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寫”好精準扶貧“後半篇文章”——安徽省六安市葉集區實施“六個行動”提升脫貧質量紀實

3月30日安徽省六安市葉集區第二屆桃花梨花節熱鬧的現場外圍,平崗街道五里橋村去年底剛剛脫貧的施善英老人在桃花盛開的果園地裡笑得比花兒還燦爛:“我家老兩口,政府產業獎補資金在村集體黃桃產業扶貧基地入股,每年分紅1000多元,平常在基地乾點輕活,一年收入15000元,去年底就脫貧啦!現在,果園越辦越好,俺年收入越來越高呢!”這是葉集區實施脫貧攻堅“六個行動”,著力提升脫貧質量,“寫”好精準扶貧“後半篇文章”的一個事例。

在2016年前,葉集區孫崗鄉長崗村還是一個經濟薄弱村,受制道路交通、農業灌溉等基礎設施落後,村集體經濟收入匱乏,村民增收一度較為緩慢。儘管長崗村是一個非貧困村,但它所面臨的問題並沒有被忽視。2016年以來,累計800餘萬元財政資金投入該村,新修改造了多條村組道路,維修當家塘、新建抽水站,清理渠道,建起了標準化村級衛生室,同時,還實施了光伏扶貧、卷皮扶貧車間扶貧項目,村民的增收路徑得到進一步拓展,村集體收入從2016年的1.9萬元躍至去年的16萬元。

在注重減貧進度的同時,葉集區將脫貧質量擺上了重要位置。近年來,該區以實施脫貧攻堅特色產業增效行動、特殊群體關愛行動、邊緣邊遠均衡行動、基層基礎夯實行動、內生動力激活行動和防範返貧預警行動為抓手,突出問題導向,補齊工作短板,高質量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以決戰決勝的信心和定力,“寫”好精準扶貧的“後半篇文章”,確保脫貧成效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產業為根破“增收瓶頸”

幫扶關愛克“堅中之堅”

葉集區平崗街道和平村的貧困戶陳佑國,在多重政策幫扶下,於2017年順利脫貧摘帽。如今,在金融扶貧小額信貸政策和區裡產業獎補政策支持下,他與華農種植合作社置換梨樹,有了自己的梨園,再加上他閒暇時在產業扶貧基地務工的收入,家庭穩定年收入達到3萬元。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葉集區以“江淮果嶺”為平臺,實施特色產業增效行動,通過推廣“產業+就業+金融+旅遊+消費”扶貧模式,讓貧困群眾通過扶貧小額信貸資金置換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盛果期果園經營權,跟著大戶學技術,以自主經營果園、空閒時間在基地務工等方式,實現脫貧增收。據瞭解,近年來,該區建成“江淮果嶺”核心區2.5萬畝,輻射帶動5萬畝經果林產業扶貧基地。“江淮果嶺”直接惠及該區近500餘戶貧困戶,每戶年均增加收益4000—12000元(含果園務工收入)。

依託“江淮果嶺”這一產業平臺,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脫貧不再是一句空話。對於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實現脫貧的貧困群體,該區則針對性實施了特殊群體關愛行動。在對農村特困供養人員、重度殘疾人、困難烈士遺屬和烈士子女、困境兒童、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乞討人員等特困群體摸底並分類建立臺賬的基礎上,該區將其納入“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制度為主,以社會幫扶、社工助力為輔”的綜合保障體系,並逐一落實幫扶關愛責任人,確保“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該區三元鎮祖師廟村貧困戶李西海,因高血壓、腦血栓癱瘓在床,雖享受兜底保障類政策,但生活無法自理。鎮、村兩級考慮他的特殊情況,將他安排到新塘村沙塘康養中心,生活起居由護理員全程照料,如今李西海再也不用為一日三餐發愁,在康養中心他結交了朋友,生活也不孤獨了,精神狀態好了,常年癱瘓在床的他,每天還想著扶著床起來走幾步。據瞭解,該區計劃年底前解決一半以上類似李西海的失能、半失能貧困人口集中供養問題。

均衡行動避“懸崖效應”

夯實根基求“扶貧實效”

