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道”何為“德”?“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青城山下陳半仙


兩千多年前,先秦思想家老子寫出了五千餘言的《道德經》流傳後世。這一本中華文明的智慧聖典分為《道經》與《德經》兩部分,原本《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後來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故而合稱為《道德經》。

那麼“道”與“德”分別是什麼意思呢?首先要從這兩個字的原意說起:

道是什麼?道就是道路,我們今天依然這麼說。不過《道德經》中說的“道”,可不是我們日常所走的道路,而是萬事萬物所必走的道路。這個道路是什麼?就是事物的規律,而且不是每個事物的特殊規律,而是所有事物的最普遍的規律!
任何事物都要遵循“道”這一規律,所以道是萬物的根本,萬物都是從道中創生的。那麼“道”這一規律具體是什麼呢?老子說,道的作用廣大無邊,能夠生成萬物,萬物生成後就離開了道,走得越來越遠,但是物極必反,最終萬物都會回到道:“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所以,道的運動規律就是返回起點:“反者道之動。”萬物從道產生,離開道,返回道這一過程本身就是道的運動規律,換言之,道就是一個循環不斷的圓圈,就像太極圖一樣。

對於萬物而言,道無處不在,它不是外在的主宰,而是內在的規律。所以萬物遵循道的規律而運動,其實是一件自然而然之事。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道的規律就是自然而然。

那麼什麼是德呢?“德”字其實就是“得”字,德就是人從道中得到的東西。正如《管子》中所說的:“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道是萬物的普遍規律,而德是專屬於人的特殊規律。如果人對於道有所體悟,能夠遵守道的規律去做事,那他就是有德之人。

那麼德具體有哪些內容呢?《道德經》中說了很多,比如:

“無為”。無為不是毫無作為,而是不強作妄為,要順應萬物的內在規律去做事,要自然而然的去做事,因為道的規律就是自然而然。

“歸根覆命”。道的規律就是返回自身,是一個不循環的圓圈。所以有德之人也要復歸其根,而人的根就是嬰兒,所以人要返回嬰兒狀態,像嬰兒一樣柔弱,像嬰兒一樣純真。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


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又說:“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道德經》這本書並不是告訴我們“道”是什麼,而是詮釋“道”在體現在萬事萬物之中。正因為萬事萬物都因遵循“道”,所以統治者以此治國安邦,兵家以此行軍佈陣。“道”以各種形式存在在宇宙之間,包括宇宙本身也是按照“道”來運行的。(《淮南子》所說: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道在其中,而莫知其所。)

老子創造的“道”是先與一切,高於一切的。《道德經》說: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又說:道生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家認為“道”存在與宇宙混沌未開之前,天地都要按照道來運行。也許談到宇宙太大,我們很難確切地去感受,不如從生活中尋找例子。好比說汽車和飛機,在汽車沒有發明之前,發明汽車的“道”已經存在了,在飛機沒有發明之前,生產飛機的“道”就已經存在了。我們不能看到道,但是我們隨處可見道在萬事萬物上的體現。

《道德經》第21章裡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

德就是道在人身上的體現,這種體現如道本身一樣,都是恍恍惚惚,若隱若現的。

講一個故事,根據豐子愷老先生的記載。

弘一法師李叔同,經常和弟子們一起靜坐,學生們圍著老師坐在一起,一句話也不說,就這麼安靜地坐一天,這就是德行的體現。

我們有時候接觸一個人,總覺得這個人很舒服,但是你卻說不上來,這大概也是德的表現了。

《道德經》第38章裡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可作真正的德行。真正有德行的人,不表現德行,沒有德行的人總是刻意表現。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越缺少,越炫耀。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可見,“道德”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範疇。

其實“道”和“德”是兩個概念。“道生之”是說萬物生於“道”,這個“道”就是規律、真理。“德畜之”是說萬物因德而存在、延續,所以合乎“道”者謂之“德”。“道尊德貴”,“道”本來存在於天地萬物之間,“德”則存於人的內心。懂得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可以謂之“得道”,“得道”者謂之有德。反之,如果不懂得天地萬物運行規律,就不能稱為“得道”,不得道者,言行舉止又何以得法?“道”存在於世,“德”存在於心。“道”是天理,“德”是人對天理的認識。

