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赵爱虎


要说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那除了他的长子朱标别无二人!朱标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而且还是名副其实的嫡长子,先不说每个男人对自己的第一个儿子总会格外的宠爱看重一些,他出生的时间也很巧,那个时候朱元璋正好占领了一座城池,他觉得是自己的这个孩子给自己带来了好运,在朱元璋当上吴王的时候,立刻就把那个时候才十三岁的朱标立为了世子,而且还耗费了无数的心血培养自己的这个未来继承人。

等到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之后也立刻就把朱标立为了太子,一点犹豫都没有,当年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可以信赖的兄弟们也被朱元璋一个个塞进了太子的东宫,甚至于他还曾经下旨说如果他有事,太子就是监国,一辈子为了保住自己权利而殚心竭虑的朱元璋愿意把自己全部的权利全都给自己的这个大儿子,足以见他对朱标的宠爱与信任了。

而朱棣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虽然都是皇后所出,但是朱棣排行第四,论重视肯定没有自己的大哥受到的重视多,而且他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和陈友谅打的正酣,哪有时间管自己的这个儿子,就算朱元璋当上了皇帝,满心也都是自己的大儿子,对于这个四儿子,他并没有过度的关注。

但是朱标却并没有活到继位的那一天,他最终因为病重而去世,太子之位究竟会给谁?每一个人都在猜测,毕竟除了已故的太子之外,朱元璋的每一个儿子都有机会,让人想不到的是,朱元璋真的很是喜欢自己的这个儿子了,甚至于爱屋及乌把太子之位给了大儿子的儿子,直接隔辈传位,这个操作真的是让所有人都很吃惊,但是却又是能够被人理解的,毕竟朱元璋对朱标的宠爱是肉眼可见的。

后来的朱棣夺取自己侄子的位置其实也是有一定的条件作为基础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朱标早已经去世,在之前朱元璋早就告诉全天下人朱标就是自己的继任者,大明的未来国君,在他的不懈宣传之下,全天下人都知道了朱标就是未来的国君,并且把这当做了真理,和没有什么地位、名声的朱棣一比,百姓肯定选择朱标,朱棣要是敢这个时候发动战争的话,那么要遭受的是全天下的唾弃,而且能不能召集到兵还两说。

而且朱元璋早就已经把朱标立为了太子,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的这个儿子压力,让他早日明白自己身上所担任的职责,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为了给自己的这个儿子立威,让天下人知道未来的太子是朱标,让朝堂上的人习惯朱标的存在并且信服他,而朱棣作为朱标的弟弟,自小接受到的教育肯定就是要尊敬自己的这个哥哥,要尽心的辅佐他,朱标不死的话,他估计连篡位的这个念头都不会有!

而且朱棣很早就被朱元璋封了藩王,远远发配走了,和一直在政治中央生活的朱标又怎么能比呢?而且除了朱标自己之外,他所拥有的还是当时全中国最精英的一批人所组成的政治班底,甚至我们还可以这样的做一个推测,如果说朱标不死,朱元璋不一定会把那些跟着自己打拼天下的忠臣给杀死,有了这一群能力超强的人和朱标自己本身的号召力在,朱棣又怎么能够把他挤掉登上皇位呢?


羽评郡主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朱标画像

如果朱标不是38岁英年早逝,根本没有会不会成为对手的问题。朱棣只能老老实实在北京趴着,当个有能力的富贵王爷。

之所以有这种推测,基于以下几点:

1、朱标可是正宗的嫡长子;

2、朱标是老皇帝朱重八着力培养的接班人,拥有自己的政治班底;

3、朱标拥有足够的人望,能镇得住场子,也有足够的政治号召力。

首先作为嫡长子,朱标的继承权是没有人敢质疑的。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元璋定下的铁律,从嘉靖朝“大礼议”和万历朝的“国本之争”来看,明朝的士大夫对于朝礼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根本不会动争大位的心思。虽然,他自己也号称是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嫡子,但恐怕也就是他自己说说而已。

他必须是马皇后的儿子,可能更多源于靖难之役后,坐上了皇位倒推自己,必须为嫡子,以正其位。

目前,史学家多认为其为朝鲜女子李氏碽妃所生。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为《南京太常寺志》记:“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鲁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1]

