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深度、个性与感官美的演绎

兼具深度、个性与感官美的演绎 | 乐评

祖忠人/摄

文 |张可驹

从今年开始,钢琴家李坚推出了贝多芬奏鸣曲全集独奏会的演出:大约在两年的时间内,通过八场独奏会,演出32首钢琴奏鸣曲。李坚长期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钢琴系主任,前段时间他从系主任的位置卸任,继而开始了这套全集的计划。先前我没听过他演奏,这次听了第一场后大为吃惊:惭愧,原先竟不知国内有一位如此出众的钢琴家。前几天听了第二场,美好的体验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国际范围来说,这样的演奏也是真正“很拿得出手”的一流之作。先前,李坚曾在访谈中特别提到表现贝多芬的奏鸣曲时,依照规范、框架来弹是多么重要。但结合他实际的演奏,我们分明感到钢琴家所表达的其实是:他要将演绎贝多芬的“风格范围”把握妥当,而后在此范围之中纵情驰骋地表现他自己的理解。从结果来看,可说十分成功。当晚的曲目包括四首奏鸣曲:上半场,第二号、第十七号(暴风雨);下半场,第十号、第二十六号(告别)。

“第二”与“第十”两首奏鸣曲的首乐章很好地反映出,钢琴家擅于在原作所要求之古典与精练的格局中,表现自由自在的速度变化。他处理这些音乐意境相对“小”一些的开篇时,局部细密,声部层次的勾勒笔笔送到,却不刻意强调。有时在看似写意的呼吸之中,结构仿佛略趋“型散”,演奏者却终能以出众的大局观,及“文意”的梳理而做到“神聚”。与此同时,李坚对于钢琴上的歌唱风格的表现每每都让我赞叹不已。这方面,自然以歌唱性乐句最为典型,演奏者对歌唱风格的追求却不局限于此,而是贯穿全部作品的演奏。可以说,“看他的演奏”确实是种享受,你由此将一种高度“科学的、恰当的”演奏方式之美尽收眼底——演奏家通过最小的动作,取得了最饱满、丰富的成果。

李坚在演奏中追求每一音符的清晰、圆润、透彻,及色彩的丰富,这样的丰富又是在古典格局中表现。之后,就是音符与音符的连接,那种句法的艺术——既能将他出众的控制力从细节推进到整体,又能使钢琴家在细节中苦心经营的美感,始终都符合原作的需要。不仅声音极美,触键的色彩、力度、质感也总是均匀而又统一,那些三连音,那些琶音式的句子或动机,无不弹得如此理想。而这个过程中,钢琴家的动作又是最小的。除了弹出某些特别的强奏之外,他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仿佛是手指轻轻一触,非同凡响的效果就自然呈现。这样的演奏是真正的赏心悦目。

《第二号奏鸣曲》的慢乐章是特别综合性的体现。李坚在此没有把速度拉宽以强化歌唱性,而是正好相反,他特别强调节奏的紧凑。表现那个二音符动机划出节奏,钢琴家从始至终都一丝不苟,演奏最迷人的效果也由此体现。肖邦关于Rubato的说明是:左手代表的基本节拍应该严守不变,右手的表现却应有充分的自由。可事实上,真正能够良好实践的演奏者太少了。李坚今晚表现这个乐章却是一次教科书般的演奏,在着意刻画为严整、紧张的节奏背景之上,如歌的旋律蜿蜒起伏,全然不受拘束;句法同音质之美融合为一,到达感人至深的境界。这样高度的综合性,也贯穿了其他几首奏鸣曲的演出。

但也不得不说,整场演奏既体现出钢琴家深思熟虑的特征,也不时让人感受到很高的冒险性。譬如,《“暴风雨”奏鸣曲》中间乐章副题的处理。钢琴家在此将副题的形象刻画得极为深情,速度也着意放慢不少。但由于他并非弹出拖延式的奏法,而是着力塑造出一种表达性,一种由钢琴说话般的效果,就成果而言,并不影响乐章听感的流畅。尽管如此,还是有些冒险。不过,他的演奏如此考虑周全,适当的时候也该冒点险了。《“告别”奏鸣曲》第一乐章采用了速度宽阔的处理,Rubato有时显得若有所思,或许是从原作很直接的标题性出发?展开部的表现尤其自由,而连接再现部的一段,Rubato的运用十足大手笔。

- THE END -

快手、抖音账号

近期热门文章

《音乐周报》@你!快来说出你和《音乐周报》的故事…

她几十年如一日,在看似平凡的“钢伴”岗位上不断精进 | 人物

音乐教师有哪些隐性负担? | 争鸣

张国勇:学指挥,我容易吗?

足不出户,跟世界排名前30音乐院校导师直接上课

北京合唱节5月开幕,音乐周报与北京音乐家协会邀全国合唱团晋京展演

订阅2019年《音乐周报》,戳这里!

快收藏!改革开放“40载·40歌”完整版来了

潮·涌 | 改革开放40年之“十大古典音乐事件”

民族管弦乐队座位究竟怎么排?

唱合唱,你的声音“炸”吗?

兼具深度、个性与感官美的演绎 | 乐评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A:发这里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兼具深度、个性与感官美的演绎 | 乐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