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宋词名篇《点绛唇·燕雁无心》?

文学妙语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strong>

题注云"丁未"乃淳熙十四年(1187),姜夔往返于湖州与苏州两地之间,经过吴松(苏州之南的吴江)时,见眼前清寂寥落之景怀古伤今,遂作此词。极淡远之致,无穷哀感寓于其间。姜夔是南宋词家大宗,而所处的时代正是南北和议,宋金对峙的时代。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南宋官僚们偏安一隅,淡忘了靖康之耻,沉湎于声色之中。士人们流寓南渡,更见家国情思。

词中首句云"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燕雁是燕地之雁,由北地飞至吴松,随云而去南北无定,从北方的幽州至江南的太湖,纯任自然,潇洒自在,尽显逍遥本心。姜夔浪迹天涯的生命态度和辗转流离的一生正如同随云而飞的北雁,开篇虽是写眼前之景,而雁随云去之中亦有漂泊的情思。姜夔年少之时即奔走四方,这里借鸟以自况。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宋代南渡文人们压抑之后苦闷的心灵写照?次句言山色清苦沉郁,数峰待雨之时。以己愁苦之情而观众山渺然幽静,不见翠色。太湖之滨,阴沉欲雨,这一明一暗之间与首句遥相呼应,夕阳残照几点黄昏雨,愈显凄苦,正是一幅江南烟雨风景图。


过片的第四桥又名甘泉桥,是泉品上佳之所在。范成大的《吴郡志》云:"松江水在水品第六,世传第四桥下水是也。桥今名甘泉桥,好事者往往以小舟汲之。"《苏州府志》又云:"甘泉桥一名第四桥,以泉品居第四也。"伫立桥边,姜夔开始流露出怀人之心。唐朝诗人陆龟蒙晚年曾隐居甫里,自号天随子,白石以此自比,故有"拟共天随住"。陆龟蒙举进士不中,担任过幕僚,后隐居至此。姜夔终生未仕,辗转流徙于江湖之间,诗词、书画、音乐无所不通,却免不了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与陆龟蒙相似的仕宦经历生发出姜夔对他的追慕与同情,将这位前辈大咖标举为异代知己。白石还有"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的诗句,其对陆龟蒙的钦羡仰慕可见一斑,爱他,就要活成他的模样。由此就构建出了"燕雁-天随子-自我"的符号连接,他们都是处江湖之远的随性之人。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飘然于外,对政局毫无关心。自"今何许"而下数句抚今追昔,见眼前萧瑟,感慨今夕何夕。"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李后主有独自莫凭阑凭吊故国,姜白石此句亦含无尽哀伤,不同的是对仰慕之人陆龟蒙的怀思成分更浓。

"凭阑"向来都与忧愁、怀思相关,愁与楼一直是古诗词中难以割裂的孪生体,危楼、高楼、小楼、翠楼等都寄托着文人萦绕内心的惆怅。

李白有《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柳永的《蝶恋花》开篇就是"独倚危楼风细细"。

温飞卿《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至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唐代至南宋的词作中楼与愁俯拾即是,楼为制高点,登高极目四望。远则可睹景思乡怀人,凭吊其国,从而引发相应的愁绪。对于一个意欲登高望远的人来说,登楼必凭阑,凭阑大都须登楼,而楼阁之上的阑干也就顺理成章地用部分指代了整体,它们相当于一般等价物。

由此可观姜夔凭阑怀古的思绪与创作模式是延续了我国诗词创作的物象传统的,层层高楼,忽见残柳轻舞,尤为苍凉。花开花谢斗转星移之间,如今的天随子又居何方?光阴早已将他带离,再无与他为邻而隐居的希望。对陆龟蒙的追忆与对现实的哀叹融汇其间,倾泄而下。

怀古伤今之情从词尾一涌而出,这是文人善于点化景物为情思的结果。把景物构成画面使之成为感情的寄托物,从而化实为虚,寄情于景。这就使得此词显得空灵飘逸,超凡脱俗,成为白石道人的一首抒怀记游的佳作。