朱棣画像

其次,作为朱元璋倾力培养的接班人,朱标十岁时便被立为世子,十三岁时,便代父回乡祭祖。这种安排足以向众人告示,朱标将会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为了培养朱标的政治能力,朱元璋给它配备了堪称豪华的教师集团。其中不但包括宋濂这样的名儒,还包含李善长(太子少师)、徐达(太子少傅)、常遇春(太子少保)等功臣元勋。除此之外,冯胜、胡美、廖永忠、李伯升、赵庸、王溥、杨宪、傅瓛、康茂才、张兴祖、孙兴祖、吴桢、耿炳文、邓愈、汤和、刘基、章溢、文原吉、范显祖,都是太子府的执政班底。

这个堪称豪华的太子班底,足以说明朱元璋对自己这个儿子无比信任,从未动过易储的念头。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强大的太子班底,才会有朱元璋谕之曰:“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2]

如果朱标不是英年早逝,而是一直活到继位,时年44岁的朱标,具备完整的政治控制力,根本不会出现朱允炆主少国疑的局面。就算朱棣有志于天下,也没机会。

要知道,起兵造反可是一件成本极高的工作,一般只有三种情况下才会出现:

要么觉得自己拥有绝对的把握,一定成事;

要么就是被逼的没办法了,反不反都是死,干脆拼了;

第三种是造反的人缺心眼。

朱允炆画像

最后,朱标在朝中拥有足够人望,足以镇得住场子。

《明史》曾经这么评价朱标:“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3]

从以上记载可见,弟弟们有过多是这位兄长在皇帝面前为其求情,如果朱标顺利接任皇帝位,以他仁厚的性格自然不会有“削藩”之事。所以,朱棣也就不会有被逼无奈的借口。

另外,如果不是朱标英年早逝,朱允炆“主少国疑”之势已成(朱允炆年纪倒是不小了,不过没有政治经验,已经是验证过的),蓝玉案是不是会爆发还真不一定,如果要是蓝玉尚在,朱棣估计就更没动手的心思了。

综上所述,朱标活着,明朝根本不会有“靖难之役”,也不会有迁都北京之事,也不会有《永乐大典》,就是有也不会叫永乐大典,没准叫个什么大典。当然了,历史是没有如果这种东西的。

[1]、《南京太常寺志》 汪宗元[2]、《明史·卷115》;[3]、《明史 列传三》

独立思维、个人视角,我是头条号“藏地读行”,期待您关注。

各位爷,您要是看着觉得还中,要不尝试点个“赞”?

我用人格担保,点了绝对不会怀孕!哈哈哈!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朱标比朱棣年长五岁,是朱元璋花费大半生心血培养出来的接班人,在识人用人治国安邦上,是朱棣远远比不了的。

虽然朱棣能征善战,骁勇多谋,与朱元璋性格相似,但他毕竟只有燕北弹丸之地,从天时、地利、人义、实力上,都不比朱标。

接下来,我们来算算朱棣到底有多少筹码可以与准皇帝朱标抗衡。

朱元璋是一个穷怕了的人,得到天下后,为了让子孙们世世代代享有富贵荣华,先后将24个儿子封为藩王。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相当于月薪百万,王府设有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近两万人,也就一个师到一个军的兵力。

边塞诸王因有防御蒙古残余势力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因为他们镇守着边塞,故又称为塞王。

朱棣就是塞王,他的燕王府配备三个护卫指挥使司、二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约有三万余人。

朱棣在燕北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曾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朝残残部。由于朱棣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当然,朱棣在长期的军事活动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军事指挥才能日益提高,相应的政治野心也随之萌发。

但就凭朱棣这几万员工、千万利润的民营企业,想跟垄断天下,坐拥百万员工的朱标斗,那简直是咸鸭蛋碰鹅卵石。朱标从二十几岁就开始参与治理国事,朝中大小文臣武将都敬服于他。为了给他树立威信和恩惠,朱元璋常唱黑脸,朱标就唱白脸,挽救了许多朝臣的命,当然这些人是会誓死效命于朱标的。

