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葬南郡——伏羲的陵墓在天嶽幕阜山?

伏羲葬南郡——伏羲的陵墓在天岳幕阜山?

伏羲葬南郡——伏羲的陵墓在天岳幕阜山?
伏羲葬南郡——伏羲的陵墓在天岳幕阜山?

有一個傳說流行了千百年,都雲三皇之首伏羲葬於天嶽幕阜山,但僅在民間相傳。近年來,有學者為此發表了不少專門論著,由此揭示了天嶽幕阜的伏羲文化。

這不是空穴來風,更不是牽強附會,而是有諸多事實相佐證,只是以前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而已。研究古代文化,其方法是“三維”論證。所謂三維論證就是從古籍、考古、神話傳說三個方面互相印證,從而得出相應的結論。

伏羲是誰?這是我們首先要弄清的問題。伏羲是遠古時代三皇之首,與神農、女媧同為人文始祖,以往傳說伏羲生於隴西成紀(甘肅天水)。伏羲又稱宓羲、伏希、赫羲、宓犧、包犧、包戲、庖羲、皰犧、包羲、伏戲、犧皇、皇羲等等;一說即太昊,姓風。對伏羲的稱呼如此之多,表明他是一個廣域的傳說,或許與不同地域的方言差異有關。他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結繩記事,畫八卦,造書契,鑽木取火,教民熟食,興嫁娶,創樂器,定節氣,立九部,設九佐,以龍紀官,為東夷部落首領,在位十五年,為人類進化和文明起源起到了巨大作用。傳說華胥氏遊雷澤,看到澤中有一個特大的腳印,便用自己的腳去丈量,結果由此懷孕,十二年後生伏羲,每年農曆正月十八日為伏羲生日。伏羲與女媧是兄妹成婚,據《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所載畲族古老神話傳說及人物(540頁)記載:伏羲女媧在一座大山中(天嶽幕阜山),從山下滾石上山測天意,結為夫妻,造出人類。傳說伏羲死後,葬於天嶽幕阜。

伏羲其人,為許多古藉所記載,《莊子》是最早提到伏羲的。《楚辭·大招》提到“伏羲駕辯”,《世本》中提到“伏羲作琴”。《竹書紀年》提到“太皋伏羲氏”。孔子所著的《易·系》也有伏羲的記載,完全是活生生人的形象。唐代司馬貞作《史記·三皇本紀》、《伏羲神農紀年》都完整地佐證了伏羲確有其人。首先,我們從古籍來考證伏羲葬於幕阜的史實。第第一部涉及此題的是《楚陵述略》,再就是《帝王世紀》、還有《淮南子》等著作。《平江縣誌·藝文志》載:著名學者張贊昭著《楚陵述略》卷二中記:“平江之天嶽,即禹貢東陵。其下有皇壇,伏羲氏之陵。”張贊昭原名張寶昭,清道光年間舉人,曾在清朝五經專科選舉中,有一經全國奪冠。他通古博今,飽讀古今書籍,又是專門考證古陵的,湖南境內的茶陵、昭陵、醴陵、零陵、泉陵都系他指正。所以他說天嶽幕阜山下有“伏羲氏東陵”是可信的,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的。

《帝王世紀》(絳史引)記述:伏羲去世,崩葬南郡;《路史》載:伏羲葬南郡。而幕阜山在唐以前屬湖北江陵郡即南郡管轄,也證實了伏羲葬幕阜的說法。

南宋時,平江曾有吳伯英、鄒行之、毛簡竹、李儒用等九君子,均是全國著名的理學家和詩人。留有《鄉賢詩集》多卷,其中李儒用作有《春江遠眺》一詩:“山自青青水自流,花香鳥語滿枝頭,道人際此身無累,親見羲王正冕毓”。詩人是在平江境內遊春時所發的感概,由於伏羲在平江留下了行蹤遺蹟,人們頭腦中才有他的深刻印象,詩人才觸景生情,吟出此詩。

清代平江大才子李次清,曾為天嶽幕阜山作過一對聯:天子三經地,皇帝九謁門。根據史料記載,秦以前沒有“皇帝”之稱,只有“天子”之說,這裡所指的天子無疑是伏羲了。李次清即李元度,平江大才子,著作等身,他為天嶽幕阜作出如此氣勢磅礴的楹聯,能說他是信口開河嗎?