一往文学


一、《点绛唇•燕雁无心》词及其大意

点绛唇·燕雁无心 丁未冬过吴松作 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其大意是:从北方飞来的大雁完全凭天性使然,自在悠然,伴随着太湖西畔的白云一路向南飞去。看那远处的几座山峰,怎么是那么的清瘦愁苦呢,它们似乎在商量、在酝酿黄昏时是否该下一场大风雨吧。

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追随号称天随子的陆龟蒙隐居在这儿啊。但是在当今世界还会有像他这样的人吗?如果有,那么又在哪里呢?我独自倚偎栏杆吊古伤今,唉,也没有任何头绪,只见眼前那残败不堪的杨柳零乱地在寒风中飞舞。

二、姜夔其人及其文学成就

姜夔(kuí)(1154-1221)是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是天下闻名的文学家、音乐家。

他家境贫寒,少年时尤为孤苦,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一生中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一直在江湖中飘泊沉沦,日子过得极为清苦艰辛,一直靠卖字画以及朋友接济才勉强维持生活。他多才多艺,聪明隽慧,诗词、书法、散文、音乐无所不精,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艺术全才。尤善于词,格律严密;在音律方面也很有研究,能够自已制曲。他的作品素以空灵含蓄闻名于世,其词取材广泛,抒怀、感时、咏物、记游等无所不包。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居江湖而忧家国的情怀,以及追求自由和超凡脱俗的思想。他晚年居住在西湖,死后葬于西马塍。

姜夔与当时的著名文人皆有交往,并得到了他们的赞赏和认可,在写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为当时两大词坛领袖。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籍。

三、《点绛唇•燕雁无心》的创作背景

姜夔在1187年的冬天,当年他三十三岁,虽然没有及第也没有当官,但因为文学造诣高而得到当时的文人雅士的欣赏,虽然略微有些失落,但仍不乏意气丰发。他追随妻叔萧德藻居住在吴兴(今浙江湖州),后由萧德藻介绍给在杭州居住的杨万里,杨万里又把他推荐给了居住在苏州的范成大,并受到了他们的一致赞许。此后姜夔曾多次去拜见范成大,范成大当时应为退休的副宰相,俩人多有诗词唱和。这首词应该是他再次拜见范成大,途经吴松(今江苏吴江)时所作。姜夔平时最欣赏的是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自号天随子),吴松正是陆龟蒙生前隐居之地。再者,当时南宋国运已衰微,已有风雨飘摇之感。

四、具体赏析

宋代是宋词发展壮大、繁荣昌盛之时,不乏词坛大家,而姜夔是其中的佼佼者;吊古伤今之作不乏名篇,而这首《点绛唇•燕雁无心》也是其中的璀璨明珠。对此词的赏析也很多、也很具体,在这里我只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见解。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句。北方的鸿雁啊,你们在太湖西边的上空随着悠荡的白云漂浮,优雅地向南飞去。这是完全听从内心的召唤啊,是那么的自由,那么的无拘无束,试想一下,我也可以吗?此句的“燕”字,不是燕子,而是表示古燕国的地盘,即北方。“无心”两字写出了大雁的轻灵自在,我犹心向往之。“太湖西畔”点明了地址,我在什么地方,脚旁是浩渺的太湖,向上仰望是辽阔的长空,丝丝白云点缀其中,雁阵浮空而去,视野何其宽阔,意境何其深远,我亦心驰神往啊。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句。鸿雁远去,我犹自收不回目光,经久之后,我不再长眺远空。平视之后,噫,怎么眼前的几座山是那么的清瘦,那么的愁苦啊,是什么时候开始树叶凋零、草木黄落了呢,曾经茂密繁盛的植被怎么说衰败就衰败了呢,你们也有愁也有忧吗?何至清苦如此。那么你们现在在做什么呢,是在商量着黄昏时可能要下的一场风雨吗?这里视野由远及近,到近来的数峰,“清苦”两字,如若写实则是写出了初冬山上的物貌,如若写虚则是借物写人,由山及已,道出了自己的愁和忧。“商略”是商量、酝酿的意思,你说他们商量着可能要下的雨,或者是酝酿着要下一场雨都行,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整句借写山反衬自已的淡淡的忧伤。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句。我想要长住在第四桥旁啊,因为这里是我所仰慕的天随子陆龟蒙生前曾长期居住过的地方,与高人为邻我自清高,与旷达人为伴我自飘逸。“第四桥”现为吴江县城南石塘的甘泉桥。因陆羽《茶经》被评为天下第四,而他又经常取石塘水煮茶,桥因此而得名。他向来心仪天随子陆龟蒙,现在刚好又经过他的家乡,自然会产生深切的怀念和联想。此句用词平谈无奇,却深深地道出了他愿意过着像天随子一样无拘无束自由生活的愿望,但是现实呢?