同样,朱标以仁爱刚直的形象成了弟弟们的楷模,二十几个弟弟都对他恭敬有加。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还为朱标创建了一个“武人团”,战神蓝玉是团长,特为朱标留着收复北元用的。

蓝玉的战斗实力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朱棣要是跟他打一仗,十有八九会输得连裤衩都没有。

蓝玉是朱标的舅舅,也是朱标的忠实拥护者,有他在,朱棣哪有胆量造反。

正是由于蓝玉太厉害了,朱标死后,朱元璋想到,皇太孙朱允炆震不住蓝玉,所以才想方设法整了个“蓝玉案”,牵扯一两万人,将整个“武人团”灭了,将绝大部分能征善战的老将也灭了。

要不然,也不至于当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时,建文帝朱允炆无将可用,最终让纨绔子李景隆挂帅出马,导致节节败退。朱元璋用尽心机,为子孙们铺好了所有的路,千算万算,最终没算到自己的子孙也会斗得死去活来。

管他怎么斗呢,反正都是他朱家的天下。


南宫寻欢


朱元璋的所有儿子中,没有任何一个是老四朱棣的对手,包括皇长子朱标。

那么,如果朱标不死,顺利继承了朱元璋的皇位,朱棣会不会仍然造反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一看朱棣造反的原因是什么。

朱棣造反,是对朱元璋隔代传位的不满吗?可能有一点,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他造反,实际上是被自己的侄子建文帝逼的。

建文帝上位伊始,便听了腐儒的建议,着急忙慌地削藩。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实力最雄厚的燕王朱棣。

朱棣知道,削藩之后,自己就完全变成一个混吃等死的废物了。这种生活,久经沙场的朱棣当然难以忍受。怎么办呢?

朱棣性格强悍,是朱元璋的所有儿子里最像朱元璋的。这种性格的人,不可能坐以待毙。为了对抗建文帝的削藩,他干脆扯起了造反的大旗。可见,朱棣造反是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如果朱标不削藩,朱棣几乎不可能造反;如果朱标像建文帝一样削藩,朱棣照样会造反。

如果朱棣造反,朱标能够摆平他吗?

不会。

通过史书记载可以发现,朱标其实就是大一号的建文帝朱允炆。不管是性格还是能力,父子俩都很像——这恰恰也是朱元璋喜欢朱允炆的原因。

所以,建文帝搞不定的事情,朱标也够呛。


趣谈秘史


要论起骑马打仗,哥俩单挑,朱标肯定不是朱棣的对手。但刘邦面对项羽单挑的建议,答应了没有?最后又是谁赢了?

假设1398年,朱元璋死了,朱标还活着,即位做了二代皇帝。

朱棣要造反,再也祭不出“靖难”的大旗,因为无难可靖,四海一片升平,朱棣在所有人心目中,只是个跳梁小丑、破坏国家团结的罪人兼野心家。

把靖难之役一帧一帧的倒放。

“毋使朕负杀叔父之名”,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一大败笔,朱棣也由此成为开挂的侦察兵,每每遇到两军交战,朱老四先冲上山头独自执行侦察任务,反正南军不敢杀我!

对不起,朱标不会这么善待朱老四。

“杀朱老四者,重重有赏!”在此前提下,朱棣的最后造型应该是一只浑身中箭的刺猬。薨。

根本走不了这么远!继续倒放。

什么耿炳文、李景隆,有他们什么事儿!南军派出的是大将军蓝玉,朱标不死,蓝玉就是他铁杆保皇派,朱元璋不会动他。

蓝玉一出马,大军没走到真定,北军先尿了,蓟州等重镇的兵马纷纷宣布归正,跟这位杀神,我们玩不起!

朱棣四面楚歌,羞愤之下,急火攻心,薨。

根本走不到这个程度?好,那就继续倒放。

朱棣一宣布起义,五天后,宁王的八万带甲、六千革车和朵颜三卫就开到了北平城下,宁王朱权在城下大喊:“四哥,大哥让我来收你,麻利儿的,投降吧!”

