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一辈子地的农民,临终前两天还在劳动,88岁突然去世,这样的人生您怎么看?

农村里的逍遥


问: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直到八十八岁去世的前两天仍在劳动,你怎么看?

「春蚕到死丝方尽」,农村有句老话「八十老翁砍黄蒿,一天不死要柴烧」就是形容这样的境况。若其他问题用类似的问答,好些人可能会开玩笑地说还能怎么看,用手机看呗(或者说上头条看呗)。但对于88岁老农直到临终前两天仍在劳动的问题,这样回答似乎显得有点太不严肃了。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味知识。

城里人60岁(女的五十几岁)退休后就开始安享晚年了,可以每天去跳坝坝舞,而比城里人多劳动了20多年的老农民,到了八十多岁后每天劳作的也仍然不少,好些人头天还在田间地头干农活,第二天早上就再也没醒来的也不少见。


一、为何不提前退休享福呢?

谁愿意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活呢?在农村田间地头种庄稼很辛苦,不像城里人在小区附近开垦几平方米的荒地后侍弄小菜园那样有趣。

种庄稼的农民穷苦一生,除了农田里有点庄稼,再养点猪喂些鸡鸭,此外就很少有收入了。不劳动就没得吃,更不能应付村里的其他人情世故。农民收入不多,但人情往来可不少!婚嫁丧娶、修新房、上梁等都要去随人情钱。


虽说买了养老保险,但低档的养老保险每个月也就能领个百十来块钱的油盐酱醋钱,还不能生大病。因此农民没有退休的概念,自己给自己退休就意味着没了收入,因此到了去世的那天才算是真正的退休。

也有人说农民之所以八十好几还不退休是因为对土地有感情,刺楸试问一下,感情能当饭吃吗?亲自来种种地就知道什么是对土地的感情了。

二、成了难以改掉的习惯

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除了孤寡老人,八十多岁的老人一般都有多个儿女,且孙儿孙女现在也都差不多二三十岁以上了,一般会由儿女轮流供养,或者按月给老人日常生活开销。

老人下地也并不一定是为了生活而劳作,而是一种习惯,就像刺楸村里有个八十几岁的老人,儿孙满堂,但就是闲不住,无论儿女给他多少钱,但他只要能动就不会闲着,时常都会到地里查看,这是他几十年如一日所养成的习惯所致。

由于时常劳作,身体比城里老人硬邦,很少生病,常常无疾而终,既不麻烦子女,也不让自己受罪。



以上就是刺楸对农村88岁老人去世前两天还在劳作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刺楸


我父亲也是这样子走了,三年前的元旦节那天早晨,老父亲从家里到城里卖泥巴花生,突发脑溢血倒地,倒了几次都没人敢扶,最后倒地,当时围观人很多,我们一个村邻队的人看见了,急忙给我们支书打电话,支书给我嫂子打电话,嫂子给我打电话,我跑去医院,我父亲被120抬到急救室外。我骑自行车。我都吓傻了。我父亲一辈子,老老实实,为人诚恳,一天都没休息过,养大我们六兄妹。好苦呀,我父熬到第二天就这样走了呀,他就是这样活到老干到老,………………听120的人说,抬他上单架时,他的手一直抓住背兜和卖花生的秤呀,我…………



平淡一生赵姐


我三姨带着三个孩子改嫁这个三姨夫,老农民,党员,老实巴交,因为家里贫困一直没娶,待我表哥表姐视为己出,更不用说待我三姨了,一辈子对党毕恭毕敬,对家庭,对孩子负责任,对邻居更是很好,唯一缺点就是有些抠,我们去看我三姨吃点啥他都心疼,每次都会被我三姨骂一顿,也不会反击,就那么搓着手憨笑着,其实抠也是可以理解,毕竟从穷日子过来的,深知挨饿受冻的苦。

三姨夫一辈子没什么爱好,唯一的爱好就是整天待在他那几十亩地里,看他的麦苗,玉米,土豆,地瓜,大豆等等,看着他的庄稼长个好收成是他感觉最美的事情。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想来青岛看看大海,他说看一眼大海死而无憾了。

在他72岁那一年,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跟我三姨坐在炕上扒花生皮,还破天荒的吃了一个苹果,以前他都不舍的吃一个,都省着给孙子,吃完了说去趟厕所然后睡觉,我三姨还开玩笑说:“老东西你小心点别掉炕底下去……”话没说完就看到我三姨夫咕咚掉下去了,我三姨开始还没反应过来,还在炕上笑,过了一会感觉不对劲下去一看我三姨夫七窍流血早已断气,诊断脑出血。

