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北影節“秒沒”的黑白片到底多好看?

在黑白映畫的光影奇遇中,追憶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100年來,電影這門年輕的藝術經歷了無聲到有聲,黑白到彩色的跨越發展。從美國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到法國新浪潮的革命先聲,黑白鏡頭裡記錄的也是一部壯闊的世界電影史。在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主辦方特設了“好萊塢往事”“新浪潮回聲”兩個映展單元,帶我們回味一些舊時光中的經典黑白電影。

1北影節速度

2019年,是北京國際電影節走過的第九個年頭。4月1日,本屆北影節“北京展映”在其官方售票平臺淘票票上放票後,1分鐘票房即達200萬,2分鐘達300萬。這種速度已經不是偶然,今年的“北影節速度”跟去年第八屆北影節展映開票首日票房速度基本持平。

這些北影節“秒沒”的黑白片到底多好看?

2019北影節首日票房 (來源:淘票票)

據官方數據顯示,今年最快售罄的10部電影分別是《2001太空漫遊》《辛德勒的名單》《亂世佳人》《雨中曲》《日日是好日》《遮蔽的天空》《東邪西毒:終極版》《低俗小說》《荒野大鏢客》《影舞者》。TOP10中,大多是“修復經典”和“好萊塢往事”單元的影片,此外新浪潮導演特呂弗與戈達爾的代表作《四百擊》和《精疲力盡》也是秒沒。而在去年北影節奪冠的是《布達佩斯大飯店》,2481張票在10秒內售罄,成為售票最快的影片,《泰坦尼克號》《重慶森林》分別以12秒、15秒的售罄速度排在第二、三位。

這些北影節“秒沒”的黑白片到底多好看?

“秒沒”的新浪潮電影

這些在電影節熱搶的電影,一部分是受眾極廣的口碑舊作,一部分則是小眾新穎題材電影。從電影節票房、片種多樣性等方面來看,北影節已經逐漸從電影小圈的節日變成了一個大眾狂歡的盛會。

北影節的映展單元囊括了科幻片、劇情片、動作片、文藝片等多種豐富的電影種類,而本屆北影節這些秒沒的熱門電影,像《辛德勒的名單》《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四百擊》《精疲力盡》等都是電影史上非常經典的黑白片,不禁讓人感慨在電影技術日益成熟的今日,這些抽離色彩的黑白老片依舊迷人。

2好萊塢往事

參展影片:《關山飛渡》《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後窗》《迷魂記》《驚魂記》《群鳥》等。

早期許多好萊塢的類型電影強調影片以劇情取勝,人物間的關係也是從屬故事劇情的關係。比如愛上男主的金髮聰明女郎、鄉下來的理想主義議員,人物有種符號化的特點。而電影的大團圓結局,除了是褒揚美國民主文化的需要,也是好萊塢早期電影封閉性敘事模式的必然結果,遵從連貫性剪輯和流暢性線性敘事的標準。黑白片雖然沒有那麼絢麗的視覺效果,但是簡潔的電影畫面能讓影片劇情、演員演技、導演思想成為電影的主體,讓影迷可以專心品鑑電影想要傳達的感情。

這些北影節“秒沒”的黑白片到底多好看?

《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劇照

以《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Frank Capra,1939)為代表的一部分黑白老片,有濃厚的好萊塢早期喜劇風格。本片包攬了1940年第12屆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原創故事、最佳影片在內的10個獎項。

雖然《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是一部有關民主、法治等題材較嚴肅的電影,但經好萊塢拿手的戲劇電影模式調教後,一場古板的主旋律說教變成了一個充滿著自由思辨精神的美好政治童話。

這些北影節“秒沒”的黑白片到底多好看?

《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劇照

這位看不慣美國官場腐敗的耿直議員——史密斯,固執又喜感地用長達23小時的冗長辯論來駁斥一部地方財閥控制的水壩案。在議會多方勢力角力、爭辯後,美國精神中的“民有、民治、民享”得以重申,民主的尊嚴得以維護。

不得說,這場關於“公民”的辯論實在精彩:在北影節映展此片的觀影現場(4.14/13:30/深影),當史密斯先生辯論勝利時,許多現場觀眾深受其理想主義精神感染而掌聲不斷。

3新浪潮回聲

參展影片:《四百擊》《精疲力盡》《獅子星座》《新橋戀人》《表兄弟》《巴黎屬於我們》《沙灘上的寶蓮》《五至七時的克萊奧》等。

2019年是新浪潮運動90週年,本屆北影節單設了“新浪潮回聲”映展單元,帶我們追憶那場影響世界的澎湃電影革命。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The French New Wave)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早期,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其本質是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

這些北影節“秒沒”的黑白片到底多好看?

新浪潮電影運動

不同於當時好萊塢電影多以講故事為主,新浪潮電影多主觀描繪現代都市人的處境、心理、愛情,以展現二戰後人們迷茫、苦悶、彷徨的內心世界,有一部分作品則充滿了對二戰的反思。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1959年,新浪潮導演特呂弗憑《四百擊》(François Truffaut,1959)在當年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四百擊》的法語名《Les quatre cents coups》是來自法語的一個俚語“faire les 400 coups”(Wikipedia法語版電影詞條),意思是“放蕩不羈,胡作非為”。

這些北影節“秒沒”的黑白片到底多好看?

《四百擊》劇照

該片用半真半假的方式,非連續性的敘事結構講述了十三歲少年安託萬在學校偷打印機,被繼父送到青少年罪犯拘留所所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有著破壞美學的凌亂美感。黑白攝影可以展現出一些特殊、帶有強烈的心理色彩的情緒,如孤單、冷漠、宿命感,觀眾易被角色的情緒所牽動。電影中主角安託萬那平凡、被邊緣化的人生展現在冷峻的黑白鏡頭裡,有種被冷漠卻真實的社會環境所吞噬的無力感,充滿著絕望、孤單、漠視的情緒。

這些北影節“秒沒”的黑白片到底多好看?

《四百擊》劇照

影片結尾的長鏡頭定格在少年的奔跑中,他逃離少管所跑到了一望無際的海邊,然後轉身。黑白色彩勾勒出少年所處的那個憂傷而無助的境地,而真實所帶來的震撼感是直觀而強烈的,讓人反思社會對少年成長需要負擔什麼責任。

黑白電影其實並不是只有黑白兩色,“黑白”包含著無窮的黑——灰——白的過渡色階。沒有了色彩的干擾,黑白畫面可以幫助觀眾提煉記憶,更加關注影片本身的劇情、情緒、思想。

這些北影節“秒沒”的黑白片到底多好看?

《辛德勒的名單》劇照

正因如此,這些北影節秒沒的黑白片經過時間的洗練,超越了色彩技術的限制,靠著獨特的魅力打動著當代觀眾。這種“化繁為簡”“返璞歸真”的黑白電影風格,其實運用在無數的電影中,並不僅限於本文提到的這些電影,有些身處數碼時代的電影還依舊選擇了黑白攝影來表現其藝術風格,如《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藝術家》(Michel Hazanavicius,2011)等。

-END-

作者 | Siberia

這些北影節“秒沒”的黑白片到底多好看?

以常識看懂文娛

以見識看清文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