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一定要杀岳飞?

密探零零发


岳飞的被杀,与汉初韩信、彭越被杀一个道理,汉高祖当上皇帝后,要韩信、彭越死,韩、彭不得不死;宋高宗赵构求和成功、坐稳龙椅后,要岳飞死,岳飞也不得不死。其道理千古一律,那就是:“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这句“兔死狗烹”的话,是韩信临终的醒悟,同样,岳飞被害前的供状上,也留下八个绝笔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何其相似乃尔!历史上的皇帝,都是这样处理功臣的,不这样处理的,极少极少,唯独一个不杀功臣的皇帝赵匡胤,却恰恰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的先祖,颇有讽刺意味。

那么,赵构为什么一定要杀岳飞?我们先要了解一下,赵构和岳飞,以及岳飞的战友们的关系。不得不说,赵构也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帝,在没当皇帝以前,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端王。他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宋徽宗贪图享乐,穷奢极欲,将国家治理得一团糟。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宋徽宗兴花石纲、置应奉局,大肆搜刮民财,将南方的奇珍异宝一船一船运到汴京,造成民不聊生,民愤极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金人乘机起兵南下,侵入了宋朝。而在这国家危难之际,宋徽宗还推卸责任,不去担当,将皇位传给长子,自己逃了,最后终于导致了国破家亡。可叹的是,金兵攻下汴京后,将宋徽宗全国搜索来的财宝全部抢掠一空,都运去了北方,而且将两个皇帝和大臣、皇族成员、后宫妃嫔,全部俘虏到金国。

幸运的是,当时赵构正在外组织人马救援汴京,没有被金兵抓到。他就在金兵洗劫汴京北去后,组织一帮当时没被金兵抓去的人,在南京应天府继位,自任皇帝,从此开始了长期的奋斗和逃窜历程。

金兵听说赵构自立为皇帝,立马掉转马头,复南下追杀赵构,还取了一个行动名称,叫“搜山检海”,就是赵构逃到哪,就追杀到哪。当时,赵构的身边不但没有军队,也没有钱财,还没有朝廷应有的机构,当然更没有都城。如果不是一个天生的皇子身份和自命的皇帝头衔,他恐怕就是一个到处奔逃的难民。

然而,就是在这种几乎无法保命的情况下,赵构集结了张俊、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吴璘等一大批将领,在他们的帮助下,不但保住了性命,而且还建立了一个朝廷,赵构的驾驭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在逃亡的过程中,虽然手握军队,但赵构却一边和金国被迫打仗,一边努力向金求和。后来,在南宋军民的同仇敌忾之下,逐步打了一些胜仗,积累了一些同金兵谈判的筹码,随后与金兵开始深入和谈,最后和谈成功,赵构将杭州定为行都,暂时坐稳了龙椅。

赵构逃亡了十几年,再也不想逃了,再也不想同金兵打仗了,他只想舒舒服服当几年皇帝,所以开始收大将的兵权。但岳飞却坚持收复山河的己见,一味要“直捣黄龙府,与君痛饮耳”,战略思想上与赵构发生了分歧。再加上,“岳家军”名头太响,赵构害怕武将坐大,有倾覆江山之虞,双重原因甚至多重原因,让赵构举起了屠刀,将民族英雄岳飞杀害。在赵构看来,这不是自毁长城,而恰恰是保卫长城。


帝国的脸谱


在我们听的评书里面,奸相秦桧嫉妒岳飞军功,于是他就诬陷岳飞谋反,怂恿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调回岳飞,将岳飞及其岳云冤杀于风波亭。在宋朝,有一个祖传的规定,皇帝不可擅自杀害士大夫及其有功之臣。更不用说像岳飞这样的社稷重臣,没有赵构的默许,秦桧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杀岳飞。那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呢?