以上這些,是有文字記載的伏羲葬於天嶽幕阜的史實記載。

我們再從考古角度來證實這一問題:建國以來,我國先後進行過三次文物普查,從保存在有關部門的檔案中獲悉,在天嶽幕阜山周邊,存在很多遠古時代遺蹟,這些遺蹟都是被考古部門認定為5000——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有的時代還更早。這個時期恰恰是伏羲時代前後。是古代人類文明起源時的繁盛開端,這些古文化遺址是:

昌江村大埂上商代文化古遺址

廟鋪村陳家嘴商代“堆子嶺文化”遺址

中心村古樓巷金付山商代文化遺址

中心村古樓巷虎形山商代文化遺址

廟鋪村王家屋場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昌江村坳上組商代文化遺址

中心村饒坡裡商代文化遺址

鳳橋村露江山商代文化遺址

蔡海村楊古林商代文化遺址

雙溪村老屋組後背山商代文化遺址

崇義村童家屋後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

虹橋鎮向陽村湯家嘴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湖北省通城麥市饒家林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這些古文化遺址都分佈在天嶽幕阜山周邊三省交界處,從考古學角度來講,都是位於彭頭山文化、皂市下層文化、湯家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吳城文化、山背文化等重要上古文化的更替和交匯點。從傳說中的伏羲、炎黃蚩、堯舜禹時代至夏商時期,此地是中華先祖文化孕生與傳播的中心區域。起源於伏羲時期,在歷史上的中華文明起源的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中國青銅文明的誕生,更離不開天嶽幕阜山的銅、錫、鉛等礦產資源。既然諸多考古發現,證實了天嶽幕阜在遠古時代不是一個寂寞地帶,而是一個人類早期文明的起源和興盛區域,在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地位顯赫,那麼伏羲在此活動和葬於此地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甚至可以肯定。

2017年9月6日至9日,中山大學、臺灣中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郭立新、郭靜雲(猶太藉)等考古學、歷史學教授和中山大學人類學博士和碩士生組成的上古文化考察組一行,對幕阜山包括虹橋和通城在內的周邊區域進行了為期4天的考察,湖南省社科院區域文化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周行易研究員和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會秘書長肖敬東、平江縣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宋鍊鋼、平江旅遊發展委員會旅遊產品開發科科長金標湘、平江地方學者楊衍秋一同參與考察,對平江縣哲寮村斟灌部落遺存地湛氏祠堂、北斗屋,南江鎮崇義村童家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幕阜山天樂堂、太元天宮、衝真觀、太平尖;對通城麥市饒家林、牮樓嘴,對虹橋鎮“黃老堅城.岷山”石碑、蜀鹿文化進行了仔細的考證,並達成以上共識。為探討伏羲葬於天嶽幕阜提供了強式依據。

在我們研究天嶽幕阜伏羲文化起步階段時,猶太學者郭靜雲就已經發表了她的新著《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一書,破天荒地大膽提出了“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東方蘇美爾”之說,顛覆性地提出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在長江流域,而不在黃河流域”的學術觀點。用考古材料、歷史史實、和神話資料給出的線索,提出了一系列大膽而新穎的見解,重新構建了中國上古史發展的脈絡與綱要。她認為:洞庭澧陽和漢北地區為中心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中國早期文明的搖籃,從屈家嶺到盤龍城是一脈相承的先楚文明,因為人們當時的生存環境和初期農業的所需的氣候條件,南方比北方要適應得多。伏羲活動在洞庭湖(古雷澤)和崑崙山(雪峰山)地區的可能性比北方要實在得多。所以“伏羲葬於淮陽”之說是站不住腳的,郭教授為伏羲葬於幕阜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

在此種歷史唯物觀的理論指導下,關於天嶽幕阜的伏羲文化研討,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興趣,各路專家學者,紛至沓來,各抒已見,首先是石見(陳硯發)先生,在《平江風情》上,發表了《幕阜天嶽——伏羲氏之陵》的重頭文章,點燃了天嶽幕阜伏羲文化研究的火炬。2015年12月20日,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天嶽幕阜山研究基地揭牌儀式在南江鎮隆重舉行。湖南省社科聯副秘書長、學會處處長楚玲,高廟遺址發掘主持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賀剛教授,省社科院區域文化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周行易教授,省社會組織管理局副局長張再祥,省紀委原副廳級紀檢員、省監察廳副廳級監察專員曾阿思,湖南理工學院院長、黨委書記、天嶽幕阜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餘三定,平江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潘如意等領導和上百位文史研究者出席了大會,其中包括湖北省民俗研究會副會長鄢維新和通城民俗會會長、副會長舒中甫、馮金陵、張九紫、劉彩雲等都興致渤渤地參加此次會議,並制訂了《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會章程》和《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選舉辦法》,選舉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組成人員賀剛、周行易、宋鍊鋼、肖敬東、張曙光、曾陽宗等67人,同時產生了常務理事會。可見,天嶽幕阜的伏羲文化得到了官方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2016年7月29日——30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和美國羅格斯大學聯合舉辦、湖南省岳陽市道教協會承辦的首屆國際道教文化前沿論壇會在太元天宮和平江縣城成功舉行。共有200多中外學者和道教界代表與會。此次會議級別較高,有美國、日本、英國等十多個外國代表到會並發表學術論文。特別是日本自修大學教授土屋增明發表的《洞府思想與幕阜山》一文,對幕阜山的地位和伏羲文化作了高度的評價。

