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少年大橋隕落:缺少同理心的父母,本質是自己內心的匱乏

心理學從不高深,它就隱藏在你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裡,不管你發現沒有,它時時處處在你身邊。就像榮格所言: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將其稱為“命運”。

17歲少年大橋隕落:缺少同理心的父母,本質是自己內心的匱乏

4月17日晚,上海盧浦大橋,一男孩突然跑下車後迅速跳橋,緊跟著的女子沒能抓住他,坐地痛哭。據瞭解,男孩今年17歲,是一名正在上職校的學生,女子是男孩的媽媽。據孩子的媽媽反應,孩子在學校裡跟同學發生了矛盾,遭到了她的批評,在她駕車途徑盧浦大橋引橋處,孩子一氣之下衝出汽車後座,衝到橋邊跳橋。雖然隨後母親立即從車中追出,試圖拉住男孩兒,但最終沒能阻止悲劇的發生。男孩兒的母親當場跪地大哭。當120救護車趕到時,男孩兒已無生命體徵。整段監控視頻,前後不過5秒。

前陣子剛有杭州逆行小夥被交警攔下的崩潰,今天又有17歲男孩生命的隕落。不管是情緒管理還是心理健康,已成為擺在整個社會面前棘手而現實的難題。

我寫過一些關於家庭教育的文章,有不少人或私信我,或在平臺留言給我,大部分內容都指向同一個方向:我也知道對孩子發脾氣不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但是我控制不住我自己,怎麼辦?

家庭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但是最核心的,不過就是幾個關鍵詞:接納、共情、引領

。只是知易行難,知道和做到,相差太遠。

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對心理和家庭教育的重視,絕不應該由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作為地基。我們不能總是等到悲劇發生之後,才追悔莫及。未雨綢繆,防悲劇於未然,是大到一個社會,小到一個家庭應該具有的遠見。生命的代價太過沉重,我們應該敲響警鐘。

一個普遍且影響深遠的現象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普遍缺少共情能力。

共情,是一個心理學的專屬名詞,也稱為同理心,設身處地等,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闡述的概念,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瞭解其感受的能力。羅傑斯認為良好的諮詢與治療關係本身就具有治療的功能,而共情是建立良好諮詢關係的三個充分必要條件之一。

正像我經常說的那樣:時時處處皆心理。事實上,共情能力不僅是心理諮詢技術的重要方面,在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中,共情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關係的質量。

父母對子女,如果具有深刻共情的能力,就不會有17歲男孩的悲劇發生。從共情的詞義我們也可以清楚的看出,所謂共情,就是一種能夠放下自我中心,理解和接納別人的能力

每個人都希望和需要被別人接納,被人理解,這是作為"人"的基本需求。離群索居的"怪獸",本質上是因為ta對人際關係絕望,無法在關係中獲得這種被接納和理解的感受。

17歲少年大橋隕落:缺少同理心的父母,本質是自己內心的匱乏

①自我中心是缺少共情的最根本原因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是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即使看上去再謙遜或不起眼的人,都是如此。只不過有些人將這個意願意識化,有的人則深藏在潛意識中。之所以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重要,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有價值的。這同樣,也是人的本能和基本訴求。

正因為此,所以幾乎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一個人格特質,表現在方方面面,如果表現在人際關係的溝通上,則表現為希望輸出自己的觀點,不願意傾聽別人的觀點,經常打斷別人,或者對別人的話持一種隔離或批判的態度等等

自我中心越嚴重的人,眼裡越沒有別人,他們看待別人和問題都習慣於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為別人應該怎麼樣,這實際上是一種自己不易覺察的傲慢,彷彿雙手環抱在胸前,對別人保持一種潛意識的抗拒,而固守自己的"領地"。

一個人如果太自我中心,就肯定缺少共情別人的能力。家長對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只是站在自己的思維,經驗,感受出發去看待問題,看待孩子,就不會有蹲下身來傾聽孩子的慾望,不會有嘗試理解孩子的可能。

親密關係中,不管是親子關係還是夫妻關係,如果不能報以耐心和嘗試理解對方的意願,其關係的質量必定受損。孩子感受不到被理解,還怎麼和你交流。很多家長說,自己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因此非常苦惱,其根本原因是,你以為你很想走進孩子的心,其實那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耐心、理解這些詞,首先需要建立在人格的"去自我中心"之上,否則,就只能是一個美好的願景而已。

17歲少年大橋隕落:缺少同理心的父母,本質是自己內心的匱乏

②想要共情,需要先放下心中的評判

很多人無非做到共情,是因為他們的眼裡看到的永遠是浮在表面的"事",永遠是在事情發生時"是非對錯"首先衝出大腦。

沙龍里講了一個故事。一個3歲的小孩,有一天晚上很晚(大概11點)的時候還不睡覺,跟媽媽哼哼唧唧,說必須要找他的小夥伴來自己家玩。

對於這樣一個場景,相信大多數人的反應是這樣的:先耐心的和孩子講道理,這麼晚了,那個小朋友已經睡覺了,咱們明天再和他玩,如果孩子一直哭鬧,可能最後家長的耐心就會消耗殆盡,以強制手段解決孩子的問題。甚至有更為簡單粗暴的家長,會直接拒絕孩子的要求,告訴孩子已經很晚了,你必須馬上睡覺。