朱棣在城头带着哭腔:“老十七,都是自家兄弟,快些收了神通吧。”

宁王攻进城来,朱棣不甘受辱,薨。

也许还不需要宁王出马,那我们就再倒倒看。

就在朱棣和姚广孝商量要起兵之前,中央政府任命的北平都指挥使张信把要对燕王动手的消息跟老娘汇报了一下,老娘点点头,嗯,如此甚好,皇帝陛下仁德远播,大明的江山又岂是朱老四这种宵小之辈能撼动的,不要走漏风声,摁倒再说!

张信会同张昺、谢贵,集合重兵,把燕王府围了个水泄不通,朱棣亲自带家兵抵抗,混乱中王府起火,薨。

但我们低估了朱棣的徐皇后的影响力,不妨再倒放一下。

朱棣的大舅哥徐辉祖听说朱棣有想法,写信给妹妹燕王妃小徐,叱责妹妹没起到好作用,“螳臂当车,还想要命吗?”

燕王妃小徐越想越觉得有理,带着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哥儿仨跪了一地,恳请朱棣不要猪油蒙心,“你不要命,总得想想着三个孩子吧!”“要死你去死,我要带着他们去跟皇上认个错去,保住你的骨血。”

朱棣郁郁而薨。

难道还需要燕王妃小徐出马?我觉得还可以直接倒放到头。

朱标即位,把朱棣、朱权他们几个有兵马的外地弟弟们找来挨个谈心。

朱棣跪在地上。

朱标慢条斯理:“那年老爸拿着大棒槌追着抡你,你还记得是谁给你求情的吧?”

朱棣泪如雨下。

朱标继续慢条斯理:“那年蓝玉告诉我说你在燕王府有不臣之心......听说后来你还记恨上了他,还去老爷子那里打他的小报告?”

朱棣汗如雨下。

朱标仍然慢条斯理:“老四啊,我就问你一句话,你要是坐在我的位置上,你会怎么做?”

朱棣立马起身,“啥也不说了,哥,我主动削藩,能给我条活路不?”


历来现实


朱元璋与马皇后共有五子二女,分别是长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四子明成祖朱棣,长女宁国公主,次女安庆公主。其中朱标生于公元1355年,朱棣生于公元1360年,也就是说朱标比朱棣大五岁。我们先来看看朱标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攻打集庆(南京),朱元璋得知朱标出生后,十分高兴,就在一座山上刻了八个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朱标做为朱元璋的长子,而且还是马皇后所生,朱元璋自然对朱标的期望值很高。

公元1360年,朱元璋就让大名士宋濂等人成为朱标的老师。公元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吴王,朱标成为世子。公元1367年,朱元璋让十三岁的朱标到濠州去祭拜先祖。

临行之前,朱元璋对朱标说:古代的名君,都知道百姓的疾苦,此行,我希望你能好好的了解民间的疾苦,熟悉民间的风俗,就知道我创业的不易了。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朱标被立为太子,朱元璋让左丞相李善长、右丞相徐达、常遇春、左都督冯胜、刘伯基、耿炳文、汤和等人担任朱标的老师,可见朱标老师阵容的强大,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朱标的厚望。

朱元璋每次出征的时候,都由太子监国,并请了很多名儒为太子和诸王讲学,并从国子监挑了十多个青年才俊为其伴读。朱标身上没有半点纨绔之气,十分的仁厚,聪颖,温文尔雅,对宋濂等名儒十分尊重。

后来宋濂被牵扯到了胡惟庸的案件中,朱元璋想处死宋濂,朱标和马皇后力保,才免一死。洪武四年,朱标娶了常遇春之女,洪武七年,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出生,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出生。

朱标二十二岁之后,朱元璋命令一切的政事都先交给太子处置,然后再奏请朱元璋,这个显然是想让太子直接参与国政,朱标就开始协理朱元璋处理日常的政务,不过朱标的治国理念是“宽通平易”,和朱元璋有所不同。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命朱标巡抚陕西,朱标回到之后患病。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谥为懿文太子。朱允炆之所以能继位,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朱元璋对朱标的疼爱。

而如果是朱标继位,朱标也不会那么着急的削藩,朱棣面对自己的大哥,也根本就不可能造反,即使朱棣真的造反了,也完全不是朱标的对手,毕竟朱标不是朱允炆,不会任用李景隆为大将军的。