2016年11月5日至6日,天嶽幕阜山伏羲文化研討會在平江神帆國際大酒店舉行。該次活動由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起源研究中心和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指導。共發表論文數十餘篇。有王震中教授的《伏羲文化代表了遠古中國的智慧和思維》,有賀剛教授的《伏羲文化概論》、有周行易教授的《幕阜山伏羲文化研究》,有張勁松研究員的《幕阜山伏羲文化事象來源的研究》,有朱仁夫教授和宋鍊鋼書記聯合發表的《誰是中華民族的“爺爺”“奶奶”——天嶽幕阜山伏羲文化遺存的追問》,有肖敬東先生髮表的《天嶽幕阜山伏羲元素“日月崇拜探討”》,有陳硯發先生的《再論天嶽幕阜——伏羲之陵》,有黃展鵬先生的《滄海桑田話幕阜》,有楊衍秋、曾陽宗發表的《屠呦呦的“青蒿素”與葛洪、幕阜山、伏羲之淵源》,有楊衍秋、張曙光發表的《道教洞府思想與幕阜山“二十五洞天”之由來》等等,深層次地研究了天嶽幕阜的伏羲文化,並彙編了《天嶽幕阜山伏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收入此集的還有下列論文:

《談古論今話伏羲》,作者:劉博,湖南省人大常委會教授。

《伏羲與伏羲文化在南方的生成及其信息態研究》,作者:鍾興永、張國清,湖南理工學院.天嶽幕阜山文化研究中心。

《伏羲傳說在幕阜山調查思考》:徐奇文,平江縣宗教事務局。

《天嶽幕阜山地區伏羲文化遺存述考》,作者:田共兵、劉和志,天嶽幕阜山旅遊開發公司。

這些論文從諸多方面,深層次地論證了天嶽幕阜的伏羲文化,以大量事實證實了伏羲在天嶽幕阜的存在。與考古形成了鎖鏈,不得不令人信服。

如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會會長賀剛教授在《七千年以前幕阜山區域的文化與歷史》一文中指出:“天嶽幕阜山及其周圍的民間,自來流傳有伏羲和夏禹等遠古帝王和道教先師在此活動的傳說,在山上及其周圍村社留下有不少紀念性的建築遺蹟。其中最顯著者有伏羲皇壇、女媧造像、大禹治水紀事碑,以及道教廟宇舊址。雖然那些傳說出自民間,那些紀念性建築的年代還有待求證,但從幕阜山所處的地理位置聯繫到古史傳說中曾有多位遠古帝王在湖南活動的系列線索,我們相信它並非杜撰。”

湖南省社科院區域文化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員周行易教授在《幕阜山伏羲文化研究》一文中說:“平江學者稱幕阜山為伏羲陵寢的觀點,是對自秦漢以來傳統認知的挑戰,令人振奮。這個觀點已旗幟鮮明地挑明天嶽幕阜山為伏羲文化的核心區和源頭所在,意義重大”。

朱仁夫、宋鍊鋼在《誰是中華民族的“爺爺”“奶奶”?》一文的結尾中說:“一句話,六七萬年以前,中華文明由伏羲女媧始,中華民族自伏羲女媧生。伏羲女媧就是華夏子孫的爺爺奶奶”!

