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裡八王議政時,老十三躺在擔架上為何還能控制兵權?你怎麼看?

侯崇飛


《雍正王朝》中,十三爺僅僅憑藉弘晝的一句話就判斷出了隱藏的危險,憤而前往豐臺大營,重掌兵權。

八阿哥胤禩串通弘時,以整頓旗營兵務為由,召關外的四位鐵帽子王帶兵進京。而在關外的八旗官兵駐紮在豐臺大營的時候,弘時又誤導弘晝“假傳聖旨”,進而讓關外四位鐵帽子王帶來的將領控制了豐臺大營的兵權。

而越想越不對勁的弘晝似乎聞到其中的端倪,因而在上朝前,找到了十三爺胤祥說明了實情,十三爺聽到這個消息後,馬上隻身前往了豐臺大營,進而重新掌握了豐臺大營的兵權。同一時間,朝堂之上,八爺黨一眾夥同關外四位鐵帽子王以恢復“八王議政”的祖製為由,對雍正實施逼宮,隆科多也假借理由撤換了防衛宮殿的御林軍,此時的雍正可以說是四面楚歌、危機重重。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十三爺帶兵趕到,同時更是帶來他重新掌握豐臺大營控制權的消息,幫助雍正化解了眼前的危機,同時也宣告了八爺黨末日的來臨。

十三爺之所以能從弘晝的一席話中發掘隱藏的危險,也是有著他的思考和顧慮。

一來,豐臺大營駐防北京,必然是上三旗的官兵,況且也是通過他們來關外來的下五旗的旗營兵務,現在反而是被關外來的將領控制了起來,說明關外的鐵帽子王並不是來整頓旗營兵務,而是另有目的,而現在失去了豐臺大營的控制權使得雍正和整個北京城變得非常的危險。

二來,十三爺非常瞭解弘晝的性格,做事雖然浮誇但是絕不會出格違制的弘晝必然不會違背雍正的旨意做事,說明其中必然有蹊蹺,並且弘晝此時主動向自己說明情況,更說明弘晝從中發現了什麼活著因為他的問題造成了嚴重的後果,所以這也讓十三爺瞬間緊張了起來。

三來,就是與弘晝同行的是弘時,此時的弘時因為和八阿哥走動的過於親密,已經進入了十三爺的視線,因而十三爺也斷定,此時的弘時已經有了背叛自己父親雍正的想法,而弘時的背叛無疑是對雍正最大的威脅和打擊,也將產生極為嚴重的後果。

正是因為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這才有了十三爺坐在擔架上,拖著病重的身軀趕赴豐臺大營重奪兵權的一幕。


坐在擔架上的十三爺依然能夠迅速的控制兵權,歸根結底還是在於十三爺的身份和地位。

一方面,雍正和十三爺非常清楚豐臺大營的重要性,必然一直將其牢牢控制在手中。

在雍正登基前,鄔思道就向雍正說明過豐臺大營的重要意義,而在雍正登基的過程中,也是有賴於十三爺控制豐臺大營的兵權,進而率兵勤王,穩固了皇位。

這使得雍正和十三爺必然非常清楚豐臺大營的重要性,實際上雍正登基的當晚,十三爺來到豐臺大營殺死成文運,奪取豐臺大營兵權的時候,就已經將豐臺大營的管理體系進行了撤換,是由十三爺的親信掌管。而憑藉雍正對十三爺的信任以及十三爺軍旅阿哥的身份,雍正登基這些年,必然也是一直由十三爺代雍正管理豐臺大營,從上到下都是雍正和十三爺的人,因而當十三爺重新出現在豐臺大營的時候,可以立馬掌管兵權。

另一方面,十三爺是掌握大權的怡親王,遠非關外鐵帽子王和他們手下的將領能比。

十三爺胤祥自始至終就堅定地站在雍正一邊,因而在雍正剛一登基就被封為怡親王,並且是“鐵帽子王”。

作為雍正親封的鐵帽子王,又是雍正最為信任的寵臣,進入軍機處,還是掌管實權的王爺,因而無論是權勢還是地位,遠不是那四位依靠承襲爵位獲得鐵帽子王的關外王爺所能比的,因而在十三爺所擁有的絕對權勢和地位面前,關外的下五旗官兵必然只能服從交權,即便是四位王爺在場,也無法與十三爺相抗衡。

