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兵败夷陵后为何不敢回成都,只待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小小嬴政


刘备在夷陵大战中失败后,一路奔逃,退到白帝城后,就不走了。最终,刘备死在异国他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刘备不回成都呢?

(刘备剧照)

一、刘备害怕东吴乘胜追击吗?

如果刘备往成都去,陆逊跟着他一路追到成都,那样的话,不仅仅是夷陵大战失败,整个蜀国都可能要亡了。

但实际上,当刘备逃到白帝城,把逃散的两万士兵聚拢起来,并且赵云率军前来救援的时候,陆逊知道已经没有攻陷白帝城的可能,立马就撤军了。而且,陆逊害怕曹魏在后面釜底抽薪,也不敢擅自进攻。当时,孙权还在打胜的情况下,派使者向刘备求和。可见,东吴肯定是不会往川内打的了。

再说了,就算想守住白帝城,刘备也用不着亲自在那里。蜀道艰难,派一员大将就可以解决问题。他留在那里,是没什么作用的。

二、刘备身体出了毛病走不动了吗?

这个说法也是有问题的。刘备当时走到白帝城的时候,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颠簸,身体受到影响。但是要回成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刘备去世,也是过了一年多才去世。而且他最重要的是心里郁闷,气的。也就是说,当时他其实没有什么大碍。在这段时间里,安然回到成都,本来是很容易的。

再说了,古代人讲究“寿终正寝”“落叶归根”。刘备作为皇帝,难道不想回到他的皇宫?不想将来安葬的时候有个体面的葬礼吗?

何况,刘备要是死在外地,很可能引起国内的动乱,他难道不考虑这些因素吗?

(陆逊剧照)

三、刘备不好意思回成都吗?

诚然,刘备在发动夷陵大战前,确实有人反对。但是,反对的人,其实只有诸葛亮等少数几个人,大部分人,是不理智,是坚持要求报仇雪恨的。也就是说,刘备打败了,不会有人抱怨他,他只会在诸葛亮面前才会觉得不好意思。在其他人面前,他并没有这种不好意思的感觉。

不过,就算刘备不好意思面对诸葛亮,但最终,他还是把诸葛亮叫来了,还是要和他见面。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

再说了,刘备是皇帝。古代皇帝犯错误,根本就不叫错误。错误全在于大臣,是大臣没有及时进忠言。所以,这不会成为刘备不回成都的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刘备最终没有回成都呢?

(诸葛亮剧照)

我觉得,最关键的原因,是刘备虽然败退回白帝城,但是他并没有放弃继续进攻。也就是说,他认为输掉夷陵大战,只是自己战略上的一个小失误。凑巧被陆逊用火攻打败了。再说了,他带出去7万人马,最后收拢2万多人马,实际上只是损失了不到5万人马。这在整个三国大战中,损失的人数其实并不多。而整个蜀军的主力大军,都是还在的。

而且,就算蜀国丢了荆州,丢了从夷陵到白帝城的一大片土地。但是以白帝城为根据地,把军队、粮草准备充足,再和吴国打一仗,报仇雪恨,也不是不可能。

从刘备把李严调到白帝城,让他掌管军事,就可以看出,刘备确实是有这个想法的。

只不过,刘备的身体很快恶化。当他身体很快恶化的时候,他就只能考虑托孤和蜀国政治稳定的问题。再和吴国打一仗的雄心壮志,显然就不可使实现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不是不敢回去,是没脸回去。

刘备不顾众人反对,执意要讨伐东吴,一方面确实是恨透了东吴,东吴三番两次偷袭荆州,临了还把关羽给杀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另一方面,他也是觉得自己经验丰富,有必胜的把握。特别是汉中之战,打败了曹操,刘备更加自信了。

没想到乘兴而去,败兴而回。数万大军竟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若是被闻名天下的宿将打败,也没什么好说的。偏偏打败他的还是个年轻的小娃娃陆逊。刘备羞愤难当,一张老脸真不知该往哪搁。真咽不下这口气啊。

回成都怎么办?怎么向大家伙交代?

