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中國命運的戰役之淝水之戰

改變中國命運的戰役之淝水之戰

改變中國命運的戰役之淝水之戰

改變中國命運的戰役之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前形勢圖

淝水之戰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它確定了南北朝時期長期分裂的格局。而東晉則漢人政權也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流域,影響了今日中華大地漢族人的分佈。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中國歷史進入了分裂割據的南北朝時期。在南方,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佔據了漢水、淮河以南的部分地區。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統一了黃河流域,將勢力擴展到長江流域。前秦皇帝苻堅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蕩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

公元383年8月,苻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軍3萬,共90萬大軍南下。長江天險也不在他眼裡,苻堅稱:“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投鞭斷流”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

改變中國命運的戰役之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前線形勢圖

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東晉王朝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禦。晉帝任用謝石、謝玄,率領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8萬人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

苻堅派詐降的朱序到晉軍大營去勸降。朱序到晉營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況。他說:“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如果兵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禦。現在情況不同,應趁秦軍沒能全部抵達的時機,迅速發動進攻,只要能擊敗其前鋒部隊,挫其銳氣,就能擊破秦百萬大軍。”謝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由於秦軍緊逼淝水西岸佈陣,晉軍無法渡河,只能隔岸對峙。謝玄就派使者去見前秦大將苻融,用激將法對他說:“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軍諸將都表示反對,但苻堅認為可以將計就計,讓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衝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

秦兵士氣本就低落,一後撤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謝玄率領8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朱序則在秦軍陣後大叫:“秦兵敗矣!秦兵敗矣!”秦兵紛紛轉身競相奔逃。前鋒的潰敗,引起後續部隊的驚恐,結果全軍潰逃,向北敗退。

改變中國命運的戰役之淝水之戰

前秦潰敗圖

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