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時節迎“百魚上岸” 漁民過開洋謝洋節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穀雨時節,百魚上岸”的說法。每年穀雨時期,春汛來臨時,深海魚蝦遵循季節洄游規律,紛紛湧至近海水域。為感謝大海的饋贈,同時祈求新一年的捕魚工作順利,山東威海榮成市漁民在穀雨時會舉行傳統祭海、祭神的開洋謝洋儀式,這一傳統已延續了數百年。位於榮成市南側的院夼村正是其中的代表。在這一天,漁民歡聚一起,共同參與祭海活動,以祈求新一年海上作業的順利。

穀雨時節迎“百魚上岸” 漁民過開洋謝洋節

開洋謝洋節祭祀活動。受訪者供圖

一個屬於漁民的節日

今年的開洋謝洋節在位於榮成市南側的院夼村舉行,時間為4月19日、20日、21日三天,與往年相同,基本都在穀雨節氣前後。

今天一大早,院夼村廣場上就聚集了不少前來參加的漁民、觀眾。活動於上午10點正式開始。據當地人介紹,近幾年隨著開洋謝洋節規模的增大,以往的祭祀活動被安排至下午,上午增加了文藝演出。

中午11點左右,廣場上的彩遊隊伍手持祭祀用品,依次走向龍王廟。在龍王廟面,一排通身紅亮的整豬擺在香壇前,豬頭還戴有紅花。參加祭祀活動的漁民告訴記者,這些豬均為祭祀用品,整隻豬多是由一艘漁船上的幾個漁民一起搬來。此外,還有不少麵食也被做成了豬頭、羊頭、牛頭等形象。

院夼村村民王華林表示,開洋謝洋節的傳統完全是由民間自己形成,與院夼村300餘年的歷史相當。“以前也叫穀雨節、漁民節,2008年的時候申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式更名為開洋謝洋節。”

穀雨時節迎“百魚上岸” 漁民過開洋謝洋節

文藝演出。受訪者供圖

全民的文化慶典

如同字面的意思,開洋謝洋意為感謝海洋的饋贈、祈福新一輪的海上工作,這是當地漁民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

除了祭祀的漁民,院夼村廣場也十分熱鬧。鑼鼓、秧歌、漁民號子此起彼伏,三百餘人身穿顏色亮麗的表演服裝聚集在9000平方米的院夼村廣場上。表演隊分別被劃分為漁家大鼓方隊、舞龍方隊、舞獅方隊、秧歌方隊、腰鼓方隊、漁民號子和祭酒方隊,上演了具有膠東特色的民俗表演,儼然成了漁民狂歡的慶典。

院夼村的開洋謝洋節為期三天,除了對祭祀儀式、文化活動的傳承,據悉,今年開洋謝洋節最大的亮點在於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聯展。國家級、省級以及榮成市級的非遺項目將在活動期間彙集於院夼村廣場,進行集中展示。

活動期間,項目傳承人將在廣場展示各項非遺手藝,除了耳熟能詳的鮁魚水餃、蜢子蝦醬、盛家火燒等農家漁家小吃,還有民間武術、民間體育、雜技等文化展示。開洋謝洋節不僅成為漁民一年中的重要節日,也正在成為院夼村甚至榮成市的重要文化標籤。從穀雨節的海洋祈福,成為如今的全民文化慶典。

穀雨時節迎“百魚上岸” 漁民過開洋謝洋節

麵點祭品。受訪者供圖

“靠海吃海”的漁村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穀雨時節,百魚上岸”的說法。隨著天氣變暖,冬天遊往深海和南方海域的對蝦、黃魚、帶魚、青魚、鮐魚、鯧魚等遵循海洋生物洄游規律,紛紛湧至黃海、渤海覓食和產卵。

從這一天開始,休整了一冬的漁民也將備好各種捕魚工具,如掛網、拖網,開始整網出海,一年一度的海上工作也由此開始。

位於膠東半島最東側的威海榮成市是典型的漁民聚集地。當地漁村大都選擇在海邊擇地而建,根據漁港的形狀、地形、水流向等自然條件,形成合理的佈局形式。

近年來,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延長了禁漁期,“一般4月20日也就是穀雨前後,漁民會根據海上情況陸續出海,但不意味著開洋謝洋節後到禁漁期這段時間可以進行捕魚。”王華林解釋道,“雖然等到禁漁期後才會出海,而穀雨祭祀節日依然是全面捕魚工作開始的一個象徵和傳統。”

校對 柳寶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