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來有一不成文“規定”?

Sweet-Maiden




有這麼一個傳說,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各省的舉人都要進京趕考,參加會試。會試的地點在京城的貢院內進行,最終被錄取的考生就叫貢生。

在這時,古代的高考才算進入了一個高潮。所有的貢生要參加殿試,也就是由皇帝親自來主持考試。殿試的時候只考策論,也就是說考察這些讀書人對當前時事的看法,看看這些人是不適合做官。


這些考生的考卷要經過初選,由評審團成員分開打分,打分的等級有五個。最終取打分最高的前10名的試卷交給皇帝來欽定,並結合面試結果,評出前三名,也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前三名為一甲,其他的考生按照成績分為二甲和三甲。

然後就有了一種傳說,得了探花的人比得狀元的人還要高興。因為得了探花的人,不僅文采要好,還要長得帥。文采好不好後天可以修煉,長得帥不帥這就只能看基因了。傳說,長得帥的探花,往往會得到皇帝的重用,甚至比狀元還厲害。



然而這是真的嗎?

歷史上的科舉制度源創於隋朝,成型於唐朝,在宋元明清時期被髮揚光大。現在的高考每一年都能錄取幾百萬大學生,在歷史上的高考三年才考一次,一次只錄取400人左右,那才真正叫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現在很多高考完的孩子,都會組織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最常見的就是站在樓上,把課本撕碎往下扔。在唐朝的時候,因為考中的人數比較少,大部分人都出身於名門望族,所以會進行隆重的慶典。


慶典大多都在杏花園舉行,稱之為探花宴。事先從同科進士中推舉出既年輕又帥氣的兩個進士作為代表,在長安城各大名園中採摘鮮花。然後大家聚集在瓊林苑吟詩作賦,慶祝自己高中畢業了。

在北宋時期,這一活動被朝廷終止了。宋太祖趙匡胤正式制定了殿試製度,由自己親自確定名次。狀元、榜眼和探花就成了前三名的代名詞,榜眼因為在中間,狀元和探花好像是兩隻眼睛,所以第二名才被稱為榜眼。



因為民間傳說都是由低層的勞動人民編出來的,他們對朝廷高層的選舉制度基本上一無所知。因此就流傳下來了探花長得帥的故事,直接把朝廷選才當成選美。

能夠進入全國考試前三名的人,其水平都是不相上下的。之所以會產生名次的差別,基本上都是因為朝廷個人的好惡。比如明朝永樂年間,朱棣在看完試卷後,原本準備讓孫曰恭當狀元,但看到名字豎著寫好像是暴,就把他判為了第三名探花。

在宋真宗年間,還有這麼一則故事。少年才子孫暨17歲中進士,在殿試時一氣呵成,在短短的兩個時辰內就寫完了三篇文章,因為太有才,遭人嫉妒,被判落選。再次應考時,依然因為狂放的性格,被貶為探花。秦檜的孫子更是因為出身不好,但才華出眾,被勉強判為探花。

通過以上真實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探花必須有才加上長得帥,純屬虛構,請勿對號入座。如果現在還有誰這麼認為的話,肯定是看小李飛刀,看的太入戲了。



在產生科舉制度以後,一共出現了500多位狀元和探花。雖然說前幾名的能力都不差上下,但狀元明顯佔有了天時地利。狀元的身份一旦得到皇帝的確認,馬上就可以由吏部授以官職,迅速走上了一條快速成長的道路。在清朝114名狀元中,位極人臣的有20多個,佔到了20%以上。

當然長得好看的人會有更多優勢,因為他們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依然憑才華來打拼。就算是在現在長得帥的人,在職場上晉升和加薪的速度都會比較快,當然有能力是前提。


長得帥的探花,除了李尋歡以外,歷史上還真的有一位原型人物。這個人物一般人想不到,他就是和珅。乾隆皇帝是一個看臉的人,女人長得漂亮,男人長的帥,都會討他喜歡。再加上和珅真的有才,在乾隆的後20年裡,和珅迅速晉升為首席軍機大臣。

但從整體上來看,探花的前途遠不如狀元,當然和榜眼來比差距不大。從古至今都是如此,人們只記得第一名,誰會記得後邊的人呢?在慘烈的商場和官場上,從來都是贏家通吃,當了狀元的人往往就是這麼牛逼。