“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句。现在又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像天随子这样豁达、洒脱的人物在当今世界还有吗?如果有的话那么又在什么地方呢,如果有的话我也想方设法要和他交往啊。唉,在这天将黑未黑之际,我独自一人依靠着栏杆怀古,有时心驰神往,有时意兴索然。唉,不想了,也不说了,还是想一想以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打算吧,然而我又看到了什么呢?我只看到眼前黄叶落尽的残枝败柳在风中零乱地飘舞。此三句由怀古到写眼前之景,由冥思遐想到时返回现实。随天随子长住是不现实的,而现实的是眼前只有几株残柳在寒风中乱舞,那么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和前途呢,真是意犹未尽啊,但从目前的角度来讲前景似乎不甚明朗的。此句饱含历尽沧桑、不胜凄凉之意。

这首词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历来评价较高。此词先提空描写,从虚处着手,写景也只写眼前景物,将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恨融为一片,又将自然、人生、历史、时代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不愧为词中瑰宝。

如喜欢请点赞,如不喜欢请批评,总之欢迎交流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诗宋词元曲之韵


这是我最喜欢宋词之一。有时候我的脑子里经常单曲循环他的这首词,特别是他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我在读这首词的时候,总是莫名其妙地陷入一种寂寞和悲伤之中,我认为,读这首词,然后听着小刚的寂寞沙洲冷,简直就是绝配了!不知道读者朋友以为然否?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词: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宋代: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我用现代诗的形式,试着翻译一下,事实上,想翻译好那就是徒劳的。因为,姜夔的词历来被认为有两大特点,一是清空,二是骚雅。清空学的是苏东坡,骚雅学的是辛弃疾,他把两个最伟大的词人的风格,集于一身,可见姜夔的词的妙处。

翻译:

苦寒之地的鸿雁,

南方就是他的远方。

秋风中,他们随心所欲的飘荡。

太湖西边的云,穿上了彩色的霓裳。

鸿雁,随着云的方向

隐没在太湖之上。

黄昏中几座黑色的山峰

他们商量着下点雨吧

去打发这无边的凄凉。

第四桥边,

隐士陆龟蒙的影子

在秋风中游荡

我多想,和天随子一起

和太湖一起

终老他乡。

陆龟蒙和时间一起老去,

只有我独自凭栏,

看柳树在秋风中悲伤!

其实这首词就是写给他的偶像陆龟蒙的。姜夔去拜访范成大的时候,路过陆龟蒙的隐居处,大发感慨,而写了这一首千古名词。姜夔是个性格异常敏感的才子,他十四岁就失去了家庭,一直在江湖流浪,考试也没有考上,在合肥喜欢了两个姐妹花的姑娘,但最后爱情无疾而终。姜夔的一生,都是在流浪,所以他的词一般都有忧伤的气氛在其中。

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文风,这就是对姜夔一生最好的解释!


好玩的国学


看你是想要怎么赏,如果按照文言→白话文的“翻译式”赏析,那看看别的答主的回答即可。但如果想真正了解、且能接受稍微深入点的姿势的朋友,可以接着往下看。


很多朋友对这首词的认知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曲解:

王国维《人间词话》: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但实际上这首《点绛唇》确实是南宋小词中难得一见的精品,王氏早年所做的《人间词话》只是当时年少而作,少年文人锐意激烈,自然文中多有偏颇和误导(晚年王国维自己都不大愿意承认自己写过《人间词话》),往下,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词到底为什么好。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此词是丁末年冬,姜夔过陆龟蒙晚年隐居之地(吴松)时,感古怀今所作。


