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溥儀不退位,不簽退位詔書,歷史走向會如何?

571226719


文史頻道第175期之無可奈何

1912年2月12日,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頒佈退位詔書,宣佈大清皇帝辭位。

當時的溥儀只有六歲,清朝統治權在隆裕太后手中,她代行皇帝權力,向全國宣佈了退位詔書。


作為優待條件,當時的國民政府保留了清朝皇室的特權,允許他們繼續在紫禁城居住,並且每年撥專款給溥儀使用。這就是聞名於世的《優待皇室條件》,溥儀在紫禁城中一直居住到1924年才離開。也算是末代皇帝中下場最好的一個,起碼沒有國破身死。

很多學者好奇,如果溥儀堅持不退位,他的結局會是什麼,中國的歷史走向又會如何呢?


在當時的情況下,溥儀只有六歲,清朝的大權掌握在袁世凱手裡,起碼在長江以北地區,袁世凱是有絕對的話語權的。

溥儀家族的滿清貴族們已經沒有實權,大部分是朝廷上的貴族王爺,沒有帶兵打仗的將軍,也沒有縱橫捭闔的政治家。

不然清政府也不會倚仗漢族出身的袁世凱為總理大臣。

如果溥儀不同意退休,那麼結局會有兩個,第一個就是被袁世凱殺死,第二就是被強行廢黜。

因為當時慈禧太后已經去世,沒有人能夠壓制住袁世凱這個實權人物,在京城內外已經沒有滿清直屬的軍隊,只有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掌握著直隸省,天津和北京地區。

筆者認為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袁世凱通過逼宮,強行趕走溥儀,完成廢除封建帝制的任務。

或許溥儀可以保住性命,但絕對不會有後來的優待條件,或許淪落街頭,或者寄人籬下。

袁世凱作為清朝舊臣,為溥儀和隆裕太后留足了臉面,他們也不會不識時務,只會見好就收,畢竟當時的清政府已經名存實亡,沒有任何翻盤的可能性。

—End—



文史頻道


溥儀有個回憶錄:決定退位時他才是個6歲孩子,坐在隆裕懷裡,地上跪著個胖老頭(袁世凱)痛哭流涕。很明顯做出最後決定的是隆裕太后不是他。但請注意:此時實際情況正和現場情況相反,隆裕已把全部是旗人組成裝備精良的北洋第一鎮派往湖北前線,北京及回東北老家必經之路山海關已被老袁嫡系北洋第三鎮等部接管。(她姑媽慈禧要活著非抽死她,大清立國300年從來都是綠營做先鋒,八旗殿後,頭一次反過來了)城內彈藥庫等重要設施也在老袁手上,攝政王載灃等權貴已交權歸府。老袁表演再出色也改變不了逼宮的事實。由於此前隆裕垂簾聽政做事傷了老袁等人的心,對她已不再信任。想不簽退位詔書保全自己娘倆很難,只有一線希望。做決定時要召集大學士徐世昌等重臣一起開會,死掐懷裡孩子和大頭對哭。要點只有一條,完全放權給總理大臣職位就是不讓大位(虛君),強調保大位就是保國體是為大家好,爭取共鳴。之前全是載灃等人的錯,希望大頭不計前嫌,共度時艱。由於袁的實力主要在部隊,主政的徐等重臣若能從中說合或可轉圓。立憲後政治上會分化南方,經濟上六國財團會給南軍斷血,軍事上北洋碾壓南軍,勝算較大。歷史上孫文二次革命失敗證明袁世凱有實力力保朝廷,若清帝不退位,保皇派、立憲派包括民黨宋教仁等派系都會轉為議會鬥爭,革命派孫文無機會。國家也不會軍閥割據,生靈塗炭,武夫治國。一戰後日本和蘇聯也找不到有實力的中國代理人,日軍頂多海軍實力強,陸軍大規模入侵中國無機會。所以隆裕若聰明不為自己為社稷,為子民啥招都得用了,大頭有適齡孫女給溥儀定娃娃親都行,他若敢要,異姓王爺都得給,同時也要提醒他,他還不具備號令天下的實力,尤其在政務系統短板非常明顯,合作才能雙贏。但也有袁執迷不悟,不讓位就玩陰的把自己娘倆做掉的可能。