一,当时的政治需要,赵构被金军吓破了胆,一心想要求和,想要在江南过安定的生活。由于岳飞消灭了金兀术的铁浮屠,金国的重甲骑兵,属于特种部队,不光战斗力强,组建这样一支重甲骑兵队伍是要花大量的真金白银的。再者,岳家军战斗力强悍,是金国最大威胁,当然要除去。岳飞不死,和谈无望,以一个岳飞换取宋金和平,值了。



二,岳飞手握兵权,功高盖主,宋朝皇帝最害怕的就是武将专权,酿成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危险局面。然而在外患重重下,赵构不得已将大部分兵权交给岳飞,并且耗费大量的粮食,物资,金钱来供养这支军队,任何一个皇帝都会猜忌,手下会不会谋反。然而,岳飞不知道收敛,任凭手下打着岳家军的旗号,使老百姓只知道岳家军百战百胜而不知道大宋军队骁勇善战,只知道岳元帅善于谋断而不知道朝廷运筹帷幄,这种把朝廷军队变成私人武装的行为让赵构细思极恐。这一点上,岳飞远不及戚继光做得好。戚继光不仅善战,而且更具有政治头脑。



三,武将急于奏请立储,触犯了赵构的心病。当年,赵构正在宠幸妃子,太监忽然来报,金兵打过来了,赵构惊吓过度,从此没有了生育能力。1137年,岳飞奏请没有亲生儿子的赵构立储,干预皇帝的家事。你想,一个武将急于立储,意味着啥?是不是要再来一次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干预立储之事确实超出了一个武将的职责范围。

因为岳飞一而再,再而三 的触犯了赵构的忌讳,终于让赵构痛下杀手。


关山明月779


1.怕金人

北宋灭亡,二帝被掳,靖康之耻,给赵构留下深刻的阴影。赵构不想再去招惹金人,他怕再逃跑多一次,他怕像二帝一样成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而岳飞是主战派,赵构怕岳飞太过激进会刺激金人,导致的强烈反扑,招来灭国之祸。

2.怕成功

万一,岳飞要是真的成功收复失地,灭了金人,迎回二帝了。那赵构怎么办?二帝回来了,他这个皇位怎么办?在宋朝这个纲常伦理很看中的朝代,父亲和哥哥都回来了,他还能安稳的坐着这个皇帝位吗?皇帝之位谁坐上去还会想下来呢?所以,赵构不能让岳飞成功,他只能死!


3.怕岳飞

就算岳飞灭金不成功,但是手底下的军队都是忠心岳飞的,这让赵构很害怕,害怕他会和太祖赵匡胤一样上演一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戏码。所以他必须杀岳飞,以自己都无法自圆其说的“莫须有”罪名杀岳飞,抹杀一切能被篡位的可能!



在宋朝这个重文轻武的国家,岳飞身为一个武将实在是太亮眼了,亮眼到让每个帝王都怕的程度,所以岳飞必须死,赵构才能安心!


用户50616838905


主要还是军改问题

宋朝在靖康之难后,赵构南渡,当时宋朝是没有国家军队的。这时候只能依靠一些绿林军队:比如岳家军就是几支北方义军组成的。

张俊的张家军,韩世忠的韩家军都是有很严重的个人色彩的军队。

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就成了宋高宗的心病:这些将军们虽然忠诚,但他们的部下未必忠诚。特别是郦琼叛变一事一直让宋高宗耿耿于怀,宋高宗就一直想改变这种兵归将有的局面。

岳飞的死,就是充当了改革的润滑剂。请注意,岳飞死之前张俊韩世忠都被下了大狱。秦桧一开始也没打算杀岳飞,秦桧希望杀韩世忠,为此张俊还找过岳飞希望他陷害韩世忠自保,结果岳飞不愿意(确实太缺德了)。加上宋高宗力保韩世忠,所以岳飞就死了。

岳飞死后,韩世忠张俊陆续离开了军队,宋高宗完成军改。秦桧也就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用户6333640168