虽说遗憾,也算是善终吧,最起码没在最后的日子遭太多的罪,记得出殡那天棺材抬出大门那一刻晴空下起了大雨,特别大,不知道为啥……


青岛丫丫


我小时候,隔壁的堂外公就是这种情况啊,八十三岁春夏之交去世的。他儿子早逝,儿媳改嫁,留下五个孙子孙女给他,一辈子乐乐呵呵一个人,对我们这些小孩都特别好,我们喜欢听他说故事,冬天喜欢去他家玩,他给我们烤红薯吃,从来没有凶我们。他是木匠也是蔑匠,我们让他给我们削毛衣针,他总是给打磨得光光的。我妈对他也很好,有点什么好吃的都让我们给送一碗过去给他,帮他缝缝补补。他的第三个孙女嫁给我姑姑的三儿子在邻村,我们就亲上加亲了,农忙时节,我们都要去给他搭把手。这次他刚编好三个背篓,送去给我姑姑和他的孙女,我姑姑留他吃饭,他不肯,说什么都要回家,在回来的路上坐下了休息,就睡过去了,邻村的人看见把他背回来。我们这里的风俗说死在外面的人不让进家,但大家都不忍心就编了个善意的谎言说到家门口他还呼了一口气,就这样走了。家里犁田割草什么都是他,就走的这一年田都还是他犁的。平时也没病没灾。八十年代中期能活到八十三周岁也算寿终正寝了。


宝宝64066984


这种情况在我们当地就叫做“没享一天的子孙福”。农民种了一辈子的地,临了还在劳作。终其一生,或许有些人会觉得不值;但也有人有截然相反的观点,会觉得这种情况是喜丧。

在我们的村寨里,就有过相似的真实案例:

村里的刘大妈去世那年86岁,丈夫在她40岁左右就去世了。为了不让4个孩子受委屈,她没有再嫁,而是选择独自抚养他们长大。在那个年代,大家都知道有多么艰苦。所幸的是,孩子都平安长大,也都成家了。

刘大妈身体硬朗,也怕麻烦子女,就一直一个人在农村生活。没事的时候就种种菜,精神好的时候,还会挑着一些菜来镇上卖。一日,刘大妈挑着两个小半桶农家肥去浇菜,经过一个田埂的时候脚一滑,直接连人带通栽倒在田埂上。刘大妈根本就动不了,也只有出气的份了。庆幸的是被村里路过的邻居看到,连忙把刘大妈扶起来,然后马上通知刘大妈家里人。最后由刘大妈的大儿子背回家,可是在家待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刘大妈就去世了,诊断是脑溢血。值得一说的是,刘大妈去世的时候子女都在身边,走得还算安详。

有人说,去世前两天还在地里干活,这一辈子太不值得了,根本没享福。可是,我们不妨换个方向思考,老人去死前身体硬朗,没病没痛的,自己没遭罪,也没给子女负担,高龄突然辞世,倒也确实算得上是喜丧了!


以上是一点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对于上述案例,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吐槽、批评指正和补充。

——END——


一点三农


农民,一辈子都在土里刨食,辛苦了一辈子,临终前还在劳作,说明老人身体一直很好,没病没灾的突然去世,这样其实也挺好的,不遭罪。现实生活中农村的这些老人挺多的,有些80多90多的老人身体都很好,他们一辈都没闲着,即使年龄大了也是每天都要劳动,老奶奶帮家人做饭,老爷爷在地里挖地除草,他们天天如此,所以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

我奶奶就是这样,在99岁时突然去世,奶奶到晚年时爱喝酒,临终的前一晚,吃了一碗饭,喝了一杯酒,第二天早上就没醒来,走的比较突然,也比较安详。



我奶奶一辈子都是个苦命的女人。生逢战乱年代,那时候国家动荡,民不聊生,老百姓更是连饭都吃不上,即使是有点吃的,也让土匪给抢了,那时盘踞在四川通江的土匪头子“王三春”,当地人深恶痛绝,逼迫很多人流离失所,有家不能归,我奶奶也是跟人逃难从陕西到四川大巴山上安家,从最初在山上搭茅草屋居住,后来我爷爷娶了我奶奶,日子过的稍微有群好转。奶奶生了我爸一共七个兄弟姊妹。含辛茹苦把他们养大,现在儿孙辈都过得还不错。基本都在城里买了房,可奶奶在城里住不惯,所以只好回农村,奶奶还是想在住在农村里踏实。



或许有人想,一辈子都在农村,一辈子都没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活着有什么意义?奶奶都一生是平凡的,伟大的,她把她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儿女们,现在虽然她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退伍军人看世界