而且蜀军新败,难保东吴不会趁机进攻四川,自己一回成都,蜀国东大门门户洞开,东吴长驱直入,蜀国就要亡国了。

刘备镇守白帝城,也算是天子守国门了吧。


上将嗳福斯


并非不敢回成都,刘备有自已深切的用意。按照正常情况来说,刘备兵败退到蜀汉境内,应该就要回成都,但刘备没有回。

刘备戎马一生,百折不饶,虽然历经挫折,但从来未曾言败,前半生刘备的失败自已也数不清有多少次,多次丢失城池,多次寄人篱下,多次被曹操追得满世界跑,从来也不曾放弃,夷陵一败,刘备遭受有史以来最大的挫折,以刘备的坚韧不拔,并未完全放弃自已的理想。



至于脸面,刘备从来也不是个好面子的人,如果要讲脸面,刘备前半生的屈辱已经足够羞愧得自杀了,但刘备是个英雄,而且继承了刘邦的厚黑,不可能因为遭受一次失败,没有脸面不回成都,之所以不回成都,刘备有自已的用意。

222年夷陵之战兵败后,刘备逃到永安白帝城,收拢散兵再加上赵云率军前来增援,白帝城蜀汉驻军达到2万多人。白帝城是靠近吴国的边境城池,离吴国边境很近,只有二三十里,从白帝城出巫山就到了吴国境内。

同年十月,曹丕伐吴,孙权得知刘备仍然停留在靠近边境如此近的地方,孙权非常恐惧,孙权为什么恐惧呢?因为一是曹丕伐吴,二是刘备仍在吴蜀边境虎视眈眈。



刘备为什么不回成都而待在如此靠近边境的白帝城呢?

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整理如下:

一、威慑东吴。

刘备是蜀汉的皇帝,又在夷陵之战中大败。现在刘备驻守在边境,而同一时间,曹丕因为孙权的反复而讨伐孙权,孙权与曹丕开战,却不能两线作战,而刘备仍在边境摆出一幅虎视眈眈的状态,有利于威慑东吴,刘备虽败,但从不言败,进可继续攻打东吴,哪怕不能打,也能震慑东吴,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如果刘备回到成都了,说明蜀汉真的是放弃了,被打怕了,但刘备没回,世人皆知刘备百折不饶,刘备的姿态给了孙权一个担忧。

果然,孙权马上就派出使者来和刘备议和,刘备同意了。蜀汉虽弱,但议和却是孙权提议的,是夷陵之战胜利的一方提出议和的,这在政治上对刘备有利。



二、为托孤创造条件。

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回到永安白帝城,感觉时日无多,开始准备为政权交接做下一步的安排,不久刘备就召李严到永安,任命他为尚书令,为什么刘备这么做?

当时诸葛亮已经是丞相了,主管政务,刘备再任命李严为尚书令,尚书令是干什么的?尚书令是内朝官,可处理天下奏章,处于国家政治中枢,是实权官职,是削弱相权、巩固皇权的,刘备此举意图很明显,让李严分割诸葛亮的相权,互相制衡,以便在自已去世后,两人既能互相制衡,又能够相互辅政,达到权力平衡,以便政权合理交接。



如果刘备到成都处理这事,就不方便操作,因为诸葛亮在成都处理政事,刘备又招李严到成都的话,怕引起各方的猜忌,让诸葛亮在成都处理政事,然后自已带着李严在永安处理政事,方便培养李严,又减少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

三、刘备病了,不方便再回成都。

刘备在白帝城是真的生病了,既然生病了,就不方便辗转再回到成都,只能在永安养病,结果一病不起,在223年的四月于永安去世。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彰武元年,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以“为弟报仇”的名义,率大军向东吴发起了夷陵之战。由于蜀国精兵将多,而东吴名将中就剩一个陆逊,蜀对吴明显成压倒性优势。孙权遣使者向刘备求和,遭到刘备痛骂,可以说是硬逼着决一死战。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并非三国演义中那般,东吴大将甘宁被射死,这是一段是虚假的。历史上的甘宁早于夷陵之战前就病逝了,所以东吴此时此刻面临严重缺乏大将的地步。双方兵力也并没有演义中描绘得那般差了50万那般悬殊,实际参与作战的数量是蜀国八万精兵对打东吴五万精兵,但因刘备怒火中烧,仗着兵多将广,藐视东吴,可谓犯了兵家大忌;而后又不观察地形,将兵马带至崎岖的山道上扎营,营帐绵延200里,严重疏散了兵力,使得陆逊才有机可乘,让本该被动防御的吴国彻底变成了反攻。刘备于彰武二年四月,全军覆没,损兵折将,退守白帝城。