《易經·繫辭傳》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可見自然界萬事萬物本身具有兩面性、對立性,這是普遍規律,這就是所謂的“道”。好與壞,黑與白,善與惡都是相對而言,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這是《易經》所折射的智慧火花。這些世間存在的普遍道理,各人的理解又不一樣,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時候運用了這一規律卻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易經·繫辭傳》裡說“君子之道鮮矣”,意思是明白這一普遍道理的人太少了。

上個世紀著名的哲學家羅素曾對《道德經》做出了這樣一句評價:人具有兩種意志,創造的意志和佔有的意志,老子便是要人發揮創造的動力而收斂佔有的衝動。

道家所說得《道德經》,便是教學認識天道的玄妙與莫測,進而讓我們學著遵從天道,尊重自然。眼界放得越大,心底就變得越平靜。孫思邈所謂:志愈大而心愈小。

當今世人所說的“道德”,僅僅侷限於“人倫”而並非“天理”,與真正的、原始意義上道德相去甚遠。可以這麼說:口口聲聲呼籲“道德”的人,其實並不知何謂“道”,何謂“德”,充其量就是自我觀點的推演而已。








任0懷0玉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部《道德經》,一者道,一者德。

閒的時候,我總愛讀幾句《道德經》,也有幾年了。老子的思想太精妙,加上古代人與現代人的語言區別,到了今天,也不敢說真的看懂了老子的思想。

個人覺得“道”和“德”用語句來解釋,是很難做到百分百準確的,更多的意思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你如果可以體悟到那種思想,相對來說你已經明白了。

如果一定要用語言來解釋,那最好的解釋就是“道”就是道,“德”就是德,老子所用的字一定是最精妙,最適合的詞,除此以外,所有的解釋都是要遜色一些。

但是我說只可意會,各位看官肯定不會答應。所以我還是要盡力的解釋一下,出自個人見解,歡迎不同意見,交流切磋。

先言“道”,道法自然,道就是大千世界,萬變不離其宗的規律,趨勢,是不隨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無論這個世界如何變化,“道”永遠都存在,永遠都不會變。這就是“道”。

再所謂“德”,道以德養之。道是無形的,雖無處不在卻沒有具象。德就是將道具象化的工具,德承載著道。將道執行的好的,便是“有德”,反之便是“無德”。

其實相對來說,“道”比較簡單,難的是“德”,很多人都能多多少少體會到一些“道”,卻往往沒有什麼“德”去踐行“道”。

舉個通俗的例子,水往低處流,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這就是“道”,如果你利用水往低處流的特性,來從上游往下游運輸物資,這樣你就是“有德”,如果你還把這個特性延伸到思想領域,運用到人生的哲學上,那你就是“有大德”了。

話不多說,就此打住。越是精妙的思想其實越是簡單,沒有必要長篇大論。難的是如何將簡單的思想貫徹到行動中。知易行難,道理人人都懂,做得到的能有幾個?做的好的更是鳳毛麟角。

我是無月,空閒時候喜歡研究文化歷史,如果你喜歡我,可以關注我,謝謝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什麼是道呢?從老子說的“道法自然”得知,道,是一種能使系統整體向好向前發展的自動自發起作用的機制。然,是動詞;自然,是自己然,不是指自然界。大家不要把道想得太複雜、太玄妙,很多人說道不可言說,那我們還怎麼遵循道?

什麼是德呢?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德,是人在處理自我與系統內各因素的關係時所採取的合於道的原則。用老子的話來說,如不有、不恃、不宰、不爭、處下、柔弱等等。


我不想說太多的理論,就只舉一些簡單的例子,容易理解,可能還有用呢?