故事裡的媽媽做了一個示範級的展示。她花了很長時間,看上去很用力的使用了很多方法,幫助孩子"實現"他的要求,當然,都不可能真正的把那個小朋友"變"出來。最後,3歲的孩子自己笑了,他說,那個小朋友不會來了。

3歲的孩子也許從認知層面還不能和一個大人比肩,但是對於父母是否接納他的態度,他卻能體察的清清楚楚。父母是敷衍還是接納,是控制還是理解,他每一個細胞都能感覺到。

如果這個媽媽首先以對錯是非來看待孩子的要求,她肯定會得出孩子的要求是"無理的"、"不可能實現"的結論,甚至,她還有可能會因為孩子的"無理"要求打擾到她而憤憤不平。既然無理,既然不能實現,那肯定之後就不會有太多的耐心。

相反,如果這個媽媽體察到孩子這個要求背後的心理需求,她就會以一種配合和耐心的方式對待孩子。當孩子的情緒被滿足,他就會變得很乖,很懂事,不再做一個"作"寶寶。

事實上,孩子半夜不睡覺說要找另一個小朋友,他真正想表達什麼呢?他語言和行為的背後,是什麼心理訴求?我想至少有幾種可能:第一,他此刻還不想睡,很精神,所以找了一個藉口。第二,他想小夥伴了,這是他的心理對"關係"的依戀。第三,他在潛意識裡想看看媽媽的態度,或者是之前媽媽的某些行為,讓他小小的心臟受傷了,他要看看媽媽真的"愛"他?

有人也許會說,一個3歲的小孩,哪有這麼多彎彎繞的心思。我看他就是隨意瞎編的一句話,家長根本不用太當真。

如果你是這樣想的,那麼可以預見在你和孩子的相處中,一定會經常以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而越這樣對待孩子,孩子會表現的越"作",越不聽話,當然也有可能變得看上去很聽話,但實際上是生命力被摧毀。

教養孩子,其實就體現在這些小事上,當孩子一次次在類似這樣的小事上獲得了心理上的滿足感,實際上也就是意味著他被愛和溫暖的感受所包裹,被愛灌溉的孩子,自然會表現出心理上的輕盈。就像這個小孩,當他看到媽媽那麼"努力"想實現他的願望,看到媽媽對他沒有一點嫌棄,沒有罵他的時候,他自己笑了,主動說小朋友不會來了。懵懂的心懂得了事實的真相——無論他多想和小朋友玩,小朋友都不會出現了。同時,幼小的心靈被愛滋養,滋生出充分的安全感——媽媽對我沒有一點嫌棄,媽媽是我可以依靠的,願意幫助我的人。

幼小的孩子都會自戀,他還分不清自己和別人的邊界,也看不懂事實的真相。但是他的媽媽用這種方式讓他看到了真相,明白了道理,同時,也構建了他的安全感,鞏固了他的依戀關係。可以預計,這個孩子長大後面對親密關係時,一定會人格更健全,心理更健康,表現出更多的接納和理解。

因為家庭的教育就在瑣事的言傳身教之中

如果父母在事情發生的時候,都先放下評判,放下那些對錯的標準,就有可能理解到孩子內心真實想表達的東西,洞悉孩子的需求,才有可能做到羅傑斯說的那樣"深入他人主觀世界,瞭解其感受",也才有可能實現對孩子的共情。

17歲少年大橋隕落:缺少同理心的父母,本質是自己內心的匱乏

③ 接納的態度,是實現共情的基礎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我們很多時候要的不是對方真正能做什麼,而是ta的態度,我們都希望自己是被接納和理解的。而接納的態度,首先就是一種"願意傾聽"的態度。

在我們有情緒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讓我們宣洩。當然宣洩有很多種方式,不管是哭泣,傾訴甚至是罵人,這些都是宣洩的途徑。在我們的重要他人面前,尤其是孩子之於父母,恐怕最在意的就是對方是否接納的態度。

我願意首先對你的任何情緒表達接納,我願意傾聽你說話,我不會對你的意見妄加指責,我不會隨意打斷你哪怕是在我看來偏激的觀點….所有這些,都是實現共情的基礎要素。

共情就是理解對方,如果不傾聽,何談理解?如果認為對方的情緒是無理的,不正確的,何談理解?如果看不到對方言行絲毫的合理性,何談理解?

在諮詢中,耐心傾聽本身就是一種療愈。當你感覺到你的傾訴不是"廢話",沒有被評判、挑剔、指責、攻擊的風險,即可以暢所欲言的時候,本身就意味著一種安全的允許,也同時是一種療愈。這個道理在家庭中同樣適用。

接納允許老生常談,但是就是做不到。歸根到底,是沒有一顆願意尊重孩子,願意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個體,願意承認孩子有其自身生長的秩序,可以"打擾"我們,可以和我們不同的態度。

事實上,很多人之所以做不到接納孩子,是因為他們連自己都不能接納。自己都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對自己的各種喜怒哀樂都抱有評判的態度,例如自己哭就是丟人,因為"哭也不能解決問題",自己心情煩躁就是自己對情緒不能控制,是無能的表現,自己撒了一杯水到桌子上,也懊惱半天….