新知傳習閣


放榜的日子到了,大家圍在榜單前觀看,甲是狀元(第一名),乙是榜眼(第二名),丙是探花(第三名),眾位學子在慨嘆完自己的成績後,紛紛向丙投去了羨慕嫉妒恨的目光,這其中還包括甲和乙,而丙則掩飾不住心中的喜悅,大笑不止。

想想這個畫面都很詭異,狀元才是“一舉成名天下知”的那一個,是當之無愧的科舉考試第一名, 而探花排在了第三位。當然,狀元、榜眼和探花作為三鼎甲,是科舉考試中最春風得意的人,但要說得了探花覺得比得了狀元還高興,這簡直就是在侮辱大家的智商。

在一個班級裡,考了第三名的人真的會比考了第一名的人還高興嗎?除非第一名那個一直是第一名,已經是習慣了,而第三名曾經在十名開外,所以得了第三名非常的高興,但是科舉考試中了進士後,誰還會考第二次?只有落榜了才會選擇重新走進科場。

雖然歷代狀元中能在官場上如魚得水的並不多,但僅就剛剛放榜的那些日子來說,狀元無疑是最耀眼的存在。而且科舉考試在開始的時候,只有狀元這一特殊的存在,而第二名、第三名並沒有特別的名稱,到了明朝,甚至可以追溯到北宋末期,榜眼和探花才被拿來形容第二、三名,而且前三名成為三鼎甲,是萬千考生的人生理想。

所以中探花比中狀元還高興毫無道理。那麼問的為什麼會是中探花比中狀元高興,而沒有提榜眼呢?這恐怕和探花的前身有關,實際上,在最開始,探花並不是用來特指科舉考試第三名的,而是專指一個被選上就會臉上有光的特使,即探花使,顧名思義,即探花的使者。

探花使出現於唐朝,幾乎是和科舉考試同時出現的。唐朝時期的科舉考試,第一名就是狀元,然後下面就是排著名次的進士,科舉考試放榜之後,為了慶祝大家金榜起名,會在杏園舉行探花宴,在這個宴會上,狀元無疑是最耀眼的那一個。還專門有一個環節是迎接狀元的出現,這裡就要用到探花郎,探花郎需要從這些進士中選擇,選擇的標準就是年輕和英俊,名額是兩個。這兩個探花郎就負責在京城各大名園中摘取名花,然後用鮮花迎出本次科舉考試的狀元,接著宴會正式開始。

因此我們看這個探花使,就是進士中最年輕英俊的兩個負責採摘名花以迎接狀元的使者,金榜題名本就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又在探花宴上被選為探花郎,當然是喜上加喜的一件事,畢竟探花使的選擇標準,實際上往深了說就是學識和姿容,年紀輕輕就金榜題名說明學識過人,英俊也就是姿容俊美,這不就是夢中的男神嗎?

學識過人,姿容俊美,這樣的探花使確實在探花宴上大出風頭,從這個角度來說,探花使值得高興,甚至高興勁超過了狀元,這也是有可能的,畢竟後期的官場,靠的是個人的修行,誰笑到最後還不一定。

探花使一直到北宋時期還存在,但到了北宋末期,探花已經褪去了本來的意思,而逐漸開始用來特指科舉考試的第三名,到了明朝時期,這種制度就已經被真正確立下來了,即狀元、榜眼和探花用來特指科舉考試的前三名,即三鼎甲。

既然探花已經不是原來的探花使,那麼也就失去了原來的意思,專門指考試的第三名,具體與容貌有沒有關係,端看皇帝的喜好了。殿試的時候雖然考的是考生的知識,但是皇帝也有自己看著順眼和不順眼的人,因此也不能說全然和容貌沒有一點關係。

總而言之,金榜題名後一旦被選為探花使則面上有光心裡高興,但是這個探花使和後來的探花沒有多大關係,中了探花也不會比中了狀元高興。


蕭曉四姑娘


古代科舉考試三甲,狀元,榜眼,探花,能中其中一個都是人中龍鳳,原以為人人都想做狀元郎,沒想到中了探花比中狀元還要令人高興,這是什麼原因呢?