其实诗词人作诗,尤其是这种【见景怀古】的诗词,其实大多套路都是如此:先写令人羡慕的【景】或【物】,然后对比自己的不愉快,然后才兴起感概并引出下文。《点绛唇》也是如此:


起句“燕雁无心”,点时节,冬日正值群雁南飞之际,这里的“燕雁”不是指燕子和大雁,而是指【燕(yān)雁】,即北方幽燕地区的大雁,我们可以理解成【北雁】;所谓无心,即自由自然,没有人类的心机苟营,随着时节自然迁徙,次句【太湖西畔随云】,【随云去】自有【超脱】的意思,姜夔强行【感花溅泪】,将大雁南飞视作【无心而超脱】,人家超脱了,剩下了谁?剩下了自己眼巴巴的看着------我超脱不了,因为【有心】、因为【执着】,随即北雁南飞而去,视线也随之牵扯回来,转到眼前之‘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卓人月《词统》:“商略”二字,诞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白石长调之妙,冠绝南宋.......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历代拱手拜服,都认为是姜夔【格调高绝】之代表,但可惜的是,自近代以降,大家都统一以“诞妙”,“洵推绝调”等玄乎到不行的字眼来赏析------好在那根本不说,让你们自己瞎猜.....

(从左至右为俞伯平、俞樾、俞殿云)

唯有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稍作了解释“欲雨而待“商略”,“商略”而在“清苦”之“数峰”,乃词人幽渺之思。”什么叫“幽渺之思”呢?说白了就是异于正常人的想象力,山峰之“清苦”、之“商略”其妙处在【通感】,王国维所谓的【终隔一层】其实就是说姜夔对景物的描写不真实,但恰恰是这种情绪化的摹写更带出了作者与环境的共鸣,这其实是带有长调式的写法,王国维当时只当成是北宋小令来看,自然是觉得【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其次呢,这里“苦”、“雨”两韵都是上声,连两上声,从音节上于拗怒之中,层叠韵脚,又通过句式的变化增强了余韵,就算从今音读起来,也颇有阴沉欲雨的{积闷}之感。


下片则过入主题,呼应首句。【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 “第四桥边”,说的是吴江城的甘泉桥,因为这口泉排名第四,所以这座桥也就叫做“第四桥边”。
  • 天随,即天随子陆龟蒙,姜夔的两大偶像之一(另外一个是杜牧),姜夔在《扬州慢》一词中表示“三生杜牧”;又在《除夜》诗中表示自己是“三生定是陆天随”,其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想如陆龟蒙一起浪迹天涯,基情一生,就像【燕雁】一般【无心】而【随云去】。有的朋友可能会疑问了,“就像【燕雁】一般【无心】而【随云去】”这样的解释是不是过于牵强了?词里也没提到自己要像【燕雁】啊------这点就是诗词的特点所在了,很多时候诗词中都是互相关联的,在不同的诗词中需要【互相参看】的,就比如此处。陆龟蒙有首诗就自比大雁。

陆龟蒙《孤雁》:“我生天地间,独作南宾雁。”

非但如此,陆龟蒙写的关于大雁的诗很多,姜夔在起句以“燕雁”领起,其实就已经为下文陆龟蒙的出现张本了。

其次,【拟共】二字,就将古人【天随子】和作者【姜夔】跨越时空的基情共通了,所谓【俯仰今古】便是如此,上片取的景物,如“大雁迁徙”、“数峰清苦”等都是古今未变之景物,唯一不同的是作者和古人之间跨越时空的【换位】。在这种古今时空错位中,作者不免生出【今何许】这种‘今夕是何夕’的恍惚感,直到结局,才逼出“凭栏怀古”,并以“残柳参差舞”作结语。

沈祖棻在中提到此处是‘力透纸背’,但实际上这里是“以小见大”以“轻写重”的笔法:柳树本是纤弱,但经年风雨摩挲,便成了“残柳”;于西风中又是“参差舞”的萧条之状,全词俯仰古今的沧桑变化全在“柳之残”“舞之参差”,反衬之中自然悲壮苍凉。