這樣的人,讓他去接納孩子,做不到的。

但偏偏,不接納就沒有共情,沒有共情,就沒有高質量的溝通。這是一個死循環。

如果實在做不到接納,可以先嚐試管住自己的嘴巴。很多時候,不說,比說那些刀子一樣的話,還要好的多,雖然這不是最好的

引發情緒幾何裂變的溝通,還不如根本不要溝通。就像新聞中這位母親,雖然我相信現在全世界沒有比她更懊惱的人了,但是我還是要說一句,如果她當時能保持沉默,就不會有悲劇發生。

然而,時光無法倒流,世界上也沒有後悔藥賣。

17歲少年大橋隕落:缺少同理心的父母,本質是自己內心的匱乏

④ 療愈每個父母內心的小孩

成年人就等於心智成熟的人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很多人都誤以為成年人=心智成熟,這實在是一個天大的謬誤。很多人增長的只有年齡,卻沒有成長。雖然年齡很大,但在心智上,依然是一個幼兒,甚至巨嬰。

雖然這個真相很扎心,但是這是真的。

接觸心理越久,越發現很多看似正常的人,實際上內心都住著一個殘破的小孩。

每個人心中都藏著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父母",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的現實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內化;另一個是"內在小孩",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化。

很多人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有意無意的喪失了和內在小孩的鏈接,將自己雕刻為一個成人的樣子。但實際心裡的內在小孩,卻始終沒有成長,ta的傷,也從來沒有得到癒合。

看過一篇文章,它寫到,"

所有的父母都會傷害孩子。誰都沒有辦法。孩子就像一隻潔淨的玻璃杯,拿過它的人會在上面留下手印。有些父母把杯子弄髒,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裂,還有少數父母將孩子的童年摧毀成不可收拾的碎片"它還寫到,"如果你是一個被遺棄的人,那麼,一塊朝你扔過來的石頭,都可能是讓你珍惜的東西"。

這段話非常好。事實上,我們的內在小孩就像這個玻璃杯,或多或少都會留下來自原生家庭的烙印,還有很多有意無意的傷害。這些傷害雖然不是父母的故意為之,但是就像印在玻璃杯上的手印,它始終都在。沒有人生活在真空罐裡,享受著無菌的環境。每個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每個人也都不是完美的人,所以,在孩子的世界裡,"受傷害感"的體驗幾乎是必須的。

這些傷,有些被壓抑,有些被隔離,有些被自以為遺忘,但任何傷口,只要未經處理和療愈,它都不會自動癒合。

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是理想的父母,能夠懂得自己,包容自己,給到自己最恰當的愛,但事實上,這個"肥皂泡"註定是一個幻象,註定會破滅,於是"傷害感"油然而生。

很多父母都顛倒了一個概念:事實上,不是父母要怎麼樣培養孩子,而是父母首先活成人格完善的自己,孩子才能水到渠成的跟上。

大多數父母,力氣都用錯了方向。

人格不完善的父母,一定無法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所謂言傳身教,潛移默化,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瑣碎,實際上,一定是會影響到孩子的人格。

父母或者成人的人格如何完善呢?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療愈和成長自己內心的小孩。那些曾經被怠慢,被忽略,被嚴苛的,破碎的小孩。我們需要重新整合ta,父母的養育過程不能重來,但是我們可以選擇重新撫育自己。以正確的方式撫養自己。

給自己充分的接納、允許,深切的理解自己,知道自己傷口在哪裡,怎麼形成的,該如何化解。只有這樣,才能做成真正的自己。

很多孩子,實際上是無辜的揹負了成人的傷,比如一個內心力量不強的成人,其個人意志根本沒有得到實現,他們的個人意志在弱勢群體,比如孩子面前,會有意無意的得到彰顯,在比自己強勢的人,比如領導面前,就無形的萎縮。他們無法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自然,也根本無力高質量的應對孩子。不知不覺中,他們重複了上一代人命運的輪迴,區別在於,他們由孩子變成了父母,而將自己的人格缺陷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新演繹。

很多人聽到人格缺陷這個詞,就會自動的認為和自己無關,認為自己不屬於此類,事實上,這仍然是一種對真實的逃避。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上的殘缺和人格上的問題,所以,實現人格完善只是一個願景,是一個希望,同時也是一個努力的方向。

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曾經說過:最好的治療,是拉近一個人與他的生活真相的距離。事實上,承認自己內在小孩的傷,承認自己人格上的不完善,本身就是開始接近生活的真相。

所以,父母需要學習,更需要成長,別把順序和精力,都用錯了地方。

17歲少年大橋隕落:缺少同理心的父母,本質是自己內心的匱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