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研究員張勁松在《幕阜山伏羲文化事象的研究》一文中說:“幕阜山的伏羲陵是伏羲之後遷入的苗瑤族所為,如現幕阜山地區通城的瑤族,平江虹橋的瑤田村,當他們的祖先遷入後,以瑤族為文化主體時,就是後來在接受漢文化時也必然會保留其伏羲遠祖文化的記憶,並增強當地文化中伏羲文化的彰顯力”。

上述權威人士的論點,已經十分明顯地肯定了幕阜山的伏羲文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令人心服口服。

自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會成立之後,至今已進行了多次活動,且定期發佈簡報。由此可見,政府和學術界對幕阜山伏羲文化是予以肯定的,也是支持其研究活動的。如果是捕風捉影、或是牽強附會,一定得不到政府和學者的認可。

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我們再來進行一番田野調查,將神話傳說收集起來,用以佐證上述的學術觀點:

從2011年起,筆者抱著報大的興趣,用雙腳走遍了天嶽幕阜的阜山、永強、群聯、阜峰、蔡海、黃裴、源頭、上坪、百合、沙鋪、長潭、毛源、柘坪、瑤田、幕阜林場、通城黃袍山、黃龍山等自然村落,並對山上山下的雲騰寺、打鼓嶺、金盆庵、東王廟、衝真觀、張果老、大坦裡、楊樹衝、天門寺、太元天宮、一峰尖、青陽宮、天樂堂、流水庵、沸沙池、紫青觀、瑤田寺,通城的大坪古瑤文化遺存地和臨湘的龍窖山“千家峒”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考察,得到了很多有關伏羲葬於幕阜的信息和元素。

幕阜山冠以天嶽之稱和獲“二十五洞天”殊榮,是因為伏羲葬於此,不然很難獲得此殊榮。

在山上山下,山民們樸實的鄉音帶有明顯的上古話韻味,他們稱幕阜山為“墓伏山”,其含義此山是伏羲的墓地。在千年萬代的封閉環境中,村民們鮮與外界接觸,沿襲著古代語言,至今不變。文革前,山區曾有一本《山間秘事》在少數人手中珍藏,講的是幕阜山的奇人秘事,該書通篇累牘將幕阜山寫為“墓伏山”,當年人們還以為是作者的筆誤,今天才讓人感到大徹大悟,原來這就是幕阜山的伏羲元素!

平江坊間流傳伏羲葬於幕山的具體位置是太平尖,太平尖位於阜山村村口,是阜山村的第一座山,位置十分顯眼,形象獨特。舊時這裡的小孩都會唱一首兒歌:

太平尖尖,

有個神仙。

龍王見他要下跪,

玉皇見他站下邊,

如來見他要作揖,

觀音見他要謝恩。

過去的人們只知道這麼唱,但沒有去探討這個神仙是誰?今天我們稍加分析,就不難理解出這個神仙是伏羲。因為傳說中的伏羲是造神的,所以不論什麼神仙見了他都要退避三舍。童謠含蓄地歌頌了伏羲,形象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偉大之神。把太平尖與伏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使人一聽到童謠就想到伏羲。

在石漿一帶還有一首民謠唱道:

幕阜山高大行龍,

層層深水落田中。

九竅石漿龍戲水,

五老尖尖黃土中。

這首民謠,唱的也十分奇怪,突出的是“龍”和“五老”,龍一般是指天子或皇帝,五老卻在黃土中。這又引出了一個奇怪的問題:阜山村,全村的地質是沙土,而太平尖卻是獨特的黃土堆積,傳說這是鳥兒從其他地方用嘴啄來的。近似精衛填海的傳說。所以,太平尖是人工堆積而成的說法也有其道理。

太平尖。位於北緯28.58度,東經113.46度,辰山戍向,高252米,從衝真觀方向看,儼然是一座大型墳墓。其山一直不長樹,只長青草,符合民間“墳不栽樹”的習俗。山後有幕阜一峰尖為屏障,象一把太師椅,前有雙溪村的點頭山為香案。左有衝真觀,右有狗腦山,山腳還有一塊數畝的平坦土地為拜坪。此地既有墳頭、有香案、有拜坪、有守墓狗,有墓陵,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墳塋。而這座墳塋又恰好處於阜山村的鳳形之背部(阜山村的地形象一隻大鳳凰)應了“鳳來儀”之天子儀仗,如此氣派非帝王之陵莫屬!

上面說到,太平尖的左邊是衝真觀,這是平江道教界赫赫有名的廟堂。建於何時無從考究其確切年份,但從殘存的石碑和石柱上的刻文來看,維修的記載是明嘉慶年間和清同治年間,歷代有修繕記錄,而且從清代同治修繕的捐款碑記中看出,所捐款的人都是平江正堂和湘潭正堂,以及教喻、軍官等有身份的人。如果是一般的廟宇,其級別不會有如此之高。平江道譜和王氏族譜記載,“衝真觀為伏羲之陵”。佔地數十畝,分上、中、下三殿。兩廂都有偏殿,殿右側有一石亭,亭中有一井,井旁有一石馬,龍首馬身,謂之龍馬,旁有一對聯雲:“石馬馱經通三界,龍王引水潤十方。”在二殿的正中間,曾有一座皇壇,高十多米,下有三層,上有五層,有四十八燈、四十八柱,頂端立伏羲像,手託八卦;門外有接官亭,有迎恩橋。氣派非凡。宋朝趙琥《題衝真觀》詩曰:“琳館絕埃塵,溪山是四鄰。煙霞千古色,花木一庭春。月白琴聲朗,風情鶴唳頻。閒中時復醉,應笑市朝人。”廟內至今供奉的是玉皇大帝、三清道人,這是道教中神仙的最高級別,其他廟宇沒有此資格,所以坊間傳說衝真觀是伏羲祠,

