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養老產業發展痛點急需破解

近年來,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養老產業吸引了越來越多社會資本的關注,但這一領域先行者們面臨的盈利難、融資難、用地難等困境,卻讓後來者望而卻步。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長達9000餘字的篇幅提出了六個方面共28條具體政策措施。相比於此前決策層發過十多個文件,《意見》有的放矢地在打通養老服務產業的“堵點”、消除“痛點”,破除發展障礙。

發展養老產業的重要性緣於中國老齡化日益嚴重。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2018年我國人口從年齡構成來看,60週歲及以上人口為24949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17.9%,其中65週歲及以上人口為16658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11.9%。而國際上對於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是:60歲以上比重達到10%以上,或者65歲以上人口比重達到7%以上。

看似市場前景廣闊,但目前養老產業發展並不順利。根據北京市老齡產業協會2017年發佈的《北京市養老機構現狀與問題研究報告中》,在當時北京市的民營養老機構中,僅8%的機構盈利,高達65%的機構屬於虧損。

就養老型企業本身而言,在經營過程中往往會遇到用地、審批和融資難等問題。即便將閒置資源改建養老服務設施,也存在不少麻煩:缺乏操作路徑、項目走不通、辦理週期很長、項目實施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等。對此應儘早明確存量資源改造為養老服務設施的操作路徑,並配套相應扶持政策。如利用工業用地興辦養老服務設施的,可通過城市更新調整土地性質,並按照新的用地性質開發建設養老服務設施,享受養老設施建設運營和城市更新的相關優惠政策。

對於審批和融資問題,《意見》提出進一步放寬行業准入,深化放管服改革。明確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簡化醫養結合機構設立流程,通過提高審批效能解決好養老機構消防審驗問題,減輕養老服務稅費負擔。同時提出要拓展養老服務投融資渠道,包括鼓勵商業銀行探索向產權明晰的民辦養老機構發放資產(設施)抵押貸款和應收賬款質押貸款,探索允許營利性養老機構以有償取得的土地、設施等資產進行抵押融資,大力支持符合條件的市場化、規範化程度高的養老服務企業上市融資。

4月1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出臺多項舉措進一步支持小微企業融資,亮點之一是提出引導銀行提高信用貸款比重,降低對抵押擔保的過度依賴。這對緩解民營養老企業融資難問題大有裨益。

就老年人而言,目前進入養老機構主要存在費用支付問題。

針對老年人反映的“住不起”“住不上”“住不好”等突出問題,《意見》提出建立健全長期照護服務體系,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統一開展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將評估結果作為領取老年人補貼、接受基本養老服務的依據。同時建立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老年人補貼制度,加強與殘疾人兩項補貼政策銜接,推動形成符合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框架。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國商業養老保險市場發展空間較大,據測算,中國商業養老險深度常年維持在0.4%左右,收入佔比常年維持在6%左右,在養老體系中參與度較低,急需提速發展。因此,需要鼓勵發展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產品,為參保人提供個性化長期照護服務。

總體而言,養老機構具有投資規模比較大、投資週期回報長和薄利等特性,為支持行業發展,需要政府層面從土地、審批、融資、稅收、經費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並儘早落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