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熱播劇《都挺好》一出,引發全民熱議。這部劇為什麼能大受歡迎,很大原因是:過於真實。

女主蘇明玉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家裡一共三個孩子,她是唯一的女孩,她的母親經常用語言來羞辱她。

明玉母親直接懟明玉:“我們給你吃,給你喝,養你這麼大,我們有罪了是不是?你要是有能耐,你就別用我們錢吶!

語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語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自尊心強又飽受委屈的明玉,怎麼聽得了這樣的話,一氣之下和父母一刀兩斷,真的離開了家。從那以後,在明玉心裡,這對父母與她再無關係。這也成了明玉心中永遠的痛。

蘇媽媽確實可氣,甚至可以說她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但她嘴裡說出的那些話,並不是她的專有臺詞。

很多家長在陪孩子寫作業時,都會數落孩子:“你怎麼這麼笨?”“你動動腦子行不行啊?”

在孩子磨蹭時,犯錯誤時,都恨不得說些難聽的話,以為這樣可以刺激到孩子,讓孩子改正錯誤,但其實這只是在傷害他們。

心理學家胡慎之說“語言暴力真的很恐怖,它不像暴力一樣,會立刻產生傷害,但語言暴力,就像一把刀子,在人的心口狠狠拉上一道,這個傷口,有些人一輩子都好不了。"

很多人把語言暴力冠上了個好聽的帽子:刀子嘴豆腐心。

可這張刀子嘴,可能就會把孩子的心劃開一道道傷口,再也無法癒合。

2014年,謝勇導演的戛納國際創意節銀獎作品《語言暴力》,就講述了語言暴力和暴力傷害的關係。

影片中,他採訪了瀋陽市少管所的幾位少年犯。

他們從小被父母語言暴力對待:

“豬腦子”“廢物”“丟人”“你怎麼不去死”。

謝勇把這幾個與語言暴力相關最具代表性的關鍵詞,做成了“武器”。

語言暴力就像一把刀子,冷冰冰、硬邦邦扎進你的心,把人傷得鮮血淋漓,留下的傷口,卻是一輩子也癒合不了的。

語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02

你滿目猙獰,讓孩子懦弱自卑

相信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愛孩子的,這不容置疑。

但絕大多數時候,他們滿嘴是愛,卻表現得滿目猙獰。

根據美國愛荷華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語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

每個孩子平均一天會得到超過400條的負面評論,而正面評論卻只有30多條。

“你怎麼這麼笨?”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為什麼別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

“你腦袋裡裝的是什麼?”

“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

“別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這些,都是父母責罵孩子的常規用語。

有些父母不是不知道這些話會傷到孩子,也不是控制不住情緒要發洩。

只是想當然地認為,不能對孩子說太多好話,要是說幾句就承受不住,以後出來社會還怎麼生活?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Safekids曾發佈過這樣一則海報。

語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一個失落的孩子,拿著26分的考試卷。他眼角下垂,神情緊張,看起來十分害怕的樣子。

身上刻的,是父母對他說的話:

“你腦子讓豬吃了嗎?”

“考成這樣,還有臉回家?”

語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還有一個小孩抱著足球回家,他剛剛踢了一場超有趣的足球賽。

還沒來得及跟父母分享喜悅,就開始被嫌棄:

“沒見過這麼髒的孩子。”

“你是從垃圾堆裡撿出來的?”

海報的製作人,把每一句話深深刻在了孩子身上,就像傷疤一樣。

希望警示家長,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嚴重傷害。

但仍有不少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只是譁眾取寵罷了。

語言暴力怎麼可能傷害到孩子身體呢?