以上,其实姜夔的高处,并不是在所谓的格调高绝,而是那种脱胎于辛弃疾的独特风格,如【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参见与【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一般,但姜夔自是少了辛弃疾的军旅气的豪迈,却又更多了一层【顾影自怜】的哀怨。




无聊到巅峰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姜夔由杨万里介绍到苏州去见范成大,此词为作者自湖州往苏州,道经吴松时所写的怀古也是怀人之作,所怀之人是白石的偶像——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而吴松是其故乡。

此调也是公认的宋词小令精品,亦是后人习词的标竿。释义有很多精彩回答,在此仅谈谈个人的学习心得:



起拍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燕读平声 (yān):先韵,音烟。指北国燕赵之地。 燕雁无心,但白石选此意象却是有心。

陆龟蒙的诗中有不少咏雁之作,其中《孤雁》有句 :“我生天地间,独作南宾雁。”在《秋赋有期因寄袭美》中亦有句“ 云似无心水似闲。” 因此,起拍之语实为裁陆龟蒙句意化出。带一种我中有你的意绪。

燕雁随着淡淡白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 既是暗喻陆龟蒙的仙游,也暗喻自己飘泊之身。

在声律上以叠韵起拍,又收以去声,营造出一种悲凉无奈的意蕴。

白石视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为偶像,两人的际遇,性情,爱好,精神气质都有颇多相似之处,白石在其作品中亦不只一次写下追随之意,如《随夜》的:“三生定自陆天随,又向顺松作客归。””《三高祠》的:“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此两韵广受后人称道:

欲雨而待“商略”,“商略”而在“清苦”之“数峰”,乃词人幽渺之思。——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商略”二字诞妙。——卓人月《词统》

紧承起句之无奈,远处清寂愁苦的数峰,似在黄昏中酝酿一番风雨。

实是以山峰之清苦,暗喻人去带来之愁苦 。

白石论诗之四素:“气象浑厚、体面宏大、血脉贯通、韵度飘逸”。白石和苏轼都是化诗入词的大家,其意应是相通的。

“意愈切而词愈微 ”。此句虚处着笔,以清苦、商略之细腻饰以体面宏大之山峰,便有了韵度飘逸之感。而所谓“幽渺之思”、“诞妙“、“格调高绝”之语大约如是。

声律上,先以一上声韵升调,再以一双声词接上声韵提调歇拍,使语句由悲凉无奈转为苍凉悲愤。



换拍: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第四桥即吴江城外之甘泉桥。亦是在陆龟蒙故居和隐逸之地。 而陆龟蒙又自号天随子。出自《庄子·在宥》:“神动而天随 ”,意思是精神之动静皆顺其天然。

第四桥边,是地点的补述,亦是作者当下所在,而天随子则已作古。中间着一共字,将今古联起。这是出于对陆龟蒙的高度认同,希望打破古今的时间界限,与之交游。

但着一“拟”字,加上声律上又回复起拍样式,都是叠韵起,去声收。使此一神交充满了无奈之感。

今何许?

在此调中,对比上下阕,会发现下阕比上阕多出此三个字。此三字在此调中并非凭空多出,而是非常重要的领句,此调收结的意绪,全由这三字带出。

紧承上句之“拟共”之无奈,以上声韵提调,短句喷发出悲愤的天问。

何时?何地?为何?如何?作者百感交集。

难怪有词评家将此句媲美《桃花源记》之“问今是何世 ”和《登幽州台歌》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小令结句犹要隽永含蓄,引人遐想。此结句也是备受推崇:

感时伤事,只用“今何许”三字提唱,“凭阑怀古”下,仅以“残柳”五字咏叹了之,无穷哀感,都在虚处。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凭阑”二句其言往事烟消,仅余残柳耶?抑谓古今多少感慨,而垂杨无情,犹是临风学舞耶?清虚秀逸,悠然骚雅遗音。——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往事烟消。运笔从虚空拉回实处。也从古拉回今。今又如何?仅剩下无情的残柳在风中飞舞, 结句将无情之物,着有情之色。 而反观“数峰”一句,笔法近似,也是为结拍而垫。

