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中草藥——半夏(帶你認識身邊中草藥)

半夏(學名:Pinellia ternata),又名地文、守田等,屬天南星目、天南星科、半夏屬植物。藥用植物,具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生用消癤腫作用,獸醫用以治鎖喉癀。

國潮中草藥——半夏(帶你認識身邊中草藥)

廣泛分佈於中國長江流域以及東北、華北等地區。在西藏也有分佈,生長於海拔3000m左右。

形態特徵

國潮中草藥——半夏(帶你認識身邊中草藥)

塊莖圓球形,直徑1~2釐米,具鬚根。葉2~5枚,有時1枚。葉柄長15~20釐米,基部具鞘,鞘內、鞘部以上或葉片基部(葉柄頂頭)有直徑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發或落地後萌發;幼苗葉片卵狀心形至戟形,為全緣單葉,長2~3釐米,寬2~2.5釐米;老株葉片3全裂,裂片綠色,背淡,長圓狀橢圓形或披針形,兩頭銳尖,中裂片長3~10釐米,寬1~3釐米;側裂片稍短;全緣或具不明顯的淺波狀圓齒,側脈8~10對,細弱,細脈網狀,密集,集合脈2圈。

國潮中草藥——半夏(帶你認識身邊中草藥)

花序柄長25~30(~35)釐米,長於葉柄。佛焰苞綠色或綠白色,管部狹圓柱形,長1.5~2釐米;簷部長圓形,綠色,有時邊緣青紫色,長4~5釐米,寬1.5釐米,鈍或銳尖。肉穗花序:雌花序長2釐米,雄花序長5~7毫米,其中間隔3毫米;附屬器綠色變青紫色,長6~10釐米,直立,有時"S"形彎曲。

漿果卵圓形,黃綠色,先端漸狹為明顯的花柱。花期5~7月,果8月成熟。

國潮中草藥——半夏(帶你認識身邊中草藥)

生境分佈

半夏的生境分佈除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尚未發現野生的外,全國各地廣佈,生長於海拔2500米以下,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是旱地中的雜草之一。朝鮮、日本也有。

國潮中草藥——半夏(帶你認識身邊中草藥)

主要成分

半夏中分離得到15個化合物,分別為大黃酚,丁二酸,正十六碳酸-1-甘油酯,3-O-(6'-O-棕櫚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豆甾-5-烯,對二羥基苯酚,羥甲基糠醛,鄰二羥基苯酚及β-谷甾醇,胡蘿蔔苷。

功能主治

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生用外治癰腫痰核。

國潮中草藥——半夏(帶你認識身邊中草藥)

毒副作用

現代中藥藥理研究表明:在一般臨床劑量範圍內,半夏配伍川烏、草烏或附子不會出現毒性增強或療效降低,但臨床應用時還需慎重,以免發生不良反應。半夏具有神經毒性,其水溶性成分加入乙酸鉛後沉澱的物質中,含有引起蛙及小鼠骨骼肌痙攣和使蛙瞳孔散大的物質;濾液中則含有使蛙產生中樞性及箭毒樣骨骼肌鬆弛的物質。生半夏誤服微量即可中毒,所以生半夏按毒性中藥管理,臨床需炮製後使用。此外,半夏還有對局部黏膜強烈刺激性、腎毒性、妊娠胚胎毒性、致畸作用。

國潮中草藥——半夏(帶你認識身邊中草藥)

臨床應用

1.半夏瀉心湯(《傷寒論》)主治寒熱互結之痞證。半夏12g,黃芩、乾薑、人參各9g,黃連3g,大棗12枚,甘草9g。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方中以辛溫之半夏為君,散結除痞,又善降逆止嘔。

2.半夏厚朴湯(《金匱要略》)主治梅核氣。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生薑9g,蘇葉9g。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方中半夏苦辛溫燥,化痰散結,降逆和胃為君。

3.半夏白朮天麻湯(《醫學心悟》)主治風痰上擾證。半夏9g,天麻、茯苓、橘紅各6g,白朮15g,甘草3g。生薑一片,大棗二枚,水煎服。方中以半夏燥溼化痰,降逆止嘔。

(圖文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