但以下兩項研究,可能會讓你對語言暴力的傷害,有新的認知。

1. 情緒傷痛和身體傷痛的腦回路是相同的

根據密歇根大學的伊森·克羅斯博士的一項實驗:

當一個人受到語言暴力攻擊,他的情緒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和身體疼痛極為相似,神經系統能體驗到了幾乎相同級別的疼痛。

也就是說,當父母辱罵自己孩子的時候,孩子情緒上遭受到的創傷,和身體受到傷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2. 語言暴力能改變大腦結構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發現:

言語暴力最容易影響的大腦區域是胼胝體(主要負責兩個大腦半球間傳遞動機、感覺和認知信息的區域),海馬迴(負責管理情緒的大腦區域),和前額葉(負責思考和決策的大腦區域)。

孩子的大腦尚在發育中,若他們總生活在苛責、匱乏的環境中,他們的大腦為了適應環境會發育成“求存模式”的結構,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所以我們能看到,諸多童年貧窮、家庭不幸的人,即便成年後生活環境出現了極大的改善,也還是很難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過早承受壓力,不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還會讓孩子變得過於謹慎、膽怯等等,而且,這樣的改變,終身不可逆。

03

正確的溝通,都是非暴力的

很多時候,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遠比修復一個破損的成人容易得多。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肯定、認可,特別是來自父母的。當父母懂得考慮孩子的感受,多一些接納和愛的時候,孩子必然能夠更加積極面對生活。

語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1. 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沒有完美的孩子,當孩子犯錯誤時,我們應該給他一個解釋的機會,也許事情並不像你想象的那樣。

公益短片《語言暴力》裡面,一個男孩打碎了杯子,不由孩子解釋,媽媽立馬責備了起來,換來的是孩子哇哇大哭,媽媽更加生氣。

在短片結束時,讓時間倒流,孩子打碎了杯子,媽媽沒有責備,而是溫柔地說:“沒關係,媽媽來收拾。”

孩子告訴媽媽:“媽媽,本來是想給你喝的。”

語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改變一下態度,也許就有不一樣的結果。有時候,我們看到孩子犯錯誤,就氣不打一處來,但是孩子所做的,並不一定都是有意要惹我們生氣,給孩子一個機會,才能讓他有更多改正錯誤的空間。

2. 當傷害形成後,要積極補救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雖然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也都願意儘量剋制自己的情緒和語言,但是難免有口不擇言的時候。

如果真的是說了不該說的話,要及時補救,讓孩子不受到二次傷害。

之前一個外國爸爸開導不開心女兒的視頻,火爆網絡。視頻裡,小女孩因為爸爸的一句玩笑話而大發脾氣,情緒失控。

爸爸見女兒發脾氣,並沒有跟女兒“硬碰硬”,而是等女兒發完脾氣,蹲下來詢問原因。

女孩對他說:“我不喜歡你罵我!”原來是爸爸開的玩笑,被女兒當成了謾罵。爸爸意識到自己說話不當,就趕緊解釋:“寶貝,我只是在逗你。”

並且,這位爸爸立刻道歉,表示如果女兒不喜歡這樣,自己就不會再說這樣的話。


語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爸爸誠懇的道歉,讓女孩情緒平穩下來。

把事情說開了,孩子就會明白,有的時候我們也不是有意的,就像他們也不是故意犯錯誤一樣,只要溝通到位,互相理解,孩子的心裡就不會留下陰影。

3. 營造良好家庭氛圍

在《家問》中說到:在紛亂和醜惡的氣氛中成長的孩子,是偽劣家庭的痛苦產品。他們在家中最先看到並習慣的待人處世經驗,是破碎流離和粗暴殘酷。

語言暴力,不僅僅是針對孩子。有時候,我們對愛人更容易惡語相向。而對孩子溫柔細語,對另一半口出惡言,更容易給孩子造成傷害,只有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氛圍,才會讓孩子在無憂地成長。

小嗯哼在參加完幾期綜藝節目後,圈粉無數。這個小暖男,能如此健康陽光,也得益於他的家庭氛圍。

不僅爸爸媽媽對他特別溫柔,父母之間也從來是有話好好說,他們之間別說是難聽的話,就是生硬一點的話都聽不到,感覺整個家庭,就像蜜罐一樣,除了甜蜜,就是甜蜜。

情緒是會傳染的,好好說話,應該從身邊最親近的人開始練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