所以,即便是十三爺躺在擔架上,憑藉其身份和地位,依然可以重新掌管豐臺大營的兵權,帶兵進宮勤王,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


十三爺能夠重掌兵權與八爺黨一眾對於十三爺的疏忽有著巨大的關係。

八爺黨中的九阿哥,在十三爺病重的時候,就曾經說“老十三還是先管好他自己吧。”也正是因為十三爺自雍正執政中期開始,身體大不如從前,長期臥床,因而長期未能參與政務,也正是因為如此,去豐臺大營安排旗營兵務整頓的事情,雍正才會交給弘時和弘晝去。畢竟,豐臺大營只聽雍正和十三爺的,而弘時和弘晝是雍正的兒子,也是因為雍正的關係才會為豐臺大營的守將所相信,要不也不會如此輕易的就丟掉了控制權。

由於十三爺的病重,使得八爺黨覺得此時的十三爺已經無法再沒有能力去妨礙這次逼宮的行宮,更為重要的是,八爺黨自認為皇宮內有隆科多的支持,皇宮外由控制了豐臺大營,已經有了絕對的兵力優勢,因而對於此次逼宮行動的成功有了盲目的樂觀和自信。

而弘晝臨時告訴十三爺豐臺大營的情況,十三爺突然前往,也是令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更是八阿哥等人所未曾想到,並且沒有及時瞭解的。

也正是因為在關鍵時刻再一次疏忽掉了十三爺,使得十三爺再一次的帶兵勤王,將八爺黨勢在必得的勝利變為了最終的失敗,同時也宣告了八爺黨的徹底終結。


雍親王府


《雍正王朝》中八王議政是十分精彩的一段情節,但主要鏡頭都集中在朝堂之上雍正與八爺黨的交鋒,老十三躺在擔架上奪回兵權被設定為輔助線,一帶而過。

但這條輔助線卻是雍正逆襲的關鍵,印證了毛主席那句名言:槍桿子出政權。

奄奄一息的老十三有何本領,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兵不血刃的解決叛亂?這裡看似簡單,實則牽出了中華民族千古不變的官場潛規則:山頭!

權力是什麼?按照現代企業管理的解釋,權力是制度規定下的責任劃分,規章制度規定了權力的範圍和大小。

但在皇權社會,權力卻是由另外兩層含義構成。

一則是職位賦予的有形權力,各色朝廷命官,分工不同,權力不同,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就是這個道理。

還有一則就是源於個人魅力和人脈關係的無形權力,權力的大小不再侷限於現有的地位職責,而是建立在人心中的號召力。

古代社會主考官是個十分重要的職位,做了主考官意味著當年的所有考生都是自己的學生,所謂門生故吏遍及天下,就是這個道理,上級需要下級擴展自己的權力,貫徹自己的意志,下級需要通過上級來改變自己的仕途,得到提拔的機會。

基於這種特殊的依附關係,雙方結成了無形的利益集團。而有了這層關係,即便是上級歸隱一方,或是獲罪免官,依然能夠呼風喚雨。

這種存在於特定群體內的號召力,便是山頭。

十三阿哥無疑是個非常有魅力的皇子,他早年率軍出征,戰績卓著,不僅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嘉許,也受到了將士的愛戴,縱然他已離開軍隊,但與將士的聯繫並未中斷。雍正繼位前就曾拜訪被圈禁的十三阿哥,希望他們舉薦信得過的將領,以防萬一。

雍正上位以後,十三阿哥榮寵至極,雖然電視劇中並未做交代,但昔日的老上司官場得意,老部下自然受益匪淺,即使雙方並非直接隸屬關係,卻絲毫不影響十三阿哥的號召力。

八王爺利用鐵帽子王進京的機會奪去了豐臺大營的兵權,也是基於自己的號召力,但他的地位比不上皇帝,所派遣的人馬影響力有限,十三阿哥一到,就被壓制住,兵權順利回到雍正手裡。

雍正信任老十三,同樣是基於這種號召力,據史書記載,兩人從小就關係融洽,年長些雍正負責教育十三弟,雍正很愛護這個弟弟,十三阿哥也十分尊重四哥,兩人的友誼維持了一生。