“探花”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唐朝,但是當時和殿試第三名沒有什麼關係。 因為當時新科進士是在春季的時侯放榜,這時正是京城杏花盛開的季節,因此中舉的進士們為了慶祝自己中第,便大家共同籌錢舉行遊園會,也稱為“杏花宴”,這時要挑選兩個年少英俊的使者作為“探花使”,為狀元獻上鮮花,這兩個人便被稱為“探花郞”,因為探花最初指的是進士中年少英俊的人。



唐朝時及第的第一名稱狀元,第二第三名都可以稱榜眼,意為狀元為第一,第二第三在狀元的左右,好像狀元的兩個眼睛一樣。

到了北宋,科舉制度日漸完善,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試製度,確定了三級考試製度,禮部試和殿試,前三名由皇帝在殿試中確定。探花這一稱呼是在北宋晚期確定下來,指的是第三人,援自於宋徽宗對“探花”的提及,當時還有一個故事。

江西豐城有個叫黃彥正的,他有兄弟六個人,其中有三兄弟同時中了進士,宋徽宗對他們大加讚賞,還曾賜詩一首:“黃河曾見幾番清,未見人間有此榮。千里朱旗迎五馬,一門黃榜佔三名。魁星昨夜朝金闕,皂蓋今朝擁玉京。勝似狀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正是因為宋徽宗在詩中提及了探花一詞,因此後來探花便專指中榜第三名了。



探花雖指第三名,但並不比狀元、榜眼差,因為前三甲是由皇帝來認定,全憑皇帝的喜好,狀元、榜眼、探花俗稱三甲,也叫三鼎甲,就像鼎的三個腳一樣,都是天子門生,是天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所以能中得前三甲的人都是人中龍鳳了。

為什麼探花比狀元還要吃香,中了探花的人怎麼會那麼高興呢。原來中探花的人不旦要文采好,還要顏值高,狀元一般是附馬的人選,而探花則是各大皇親國戚爭相爭奪的對象。附馬也不是那麼好當的,每天回家還要對著自己的老婆做輯行禮,估計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清朝康熙皇帝年少時也曾偷偷參加過科舉考試,他想看看自己的文采在全國所有讀書人中能排第幾名,後來中了探花,雖說沒有中狀元,但也還是很興奮,說明探花不是誰都能當的。(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瀚海說史


又是人云亦云,就是隨意想一下也不會相信中探花比中狀元高興的論斷啊。網絡上又傳言說什麼探花一定要長得英俊的,所以中探花比中狀元還高興。這從哪聽來的理論。



獨眼的探花郎

我們舉一個例子,清朝乾隆年間有一個探花名叫劉鳳誥,就長得非常很不好看,而且還是一個眼不好使。由於他的文章寫的很好,前十名的試卷被呈遞給皇帝御覽的時候,乾隆皇帝對他很感興趣。於是,在殿試的時候,乾隆特別留意了一下他。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乾隆心說這人長這麼磕磣,這要說天子門生,這不是有損自己形象。但是又不好直接開口去掉他,因為殿試一般黜落的人很少,更何況還是最好的十份卷子之一,皇帝也不便做的那麼明顯啊。

於是乾隆便主動刁難他,對他說要測試一下他的才能,如果不好就黜落了他。乾隆出了一個對子開諷刺他獨眼:“獨眼不登龍虎榜”,劉鳳誥當即便對出:“半月依舊照乾坤”。顯得不卑不亢,乾隆也非常開心,很喜歡他的聰敏。

於是又出了一個上聯:“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誰是摘星漢?”劉鳳誥當即便說道:“秋牡丹,夏芍藥,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他的會試排名第三,可不就是探花郎嗎?乾隆非常讚賞他的才能,於是便說道:“那就應允你為探花郎了”。

我們姑且不討論這個故事是否真實,只是劉鳳誥確實是長得磕磣,而且也是探花郎,最後官至太子太保。可以說已經位極人臣了。所以那個只有形象好的才能被選為探花郎的傳言並不真實。

從狀元變為探花的孫恭

永樂二十二年,會試中一甲頭名為孫恭。本來朱棣想批狀元孫曰恭,但是古代字是從上往下寫的。曰恭合起來是一個“暴”字,朱棣心下不喜,又看到下面有人叫邢寬,覺得這個名字好,便寫了一句:“孫恭不如邢寬”。於是孫恭就成了探花,邢寬成了狀元。因為名字,狀元沒了,還惹上了皇帝。你覺得孫恭會開心嗎?