历史简单说


朱标如果不死,朱棣连起兵的心思都不敢动。就算朱棣头脑发热,敢于挑战作为嫡长身份的朱标,那成功率肯定为零。朱棣起兵,历经九死一生,属于刀尖上舔血的行为,最后虽然成功,但实为运气加偶然的结果。

(朱标)

朱元璋在自立为吴王时,朱标就被立为世子。朱元璋不仅自己悉心教导,还给朱标配备了豪华的师资力量,有名儒宋濂、智囊李善长,名将徐达、常遇春等。朱标被立为太子后,朱元璋令其参与国事,协助他处理日常政务。

1392年,朱元璋悉心培养了27年的接班人朱标病逝,朱元璋在悲伤之余,将一身厚爱转移到皇孙朱允炆身上,将其立为皇太孙。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即位,4年后被皇叔朱棣靖难成功。如果朱标不死,朱棣会反抗吗?我认为不会,原因如下:

朱棣在身份和名份上与朱标不可同日而语

朱标为朱元璋嫡子兼长子,是朱棣之长兄。嫡长子是什么概念?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嫡长子就是家族乃至皇族的未来继承人,朱棣是没有胆量和理由敢来挑战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封建秩序。别说挑战,就算朱标教诲朱棣,那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朱标是二十多年的根正苗红的太子加嫡长子,自古以来,长兄如父,这是整个封建社会体系的道德标准。如果朱棣反对嫡长子,其实是对全天下的嫡长子地位的挑战,这是要与天下为敌的。毕竟朱棣很清楚这一点的。

朱棣在威望和能力上与朱标不在同一档次

朱标从小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经历刀山火海,加上朱标为人仁慈,不管是开国将领还是智囊谋士,都对他心悦诚服。而朱标作为长兄,处处维护弟弟们的权益,在朱元璋跟前屡次替兄弟说话,弟弟们都很敬重他。朱棣要是想反抗,估计还没等朱标出手,北边的几个藩王先把他解决了。

有人认为,朱标太仁厚,从小养尊处优。其实这种认识很狭隘,朱标生于战乱,跟随父亲南征北战,一直是在刀尖上舔血。朱标的仁厚与朱允炆的仁慈是有天壤之别的,朱标的意志是经过战火洗礼的,仁厚只不过是相对朱元璋而言。朱棣虽然能征善战,但他在威望和治国能力上比朱标要逊色不少。

朱棣在班底和军事实力上与朱标相差甚远

如果朱标没有死,则朱元璋绝不会杀那么多的开国元勋。在朱标去世之前,开国元勋傅有德、冯胜、汤和、蓝玉等都还在世,朱元璋并没有打算处置他们。朱元璋认为以朱标二十多年的参政经验与威望,是能驾驭的了他们的。但对朱允炆来说,这些人的存在就是巨大的隐患,朱元璋深知这一点。

朱标若是继承皇位,除去他本身的强悍实力外,还有一众名将与谋士的存在,这对朱棣来说简直就是稳如磐石。大家都知道,蓝玉和朱标的关系,那是亲上加亲的哥们关系。蓝玉不但是一个猛将,而且智谋了得,可以说是文武双全。要论军事指挥才能,朱棣与蓝玉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如果朱标不死,而且朱棣也起兵了,有胜算吗?

这个答案也是很确定,就是胜算为零。朱标在南京的根基非常牢固,他不论是在京城还是在明朝在外驻军的将领中,都有巨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他儿子朱允炆所不能望其项背的,更不是朱棣所能拥有的。朱标若在,用得着几近花甲的耿炳文出山吗?李景隆能掌军吗?