比如,種豆得豆,就是道在“豆的系統”裡起作用的結果。豆的系統包括:種植者、豆種及其生物生理機制、地理環境、陽光、氣候、土壤、水、營養物等等。當我們清楚和堅信“豆之道”的作用時,不主宰,不控制,不影響,順從於“豆之道”,我們是可以“無為而無不為”的。相反,有人就想反季節栽種、基因改良、大施化肥農藥等,就是與“豆之道”對著幹,想人為干擾豆的生長機制,主宰豆的生長進程,這樣就是“不德”了。結果是現代科技種出來的果蔬,品相雖好,產量也高,卻不好吃,甚至有害。

還有,比如“家庭之道”,由各成員組成的家庭系統,各居其位,各司其職,父母盡其仁慈,孩子順其天性,良好互動,和諧和睦。如果你聽到有人說他家裡有叛逆的孩子,就知道他的“家庭之道”出了問題。請注意,孩子“叛逆”是果,那他叛什麼?逆的是誰?就要從家庭系統裡的主導者即家長身上找原因了。如果沒有過高的期望、要求和控制,怎麼會強力的反彈呢?家長如果能夠靜下心來仔細檢視自己的話,就會看到自己“不德”的地方了。父母依道有德了,孩子也就不叛逆了。


至於道和德連起來的“道德”,查一下詞典就知道了,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郭三滿


要弄清什麼是道?什麼是德?離不開《道德經》。《道德經》的道、德,是指天道、地德。天地對萬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天為道,地為德,謂之道德。其原文是:天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父母為兒女幸福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大愛,稱作慈愛。慈愛與道德是同一的,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也就是通天地得人和。所以,《周易》的乾坤卦象,既代表天地,又代表父母。父母有情,故而稱作慈愛。天地無情,故而稱作道德。所以,老子以慈愛為第一寶貴,而著作《道德經》。故而道德的本義是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大愛。老子著作《道德經》,既是哲學著作,又是宣揚高尚道德文明著作。所以,中國是當之無愧的文明古國。道德是哲學名詞,古代稱作中道。中道即通天地得人和之道。王字上面一橫代表天,下面一橫代表地,中間一橫代表人,正中間一豎表示通天地得人和的中道,故而中道又稱作王道。所以,中國古代提倡以中道治國治天下。《尚書》:"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厥其中"。以中道治國治天下,就是以道德治國治天下,就是以通天地得人和之道治國治天下。


朱清國1


道是指我們宇宙萬物的起源,而非我們認為的一切什麼道路之類的認識,道生一一生2342343生萬物,所以道是宇宙的一切根本來源,而非我們認為的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則是指從鬥爭我們得到的什麼東西,道德應該是指人身體當中最為基本的精神存在客觀反映,所以我們在其中認識到的一切,有悖於道德存在的變化形式,都不是我們自身認為可以主宰人類命運的集體存在,一種道德在人類當中形成趨勢和潮流的真正存在現狀,是因為我們的精神切合實際的需求,而得到人民共同意志。


生活的樂趣2442


何為“道”

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對道的理解不一樣,古語有大道三千,這裡的三千隻是虛數,可見古時候的人認為道有很多種。而我所理解的道無外乎以下幾種。

一、道法自然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云:“道可道,非常道”,主張道乃一切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到,但有真實存在我們周圍。老子主張親近自然,去感受萬物的氣息,去尋找自然最原始的源頭,因為他人為自然的盡頭就是“道”。

二、技近乎道

當人從事某種研究或者某種職業,技藝達到極致,從中領悟出了新的大智慧。比如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可以理解為一種道,再比如我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賣油翁的故事,賣油翁把銅錢放在瓶口上,油從銅錢孔流入瓶中不灑一滴,技藝達到如此爐火純青的地步,也可以理解為賣油翁掌握了一種道。

三、知道了

《將夜》中,神符師顏瑟教導徒弟寧缺的時候提到了“符道”,他將其中的道解釋為“知道了”,“符道”即是讓天地元氣理解知道畫符人的思想意識,按照畫符人的想法,依照某種軌跡完成某件事。這種說話個人覺得很新穎!