所以中探花比中狀元開心,完全是無稽之談。

探花的由來

唐朝的時候,在進士及第之後會舉行一個探花宴。同科的進士會選出兩個最年輕英俊的進士跨馬遊遍長安,尋找開的最好的花采摘回來,用於迎接頭名狀元。對於這種事情,孟郊在他的一首詩《登科後》有描寫:“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在北宋早期,只有狀元和榜眼,第二和第三名都是榜眼。在《稱謂錄》中有提到:“古者原以第二、三兩名為一榜眉目;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皆為榜眼。”。在放榜的時候,狀元在最上面,可以看做額頭。而額頭下面就是眉目,凡是眉目肯定就有兩個,所以最早的時候是兩個榜眼。

後來有一家三兄弟同中進士,宋徽宗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勝似狀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單看這一句話,好像是探花是狀元和榜眼的兄弟,所以後來逐漸用探花指代第三名。


漁耕樵讀


說到探花,大家是不是想知道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探花是誰?想必大家最熟悉可能是《小李飛刀》中的李探花(李尋歡),那麼古代人中了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要高興呢?


探花的起源:

探花二字起源於唐朝,但是初期的探花並非我們所說的殿試第三名,相反的是,探花與科舉殿試反而無關,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最初的探花指的是參加科舉考試的人當中年齡最小的人,且長的最帥的男子,要手捧鮮花,迎接科舉考試的狀元郎,因此而給到的稱號,並非科舉考試的第三名。

真正意義上的狀元、榜眼、探花指的是科舉制度殿試時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

根據清朝人士趙翼一書《陔餘叢考》中推測,大概從明朝以後開始最終實行的。

說道探花我突然想到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探花的名字-商衍鎏

商衍鎏,字藻亭,人稱康樂老人,1904年參加了清朝的最後一次科舉考中,中殿試第三名,但是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長。

1963年8月28日,在廣州病逝,享年88歲。

著名代表作:《清代科舉考試實錄》和《太平天國科舉考試記略》。

商衍鎏老先生的字跡

探花不成文的“規定”到底是什麼呢?

想必看過《小李飛刀》電視劇的人應該猜到了一二,自唐朝起,探花本為戲說,但是後期確實也延續了這個“習俗”,凡是中探花的人不僅學識淵博,而且還要長的好看,就是我們現代話說的帥氣逼人,顏值高,用一句不太惹男人眼的話來說就是“上得廳堂,入得廚房”。

告訴大家一個別人不知道的秘密,一般探花的老婆顏值都高於狀元和榜眼的老婆,因為狀元的老婆一般都是皇家指定的,而中探花的人家中提親的媒婆都要排隊擠入了。

我是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一家汽車公司的失效分析師,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吐槽。

有關汽車,日語,英語,自考等方面的知識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謝您的閱讀。


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全國這麼多人裡考進前三,絕對的厲害。如果狀元的文筆韜略第一的話,那探花在這方面排名第三。不成文的規定是探花必須得挑選那種長得出眾的人。

比如古龍武俠小說中的小李探花李尋歡。



文筆比不過狀元,探花容貌排名第一。而且,每次開榜的時間,又是京城各家各戶嫁女的高峰期,在看榜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被大戶人家捉回去拉郎配,成了女婿。

探花是最火熱的人選。

愛情事業雙豐收,自己容貌又是出眾,中探花怎不比狀元還高興?但這是錯誤的認識

科舉制度生於隋朝,確立在唐,宋完善,明清發展到了鼎盛。

其中的前三名,被稱一甲三名,又叫三鼎甲。很多人不由自主會貼標籤: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春風得意馬蹄疾)

但是,這三個名字最早一起出現在南宋,最晚是在明朝。之前,則是先後依次分別出現。

經由門下省寫狀子,呈報給皇帝,狀子的頭名就叫“狀頭”。但是狀頭不好聽,所以索性改成了“狀元”。

榜眼在北宋宋太宗年間。狀元在紅榜最頂尖正中的位置,左右是二三名,猶如一個人的額頭眼睛。所以,二三名合稱“榜眼”。

有意思的是探花卻先出現於榜眼。但它確切的含義不指名次,更不是指科舉第三名。這只是一種戲稱。人人都有機會充當。

每當科舉結束,那時恰逢長安杏花開。朝廷便組織今年的今科進士,一起吃個飯,賞杏花。來一場遊園盛會。又叫杏花宴。


(一日看盡長安花)

