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既隐 铁肩担道义

孔子虽然燕居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可是他还是心怀天下,春秋时期,大道既隐,不由就思念起自己的榜样周公。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中国传统文化,亦称周孔之道。究其源头必提周公。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分封制、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的井田制。而周公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制礼作乐,“以礼修身、以乐养心”以此规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孔子以周之礼乐为完备,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大道既隐 铁肩担道义


孔子一生以周公为榜样,周游列国希望推行周公之道,恢复周朝初年礼乐的制度。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大夫专权,周公所制的礼乐制度名存实亡。孔子在不遗余力的去推行,只可惜时代变了,周游列国都得不到重用,不能施展政治抱负。最后到晚年只好回到自己家乡鲁国,招徒讲学。孔子感叹道:唉!我老了!很久没没梦见周公了!言下之意就是,虽然自己满怀壮志,现在这个乱世,壮志难酬啊!

大道既隐 铁肩担道义


当然这只是孔子的感慨而已,既然当时无法实现周公之制,那就寄希望于未来。“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曾子、子思、孟子、荀子、董仲舒、程朱、陆王……薪火相传,师表万世;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修春秋,创儒学,道贯古今,百代馨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