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什么意思?

国苑芳华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道德经》第十六章的话。该章与之直接相关的内容如下: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

这一段文字的意思是:

努力做到清心寡欲,一心坚守清静无为,万物都在生长,我就看着它们循环往复。那事物纷纷成长着,各自又回到自己的根源;回到根源称作静寂,这就叫再生;再生叫做守常规。

本章提出了要以清静无为的态度,把握万物归根复命的常态规律而守常的主张。这里所引的文字分两层: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提出要清静无为对待万物循环往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总结万物归根复命的常态规律。

“致虚极,守静笃”就是极力达到虚无,一心坚守清静。“虚”即“空”,心无所欲为“空”;“静”即清心之静,是跳出纷乱之静。“虚空”自然“清静”。

“致虚极,守静笃”是一种“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就能淡然地看着万物各自纷纷成长生存;就能懂得客观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观”并不是单纯地看,而是通过看总结经验,把握规律。

“夫物芸芸”之“物”,非特指一物,乃纷纭之万物;“各复归其根”之“根”,实乃源头,乃物之本,它既是归宿又是源起。“归根”就是回到生命的本源,《道德经》把回到生命的本源叫做“静”,又转了个弯说,这就叫“复命”。“归根”“静”“复命”实际都是“死”的替代词。看到“复命”,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回复使命”,向造物之神报告“我完成了使命”。其实“复命”等词绝非“死”的简单替代,因为“复命”既是旧生命的终结,又是新生命的开始。“复”是“又”“往复”的意思。“命”是“生命”之“命”,即“生出命”。客观事物循环往复是规律,是常态,旧事物的终结是新事物的开始。“复命曰常”告诉我们,此“常”恰恰是生命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和规律,很象明朝进士万民英《三命通会》中说的五行寄生十二宫:“(绝)→胎→养→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


陈广逵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先来读读这一章的全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那这一章的开篇:”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什么意思呢?,世间万事万物在各自的”地盘“上,按各自的节奏在生长,形态各异,气象万千,这种状态,表述为”万物并作“;万物并作,虽然时间有长有短,过程纷繁芜杂,但其总是周而复始的,也就是”吾以观复“。

至此,突然想起唐刘禹锡大师的诗篇:“世间人事有何穷,过后思量尽是空,早晚同归洛阳陌,卜邻须近祝鸡翁”,有这么一种解读:今人与古人,虽然所处时间点不同,经历不同,但其对人生的感受,大体都是一样的——“早晚同归”。从这个角度上讲,今天与昨天也算是“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温故知新qiu


《道德经》第十六章,“萬物旁作,居以须復也”,是指天地间万物广泛兴作,安坐以静观天地自然的循环往复之道。

春来生发意盎然

本句,郭店楚简本作“萬物旁作,居以须復也”,马王堆帛书本作“萬物並作,吾以覌其復也”,河上公本、傅奕本作“萬物並作,吾以覌其復”,王弼本作“萬物並作,吾以覌復”。郭店楚简本最古,且老子为楚国人(陈为楚所灭),郭店楚简本理应最接近老子原始祖本原貌,因此本文从郭店楚简本。理由如下:

萬:形容种类和数量极多。萬,形声字,甲骨文呈蟲形,本义是蟲,后为数次,指十个一千,后极言其多,各不相同。《说文》:“萬,蟲也。”《埤雅》:“蜂,一名萬。盖蜂類衆多,动以万计。”后引为数名。《易•乾象》:“万国咸宁。”《列子•汤问》:“高万仞。”《汉书•律历志》:“纪于一,协于十,长于百,大于千,衍于万。”后喻为极言其多,极言各不相同。

夏日繁茂意炎炎

物:事物,天地之间的事物。物,形声字,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指万物。《说文》:“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玉篇》:“凡生天地之间皆为物也”,又,“事也”,“類也”。《易•乾》:“品物流形。”《礼记•乐记》:“物以群分。”《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周礼•太宰》:“九曰物贡。”此外,有物母(万物之本源)、物祖(万物之始祖)、物用(物之器用)等皆由此而来。