朱标若在,都不用元勋级的出手,光启用徐辉祖、平安这些人,朱棣就会瞬间迷茫。朱棣曾经率领800亲兵挑战整个大明,最后还成功了,这本身就是奇迹中的奇迹,这只能归功于朱允炆神一般的操作。而朱标跟随朱元璋二十多年,各地的将帅能不拥护吗?朱棣能成功,就是各地将帅没有真心拥护朱允炆的结果。

朱棣起兵的原因是朱允炆不恰当的削蕃政策,属于被逼无奈。但朱标若在,我认为也是会削蕃的,以朱标的号召力和手段,朱棣不但不敢起兵,而且还会真心拥护。朱棣反抗嫡出的皇长子,属于天理不容,没有任何道义。但反抗隔辈的皇太孙,那就不一样,不但是被逼无奈,而且心中充满了愤恨与不服。


总而言之,朱标若不死,朱棣只能在北方老老实实的待着,而且只能做一个被削蕃了的王爷。至于是否起兵起兵,那得看朱棣是否清楚实力。因此,朱标如果不死,朱棣根本不是朱标的对手。


野史也是史


朱标活着也不是朱棣对手!

朱棣早晚还是会反!

朱标如果要削藩,朱棣就一定会反,而他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朱允炆是一样的。

朱允炆的军队和大将,依然是朱标的军队和大将。

这样,朱允炆都打不赢朱棣,性格更仁慈的朱标,也不可能打败朱棣。


因为当时明朝的藩王势力太过强大了,而朱棣镇守北边,多年战斗磨炼,看下他亲自三征蒙古就可看出,朱棣很彪悍。

再加他还可以借蒙古的势力,他后来和朱标打,就是借了,蒙古朵颜三卫的势力。

再加削藩引起各个藩王不满,别的藩王只会做壁上观,更甚,一起反,中央不管是谁在当尊,也压不住的。

只有朱标不削藩,也就不会给朱棣一个清君侧的名头。

但事实上朱标不可能不削藩!


这要说下明朝的藩王制度。

明朝的灭亡也是藩王越滚越大造成,最终祸根是朱元璋埋下的。

因为在于作为草莽出生的他,对大臣大将们的极不信任。他希望由他的儿子们来镇守边关,拱卫京师。因此,他在分封藩王的时候,不但把军队交给他们,而且把收税的权力也交了一部分给他们,甚至把分封藩地官员的人事权也交给他们。

这样一来,藩王的权力变得非常大 后来连朱元璋自己也已经意识到藩王权力过大的问题,因此他在世的时候,已经做过一些限制藩王的工作。

比如: 规定不许藩王同时来京城朝见,只能一个一个地来,藩王之间也不能互相见面,防止互相串联沟通。

规定藩王不能自行委派官员,取消藩国的相国制度,改为长史管理。长史由中央委派,藩王有错,长史受连带责任。

减少藩王的俸禄(以前藩王的俸禄是一品大臣的50倍,减少后只有10倍)。 限制藩王大兴土木修建王府,等等。

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尤其是军权还在藩王的手里。军权在藩王手里,其实其他那些权力也在藩王手里。

大臣叶伯巨曾上奏朱元璋这个问题,但朱元璋却把他下狱处死。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利用个人的威望,他的儿子们倒还比较听他的话。

他说东,儿子们不敢往西。 但朱元璋死后,谁还压的住,何况是性性温和的朱标!

史料记载,朱标这个人,非常的仁慈。当年朱元璋要惩罚那些胡作非为的儿子们的时候,朱标还从中调解,为他的兄弟们说好话。

因此,他可能不会像朱允炆那样,非常激进地削藩。

但是,朱标仁慈,朱标不激进削藩的结果,可能藩王更加胡作非为,尾大不掉,迟早也会引起大祸。

这点做为多年政治上打滚的朱标,不会不清楚。

朱标就算自己不削藩,朝臣们也一定会反复劝说他削藩。

朱标就算自己不削藩,朱允炆也说动他削藩。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朱允炆就曾对朱元璋说:“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朱标当皇帝后,朱允炆肯定会劝。

为将来朱允炆的江山考虑,为子孙后代考虑,朱标肯定会削藩。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朱标削藩,都是必然的。

不要因为朱标是嫡长子,而且有威信,朱棣就不会起兵么!