隆裕玩砸的具體過程:慈禧歸西后隆裕威不服眾導致皇族內槓,老總理奕劻一派被反腐出局心有不甘,配合洋人鼓吹立憲以圖再起。攝政王載灃加緊清除奕劻餘黨扶植自己兄弟佔位以保兒子的皇位,首抓兵權,掌軍的袁世凱意識到了危險棄官歸隱彰德,靜等時變。但他手下將領都對新主三呼萬歲載灃也辨不出誰包藏禍心,埋下隱患。隆裕跟自己小叔子藏心眼把財權給了自己妹夫載澤,載澤想上位玩了把大的-大清版的國進民退-鐵路收歸國有(富了朝廷,窮了地方,沒錢各地都得聽話求他載澤,朝廷集中力量辦幾件得民心的大事,自己順勢擠走載灃上位,一箭三雕)。設計挺好但執行遭遇反彈,東部津浦路動外資洋人起了戒心,質疑大清市場經濟地位,加緊扶持反對派給大清上眼藥,中部京漢路動內資使仕紳與朝廷離心離德,失控的輿論再加上最要命的一條:他不是我們領導,他是外國人,韃虜!(都當三百年部下了才發現?可見動利益比動靈魂難)西部盧漢鐵路在圖紙上實際一里沒修,但百姓集的份子錢花沒了,一充公,全露餡。保路運動爆發(四川巡撫鼓搗的),運動太大黑皮鎮不住場子,朝廷派湖北綠皮彈壓,大部隊一走,剩下的異己分子覺得有機可乘,打響了辛亥第一槍,賽點就這麼突然來了,再想彈壓,三呼萬歲的丘八們直接開了天價,只得召回他們老領導大頭穩定政局,沒想到大頭要的是董事長不是總經理,大清崩塌,靠槍桿子出政權重建金字塔在所難免!

其實隆裕的境遇遠不如咸豐死後慈安、慈禧兇險,當時英法聯軍進京,太平天國做大,內部肅順等八大臣逼宮,應對稍有失誤滿盤皆輸。但隆裕知識結構欠缺,決策力和組織力和慈安、慈禧比相差甚遠,還不懂取捨。比如蕭規曹隨效仿慈禧,姑媽咋用奕譞你就咋用載灃好了,實權只能是領侍衛內大臣(相當中央警衛局長)保自己母子平安就好。朝政他想說了算你就和重臣哭訴他欺負嫂子孤兒寡母,由於事實上皇帝是他親兒子他沒轍必須聽你的盡心幫你。這個套路慈禧對付小叔子奕譞、奕訢多少回了,看也看會嘞。袁世凱頂替死了的榮祿掌軍本來就是慈禧定好的,幹嘛要用年輕無閱歷的皇族替換大頭,他們是那塊料慈禧不早用了。袁家世受皇恩,溥儀又是提拔他的老領導榮祿的外孫子,關鍵是他和慈禧都怕戊戌變法派翻案,可以說不整他他是不會有二心的,這點慈禧看的很清楚。徐世昌(民國總統)和袁世凱是慈禧留給隆裕一文一武保江山的人,即使慈禧原定10年立憲由於民意影響提前舉行,讓奕劻去主持議會過度一下不直接裸退;由徐世昌組閣皇族不參與民意能接受。成立皇族內閣就是想專權還沒真本領,典型的給自己上眼藥。當年慈安、慈禧不就是打掉皇族肅順等人重用曾國藩、袁甲三、左宗棠、李鴻章等才轉危為安的嗎!再說讓徐世昌或議會推舉之人組閣,使自己母子避開風口浪尖,好了自己有份,壞了總理擔責,何樂而不為嘛!

以當時環境,議會打架比軍閥混戰強太多,以紡織品為代表的輕工業正向東亞轉移,政府抓住機會經濟騰飛是有可能的,之後利用一戰西方列強削弱之際國家崛起也順理成章。但這需要隆裕認清形勢,懂得取捨,因勢利導才行!可以說:自己沒能力還想集權的隆裕,被周圍各路野心家所利用,先是任人唯親,決策失誤導致眾叛親離後又手足無措,倉促交權,結果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國民。國家最終陷入軍閥混戰,國力被小國日本超越,錯失復興良機!