在太平尖東側,衝真後邊,曾有東王廟,又稱東嶽行宮,雖然現在是一片田野和幾間民居,但在現今的汽車導航圖上,沒有其他地方的名字,只用東王廟作座標地名,可見這在古時是一個十分出名的地方。我們分析一下,東嶽或東王是指誰?東嶽為泰山,幕阜山與泰山無任何聯繫,民間也無其他地方敬奉東王的。而幕阜山周邊,如上塔市也有一座東王廟,且規模不小,這隻能解釋為“禹貢東陵”之誤,是東陵之所在。

自宋代以來,在天嶽幕阜山周邊,所建道觀有四十八座,有驪山老母廟、青陽宮、太元宮、紫清觀、玉清宮、天樂堂、祖師殿、東嶽廟、長慶宮等等。《平江縣誌》記載的平江北片道觀有道濟、清虛、清水、青泥、碧桃、紫霞、梅仙、七星、術尉、迎仙、紫雲、仰仙、回臺十六宮,特別是驪山老母廟建於幕阜山頂,座東朝西,內供奉的是女媧娘娘,所以叫老母廟。為什麼會在天嶽幕阜的最高處建此廟?且是座東朝西?這是有原因的,因為伏羲葬於天嶽幕阜的西麓太平尖,將女媧廟立於此,是讓伏羲和女媧夫妻遙遙相望,永不分離。此處不建觀音廟,也不建王母廟,單單建女媧廟,其良苦用心,不言而喻。歷來,由於天嶽幕阜的名氣,伏羲女媧的影響,引來眾多道教人士聚集於此。東晉的葛玄、葛洪在此煉丹,一山二葛,是幕阜的造化。吳猛、陳真人、黃庭堅(處士),張良,李鐵樵、吳明海都光顧此山。在本書“古色文化”一章中,所列出的各朝代許多詩人、文學家也來此山遊覽,不能不說是衝著伏羲的名氣而來。

天樂堂,在沸沙池和爛船坡中間,有一座天樂堂,現雖已倒塌,但整個基礎清晰可見。此地除了三根上千年的銀杏樹(三姊妹)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個一大一小的石人。原主殿中現安放在小屋中的大石人高一米七左右,腰圍一米多,其頭碩大,兩耳齊肩,造形特異,工藝粗糙,有遠古風格。石人胸部有蛇圖騰,疑似瑤民所雕伏羲像;距大石人一百米外位於西邊坡下有一小廟,原為三層,現存二層,高二米,小廟二層內有一小石人,石人仰望天空,手握一物(現已被人打掉),作觀天狀。連繫此處還有“魁層”石碑,而伏羲又曾定天氣,作八卦,則能推斷,天樂堂是古時觀天之處。也是為了紀念伏羲而建的廟堂。這與湖南工業大學湘東文化研究所劉俊男教授所寫的《上古星宿與地域對應的科學性考釋,副題,兼論幕阜山為上古天文觀測中心》一文的觀點完全相吻合。

在天樂堂小屋東邊草地中,至今還隱藏著一塊石碑,上有“天樂堂”三個繁體字,天樂,即天上之音樂。伏羲曾創樂器,深山峻嶺之中有天樂之堂,什麼意思?只能考證為此處還是演練音樂之所,不是凡間之音,而是天上之音,誰有資格演示上天音樂?非伏羲莫屬!