值得注意的是,结拍声律和歇拍一样,先以一上声韵接调,再以一双声词接上声韵结句。但此处先经“今何许”提调,蕴含着无限苍凉悲壮之意。双声叠韵之回环,亦使此仅41字的小令增添了声情绵绵、无穷无尽之意蕴。


诗词书院


赏析姜夔(kui二声)的这首《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之前,我们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从这首词的写作手法中来赏析,大家看完也许会觉得,填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首先看题目,《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点绛唇是词牌名,一般写词不会按照词牌的意思去写,就会在后面注明写作的大意、或者时间、地点,也可以词开头的第一句注明,比如这首可写成《点绛唇·燕雁无心》,但是姜夔的这首《点绛唇》正解是丁未冬过吴松作,意思就是丁未年冬天路过吴松(今江苏吴江)所作。

我们看下全篇,首先说明一下这首词是点绛唇的正体。正体就是基本的写法,和其相对的是变体,由于篇幅关系,今天我们只说正体。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先看正体的平仄规则(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平是今音里的第一声或第二声,仄是今音里的第三声或第四声。注意古音(古代的读音)和今音(现在的读音)在平仄上是有区别的,比如燕在古音里是平声,而在今音里是仄声,初学宋词的朋友还是按今音来写,这样容易入门。中的意思可平可仄。这两句的大意是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作者在这里把燕雁比作自己,道出了漂泊之苦。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大意是几座孤峰萧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黄昏是否下雨。这里将山峰拟人化,更加衬托作者本人孤愁的心境。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大意是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随天随子一起隐居。这里的第四桥就是吴江城外的甘泉桥,天随是人名,唐代末期著名诗人陆龟蒙,姜夔很喜欢陆龟蒙,经常拿陆龟蒙自称。

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中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大意是可他如今在何处?我独倚栏杆缅怀千古,只见衰柳参差风中飞舞。作者在这里打破时间界限,同一地点,一古一今,让人感觉作者就是和陆龟蒙在一起,好像他们在进行着心与心的对话。

我们通看全篇,首先了解这是双调,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为上调(上阕)。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为下调(下阙)。上调三仄韵,意思是每小句句尾字,心(xin)、去(qu)、苦(ku)、雨(yu),三仄就是去、苦、雨,三韵(脚)(为u)去、苦、雨,下调四仄韵。四仄就是住、许、古、舞,四韵(脚)(也为u,和上调保持一致),这个很关键,如果没有仄和韵,这首词就是失律。

这首词的大意不难理解,也没有很深刻的背景,和写作文一样就是上调写景,下调抒情。但是用词浑厚、宏大而且十分飘逸,并利用了拟人、比兴、怀古的手法,从意境上可以看出姜夔不愧是宋词大家。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也词性大发,做上一首,也许你的作品一不小心,千古留名。

(由于我对古音的理解不深,请友指正,码字很辛苦,加个关注吧)


傲世万年雪


点降唇. 燕雁无心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词,是由宋朝人姜白石所作。“点降唇”是词牌名,“燕雁无心”是题目。

我们知道托物言志是古人常用的写作方法之一,这首词也不例外。作者在文中用简炼的语言描写了“燕雁”、“白云”、“数峰”、残柳、这些自然景物,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忧愁、伤感、怀念故人的思想情感。

词的第一句写了空中高飞的“大雁”、和空中飘浮的“白云”。“大雁”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刀郎的歌曲雁南飞中的歌词:“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白云”让我们联想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诗句来。”雁儿看似无心,实际上最能让读者伤情动心,浮云像游子一样满天飘浮,更能刻画作者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雁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从太湖西畔伴着白云高高飞翔。

词的第二句作者写了“数峰”,时逢深秋,当是万木凋零,百花凋残之时,山景又怎能够不让人触目伤怀,思绪万千呢?怎能不让作者想起那个自己曾经仰慕的人呢?为过渡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远方的几座山峰呈现出一片潇杀、凄凉的景象,似乎在酝酿黄昏的一场大雨。


词的第三句是虚写,意思是说真想在第四桥边和天随子(作者仰慕的一位古人)隐居。如果能和我仰慕的志趣相同的人一起吟诗赋词,谈古论今,赏自然之美,过世外桃源的生活,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可是这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梦啊!可如今那个我敬重的人又去了哪里呢?所以就有了下句的“今何许”的疑问。

自古就是知音难求,茫茫人海之中要想寻一灵魂知己又谈何容易,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一样的,可望而不可及。我仰慕的那个人啊,前路茫茫你又在何方?问山山无语,问水水无声,只有残柳枯枝在瑟瑟秋风中狂舞。想到此,作者内心不免凄楚、哀怨,愁绪万千。于是就有了最后一句的: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这首词赏析完了,喜欢就点赞转发吧!你喜欢这首词吗?可在下方留言!