当一个人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如有呵护你还能顺利的度过童年少年,进入青年后根据个人的性格开始走向社会,然后,各自向生活和事业即定的目标前进。成家立业后,开始真正的为自己而劳作。当进入中年正是人生好时节时把握好了,从此与他人有了质的不同。到老年开始守诚为人,做一些有德望的事。到晚年就看自己的子女如何反馈你教育的成果了。我父亲三个月丧父,七岁与本家叔伯打官司要自己的地,六七十亩爷爷留下来的农田,每年给三百斤粮食还要通过打官司才能给。从这件事上看,社会最底层的人是极端自私的,有时也是丧尽天良的事都能做出来,他们霸占了土地,把奶奶还给卖了。父亲送回老姥姥家去,后来,通过打官司就要回来三百斤最差的粮食,第二年又不给了,每次去要都要被打。后来解放前,父亲把土地都入社了,叔叔伯伯与父亲断绝了关系。后来父亲当兵跟着部队走南闯北几十年,我们现在回到了老家,就一位老宅还被他们给抢占盖屋了。农村人说可怜吧,有时觉得他们真的很可怜,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物质生活也不高,但沾光占便宜的小心眼多的很。


建彬15666758688


我很羡慕这样的人生,我也希望自己如此高龄的时候还能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劳动中突然去世,我感觉对于老人而言,以这样的去世方式是一种福分和恩赐,比起那些躺在床上,苟延残喘的等死者要幸福的多。

我们家一个老邻居,按辈份我应该叫太爷爷,在我的记忆当中,只要看到他的时候,他的肩上总会扛个农具,要么拿个铁锨挑个牛粪栏到处拾粪,要么就是扛个锄头,再就是扛个扁担到林子里拾柴草,几十年都是老样子,即便后来家里不怎么需要这些东西了,他还是喜欢往家里搞,经常惹的儿媳不高兴。

村里人都讲,他就是“累死猴托生的”,不干活难受,天生就是受累的命。他的子女和孙辈在村里都算是有出息的,有个儿子还是村书记,几个孙辈也是了不起的人物,但没办法,谁也左右不了他,谁也说不动他,老头儿就是闲不住。

在他大概83、84岁那一年,有一天他从田地里打猪草回家,还不到中午就吵着要吃煎鸡蛋,而且还要求必须是大儿子给煎,吃过鸡蛋老头喝了点水,然后和儿子说想躺回,中午别叫他吃饭了。老头睡下之后就没再醒过来。

这种死亡方式没有痛苦,哪怕是痛苦也是很短的时间,比起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来讲,是一种幸福。我们总在讲“好死不如赖活”,实际上很多时候赖活是很难受的,特别是那些对身体伤害大的痛病,真的是生不如死。


元芳有看法


题主说的这种情况在农村很普遍啊。农民基本上都是活到老,干到老。个人感觉,不能完全用悲观、消极、灰退的观点去看待这个问题。

人那,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任何一个人都有死的那一天。题主说的这种死法,总要好过那些躺在病床上,经过长时间痛苦煎熬的死法。折磨了自己,也拖累了家人。或许,这种死法也是上天对农民的一种眷顾吧。

我朋友的太奶奶,103岁那年(农村老话99岁)没了,临走的头一天还在搓苞米,晚饭还吃了四五个饺子,喝了一碗稀饭。

前几年参加一对农村老人的葬礼,两位老人同龄,都是93岁。老太太先没了,六个小时候后老头也跟着没了。老人的孩子在城里做买卖,属于很有钱的富人了。多次想把两位老人接到城里享福,老人就是不去,就守在老家、老宅里,相濡以沫,侍弄几亩地,共同走完了一生。也是临走的头一天还双双下地干活。遗体告别的时候我就在想,人生如此,也算值了……!



或许在一些人的眼里,这样的老人,一生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多连大一点的城市都没有去过。在他们看来,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生活是悲哀的、贫穷的、可怜的。但是,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体会老一辈人内心的丰富多彩和波澜壮阔。

人这一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富也好、穷也罢,当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我们不是那些“前两天还在劳动,突然就去世”的农村老人,所以我们无法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但是,我也期待将来我的那一天能像他们那样寿终正寝,像他们那样说走就走了,不遭罪……。


二胡说三农


那还为奇吗j工人做工农民种地我父母亲一九五八年前都是农村种地姥爷娘舅大舅妈扫地时倒在地上死了没医缺药大舅常年地里劳作冬天也不闲积肥送粪回家喂鸡喂羊喂牛啥活都忙那有清闲空都死在农村二成生母早晨做飯上午就死了我奶奶手指头炸糕溅上油而发炎由于缺衣少药而亡小弟弟在母亲死后两年因两眼失眠腮腺炎三岁就死了母亲临死年仅二十六岁岁假如象现代化建设的这么好科技领先医疗科技发达他们不至于早早的离开人世而我儿子轻微脑瘫在包头第一附属医院经七天抢救无效死亡所以不论农民工人种田做工就是他们我们的本职工作无可非义死人的事是正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