当岳飞北伐节节胜利时,当岳飞高喊。迎请二圣还朝时,当岳飞愤慨急呼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时,他却不知道,他一定触动了高宗赵构那根最脆弱的弦。无论是宋之前的唐朝,太宗李世民的我宣武门之变,还是宋之后的夺门之变。都充满着皇室的血腥。下面我就以赵构的语气来说一说。岳飞你傻啊?你脑子灌水了。迎请二圣好还朝。那只是朕的一句口号而已。一句口号而已。你当真呢?你真的把钦宗弄回来了。你让朕咋办呢?你让朕咋办呢!?他可是我的亲哥哥他可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你让朕脱袍让位。我这个皇帝可有点来路不正啊朕甘心吗?朕辛辛苦苦打下的半壁江山岂可轻易送人。你这不是把我往火坑里推吗?啊?!岳飞你是知道的,我是你的伯乐。是我一手扶持的你。你才是我的嫡系啊?是我支

持你北伐的。是我提出的迎请二圣还朝的,你我在被窝里就兴奋地说在岳飞好样的?我没看错人。他是我的擎天泊玉柱。架海紫金梁真是好样的。当兀术发出憾山易,憾岳家军难时。你知道我有多自豪。我真没看错你!岳飞。你就是我这个半壁江山的保险锁。有你我就放心了?不过忘了大宋的家法。武将不得干预好皇室家事。你要我立太子。意预何为。朕在淮西遇险时。急导你护驾。你却以眼忌为由不来护驾。要知道你可是我的亲信。你不来。我还指望谁。千里马再好。如若不听话的话。那只有死路一条的对不起你岳飞了。你的功高震主。我以无法赏惕。你只有死路一条。何况这是义和条件之一。我就借秦桧之手除掉你。。


约定9521


提问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没有读过历史,更不会读岳飞传。一般有三种人会提问,一是秦桧后人,混淆视听择机为奸臣潘案,二是美日敌对分子以及汉奸砖家学者,三是别有用心之人。正常人都不可能提这种全地球人都知道岳飞是奸臣秦桧所害的弱智问题


最美在民间44185415


如果岳飞在北方能取得胜利,即便是局部的、暂时性的胜利,那么岳飞也会成为一个领袖级的人物,在其所率领的军队当中是,在北方所收复土地上的民众当中也是。

这对于南宋政权来说是极其危险的,毕竟南宋初立,还是亡了国之后的偏安政权,统治者急需全国民众对南宋政权的忠心耿耿,——而不是对于其他人。

而且,南宋政权对于岳飞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持怀疑态度,更担心一旦岳飞军事行动失败,南宋政权会遭到金政权的全面报复。

一句话,南宋政权在当时的国策是“安内”,是“求稳”,是“守成”,而不是冒险、出击。


美字书写者成小松


1:还我河山,记着那是大宋赵家的河山

2:岳家军,记着哪是大宋赵家的军队

3:迎二圣回朝,让赵构何以自处

就这三条在封建皇权至上下。你非死不可

没有哪么复杂,


用户5300831836


不是一定要杀,不得已而为之的,不会无缘无故的,国力不行,无法长期战争,生灵涂炭,执迷不悟不自量力,江山危险了,赵构肯定难言苦衷,何况,既然要休战议和,那么,显然金人的眼里岳飞就是战犯,压力大,也是逼迫的,种种原因,不是那么简单与凭空的,复杂的很,不是现在眼光看过去的事情而且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反正,谨言慎行,一些思维僵化的盖棺论定的,就是永远不变的,其实,当代的许多事情,不同阶段也会不同看法,一千年前的事情,盖棺论定不是实事求是的。历史过去就过去了,不用纠缠了,没有意义,也是说不清楚的事情。历史上的记录虚假的相当多,不一定完完全全正确的。不同,就是版本也是不同的,后来发现的不少,史实也是片面的真假难分的,虚构的也是不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