憶微雨闌珊


溥儀,3歲繼位,6歲退位。雖只做了短短三年的皇帝。卻因為簽訂了退位詔書,得以在紫禁城立繼續生活並享受皇帝的待遇,每年從民國政府財政撥款200萬元用於溥儀皇帝及其後宮一干人等的開支。溥儀就這樣無憂無慮的在紫禁城又生活了十幾年。後來被辮子軍張勳復辟鬧劇一鬧,溥儀才徹底被趕出紫禁城。

倘若當初溥儀不簽退位詔書,其結局會如何呢?歷史又會走向何方呢?

毫無疑問,即使清政府能夠繼續續命,其延續國祚也長不了多久。袁世凱及其統領下的北洋軍,已經徹底的把控住了北京城及其周邊的治安和統治。可以說溥儀及隆裕皇太后都處於袁世凱的槍口之下。即使溥儀和垂簾聽政的隆裕皇太后不同意簽字,怕是溥儀的皇帝日子也做不久。畢竟此時的袁世凱已經和南方起義革命軍暗中達成協議,袁世凱勢必會搬走溥儀和隆裕皇后這兩塊絆腳石。為自己竊取中華民國大總統以及隨後的稱帝鬧劇掃清障礙。歷史的發展不會有大的改變。

歷史的客觀規律不容任何人阻撓,也不會因為某個人而改變。滾滾的歷史潮流淘盡無數英雄好漢,同時也見證了爾虞我詐的權利之爭。



如果溥儀真的不簽退位詔書,怕是開頭那張照片便不會存在了。剩下的只有最後這張照片了。


珞珈山的貓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多人認為隆裕太后是呆,白白讓溥儀退位讓出政權。

其實,這恰恰是隆裕太后的聰明之處。

1911年,國內局勢根本就控制不住。

洋人肆虐,從天津到北京都有洋人的駐軍,距離紫禁城不遠就是洋人的軍營。洋人囂張到如此地步,國家顏面早就全無,根本無法服眾。

全國民變,除了席捲全國的保路運動和革命以外,甚至連北京眼皮下的天津也發生兵變。人民都認為滿清無能,地方官員也不遠支持這個無能的朝廷,垮臺幾乎是必然。

軍隊窩裡反,唯一可以依靠的袁世凱窩裡反,率領北洋軍反咬一口,逼宮奪權。

國家財政崩潰,揹負著沉重的庚子賠款,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焦頭爛額,根本無以為繼。

現在對於隆裕太后來說,無非兩條路,第一就是死撐。

別看現在袁世凱演戲跪在隆裕太后面前大哭,一轉眼就能把你這個太后暗殺甚至大卸八塊。

如果想要依靠兵力鎮壓袁世凱,旗人組成的第一鎮,已經被老袁忽悠去武漢對付孫中山。

退一步說,就算第一鎮回來了,也不是老袁的對手。

再退一步說,就算第一鎮把老袁幹掉了,那麼南方各省宣佈獨立支持革命黨又怎麼辦?

如果老袁不控制大局,讓其他來人亂來,說不定全國斬殺滿清權貴,連溥儀都保不住性命。

那麼唯一可行的,就是第二了。

體面退位,讓出權力,好歹得了一個優待條款,首先滿清皇族沒事,其次還能獲得不少的錢財,最後皇城內價值連城的寶物也不會被抄走。

隆裕太后其實也算不錯,她知道大勢已去,自己又是才能平平,就退位讓賢。

如果是慈禧太后,估計還要藉機流亡,跑到哪個省繼續武力對抗,發動內戰,到時候又不知道會死多少中國人。

從這個角度來說,隆裕太后對國家是有功的。


薩沙


清朝滅亡的時候溥儀才六歲,他談不上簽字不簽字,說了算的是隆裕太后和滿洲貴族。

關於清朝如果沒有和平退位會怎麼樣,這裡給大家分享兩段材料——

第一段,是1912年1月26日,徐樹錚主筆,段祺瑞等42名北洋將領聯名致電給內閣、陸軍部、清朝王公們的一封電文:

竊維停戰以來,議和兩月,傳聞宮廷俯鑑輿情,已定議改共和政體。其皇室尊榮、及滿蒙生計、權限各條件……海宇聞風,率土臣民,固不額手稱慶,以為事機至順,皇位從此永保,結果之良,軼越古今,真國家無疆之庥也……祺瑞等自應力修戰備,靜候新政之成。

這篇電文的大概意思是,我們北洋將領在前線,聽說有傳聞皇帝要準備退位,太后您真是聰明人啊!您為了天下蒼生主動退位實在是偉大的不行,這樣人民支持,您的地位也可以保全。我們這些將領,就在前線厲兵秣馬等待著您的正式消息了!

