教學的藝術


啟發式教學在其他學派中也有體現,如佛教中著名的佛祖釋迦牟尼要傳法於弟子,佛拈一朵花,聞一聞的時候,不說話,迦葉尊者在底下一看,他微笑,他已經領悟了,這就是“拈花微笑”。啟發式教學不是簡單地設問--回答--解釋,往往是心有靈犀的默契。


上趕著不是買賣---教學的藝術


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在哲學研究和講學中,形成了由譏諷---助產術---歸納---定義四個步驟組成的獨特的方法,稱為蘇格拉底方法。譏諷是就對方的發言不斷提出追問,迫使對方自陷矛盾,無辭以對,終於承認自己的無知。助產術即啟發、引導學生,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歸納即從各種具體事務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質,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比較尋求“一般”。定義是把個別事物歸入一般的概念,得到關於事物的普遍概念。由於蘇格拉底把教師比喻為"知識的產婆",因此,"蘇格拉底方法"也被人們稱為是"產婆術"。這一教育理論,是西方最早的啟發式教育。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