旁:广泛地。旁,形声字,从二阙,方声,本义是在旁边,后引申为大,广。《说文》:“旁,溥也。”《广雅》:“旁,大也,广也。”《释名》:“在边曰旁。”《玉篇》:“犹侧也,非一方也。”《易•乾坤》:“旁通情也。”《书•太甲上》:“旁求俊彦。传:旁,非一方。”《尔雅•释宫》:“二逹谓之岐旁。注:岐旁,岐道旁出。”

並:一起,一齐,同时。并,会意字,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指并行、并列,这里指一起、同时。《说文》:“並,併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並。”《仪礼•乡射礼》:“並行。”《礼记•儒行》:“並立则乐。”《荀子•儒效》:“俄而並乎尧舜。”《礼记•玉藻》:“並纽约用组。”《诗•齐风•还》:“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文心雕龙•附会》:“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韩非子•难势》:“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作:兴作。作,会意字,从人,从乍,本义是指人突然站起,这里指产生、兴作。《康熙字典》:“兴起也,振也,造也,为也,始也。”《易•乾》:“圣人作而万物覩。”《书•尧典》:“平秩东作。”《易•系辞下》:“包牺氏作没,神农氏作。”《论衡》:“周秦之际,诸子并作。”《孟子•公孙丑下》:“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孟子》:“天油然作云。”汉张衡《东京赋》:“坚冰作与履霜,寻木起于孽栽。”

秋来收获意萧瑟

居:安处,安坐。居,象形字,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本义是蹲着。《说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史记》:“不宜居见长者。”《左传》:“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易•系辞》:“则居可知也。”《吕氏春秋•离俗》:“仁者居之。”《吕氏春秋•逹郁》:“卒不居赵地。”《淮南子•地形》:“寝居直梦。”《谷梁传•僖公二十四年》:“天王出居于郑。”《列子•汤问》:“面山而居。”《荀子•劝学》:“君子居必择乡。”

又,居原作“凥”。《说文》:“凥,處也,从尸得几而止也。”《孝经》:“仲尼凥”,凥为閒凥,今文作居。《广韵》:“安也。”《书•盘庚》:“奠厥攸居。”《礼•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居民,必参相得。”《书•舜典》:“五宅三居。注:三居谓周之夷服、镇服、藩服也。”,又,坐也。《论语•阳货》:“居,吾语汝。”

吾:我自称。《说文》:“我自称也。”《尔雅•释诂》:“吾,我也。” 《仪礼•士冠礼》:“愿吾子之教之也。”《道德经》:“吾将镇之以无明之朴。”《楚辞•屈原•涉江》:“莫吾知兮。”《论语•先进》:“毋吾知也。”《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左传•桓六年》:“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

以:用以,用来。象形字,本义是用,这里指凭借、利用。《说文》:“以,用也。”《小尔雅》:“以,用也。”《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传•昭公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注:以鲁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执而问其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易•师》:“能以众正。”《诗•周颂》:“侯强侯以。注:强,民以余力来助者,以闲民转移执事者。”《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韩非子》:“富国以农,拒敌恃卒。”

须:待也,本义是等待、停留,这里指静静地观察。《易•归妹》:“归妹以须。”《诗•邶风》:“人涉卬否,卬须我友。”《左传•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须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吴起须故人而食。”《后汉书班超梁慬列传》:“可须夜鼓声而发。”

覌:观察,观照。观,形声字,从见,雚声,本义是仔细看,这里是指观察、审察。《说文》:“观,谛视也。”《博雅》:“视也。”《正韵》:“远视、上视曰观,近视、下视曰临”。《韵会》:“所观也,示也。”《易•观》:“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朱注:观者,有以中正示人,而为人所仰也。”《书•益稷》:“余欲观古人之象。传:欲观示法象之服制。”《广雅•释诂》:“观,视也。”《庄子•人间世》:“观者如市。”《庄子•秋水》:“观于大海。”《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易•系辞》:“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史记•滑稽列传》:“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战国策•秦策》:“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復:循环往复。复,形声字,下为“攵/攴”,是“止”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有关;上为“畐”的省形,有“腹满”之义,原意是返回、回来。《说文》:“復,往来也。”《易•复》:“反复其道。”《诗•豳风•九罭》《广韵》:“返也。”《诗•小雅》:“言归思复。”《书•舜典》:“如五器,卒乃复。”《易•泰》:“无往不复。”《书•舜典》:“卒乃复。”《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复生。”《书•大传》:“旦复旦兮。”《论语》:“言不可復也”。