特殊的情誼賦予是雙方更大的信任權限,雍正誰都不信,卻對老十三知無不言,而十三阿哥也是實心辦差,處處為皇帝分憂解難,這才有了八王議政上的那一幕。



日慕鄉關


《雍正王朝》裡面提到的部隊有三支,分別是豐臺大營、西山銳健營、步軍統領衙門,而步軍統領衙門的指揮是步軍統領,也就是九門提督,隆科多是在康熙五十年被授予的九門提督。

而且他為了讓自己的位置做得更穩,也為了能夠進入十三爺、四爺的圈子,在佟國維的授意下,倒過來攻擊自己的六叔佟國維,這樣,就讓隆科多獲得四爺、十三爺的信任。

而另外的豐臺大營與西山銳健營一般是放在一起說的,劇中有兩次是十三爺通過掌握這兩座大營之後,幫助雍正。第一次,是被關宗人府的時候,四爺將金牌令箭交給張五哥,再讓張五哥交給鄔思道。

然後再讓鄔思道去宗人府,放出十三爺,然後再讓十三爺到豐臺大營,殺死了豐臺大營的提督,然後再帶著豐臺大營的兵,幫助雍正繼位,而十三爺之所以能完成整個過程。

主要有兩個因素,第一,他手上有皇帝代表的金牌令箭,這個就能證實他的身份。第二,西山大營一半的將領是他帶出來的,所以他在軍隊裡面的威望很高,既有合法身份,又有威望,他掌握豐臺大營,那就很正常了。

那我們再來看第二次,我們先來說為什麼豐臺大營為什麼會落入八爺與八旗王的手裡。這裡面是因為誤會,八爺要去掌管的時候,豐臺大營與西山銳健營的兩個提督,就明確指出,要麼有十三爺的手諭,要麼有皇帝的聖旨。

八爺當然都沒有,可是他有弘時與弘晝兩個皇子,弘時有問弘晝,皇上是不是要將豐臺大營與西山銳健營裡整理旗務的事情交給八旗王?弘晝說有,這裡面就有誤會了,兩個提督,以為這整理旗務包括防務與調令,以為這個確實是皇帝的意思。

也就是八爺是通過兩個皇子騙到的軍權,但這邊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兩個大營還是聽十三爺的,所以弘晝覺得不對勁,就告訴了十三爺,而十三爺即使在擔架上面,但是還是能夠發號施令,扭轉乾坤的,因為這兩個大營本來就歸十三爺管。


歷史簡單說


《雍正王朝》裡面老十三的設定和歷史中有所不同,在《雍正王朝》中老十三是一個戰將,年輕的時候就上過戰場,結實了一幫戰場上的弟兄這些弟兄就是老十三掌握兵權的依靠。

老十三第一次到軍營奪取兵權是康熙皇帝去世的那一晚,老十三被人拿著皇帝的金牌令箭放出宗人府後,就直接飛奔到豐臺大營,通過他皇子的身份加上一些他的舊部,就完全控制豐臺大營,並且帶領一些人馬到皇宮,保障了雍正的順利登基。

從此時開始,老十三就是雍正在軍隊的代言人,直接掌控京師附近駐紮的軍隊,豐臺大營的軍隊主帥就成為了老十三的嫡系人員。

雍正為了整改旗務,就將四位鐵帽子王招進京師,然而幾位旗主卻被老八等人所利用,並且老八串通弘時假傳聖旨,使大營的駐軍被旗主所共管,這樣就等於間接的控制了豐臺大營。

雍正召開早朝的時候,弘晝一席話立馬讓老十三產生警覺,所以老十三連早朝都不參加,直接趕往豐臺大營。豐臺大營此時雖然被旗主所共管,但是共管不代表絕對的控制,只是領導權被削弱,豐臺大營的原有統領人員依舊還在。當老十三在到達豐臺大營時,他原本在豐臺大營的那些嫡系人員就會立即擁立老十三,加上老十三是管理兵權的軍機大臣、親王等身份,重新奪回豐臺大營的控制權將比第一次容易的多。