會上,會在幾多進士中擇取兩個年少,又英俊的人,在園裡採摘杏花,以迎狀元。這二人被世人稱“探花使”。當時的李淖在自己的《秦中歲時記》中寫道:

進士杏園初宴,謂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罰

當晚唐的崔諤被選中探花使時,賦詩道:

探花時節日偏長,恬淡春風稱意忙。每到黃昏醉歸去,詑衣惹得牡丹香

從詩中不難感受到崔諤字裡行間所流露出的那種喜悅。

眾多人中,被選中成為探花朗二人之一,在一群盛宴裡,出頭出彩,怎不高興?得到機會,當然高興了,當然會比狀元還高興。

但是之後,一直到明朝,誰當狀元,誰當榜眼以及誰是探花,這是皇帝親定。皇上看誰不順眼,本是狀元的人也會被擼到探花。比如這位永樂年間的倒黴鬼孫曰恭。曰恭合字就成暴,朱棣一看,心裡不樂意了,朱棣是搶了侄子朱允炆的龍椅,但在位期間一直勵精圖治。怎麼會成暴呢?

於是改探花邢寬為狀元,孫曰恭成了探花。

雷霆雨露,均是天恩。誰是探花,皆由君上來定……

並沒什麼成文的規定。


史小二記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科舉制中,進士是最高級的,進士一佳分為三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狀元公的文采是是公認的第一,舉世無雙,可以說是比今天考上清華北大要高興多了。然而每逢科舉發榜,得探花的一般比中狀元的人更加開心,這裡面到底有何玄機呢?


因為中狀元的,可能文采比較好,但中探花的一定是三個人裡面最帥的。探花郎不僅有才,更加有貌,並且這貌是得到皇帝認可的,這也是科舉制上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據說原因是隋煬帝期間有一年考中狀元的是一個駝背。封建時代得了狀元,需要在街上誇官,接受別人的恭賀,這位狀元公也和前人一樣,這個時候一個西域人看到了隋朝的狀元竟然是一個駝背,打心眼裡瞧不起,這個消息傳到了隋煬帝的耳中,就感覺到有失國體。所以,出於國家尊嚴的考慮,隋煬帝就決定不再讓狀元誇官,而是選擇了探花。因此一般考上探花的都比較高興,這說明你的顏值得到了皇皇帝的認可。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小李飛刀李尋歡,李尋歡還有個外號叫做李探花排名第三,就是因為他當年中過探花,窺一斑而見全豹。由此可見,歷朝歷代探花郎的顏值可是不低呀。

我是頭條號作者圍知歷史,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圍知歷史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中狀元的絕對是要比中探花的來的高興,正所謂“天上麒麟子,人間狀元郎”,狀元及第是多少讀書人夢寐已久的事情,頭戴金花烏紗帽,身穿大紅袍,腳跨金鞍紅鬃馬,由吏部、禮部官員捧著聖旨鳴鑼開道,前呼後擁,旗鼓開路,然後走在只有皇帝才能走的御道上,接受萬民朝賀,同時由於有聖旨開道,所以沿途的官員不論品級都得跪拜高喊萬歲。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你說就這樣的只有狀元才能享受到的殊榮,是中狀元開始呢?還是中探花開心呢?況且在明清時期一旦中狀元就會被授予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一職,而榜眼和探花只會是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可以說這就是“大魁天下”的狀元獨享的榮耀,你說這樣的狀元誰不願意中呢?