這其實就是很直接的擺明了態度——北洋軍支持共和,連掩飾都不掩飾了。

段祺瑞這篇電文到了北京之後,京城大譁,同為北洋將領的馮國璋破口大罵,還懷疑這篇電文是否真的是段祺瑞發出的。與段祺瑞不同,馮國璋對清朝的忠誠度是相當高的,甚至有人認為,如果袁世凱堅持反清,馮國璋可能為了保衛清朝而和袁世凱翻臉。

段祺瑞的電文到京之後,清政府高層內部的意見出現了極大分歧,支持退位的人開始掌握了主動。

一個禮拜之後,清政府仍然在猶豫,2月4日,段祺瑞發了第二封電文:

近支王公、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鈞鑒:共和國體原以致君於堯舜,拯民於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撓,以致因旨不頒,萬民受困。現在全局危迫,四面楚歌……稍疏防範,禍變即生,是陷九廟兩宮於危險之地,此皆二三王公之咎也……瑞等不忍宇內有敗類也,豈敢坐視乘輿之危而不救?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痛陳利害,祖宗神明,實式鑑之。



如果之前的電文是威脅,這封電文就等於直接宣戰了。它主要的意思是:共和是天下支持的好事,現在事已至此,不共和也不行了。全國各地都在鬧革命,百姓生靈塗炭,再不退位更待何時?我們知道皇上和太后的心思是好的,只有幾個王公在其中作梗。我們實在見不得這種事情發生,我們準備帶領全體將士進京,與王公們好好說一說其中的利害關係,把皇上和太后從危難中解救出來。


當然,以上是字面意思,真正的意思就是:你們要是再不識相,我們就帶兵進京把皇帝和太后抓起來,用刀槍跟你們好好陳一陳利害!

這封電文擊垮了清朝頑固派的最後一絲信心,八天以後,清朝正式發佈了退位詔書,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結束了。

段祺瑞只不過是袁世凱的一個發聲筒。

這些電文雖然是段祺瑞領銜的,但是說的都是袁世凱的話。袁世凱由於身份受限,所以把自己想說的話通過北洋將領們說了出來。


經過袁世凱的軟硬兼施,連哄帶嚇唬,隆裕太后終於頂不住了,簽訂了退位詔書。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把西藏、新疆、蒙古、東北等清朝帶過來的“嫁妝”打包交給了中華民國,將主權完整移交了。

其實,彼時雖然在全國各地還有一定的頑固派在支持清政府,包括在北洋內部也有一些人在支持清朝(如馮國璋、曹坤、張勳等)。但這些人並不足以撼動大局,他們對付不了袁世凱的北洋嫡系,也對付不了南方的革命軍,更對付不了對清朝已經忍無可忍的全國人民。歷史洪流浩浩湯湯,如果清朝當時真的給臉不要臉拒絕退位,那麼無非就是再來一場“神京淪陷,兩帝慘崩”唄!


小約翰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個概念,那就是溥儀是否退位不是他說了算的,因為這個時候的溥儀才六歲而已,這種事情他做不了主,或許他都不懂退位意味著什麼。溥儀能夠順利退位,除了外界因素以外,還有一個女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個女人便是隆裕太后,假如說隆裕太后在當時不配合的話,溥儀也不會直接簽退位書。

有人問,假如說溥儀不退位的話,歷史走向會如何呢?其實這個問題並沒那麼難,大家不妨仔細看看那段時期的歷史,溥儀手下最厲害的部隊在袁世凱的手裡,袁世凱當時擁護清帝嗎?答案是否定的,袁世凱一直在不停的勸隆裕退位,可以說推翻清王朝,袁世凱是立下汗馬功勞的,溥儀的近衛軍也幾乎被策反。

除了清朝內部最大的勢力希望溥儀退位,還有外部的孫中山呢,清朝統治階級正是看到了這種局面才被迫妥協的,假如說他們不讓溥儀簽署退位詔書,那麼他們的結局不言而喻,大家可以參照古時候那些封建王朝被推翻后皇室會有一個怎樣的下場。