冬来飞雪常漫天

由此可知,所谓“萬物旁作,居以须復也”,是指天地间万物广泛兴作,安坐以静观天地自然的循环往复之道。


国苑芳华


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他将世间万物的生生灭灭看做是一个无限的循环——四季变化、寒来暑往、阴晴圆缺、悲欢离合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老子将这种变化浓缩成一个字——道。

什么是“观复”呢?或者说什么是“复”呢?所谓“复”,这里的意思就是:反过来、再一次、重复。西方有一句谚语,叫做“History repeats itself ”。翻译成汉语就是“历史重复着自己”,这句话其实就是“观复”的解释。

《道德经》里面的第23章有这么一句话: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天晴久了必定会是雨天;一个王朝到了顶峰必然会走下坡路;人不会总是倒霉;直上青云的,难免有一天会坠落下来;落魄的凤凰不如鸡。

著名的收藏家马未都有一座私人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名字就叫做“观复”——今天的一切物件儿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老祖宗,历史就这样重复着自己。

“观复”的上下文是这样的: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简单讲,只有静下心来,远离名誉场的喧嚣,一遍又一遍的观看,才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看出其中奥妙,也就是“道”之所在。


闲看秋风999


就是大自然自有它运行的规律,昼夜交替,四季往复,生死轮回,老子说我们可以通过自然现象来领悟“道”,顺应道而无为无不为。这是智慧,也是经验和态度。

有这么一段经典唱词:俺曾见金陵王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自然和社会是一个理儿,就是因果报应兴衰自然。

奔驰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经营中存在的隐患必然潜伏与消费者的矛盾。一只蚂蚁可以毁掉大坝,莱克星顿枪声会引发二战,女研究生一哭一闹,奔驰危急出现,全民网络讨伐。但事情的结局其实早已定局。无非中庸而已,各取所需,皆大欢喜,至于吃瓜者充其量仰天一叹,抱着老婆上床睡大觉。

任何事情既是轮回又不是轮回,该来的总会来,只是个时间问题!



地质觉醒


纯洁的极点就是“善”,规律的极点就是“真”。“善”与“真”合二为一就可以开始孕育万物(美)。我观看天地万物循环往复莫不是遵循这一条规律,从生根发芽到叶落归根都是如此,只要回归到本质上就是尘埃落定,万事万物只要事实清楚真相大白就一切都会安静下来,因为“静”是公平的属性回归到公平就是回归到真理,回归到真理就意味着在规律之中,知规达律循规蹈矩就可以知道规律的前方必然是光明的大道,不知道规律游离规律之外,那么其结果一定是凶险偶然的变数。规律如同一个容器而规律的容器里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公”,其“公”有三公,“真”的公平,“善”的公正,“美”的公义,公平,公正,公义合而与一就是完全,完整,完美的天,天就是道,道乃是永远,永恒,永生的生命,因为道没有万物形体的羁绊所以道就永远不会死亡。


裘承信微读道德经


作为超然物外的观察者,与万物共舞的同时,探寻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而又演进着,我与它们一起,生长发育、变化无穷,这一切都是我临摹的脚本和标本,面对这些,我的使命永远是追寻万物运行的根本,那就是道。


郭城3点14壹伍玖


“万物并作”,大自然的各种生物都在生命的生长开花结果死亡的过程中,作作动义。“吾以观复”吾是我,我反复观察各种各样的生物,并且每一年地都这样观察,以此得出了生物都在生死的变化循环之中,隐了又显,显了又隐。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是生命,无一可以例外。即便是千年的古树,也能见到死亡的万一的。从此不再有怀疑,是反复观察得到的循环原理。


李198588733


别看字眼,观复,是清静下来观一阳来复动态。打通督脉第一步功法。


马振廷1


所谓“萬物旁作,居以须復也”圣人之意,常被曲解。吾等小人难明其意,难达其义。万物旁作,这里的‘万物’是指人所要面对的一切,包括人的心念。‘旁作’旁即可解为东南西北,四维上下。作即可解为生灭,旁于中而作,中即自性也。‘居’即行住坐卧是也,‘復’即生灭意。依字解意,曲解圣意,不看也罢。这句话应作此解: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心念在自性起用,幻生幻灭。在行处坐卧中生生灭灭周而复始而无有实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