所以個人認為“道”為一切之始,又為一切之極,動靜之間又無處不在,飄渺不可捉摸。

何為“德”

通俗的來說就是品德,品性德行,老子認為德分上德和下德,上德主張遵循自然的規範,順應自然,注重生命,輕視名利,無慾無求,是“無為”。下德是“有為”,有意識的是對自身行為進行約束。

新時代的“德”在傳承上德、下德基礎上,還應遵守職業德行,不管從事什麼工作,敬崗愛業,保持良好的工作品德,才能不被時代淘汰。

何為“道德”

前面說過,“道”為一切之始,那麼“德”也是“道”的衍生,那麼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人類在社會環境中生存,遵循自然之法則,秉持“無為”或“有為”的德行,善待身邊的人或事,在自己工作的領域努力攀登,追求極致,這就是我理解的“道德”!





煩惱飯桶


道是由道德經沿續而來的稱謂。道即是天道,是不依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固有的宇宙規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然規律或自然法則。

隨著時代的發展,道所承載的內含不斷演變,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現在由道而來又有了道義。那麼現在的道不僅僅是老子所講的道,還包括有社會制度及法律體系。社會制度及法律體系雖然並非自然界固有的,但是對於自然人來講,社會制度,法律體系就是你的自然界,是不可逾越,必須照辦的規律。這就是現在的道。

德,是指個人的修養,人品。包括對道的尊循,淵博的學識,高尚的情操以及能在眾人中起率先垂範的作用。德高才能眾望。一個人的人品好壞,集中體現在德行上。所以德是做人的第一要素。德好,人就好,德不行,人必差。

所以說道德就是走正道,行大道。尊紀守法,嚴以律己,發奮努力,為社會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這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高尚的人。


微觀之間


夫言道者為何?道者無生為道,故道本無生。

夫言德者為何?德者作威作福,故德本無性。

故道德之本~無生無性~道生威,德生福。

太上言:吾不知其名,故強曰為道。道者虛空縹緲,無形無相,似有非有,似空不空。

元始言:德者背道而生,順道而存。德者能上能下,能真能假,上德無德,大德不居。

通天言:道德二字,形不離影,影不外形。行之有道,守之有德,棄道能生,摒德能存。

三清開化,各有其法。立教臻世,各領其功。

道不遠人,人離道心。

德不棄世,世喪德性。



用戶50989074121


交相利交相愛,陰陽交而萬物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剋:金克木水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尊天法祖謂之道,天人合一謂之德。上古之人自然淳樸,但當原始公社制向階級社會轉化,私有制財產與奴隸制的產生,又加深了階級之間的矛盾,所以宗教就此誕生,古印度婆羅門教,與我國古代中華本土產生的道教,無不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夏商崇巫覡,而周朝以血緣宗親以及政治聯姻維持統治,而道士在先秦兩漢時不過是統治者豢養的方術之人,道去其德烏煙瘴氣,其中產生了所謂的方術巫術陰陽家術家等流派,彼輩互相勾結,形成了各種名目的方士集團,如謬忌的太一方,李少君卻老方,樊少翁伸鬼方等,而千古一帝秦始皇被方士徐福忽悠,給他大量物資,並在全國搜求了500童男童女,建造了20多艘船,讓他帶走去尋找所謂的篷萊仙島,去找長生不老之藥。漢武帝一心想學軒轅黃帝乘龍昇天,在黃帝陵對面連夜修築祈仙臺,結果事與願違,唐太宗聽信方士妖言,長期服用金丹,引起砷中毒,不滿60歲就死了,宋朝從宋真宗起歷代皇帝都是神神道道,什麼天書祥瑞嘉禾歧穗白毛熊長尾雞,宋徽宗趙佶更走火入魔,一心想當神仙沖霄遐舉。什麼道君皇帝的稱號都是這幫道士搞出來的!金兵圍城之際,宋徽宗宋欽宗這對活寶卻相信妖人郭京的話,遣散兩廂禁軍,卻用一幫由城市貧民無地農民地痞無賴組成的所謂神軍守衛城頭,結果金兵二次進攻,這幫鱉孫一鬨而散,金兵攻入汴京,大肆燒殺搶掠,把宋徽宗宋欽宗以及宋皇室人員俘虜,押送北上,宋皇室歷代積累的財富全被裝車運走!這幫從苦寒貧脊之地來的野蠻人可發了一筆橫財!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