最壞的結局就是清朝皇室直接被血洗,溥儀則是第一個被殺的,沒人會因為他只是個六歲的孩子就放過他,溥儀肯定是第一個死的,接下來就是皇室成員們,因為他們不妥協,所以肯定要全部都清楚,以防止日後他們復辟。

當然也有可能清朝會堅持一段時間和中華民國形成對立的局面,但這種局面肯定不會持續太長的時間,歷史的車輪不會因為一個人而改變,也有歷史專家覺得如果雙方對峙起來,會讓當時的中國混亂不堪,但是歷史的進程肯定還是不變的,清朝肯定會亡。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1912年2月12日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頒佈退位詔書,宣告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滅亡,實現了政權的和平移交。要是溥儀不退位鬧到流血衝突的程度,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看中國要出大麻煩。

1、辛亥革命看似如火如荼,大多數省分都成立了革命政府,但滿清權貴還是很有實權的。比如東北地區就是到了張作霖成為東北王時期,滿族權貴也是他不得不倚重的力量。也就是說滿清權貴不是沒有反擊之力,只不過是不願意同歸於盡罷了。一旦溥儀不退位被殺,全國戰火立馬再起。

2、當時的中國被列強環伺,日本垂涎東北,英國圖謀西藏,法蘭西窺伺廣西、雲南,沙俄看著新疆、外蒙流口水,只是缺少一個佔據中國領土的藉口罷了。可以說正是清帝頒佈退位詔書,提出反對分裂的號召,才保證了滿、蒙、疆、藏地區的安定和順利移交,維護了中國領土的統一。

3、故宮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內部收藏的各種珍貴文物、國寶更是數不勝數。一旦溥儀不退位,北洋軍攻入故宮,在兵災之下這些中國的珍貴寶物都會被毀,咱們今天還能不能看到完整的故宮都不一定了。


當狗容易做人難


溥儀就算不退位,被趕出紫禁城也是早晚的事。退一萬步講,溥儀登基的時候僅僅就是一個年幼的孩子,由於慈禧太后生前的懿旨,決定溥儀為宣統皇帝,就這樣溥儀有幸做了大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也叫“末代皇帝”。


由於溥儀繼位是僅僅三歲,所以說溥儀那時候,只是一個擺設而已,根本啥也不懂,不光是那時候,就算後來溥儀長大後,也依然是個傀儡。他根本沒有能力掌控大清江山。所以溥儀退不退位歷史也要向前發展,絕不是一個小小的溥儀所能左右得了的。因此清朝滅亡是歷史的必然。


儘管溥儀一生三次登基,不過他這個皇帝做的根本就是被迫的,也就是說溥儀的前半生都是在別人的安排下進行的。特別是最後一次登基,日本人為了利用溥儀,居心叵測的把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的溥儀,引誘到了長春,居然還堂而皇之的為溥儀修建了一座“皇宮”,其實那裡是什麼皇宮,就是曾經的一個鹽倉改建的這麼一個地方。就這樣溥儀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開始為日本人賣命。



1945年日本投降後,溥儀在逃亡期間,被蘇聯紅軍逮捕,被逮到蘇聯關押。直到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溥儀才被押解回國。關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


1959年溥儀被特赦,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名普通的公民。直到1967年,溥儀因腎衰竭去世,享年62歲。


任馳贏天下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下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各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內乂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以上是1912年2月12日以宣統皇帝的名義發佈的退位詔書,整篇詔書大部分都是清朝的自誇自賣,當然這詔書有一點內容卻為中國的完整做出巨大的貢獻,那就是“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可以說就是因為這句話中華民國才能從法理上將蒙古、東三省、青海、西藏這些原不屬於漢地十八省的領土繼承下來。



事實上眾所周知在清朝之前東三省、蒙古等地實際上並不屬於中原王朝,可以說這些地方之所以能夠納入到中原的統治中,完全就是清朝的功勞,若不是它的存在恐怕這些地方也不會成為中原王朝的領地。而在清末年間由於列強的入侵,雖然東三省、蒙古、西藏這些地方並沒有被列強控制,但是列強卻早已對其虎視眈眈,他們始終都想將這些地方納入到自己的殖民地中,日本看上了東三省、俄國看上了蒙古、英國看上了西藏和青海,可以說他們無時無刻都不在渴望著這些地方。