老十三掌握兵權後,又帶領人馬進駐京師,徹底顛覆了雍正不利的局面,又一次的保駕了雍正。


帝國烽火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老八拿八王議政說事,來向雍正挑戰逼宮這場戲是全劇的高潮戲份。

單從電視劇來看,LanyaLanya以為,要不是老十三這一力挽狂瀾之舉,那雍正皇帝還真怕是要皇位不保呢!儘管這時的老十三已是病入膏肓,但老十三的為人和影響力還在,儘管老十三被康熙皇帝以保護的名義圈禁了十來多年,但老十三的為人,還仍然被朝中具有正直善良為人之文武百官所惦記。更重要的是,當初老十三在軍方任職時的大批得力干將,並沒有因為老十三的被圈禁而遭到解職甚至於不信任,仍然許多得力干將現還在軍中甚為重要的位置上領兵做事,雖然接受著被老八信任的上司的領導,但心底裡卻還仍然在唸念不忘以前的老十三。正所謂“身在曹營心在漢”,說得就個道理。

所以這幫人在老十三需要的時候,肯定會一呼百應,與老十三病與不病沒有太大關係。儘管說是軍中主將現聽命於老八,但無奈主將手下之干將卻是聽命於老十三的,當主官指揮不了眾將的時候,失敗就已成定局。


小崔說歷史LanyaLanya


這是二月河小說《雍正王朝》裡的橋段。按照作者的說法,怡親王愛新覺羅胤祥,在康熙朝的時候就是帶能文能武的皇子。

等到雍正登基,胤祥更是當做肱股之臣封,掌管兵部和刑部。當時,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都是拱衛京師精銳部隊,兵力數萬。由於胤祥多年經營,軍官皆為其嫡系。縱然關外旗主帶的幾千兵馬進駐,但畢竟人數有限。至於愛新覺羅·胤禩派駐監視的將官,則更是無用的光桿。事實上,即便胤祥沒有及時發覺胤禩的陰謀,這些人在兵營裡都未必能掀起什麼大浪。更何況胤祥直接出現在他們面前。

雖然小說有杜撰的成分,但胤祥的才能和對雍正的忠心卻並非虛構。雍正帝曾經十分感慨地說:“朕實賴王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鹹謂聖王賢臣之相遇數千百載而一見,今且於本支帝胄之間得之。”胤禛、胤祥兄弟君臣之間的至誠相托和忠心以報,在歷代封建王朝中也是極少見的,世人經常用“棠棣情深”來形容二人兄弟情誼。另外,在雍正登基以後,所有兄弟為了避諱,都將胤改為了允,而只有這位十三爺,在死後恢復了本名胤祥。



老胡讀歷史


這裡面根本的原因是由於八爺的疏忽。

八爺只是用一個地方的武裝來控制首都周邊的軍權。而這個控制是非常不牢固的。

首先八個旗主王爺帶來的兵,只是對京基附近的兵力形成挾持之勢,還談不到,完全控制。頂多是三個人包圍兩個人這樣的優勢而已。

其次是合法性不足。首都附近的守軍只是由於一個模稜兩可的原因,暫時服從於八爺的命令,那就是皇子弘晝的一句話。他們並沒有接到直接而確定的命令,只是礙於他們皇族之間的親戚關係,才於人情方面暫時予以接納,心中肯定是疑慮,而且不服的,他們之所以沒有完全反對,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接到十三爺明確的命令。當然八爺走這步棋也是非常高明的,因為即使他們想請到明確的命令,怎麼也得等第二天才能實現,而在八爺的盤算中,到那個時候雍正已經完蛋了。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還沒有膽子大到把十三爺直接抓起來。十三爺統軍多年,為人仗義正直為人辦了不少好事,在軍中威望頗高,加上皇子的身份,往往一呼百應。在原著中,二月河把十三爺描繪成一隻虎,可見十三爺的實力。

其實在發生政變這一幕之前,有一個情節是雍正被抬在皇椅上,到老十三的病榻前進行密謀他們準備把問題引出來,然後再解決,可見這也是他們二人誘敵深入的結果,因此可以推導出雍正和十三爺必定在各個方面,尤其是軍事力量方面已經做了萬全的準備,所以我認為八爺他們的政變是絕對不可以成功的,雍正也是讓他們充分的演戲暴露,才可以進行隨後的全面打擊。