追梦人241325756


↑↑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 → 记得点赞 ←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文末有白话翻译)


【赏析】


淳熙十四年(1187)春,姜白石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由萧德藻介绍携诗到杭州拜见杨万里,深受诚斋赞许,并推荐给寓居苏州的范成大。此后曾数往见之,有诗唱和,这首词可能即是所冬初自湖州再访石老人,道经吴松(今江苏吴江)时所作。


词的上片,写吴松所见景色。开头两句“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写高远之景。秋末冬初,大雁从北方幽燕之地飞来,故谓之“燕雁”。又因雁为候鸟,秋来春去,自由往还,无所容心,故着以“无心”二字。“太湖西畔”,点明方位。吴松在太湖之东,隔湖而望,境界空阔,所见甚远。“随云去”,写燕雁伴随着白云向南飘然而去。既可见出云飞雁随的动态美,也可见出雁随云飞的悠然神态。词人翘首云天,目送飞鸿的情景同时映现出来。


此时的姜夔,随妻叔萧德藻流寓江南不到一年,还没有后来那种“零落江南不自由”(《忆王孙》)、“漂零客、泪满衣”(《江梅引》)的悲苦。但飘泊之感总是有的,所以写燕雁无心随云而去时,笔端似隐含着人生的叹息。只是用笔轻灵,清虚骚雅,细细咀嚼才能品味出来。


三四两句“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是运用拟人化手法写黄昏欲雨时的近处山景。前句写时界初冬,草木凋零,几座山峰姿容寒瘦,景色凄凉,象似人的清寒贫苦。后一句写黄昏时候,天气阴沉欲雨,四顾苍茫,万籁俱寂,惟有那几座清苦不堪的山峰依然在暮色中,相对遥望,好象是彼此正在晤谈,醖酿(商略)着这场黄昏的寒雨。这样写来,不仅生动描绘出寒山景色和寒冬日暮的阴沉天气,而且写来山容如活,饶有蕴藉。


下片转入怀古,换头两句“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述说欲与古人偕隐之志。“第四桥”,在吴江县城南石塘。河中有甘泉,水极清冽,陆羽《茶经》品为天下第四,桥因得名,亦称甘泉桥。“天随”,陆龟蒙号天随子,苏州人,隐居吴江甫里,又号甫里先生。常以舟载书籍、茶灶、钓具,放游于江湖,时谓之江湖散人。姜夔仰慕他,自比天随子,曾作诗说自己,“三生定是陆天随,又向吴松作客归。”(《除夜自石湖归茹溪》)“沉思只羡陆天随,蓑笠寒江过一生。”(《三高祠》)杨万里也说他“于文无所不工,甚似陆天随。”(《齐东野语》卷有十二引)因此当他途经陆龟蒙故乡时,自然会有深切的怀念和冥思遐想,词中说“拟共天随住”,乃是念之甚深、思之极切的心理活动,也是借以表达对“蓑笠寒江”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词的最后三句“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写眼前之景。前两句不是简单地提唱、落应,而是写从冥思遐想中返回现实。“拟共天随住”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凭阑怀古只是一种寄托和追求,抒发思古幽情之后,仍然要面对现实。可是,眼前所能见到的却只有几株残柳在寒风中乱舞。笔端流溢着欲见古人而不得,思欲同隐而不能的惆怅和哀感。而最后一句写柳为残败之柳,舞为参差之舞,似有历尽沧桑、不胜凄凉之意。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了。这样就形象地把往事烟消,怀古如梦,零落平生的哀愁一笔写尽,力透纸背。