不可能,谁喜欢被人抢走蛋糕,何况是强悍的朱棣。

朱标让朱棣放弃兵权的时候,彪悍的他肯定不会同意。

再加上朱标要对他移镇。朱棣肯定更加恼怒,看后来朱棣就是后来当了皇帝,也要把都城迁到北方去,何况是移镇。

而且朱棣的性格非常像朱元璋,他杀伐果敢,要举兵造反,那是一定的。

再加上,朱元璋搞《皇明祖训》的时候,还有“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这样的规矩。

朱棣一定要说朱标不对,一定说朱标身边有奸臣,那样他顺理成章就举兵造反。


可能有的变数有两个:

一是朱标削藩,可能没有朱允炆那么着急。

二是朱标在平乱的时候,朱棣的军队可能倒戈。

而当时朱棣已经掌控了北方,北方的军队,是不大可能倒戈支持朱标。

所以,不管是削藩急还是缓,结果应该都是一样的。

朱棣早晚会反!

朱标在位时不削藩。 那样会给他的后代产生更大的麻烦,那时候如果朱允炆再削,可能死得更惨。

还是那句,朱棣早晚会起兵造反!

而性性温和的朱标与朱允炆,都不是身经百战,野心勃勃,彪悍的朱棣的对手!


蓉儿是妹纸


虽然说,历史不容假设,但是历史的脉弱是基本可以预测的。我们就事论事,如果朱标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两件事搞清楚,就能明白这个问题:

1.朱标是什么人?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这个身份继承皇位天经地义、万民信服、天下归心。我们知道清朝有康熙九王夺嫡,朱元璋一登基就立朱标为太子,朱元璋为吴王时期,朱标已是世子,朱元璋那么多儿子,为什么没有九王夺嫡、十王夺嫡?就是因为朱标是嫡长子,合法性第一。而且朱标这个人经验丰富,洪武晚年,朱元璋已经将许多事情委托太子朱标处理。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不说,关键是此人还非常仁厚,对待弟弟们一向很好。此人若是不死,明朝的政局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经验丰富的朱标不可能会急着对弟弟们下手,但削藩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关键是怎么削?肯定还是逐步削减藩王们的军事实力,在待遇上不减。就算朱标像朱允炆那样急着削藩,弟弟们也打不过朱标。因为,正向黄子澄所说,朝廷有几十万大军,兵多粮足,对付藩王没有问题。

2.朱棣有多少资源?明代的藩王和汉代不一样,明代藩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权力要比汉代的藩王小得多,明朝的藩王要造反,难度相当大,后来的汉王、宁王、安化王造反,都没有对朝廷形成大威胁。这是朱元璋苦心设计的,如果藩王的实力大到可以对抗中央,那还要藩王做什么?朱棣名义上有3个护卫的军事力量,不到2万兵马,但这些护卫还是要服从朝廷调动的。朱棣对抗朝廷、发动靖难之役的本钱就是800名亲兵,把北平布政使张芮等骗进王府杀掉后,控制了北京城,不少朝廷的人向朱棣投降。靖难之役打了3年多,这些年,朝廷不断有人投降朱棣,甚至连宁王也投降朱棣,如果皇帝不是朱允炆而是朱标,这些人大部分不会投降朱棣。再说了,即便是朱允炆当皇帝,也还有一大批忠臣不愿意投降,比如铁璇等。朱允炆继承皇位虽然是朱元璋定下来的,但是从现代民法的角度分析,这属于代继承,效力低于直接继承。朱元璋在有那么多儿子的情况下,不选择儿子继承皇位,而选择孙子继承皇位,犯了大错误。皇位向来是父死子继,这下成了父死孙继,为此后的藩王造反埋下祸根。

叔叔反对侄子,相对容易一点。弟弟反对哥哥,那就难多了。


坐看东南了


朱标不死,朱棣再借给他十副胆子,也不敢靖难!朱标文治武功,均超过朱棣,而且,更重要的是,朱标有军方的支持,朱元璋很早就开始培养朱标的治国能力,包括对军队的军权控制,可以说做到了不像是一个皇帝应有的放心,完全是父亲对儿子的那种无私的爱!!

朱标不死,朱元璋就不会在洪武后期对军方展开大清洗,因为他知道,朱标以后可以很好的控制住军队那些骄兵悍将,胡蓝案对于军队的损失,更多的是清洗了大批中级将领,如果胡蓝案只除首恶(胡惟庸、蓝玉),这些中级将领没有被冤杀,而是正常培养成高级将领,那么就不会出现朱允炆时期,无良将可用的局面,只好用了个半瓶醋的李景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