比如在當年的新疆,若不是左宗棠力排眾議率軍前往鎮壓阿古柏的作亂,恐怕新疆早就被沙俄給奪走了,要知道當年的阿古柏之所以能夠在新疆建立所謂的“洪福汗國”,其背後就是有沙俄的支持,而在當時沙俄甚至直接出兵佔領了伊犁。所以說想想看,如果在當年宣統皇帝不在詔書中聲明“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這點,恐怕就算中華民國能夠繼承清朝的正統性,對於西藏、蒙古、青海這些地方列強也會以這些地方在歷史上並不屬於中國的藉口來讓它們分裂出中國。



實際上在現在的社會很多人都會在說“為什麼在當時明明袁世凱有足夠的實力讓清朝下臺,為何還要給清朝如此豐厚的條件讓他們主動退位呢?”。其實在當時讓清朝皇帝自己自願下臺是最好的選擇,其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只有他們自己答應下臺才能保證整個清朝的領土能夠完全的繼承到中華民國的手中。



我們要知道在當時清末所面臨的環境與中國曆朝歷代的末代王朝都不一樣,清末時期清朝早已被列強所掌控,整個中國都被英法日德俄美意等列強劃分成一塊又一塊的勢力範圍,雖然此時的他們並沒有辦法將整個清朝全部變成殖民地,但是一旦讓他們找到藉口能有機會去分裂中國的話,他們絕對會去做。畢竟列強雖不能去佔領整個中國,但是去佔領一塊地方倒是可以的。



所以我們試想看如果袁世凱當時用武力去逼迫清朝的皇帝退位的話,清朝的皇室必定會狗急跳牆。而一旦讓清朝的皇室喪失了理智的話,他們勢必會做出一些讓人難以置信的事情,比如以割讓領土的代價來獲取英法德意日等國的支持,那麼以列強的實力就算袁世凱的實力有多強,他也不會說列強的對手,到那個時候恐怕中國民國能不能建立都會是個問題了。



即使就算當年的袁世凱能夠用武力逼迫清帝退位,並且在當時的清皇室也沒有任何的反應。但是我們只要看看成年後的溥儀的做法就知道了,要是當年沒有那份退位詔書,恐怕那個時候的溥儀就會以西藏、蒙古、東三省等都不屬於中華民國的藉口,向列強提出用這些領土來換取重新讓他復國的條件。想想看,那個時候的列強還巴不得有這個藉口來讓他們有理由的去霸佔這些地方呢,所以真到那個時候恐怕整個中國會變得更加的亂。



所以說其實當年袁世凱以豐厚的條件來換取清帝自願退位,並簽下退位詔書的做法對於當時來說是最好的選擇。如果說溥儀不退位,不簽訂退位詔書的話,只能說最後的結局我想誰都不知道,中國到底會朝哪個方向走去也是撲朔迷離,或者會變的更好,亦或者變得更壞,到底如何都只能是全憑猜測。


澳古說歷史


我是藝軒,文史專欄作者,歡迎關注我;

溥儀的退位是當時社會形勢使然,同時更是歷史的必然。一個三歲的孩子,因為所謂的皇家血統,最終被拉到了皇位之上,可是畢竟當時的大清王朝已經是處在封建統治的末端,新的曙光即將把這封建主義制度一一推翻,所以,所謂的皇帝,只不過是滿清政府最後的掙扎罷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於次年2月12日,滿清最後一任皇帝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宣佈退位,清朝統治也宣告結束。

至於問題所說的“不退位”、“不簽退位詔書”,實際上也是不太現實的。就皇帝本身來說,一個五歲的孩子能做些什麼呢?再者來看,那些前朝遺老們多半也都是牆頭草,如果看見滿清王朝已經處於墜落的邊緣,那麼想要讓他們團結起來共同保衛清朝是不太現實的,他們想著的是如何在最後擁有大權的時光裡,好好的為自己多創造一些財富。等待民國上臺之後,便極力擁護新的政權。


再者來說,那些皇親貴族們實際上也沒有什麼力量來抵禦這歷史的變遷。所以,溥儀頒佈退位詔書是必然的事。

但即便他選擇拒絕退位,那麼就可能沒有後來所謂的“皇室優待條例”了,很可能就是被趕到民間,淪為一介平民了。總之一句話,滿清政府若不頒佈退位詔書,宣告結束統治,那麼等待它們的很可能就是直接取代。至於說歷史的走向,我想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