至於題主所說的中探花的不成文的規定,應該指的就是中探花必須是相貌精緻的美男子。比如在《雍正王朝》中就講述了當時的戶部主事孫嘉誠原本在科舉中乃是第三名的探花郎,但是因為相貌醜陋就被硬生生的從探花的位置上被拉了下來,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孫嘉誠的相貌實在太難看。



那麼事實上探花就真的必須是相貌精緻的帥哥嗎?實際上在南宋之前,作為探花郎的確是需要相貌精緻(當然此時的探花並不是指第三名),在這個時候每當進士錄取完畢後,就會在杏花園舉辦一場隆重的探花宴,然後朝廷會從這些進士當中挑選出二位最年輕且英俊的進士作為探花使,之後這兩位需要遊遍整個京城的名園,沿途採摘鮮花,最後還需在瓊林苑賦詩,並用鮮花迎接狀元。


《秦中歲時記》說到“進士杏園初宴,謂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東軒筆錄》也說到“又選最年少者二人為探花使,賦詩,世謂之探花郎。”。可以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在當時想要當選探花郎的,的確是需要相貌的。而在當時很多進士也的確在為自己能當選探花郎而開心無比,比如唐朝宰相翁承贊在中進士並被選為探花郎的時候,就十分開心的寫下“洪崖差遣探花來,檢點芳叢飲數杯。深紫濃香三百朵,明朝為我一時開。”這樣表露出自己興奮和開心的詩句。



可以說在唐朝時期,那個科舉只有狀元,而沒有榜眼探花之分的時候,能被選上探花郎的確是很讓人開心的。畢竟在當時能被選上探花郎也就是意味著你是這些進士中當中最年輕的相貌最帥的一個人,想想看這些進士乃是當時全國最為優秀的一批天之驕子,而探花郎又能在這些天子驕子中脫穎而出,你說能不讓人高興嗎?



但是這個探花郎也就是在唐朝的時候讓人開心。而隨著南宋朝廷將探花代指一甲第三名的時候,這個探花郎的位置可就讓人不怎麼高興了,因為此時的探花郎並不是指你是進士當中最帥最年輕的一位,而只是指你是位居一甲第一名狀元和一甲第二名榜眼下的第三名的探花,所以此時中探花的可沒有比中狀元的要開心啊。



同時自南宋出現狀元、榜眼、探花之分的時候,就從未定下過探花一定要是年輕帥氣的美男子才能坐的規矩。其實在當時皇帝在定下狀元、榜眼、探花的人選的時候看的不是什麼相貌,而是皇帝自己的喜好。比如在永樂二十二年的殿試中原定孫曰恭為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狀元,但是等到永樂帝做決定的時候,他覺得“曰恭”這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暴”的意思,所以很不喜歡,於是就將他由狀元改為探花。又不如在高宗紹興二十四年的科舉考試中,本來定的狀元是秦壎,但是因為他的祖父是秦檜,所以高宗就將他改為了探花。



可以說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在當時對於探花的人選,朝廷並沒有說只有年輕帥氣的人才能坐,很多時候都是皇帝說了算,如果皇帝不喜歡你長的再好看也沒啥用。


澳古說歷史


古代科舉考試中,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大凡能上這三個位置,無不是人中龍鳳。

有人說,中了探花的人,比中了狀元的人還高興,這是真的嗎?很客觀地說,假的,這是斷章取義,這是混淆概念。

下面我們就展開聊一聊這個事。

此“探花”非“彼探花”

早期的“探花”並不是我們後來所說的“探花”(第三名),早期“探花”的起源在唐朝。

當時的殿試還是一年一考,在所有考生中,錄取一定數量的進士。能成為進士,不管名次如何,都是讓人非常高興的,如果中了狀元,那真是祖墳冒了青煙了,滿朝文武都會側目相看。

在發了榜後,有一個重要的儀式,那就是舉行慶典,舉辦地點大多在“杏花園”,慶典名稱為“探花宴”。

舉行探花宴前,要從同榜進士中選擇兩位“容貌英俊”的青年作為“探花使”,又稱“探花郎”。這兩人是做什麼的呢?主要是在園中採摘鮮花,然後拿著鮮花,迎接狀元地到來,而且在當天,探花郎要拿花賦詩。

如果說,狀元郎看的是卓越的才華,那麼兩位“探花郎”不僅要看才華,最重要的是要“英俊年少”,誰如果被選為“探花郎|,不僅是對才華的肯定,更是對相貌的肯定,一句話,此時的探花郎成績要好,容貌要俏。