这首词是白石词代表作之一,历来评价较高。如陈延焯《白雨斋词话》云:“通首只写眼前景物,至结处云:‘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感时伤事,只用‘今何许’三字提唱。‘凭栏怀古’以下,仅以‘残柳’五字咏叹了之,无穷哀感,都在虚处,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王国维《人间词话》也称誉此词“格韵高绝”,但他的隔与不隔之论就未必妥当了。


【白话】

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远处的几座孤峰呈现出一派萧瑟愁苦的样子,似乎在酝酿黄昏时的一场大风雨。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天随子一起隐居。可如今像他这样的人在何处?我独倚栏杆缅怀千古,只见残柳参差不齐地在寒风中飞舞。


你喜欢哪些古诗词?留言说一说。

关注【文学名句】遇见动人语言是美妙的缘,总有贴心文字温暖着你我

↓↓ 记得点赞,喜欢就分享和收藏 ↓↓


文学妙语


题中所说的《点绛唇》词,即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姜夔的《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意境淡远,苍寥幽渺。原词如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词题“丁未冬过吴松作”,点出词人作词的时间及缘由,即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路过吴松(现在的江苏省吴江市)时凭栏怀古有感而作。“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燕”即“北燕”一带地名之词,读作一声,北方的鸿雁自在随心,从这太湖的西畔同流云相伴、潇洒来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远方的几座孤峰正一派萧然落寞的愁苦光景,似是在酝酿着一场黄昏之时的凄凉细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姜夔词中“桥”至幻至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此句中“第四桥”指吴江城外的甘泉桥(见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清代乾隆时期的《苏州府志》里提到的“以泉品居第四”,解释了甘泉桥按泉水的品质被士人排名第四位,因而甘泉桥在当地也称“第四桥”。“天随”是晚唐诗人陆龟蒙的号,词人想,如果要是能同唐人陆龟蒙一起在这桥边隐居该有多好!陆是姜夔一生最为敬爱的前代文人,陆诗中咏雁的很多,“独作南宾雁”“雁频辞蓟北”等,因此此词开篇言“雁”,也是致敬先贤;兼之陆龟蒙也有《初入太湖》诗,可见词人对这位唐代诗人的景仰神往之情。

“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可惜唐代早过,如今风雨飘摇,山河零落,如陆龟蒙那样的人又在何处?只有我孑然一身、在此处靠着栏杆遥想先时,迷茫地看那残败的柳条于冷风中乱舞罢了。

姜夔词风清空骚雅,此词亦为显见。然而,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价他的词时认为“白石(即姜夔)写景之作,如……‘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指出姜夔词多有所言不明的瑕疵。

然,北雁凄惶、吴江景好,“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于本人看,这就是一首隽永清幽、笔力犹深的千古佳作了。


历史有妖气




本词为词人姜夔由湖州入苏州,途径吴淞时有感而发的怀古名篇。

上阙:“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本句词人举头,天高云远,数只鸿雁悠然高飞,随云远去。“无心”何解?即指鸿雁无忧无虑,无愁心。写鸿雁无心,随云高飞远,暗暗透露出的,其实是词人的一种羡慕之心。对于鸿雁的这种无忧无虑,词人内心是羡慕的。放眼望,“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词人用拟人手法,将那满目萧索的秋山拟人化,那些山们似乎在窃窃私语着黄昏时将有一场冷雨。“清苦”秋山,“黄昏雨”,这些意向瞬间把词意带入了一种充满忧思的境地,为下阕抒怀古之思打下感情基调。



下阙:“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第四桥”指吴淞城外的甘泉桥,“天随”人名,指诗人陆龟蒙,曾隐居于松江。词人在此吐露了,想于第四桥边与天随同住同隐的心思。这句与上阙首句“燕雁无心”相照应,也道出了词人为什么会羡慕燕雁无心,因为词人也想无忧无忧地生活,归隐于第四桥边。“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虽想与天随同住,可是天随又在何处呢?独自凭阑怀古,只见那残枝败柳在风中兀自飘动。词人怀的是什么古?词人没有明说,只以残柳做结,借景抒情,感伤无限,又引人无限遐想。



全词完,个中滋味,还需细细体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