只不過他們也沒有想到八爺動手這麼迅雷,不及掩耳,此時弘晝這個人又立了一個大功。在八爺他們對雍正進行政治逼宮的時候,十三爺已經通過正當的渠道把那些旗主王爺帶來的軍隊控制了起來。那些軍隊自然是不敢反抗的,因為他們只是一些散兵遊勇,而十三爺可以控制全國的軍隊。

可是事情也難說,如果那天十三爺沒有遇到弘晝的提醒,依然去大殿裡面上朝,那麼也許他們就會被八爺的人直接控制起來,那樣的話,後果也許會反轉,即使下級軍官不服從八爺,那麼十三爺的命也可能不保,因為八爺心狠手辣,很可能會來個魚死網破。

總之這件事非常的驚險,最後的結果也確實有天意在指導。


捫蝨看天下


皇帝生病躺在床上都可以指揮千軍萬馬。為什麼?主要是制度建設,沒有制度文明,有槍就是草頭王,所以歷史上秦朝的趙高可以指鹿為馬,曹操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唐朝的太監可以廢立皇帝,趙匡胤可以陳橋兵變。

到了宋朝,誰還能兵變?誰還能挾天子以令諸侯?誰還能指鹿為馬?經過宋朝的制度努力,到明朝,權力越來越受到合法性程序的制約,沒有調兵兵符,沒有印信,沒有合法性,誰也難以調動一兵一卒。這就是制度文明的力量。

老十三當時以皇帝的名義殺了親老八的豐臺大營的主帥,奪回了兵權,換了自己的人掌握軍隊,建立了服從雍正皇帝指揮的新的制度信任,從而建立起了新的至上而下的指揮體系。這樣,老八就算躺在擔架上,也可以控制兵權。

倘若是在野蠻社會,不可能通過一張紙、一個兵符就能將人指揮的團團轉。話說回來,《雍正王朝》電視劇的這一段是虛構的,雍正年間根本沒有八王議政的提議,也沒有發生八阿哥逼宮的事情。


實際上,老十三胤祥在康熙後期沒有參加奪嫡,因為他被皇阿瑪康熙皇帝關了起來,失去了自由。《雍正王朝》的確是一部扣人心絃的電視劇,但是裡面很多情節是虛構的,這部電視劇之所以好看,就是因為把兄弟間圍繞皇位之爭的勾心鬥角表演的淋漓盡致;這部劇的不足也在於此,正能量少,負能量多,誇大了康熙九子奪嫡的激烈程度,對老八刻畫的過於不講大局。

但是,對老四雍正的形象刻畫是比較成功的,正直,有責任心,有才有德。


坐看東南了


個人愚見,不喜勿噴

從電視角度來看,十三阿哥為人仗義,俠者風度。並且早年軍中有一批戰場上從死人堆裡摸爬滾打出來的部下,對部屬也是關心照料,所以,很多人還是對十三阿哥比較的尊崇。這也是奠定了他在九子奪嫡中具有決定性的地位。

在後來的八王議政中,這時候的十三阿哥已經是朝中二號人物,軍中一號人物般的存在,舉國之中,無他不能調遣之兵了。這個橋段,其實有點雍正皇帝已洞若觀火的感覺,因為雍正皇帝的猜忌和懷疑其實也是很強的,他不會允許也不會疏忽到讓老八沾帶和接觸兵權,以及京城的防務與安全。

電視上不足的是八阿哥也是一位比較精明之人,為何沒能看出或者說沒有想過他這個十三弟在軍中的能力與威望而不予以限制。是劇情轉向歷史的需要還是歷史本該如此,這就很難猜測。

縱觀整個劇情,給人的影響是十三阿哥在軍中的威望和號召力還是挺強大的。


雨D跡途


京城豐臺大營和西山銳箭營都是老十三一手提拔起來的將領,而且早就有聖旨,兩個地方大營只聽皇帝和老十三調遣,當時幾個旗主王爺和老八說話都沒用,是弘時和弘宣去的時候改了聖旨,才讓八旗旗主的手下接管了兩個大營,不過畢竟是外來戶,等老十三親自去,肯定直接就收回了兵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