上述許多都說明了伏羲文化的存在,既有存在就有影響。伏羲文化在天嶽幕阜山區產生的影響是很大的,並由此產生了許多民俗:

一、伏羲竹龍:在幕阜山周邊的蔡海、昌江一帶,流行著一種草根文藝玩伏羲竹龍。這種龍不是民間平時所玩的火龍,也不是用布做的黃龍和用燈籠組成的軟殼龍,而是用竹子製作的竹龍。全部道具都用楠竹做成。而玩龍的又全是女子,且身著樹皮,打赤腳,畫花臉。玩耍過程中造型伏羲八卦,還有八陣圖。帶有強烈的遠古氣息和女系氏族社會的特點,近年來,昌江文化中心的女子舞龍隊,舞到了省會長沙,舞到了深圳,還得了不少名次和各種獎勵。此龍藝的由來是從一本《伏羲竹龍譜》小冊子流行下來的。是有本有眼的傳世之作,所以伏羲竹龍舞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應繼承和弘揚的,現已正式向國家申遺了。

二、伏羲八卦:我國有三種八卦,這是《易經》的重要組成部份,第一種是伏羲的先天八卦,二是周文王的後天八卦,三是通用八卦。先天八卦的卦象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而文王八卦是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兌七、艮八、離九。實用八卦與上述兩種八卦又有區別。天嶽幕阜一帶的民間所用的八卦是伏羲八卦,從不用其他兩種。舊時建房,房樑上必畫伏羲八卦雙魚圖。按先天八卦排列卦象。,推算也用的是伏羲八卦。伏羲是幕阜山人的隅象,伏羲文化在此區域的影響是深入人心的。

三、喪事道場中的斛桶神像:南江民間,人死之後是要做道場的,道場中要掛滿神像,首要的是玉皇大帝,原始天尊,觀世音菩薩、上八洞神仙,中八洞神仙、下八洞神仙,還有十殿閻羅等等。而最高的是用三張八仙桌壘起的斛桶(舊時用來量穀子的量具)內放置的一個神像。此像十分神秘,不準婦人看,怕猥褻此神;不準小兒看,怕嚇著小孩。問及正一教道長,此神是誰,有何來頭?答道:“斛”與“伏”同音,“斛桶”即“伏統”,至高無上,統率三界,伏羲造神,在此得以體現。

四、伏羲大米:在幕阜山有一種稻穀稱為“伏羲稻”,傳說是伏羲在此山培育出來的品種,是與其兄神龍在石田三畝研發的,後散長於山間荒坡,現代水稻專家袁隆平,曾高價收購此稻樣本作為雜交水稻母本,並獲得成功,培育出了一種高產優質的水稻。現在幕阜山華平種植農業合作社,就是經營此種優質大米,口感好,營養豐富,人們對伏羲是無比崇尚的。在以下的神話傳說中,我們再詳細講這個故事。

五、在南江鎮,政府為了滿足民眾的信仰需要,於2011年在106國道旁建起了伏羲廣場,丈餘高的伏羲神像正襟危坐在廣場一端,手舉八卦。每年二月十八,民眾自發組織,數十條甚至上百條黃龍在此朝拜,為伏羲慶壽,熱鬧非常。過往遊客,往往停車駐足,瞻仰神像。老百姓逢年過節,都焚香化帛,三拜九叩,祈求安康,消災避禍。伏羲在平江人的心中是神權中的最高統治者。

關於伏羲在幕阜山的傳說甚多,收集幾個於下:

石頭夫妻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汨羅人士童泳芹先生曾發表過一個民間故事,《幕阜山上的石頭夫妻》:不知哪年哪月,幕阜山上突然發出一陣巨響,震得滿山的參天古樹象醉漢一樣東倒西歪,飛禽走獸也嚇得四處逃竄。隨即山頂塌了半邊,蹦出兩個奇形怪狀的大石頭,似人非人,似獸非獸,頭上長了兩隻角,身上長滿了鱗甲,手腳長得象雞爪子一樣,全身帶著泥土香味。這兩塊石頭在地下爆發力的作用下,一直向山下滾去,滾呀滾呀,一直滾到了爛般坡。

又過了幾千年,忽然這山坡裡有人說話了,宏亮的聲音在幽谷中產生了共鳴:“妹妹,妹妹,快醒醒,你看東邊那個大火球是什麼?”石頭妹妹睡眼惺忪地睜開雙眼,向東邊望了一眼說:“哥哥那是太陽神,就是他要我們到這裡來的呀!”石頭妹妹又不無憂傷地說:“不過他也太不公平了,為什麼偏偏要我們到這荒無人煙的地方來呀?”石頭哥哥望著遠方,直截了當地說:“啊!我記起來了,他是要我們到這裡來生男育女,繁衍人類的。”妹妹驚愕地說:“什麼?我們是兄妹,怎麼可以生男育女?”石頭哥哥沒有及時回答,突然話題一轉說:“你看那個石頭上,兩根竹子從不分離,總是這樣掃呀掃,但他們每過幾百年就要換兩根新竹子,新竹子就是他們的兒女呀。這是特殊時期,事關人類後代的生存和發展,兄妹成為夫妻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何況我們是兩個石頭變的,沒有血緣關係,不損人倫。“石頭妹妹的臉色早已紅得象個蘋果,羞愧地點點頭,哥哥又說:”但這還要看天意,太陽神有所交待,要我們緊緊相抱,從這低處向高處的一峰尖滾去,如果你懷孕了,我們就可成為夫妻。妹妹問:“這怎麼可以?我們是滾不上去的。”哥哥說,:“這就要看天意了。”

