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知識”正在侵害你的未來,來看看高級的“通識知識”吧?

“乾貨知識”正在侵害你的未來,來看看高級的“通識知識”吧?

最近有朋友跟我說:你寫的文章內容太空泛了,離我們太遠了!看完我能馬上去用嗎?

世界上除了乾貨技巧之外,還有更高級的知識“通識知識,可以為你生出新知識”,要不要給點時間來看看?

Q1,“乾貨”知識除了馬上有用,它還會侵蝕著你的未來

認知思維類的知識,其實是可以馬上用的。只是思維改變過程比較慢,養成一個習慣可能只要21天。要想改變思維可能要1年,但是早開始早受益。從一點點開始使用,以後就受益終生。人們喜歡馬上有結果的東西,不想等待和耐心。

我之前經常聽到的一句話,解決了這個困擾我已久的問題。對我寫的文章有了一個答案,開始的時候只想把自己,再次思考的已有的觀念表達出來。

現在我理解了,這樣的類型的知識叫“通識類知識”。通識類知識就是在哪裡都可以用的知識,可以幫我們衍生出更多的知識。乾貨技巧都是這些知識衍生出來的,如果天天學技巧。每天遇到不同的問題,每天都要學新的技能去解決問題。

這樣太累了,每天拿著1、2、3步驟去執行。沒有思考會讓你變成一個行走的機器,我希望傳達的內容就是通識類知識。幫你理解背後的思考過程,自己學會之後可以自己衍生出方法。

如果只分辨哪些知識有用沒用的時候,就會忽略更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時間。天天練習搬磚技巧每天多搬點磚,但是對你長久發展並沒有價值。天天盯著乾貨類知識,會讓自己沉溺其中變得短視。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中老年人勸年輕人多讀點書,一般沒人願意去聽。然後等我們老了之後,在去勸更年期的人多讀書。這就是隻看著短期效益,帶來的長久問題。

“乾貨知識”正在侵害你的未來,來看看高級的“通識知識”吧?

Q2,“短期知識”可以讓你脫胎換骨,“長期知識”可以讓你走的更遠

有些知識更加有時間價值,更有繁衍能力的知識。

在這個知識焦慮的時代,我們總想快速學到更多知識。馬上就可以使用改變自己,絕大多數判斷是有用沒用。就是看是不是乾貨,希望看一篇文章就能改變自己。

這樣的想法就等於,在把長期有用的知識剔除掉。到了一定的年紀我們才發現,短期的副作用給自己帶來多大的問題。一般也不會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那裡,只剩下一句以前不懂事。就是在這樣模糊的感覺中,也無法傳達給其它年輕人避免犯自己同樣的錯誤。

很多知識道理很簡單,只是自己想通並且使用很難。事情並非處於絕對的,就這個道理我差不多出來工作多年才完全使用。以前很喜歡和人爭辯,現在知道了侷限性。知識和觀點都是特殊環境產生的,本身就有它的侷限性。

想用一個理論,去理解整個世界只會讓自己更加狹隘。短期知識技巧,本身是經驗積累總結的。也就是說如果你做足夠長時間,你也可以總結出來。乾貨是讓人快速的掌握,壞處也是在快速這裡。

太急於求成,速成這個概念本身就是偽概念。 ​​​​

習慣什麼事都想拿到技巧去解決,就失去了自己思考總結的能力。這些能力短期內可能沒有很大改變,但是積累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當我們開始考慮長期作用的時候,會讓自己離開瑣事的小事。長期可以讓自己根據明確專注,關注長久價值走的更遠。

“乾貨知識”正在侵害你的未來,來看看高級的“通識知識”吧?

Q3,如何分辨“短期”和“長期”知識,有用和無用的不同角度

知識本身不存在有用無用,只是看對不同的人和不同的階段而言。短期知識是我們看完之後,自己的行為會有哪些改變。長期知識是長期來看這些知識可以給我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不知道你有沒有後悔自己以前做的事,當你語重心長把經驗教給比你年輕人時。他卻沒辦法理解你說的含義是什麼,講的當然是掏心掏肺。但是大部分人還是繼續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重複這個過程。

年輕的時候真應該多學點東西,不至於後來只能做一些不想做的事。而這個後悔的因素之一,就是當時沒有選擇學習長期有用的知識。我們學習新知識通常想的是,學了我馬上能怎麼用。很少去學以後可能有什麼用,有些長期有用的知識現在並不能馬上展示價值。

但是不代表不重要,就想邏輯能力、思考能力、理性能力,這些都是長久可以幫助我們的知識。包括我寫的文章,每一篇都重新思考一個觀念。道理、堅持、選擇、價值,這些知識可能不能馬上幫你解決問題。

但是可以長久的的幫你思考問題,學會思考方法思考過程。你就可以自己衍生出乾貨、技巧、方法,這樣的知識顯然更加有價值。

這些有價值的知識就是“通識知識”,它本身在短期內可能看不到效果。長期看肯定能幫到你,無論什麼問題可以用的上。

“乾貨知識”正在侵害你的未來,來看看高級的“通識知識”吧?

Q4“知識”到底是什麼,我們該如何去區分知識

我們聊了短期知識和長期知識,還過分析了有用和無用。最後我們在講一下什麼是知識,概念有很多。我理解的知識應該是,可以影響指導現階段自己的信息。

對的這就是知識的形態,可以指導我們行動的,給我們帶來長期來看更好結果的信息。

知識本身是信息過濾而來,信息本身沒有價值。在我們不同階段,有不同需要的信息。被我們需要,可以指導我們行為思考。這些都可以成為知識,是被提煉整理過的信息。

就好像我們知道今天天氣多少度,這個是信息,通過這個信息知道穿多少衣服,這個就是知識。能否幫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也就是對我們是否有用的信息。

同樣有用無用不能單看現在,它還要加入時間因素去看。短期有用解決現在問題,長期有用解決長久問題。是結合自己不同階段,根據不同的需要去學習。知識有它的侷限性,做一個現實的知識獲取者。

很多人因為知識改變命運,而且奮力讀書。如果不能掌握挑選不同事情需要的知識,只是悶頭衝上去“學習”,最終的結果可能沒自己想的那麼有效果。

而這個時候,他們不會反思自身的錯誤,而是反過來埋怨知識並不能改變命運,一切都是謊言。其實這和“知識”有什麼關係呢?

希望我們都做一個知識的實用主義者,長短知識兼顧。知識+思考改變命運,為我們創造更好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