因此,當某進士被選為“探花郎”時非常高興,因為得到了雙重的肯定。此時的探花,找個老婆變得非常容易,因為有才有貌。

“才貌雙全”成為了那個時代“探花郎”的選擇標準,也成了不成文的規定。但這個標準與是否“前三名”關係不大,只要是進士就好。

在唐之後,進入了黑暗混亂的五代十國,這個“探花郎”慢慢就沒有了,關鍵是國家分裂,科舉不能統一和持續,杏園也難找了。

明朝之後,探花有專指

進入宋朝後,雖然沒有在安排“探花宴”,也沒有在選“探花郎”,但是這個名稱時不時還在出現,指的就是那種有貌有才的進士。

在明朝建立後(也有說是在南宋後),“探花”的名稱完全不再是那個所謂的“採花獻詩”的“探花郎”,而是成為了科舉考試中“第三名”的專用詞,並且普及到了全國,至於長得帥不帥已經不是硬指標了。

我們看古龍小說《多情劍客無情劍》時,裡面的小李飛刀李尋歡,出生於書香門第,有所謂的“一門七進士,父子三探花”的顯赫家世。

其實,在宋朝年間真有“一門八進士,爺孫三探花”的家庭,當然,在這個階段,“第三名”和“探花”這個名稱,還沒有完全重合,但我們還是有必要繼續介紹這個出眾的家族。

這個家族就是李昭遘家族,從李昭遘的曾祖開始,先後出了五個進士,分別是李超(李昭遘曾祖)、李昉(李昭遘的祖父)、李沼(李昉的伯父)、李崧(李昉的叔叔)、李宗諤(李昉的兒子,李昭遘的父親)。

而到了李昭遘,則更是厲害,直接中了“第三名”,也就是後來所謂的“探花”了;但神奇在繼續,李昭遘的兒子李杲卿十八歲時,也中了“第三名”;不過這事還沒完,李杲卿的兒子李士廉

在十八歲時也中了“第三名”,這是歷史上真實的“一門八進士,爺孫三探花”的真實案例。

有沒有比這更牛的?也有,那是在唐朝,出了“一門五狀元,父子三狀元”。這怎麼回事呢?唐朝晚期,兄弟兩人歸仁紹、歸仁澤先後中了狀元;哥哥歸仁紹的兒子歸佾、歸系後來也中了狀元;弟弟歸仁澤的兒子歸黯也沒有居於人後,也中了狀元。這是高手,沒法複製。

回頭再說探花,從第三名和“探花”重合後,出現了上百位探花,其中,在清朝,蘇兆登、蘇敬衡父子分別在嘉慶、道光年間成為了探花,成為了一段佳話。

中國最後一任探花是商衍鎏,是在1904年中的探花,後來當了江蘇文史研究館館長、廣東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等職位。當時的狀元是劉春霖,榜眼是朱汝珍。

1904年後,再無探花,更無狀元和榜眼。

古代中了“探花”(第三名)之人非常開心,沒有理由不開心。

但若要說“探花”比狀元還開心,那只有在唐朝,進士被選為“探花郎”之時,因為不僅對於才華有了認可,對其容貌也有了巨大認可,這雙重的肯定,讓當事人比“狀元”還開心。


參考資料:《太府少卿福建運判直寶謨閣李公墓誌銘》、《宋史》。


藍風破曉


古代書生十年寒窗苦讀就是為了一朝金榜題名,為何題目中會說探花會比狀元還高興呢?

在唐朝的時候探花還不是名次裡面的第三名。只是在進士裡面最年輕最英俊的人,到了南宋時期科舉制度完善後,探花才是明確的指為第三名。而且做探花肯定是相貌不差的。

在電視劇小李飛刀李尋歡中,李尋歡就是一個探花。有時候探花有個特權,在某些情況下如果狀元相貌醜陋,探花可以代替狀元巡街。其實也說不上高興的,就是女人緣好而已,比如李探花因為英俊不凡而被表妹林詩音傾心相許。

在古代第一第二第三純屬是看皇帝喜好評定的,也不是刻意的看相貌,有時候皇帝看名字不爽就把你變成第三名探花了。因為古代科舉純粹是寫篇八股文,這個成績不像現在能準確給個數,都依考官個人喜好評定,有些本來就認識的不免有先入為主的水分。

尼采認為,官場靠的是智商和情商,外貌只是給人第一映像好一點罷了。比如古代有名的帥哥潘安就是因為站錯隊,情商低,導致夷三族,潘安的母親以七十餘歲的高齡也未能倖免被殺,所以外貌什麼的對於男人而言重要的還是識時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