兄妹妹緊緊抱住,相擁得無半點縫隙,二人開始往高處運動,突然兄妹全身的石頭脫落了,寂寞的山上沸騰了,前有九百九十九隻朱雀開路,後有九百九十九隻玄武奏樂,左有九百九十九隻青龍起舞,右有九百九十九隻白虎唱歌。就這樣,形成一道五顏六色的彩虹,在熱鬧非凡的場面中,兄妹滾到了一峰尖上的草坪中,在百鳥的歌聲中,四聲嬰兒的啼哭聲傳遍了山上,石頭妹妹喜得二男二女,幕阜山上從此有了生機。他們從此擔當起繁衍人類的重任,傳說他們二人都是人首龍身,所以伏羲的後代就叫龍的傳人。

青竹掃臺的由來

1958年,幕阜山上突然熱鬧起來,幾千農民工聚集山上,成了幕阜農林墾殖場的職工,儘管只有二三年的歷史,但有許多人卻與世代居住在山上的“老山民”混熟了,從他們口中挖掘了不少的祖傳神話。許多故事得以流傳。三工區(流水工區)李胡保先生講過“青竹掃臺”的故事:

在天嶽幕阜的東北部的黃龍山上,有一處景點叫青竹掃臺,在一塊大石皮上,長有兩根修竹,阿娜多姿,青翠欲滴,有風無風總是掃來掃去,將石皮上的泥沙掃得一乾二淨。幾十年後,兩竹衰弱老去,而另兩根新竹隨即長出,從不間斷,也不多長一根。千年萬代,總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重複著一個簡單的掃地動作,就象一個忠實的樸人,守護在主人的左右,此景是有來歷的:傳說伏羲初到天嶽幕阜時,常常坐在這塊石皮上接受百獸和黃龍的朝覲。由於下雨天常有泥沙流到石皮上,伏羲的衣袍上難免不沾上泥巴沙子,有失儀表,女媧聽說此事,甚為關心,而自己也為造人的事忙得不可開交。不能跟隨夫君左右服侍。女媧找到紫竹仙子,向她借了兩個叫紫娥和紫娟的侍女,來侍奉犧皇。此二女忠心耿耿,細心嫻靜,自來到天嶽幕阜之後,便不離伏羲左右,每當伏羲到石皮上打坐時,二人便用自已的雙袖將石皮掃乾淨,服侍主人坐下。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若干年後,伏羲仙逝,二女便遺棄在幕阜山上,女媧和紫竹仙子也忘記了將她們召回,而她們也一直坐在此石皮上,死後變成兩根竹子,繼續年復一年地打掃石皮,彰顯她的忠誠。後來,道家將她兩封為“侍羲忠貞玄妙仙子”。現在民間請神時,都要請這位仙子到壇,這就是青竹掃臺的由來。

九龍池的故事

在流水庵的北邊,有一個山坡,叫九龍池,一道清泉串著九口水井。天晴時,井面如鏡,井水清沏見底;下雨天,井內濁浪翻湧,泥沙沸騰。傳說伏羲曾在崑崙山造了三百六十條蛟龍,這些龍大多是瑞祥之物,造福人類。但有九條劣龍,不聽調教,為非作歹,禍害百姓。伏羲出巡,時常在外,女媧無法管束,莫賴他何。只好將實情告之伏羲,伏羲回到崑崙山,又親自調教,九龍終不成器,仍不能改邪歸正。伏羲只好另謀良策,一日,伏羲將九龍召在一起,誘之曰:“爾等久居此地,不識外面世界,須知有一幕阜山,風景秀麗,水清木華,方是汝等最好去處,願往否?”九龍不知是計,躍躍欲試,欣然答應。伏羲將九龍裝入混天袋中,帶往天嶽幕阜,分別放置於九口井中,用金鐘罩罩住。從此九龍在此安身,再不能去禍害百姓。伏羲駕崩時,曾交待他掌管雷公的父親黎胥氏,請他日後在下雨天時,在流水庵用電閃雷鳴嚇住九龍,免得為禍。後來,每逢颳風下雨,九龍就興風作浪,蠢蠢欲動,想飛出井來。此時隔壁的流水庵雷電大作,頻頻炸響,嚇得九龍龜縮井底,不敢妄動。所以流水庵成了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最大的落雷區,舊時,此地多有人畜傷亡。解放後,人民政府為了保障人畜安全,在流水庵和九龍池相交的山頂上安裝了巨形避雷針,從此不傷人畜,九龍池也因此而得名。