孫崗鄉白龍井村的王昌紅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但並不是貧困戶。可誰曾想,因小女兒患雙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巨大的治療花費把家庭拖入了貧困邊緣。2018年9月,在省二院就醫花了近60萬元,通過居民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報銷48萬元後,還需自付近12萬元。幸運的是,葉集區出臺了直接惠及非建檔立卡群眾的“1579”補充醫療保障政策。在享受這一政策後,她女兒的治療費用還可以分段報銷7.85萬元,剩餘自付部分不到4萬元。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建檔立卡戶可享受產業、住房、醫療等多種扶貧政策,而部分未達到建檔立卡標準的群眾,因疾病等因素處於貧困邊緣卻享受不了扶貧政策。如何避免“懸崖效應”?葉集區正視這一問題,探索均衡發展,實施了邊緣邊遠均衡行動。一方面,抓邊緣貧困,重點關注收入略高於扶貧標準不符合建檔立卡標準、家中有重病、殘疾、低保等邊緣貧困人群,逐村建立臺賬,區政府及時出臺補充醫療保障“1579”政策,防範因大病致貧。去年該區343人享受“1579”救助資金359萬元,人均減少大病合規醫療支出1.05萬元。另一方面,抓邊遠貧困,持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建設力度,致力於全區貧困村與非貧困村同步謀劃、分步實施,讓貧困村與非貧困村均衡發展。據統計,近三年來,該區農村550平方公里範圍內“雙基”建設累計投入18億元。截至目前,全區實現76個村社村村通6.5米寬水泥(瀝青)路,72個村社開通“1元”城鄉公交,村村建有160平方米標準化衛生室。通過發展卷皮扶貧車間、光伏電站、租賃出租等資產收益扶貧項目,村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

在此基礎上,該區緊盯“精準”二字不放鬆,著力實施基層基礎夯實行動,確保讓有限的扶貧資金用到“刀刃”上。把好精準識別關,堅持應納盡納、應扶盡扶,2018年依規新識別77戶202人,動態自然增加843人,自然減少1483人。把好精準施策關,建立完善扶貧項目庫,嚴格執行到村到戶資金項目公告公示制度,做到措施到戶精準。把好精準退出關。開展專班核查,區級均抽調鄉村兩級200名專業扶貧幹部,對標脫貧標準,逐村逐戶核查預脫貧戶家庭實際情況,防止假脫貧、被脫貧、數字脫貧。

志智雙扶強“內生動力”

跟蹤預警築“返貧防線”

姚李鎮漫山紅村60多歲的胡國富,家屬和兒子均為智力殘疾,他本人身體狀況也一直欠佳。過去由於對生活沒信心,不僅對脫貧不上心,而且他對屋裡屋外的環境也非常不講究。可自從去年6月村裡建起“新風愛心超市”後,村民們發現,老胡變得講究了,脫貧幹勁足了,而且還經常打掃衛生,注重家中物品的擺放規範,屋裡屋外環境衛生與過去相比“大變樣”。

原來,村裡的“新風愛心超市”將貧困群眾主動參與培訓、發展產業、落實就業、講究衛生等指標進行細化量化,實行積分制管理,對講文明、講衛生、樹新風、脫貧主體意識強的群眾定期發放獎勵積分,積分可兌換獎品,這有效激發了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據瞭解,目前該區已建成46家村級“新風愛心超市”,僅漫山紅村的“新風愛心超市”已有500戶次兌現獎勵積分。

脫貧攻堅,既要強化政策幫扶,還得處處激發內生動力。為進一步激勵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葉集區強化“志智雙扶”,引導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激發貧困群眾的脫貧主體作用,著力幫助群眾願脫貧、能脫貧、敢脫貧、會脫貧。除建立村級“新風愛心超市”,該區實施了面向貧困對象的技能課、政策課、幫扶課、勵志課“四堂課”培訓項目,參加培訓的貧困群眾1500餘人次,貧困群眾脫貧主體意識得到進一步強化,脫貧信心進一步增強。

打好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成果至關重要。為防範脫貧戶因重大變故返貧,該區實施防範返貧預警行動,建立健全防範返貧預警機制,全程跟蹤脫貧實效,對返貧戶及時落實幫扶措施,築牢“返貧防線”,確保穩定脫貧。該區對9044戶脫貧戶進行跟蹤監測,根據家庭發展及收支狀況,綜合判斷脫貧穩定性,分級分段監測返貧風險。對返貧風險高的提前介入、加大幹部幫扶和綜合施策力度,前置防範關口。去年該區返貧率為0.2%,返貧的14戶均為家庭成員生大病且依規不享受“351”“180”政策,經核實確認予以返貧,及時享受健康扶貧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