伏羲米的傳說

伏羲時代,人們吃的主要是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靠畈獵網魚為生。沒有固定的糧食,人們常常捱餓,特別是在冬天。伏羲見此,便決心培育一種能供人類賴以生存的主食品,經多次試驗,總是以失敗告終。後來,他想到了他弟弟神農是專門培育百草的,就請他來到天嶽幕阜,在“石田三畝”上進行試驗,但苦於沒有適合的種子,種出的東西要麼不結果,要麼顆粒小,有的還吃不得。他們的行動感動了鳳凰,一日,鳳凰停在石田三畝上,屙出了三粒稻種,伏羲和神農高興極了,將這三粒種子精心培育,當年就有了收穫,得到了一捧金黃色的稻種,從此在人類出現了穀米,人們有了維持生命的糧食。傳說當時的稻穀是碩果累累的,穀粒有花生米大,人們吃了既飽肚又健康。這個品種維持了很多年,直到伏羲神農死了,這個品種也慢慢地劣化了,顆粒變小了,營養下降了,最後僅留下一些產值低的一般稻種。但也偶爾有數株退化了的伏羲稻種生長在稀少人煙的崖傍溪邊,這種稀有母本終於被水稻之父袁降平發現了,經過多番試驗,高產耐寒的優質晚稻品種得以問世,為人類解決了吃飯問題,功高蓋世。如今南江鎮華平農業合作社用伏羲稻種加工出“伏羲米”,是不凡之物,值得推廣。這種米口感好,色澤鮮,營養豐富,耐高寒,抗病蟲害,但不適宜於平地種植。

伏羲黃鱔面

在天嶽幕阜山下的南江鎮地區,有一種吃黃鱔面的習俗,舊時條件有限,不能經常吃到此菜,但在過五月端陽節時,此碗菜是家家必備之物。所以湖北通城一帶的人說:平江人沒有黃鱔不過節。平江人稱黃鱔面為“伏羲鱔魚麵”。為何要在鱔魚麵前加上伏羲二字呢?這裡也有一個傳說:相傳遠古時代,上天神仙不多,山間鳥獸稀少,人間人丁奇缺,於是,伏羲三兄妹便分工負責,由伏羲造神,神農造獸,女媧造人。伏羲造出的神壽命長,能量大,神農造出的獸體質強,活力大,唯有女媧造出的人素質低下,體質潺弱。因為女媧造的人是用自己的精血和草木灰作原料的,所以影響質量。女媧無計可施,找到夫君伏羲,尋求幫助。伏羲滿口答應,便在造神時,順便造了三百六十條小龍。放入田野中,這些小龍長期在田間折騰,雙角盡失,鱗片皆退化,變成了鱔魚,伏羲要女媧號召人們捉食,由於鱔魚是龍演變而來,其血與肉帶有靈性,大補於人。自此之後,幕阜山區一帶,食黃鱔面便成了習慣。許多地方的食客,慕名遠道而來,得食為榮。2015年湖南電視臺還為此作過專題報道。每年的三月十八日,為南江的黃鱔面節,可見其伏羲文化氣息之隆重。

伏羲文化牢固紮根於幕阜山,這是天嶽幕阜的品牌文化!

轉自“新岳陽”。

訂購杜鋼建《文明源頭與大同世界》、諸玄識《虛構的西方文明史》、董並生《虛構的古希臘文明》及《稻生一》、《稻可道》,請點擊大同書城“閱讀原文”。

支持文明起源研究!請長按後打賞

關於大同思想網:大同思想網是由大陸新儒家代表、湖南大學法學院原院長杜鋼建、青年學者枕戈、天地人律師事務所鄒紅豔律師、嶽麓書院唐宏站博士發起,並有學界代表人物鄭佳明、盧德之、陳明、秋風、林安梧、黃玉順、伍繼延、杜文忠、韓星、何真臨、曾亦、韓秉欣、黃守愚等一大批學者支持的文化學術網,於2012年9月1日在湖南長沙成立。網站以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實踐法治中國為當下目標,弘揚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並希冀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大潮中,大同思想網已成為中國獨具特色的國學網站之一。

關注大同思想網

18670082891

[email protected]

大同思想網

http://www.datongsixiang.com(新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