三国演义的描述是夸张地描述刘备损失75万大军,因此他无颜面对成都父老,不敢回去。很显然这是错误的,一来刘备损失的兵马实数值是8万,这对刘备而言算不得什么;二来刘备脸皮厚号称天下第一,他借荆州不还已经把脸霍出去了,他又不在乎别人说什么。那么,刘备退守白帝城的真正用意又何在呢?

蜀国地势险峻,在三国时期进入蜀地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长江。而白帝城正位于长江岸边,又是蜀国的大门,在三国时期还是一个军事重镇。蜀国损失八万精兵,也可以说是元气大伤,而刘备退守白帝城守住蜀国的大门,一来是为了阻击东吴的追兵,二来是要镇住蜀国,防止发生叛乱。若是刘备仓皇逃往成都,蜀国人必将以为刘备大势已去,只能靠成都最后这块险隘苟延残喘,而刘备立守白帝城恰恰给人营造出这样一个信号:我还有能力抗击东吴。那么内部那些离心离得的人也就不敢作乱。

这就是刘备退守白帝城的真正原因。夷陵之战兵败的第二年,刘备撒手人寰,蜀国内部迅速发生多起叛乱,诸葛亮不得不再次与东吴修好,花了近5年的时间才平息了蜀国动乱。所以,刘备守在白帝城,防东吴是次要的,防内乱才是主要的。


读文学史诗


刘备执意发兵东吴,声称是为关羽报仇,不接受东吴和议,一开始蜀军气势如虹,东吴陆逊反倒以逸待劳,公元222年,刘备兵败夷陵,之后退到鱼腹县,将此地改为永安,而后转往白帝城,公元223年,诸葛亮由成都赶往永安,之后刘备于永安宫驾崩,享年63岁。

从上面可以看出,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之后并没有回成都,而是留守白帝城,也不是说没有时间返回成都,而是刘备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回去,这又是为何?

有人说刘备被陆逊击败,70万蜀军所剩无几,当初信誓旦旦说要为二弟报仇,如今却如此狼狈,哪里还有脸面回去?

也有人说是因为汉嘉太守黄元反叛,蜀国动荡,刘备不敢回去,事实上这两个原因都比较肤浅,一是刘备根本不在乎颜面;二是刘备也不是贪生怕死之人。

我们不妨先看看四川的地形,四川盆地北靠秦岭、东倚武陵山脉,蜀汉就是这样被包围住,这样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想要进攻川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不是不行,有一条路就可以直达,这就是长江水路,所以说控制住这条水路是非常重要的,控制水路无非就是要控制长江三峡。

三国时期,如果要进川蜀地区,就会由陆路再经过江汉平原,溯长江而上,途中会经过西陵峡,然后到达白帝城控制的瞿塘峡,当时的夷陵(也就是宜昌)是长江的东大门,白帝城是西大门,白帝城一面榜山、其他周围全是河流,扼守三峡的绝佳地段。

当时的东吴陆逊打败刘备之后,一路上率领吴军追随,刘备则是一路仓皇逃窜,但是一边跑一边想,自己肯定是不能直奔成都,必须要守住长江三峡,这样才可以守住川蜀大门,于是选择驻守白帝城,上面也说了白帝城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在这里抵挡东吴的进攻,毫无疑问是用最少的兵力做最大的事,换句话说,如果白帝城失守,川蜀就会像是打开了一道大门,让敌人快速攻破江州,之后顺势而下,经过岷江、涪江、嘉陵江,最后直接抵达汉中,到了汉中,怕是灾难抵挡东吴大军了。

另外刘备驻守白帝城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可以随时调整,一有机会还可以帮二弟复仇,事实上刘备这样做是非常高明的,因为当时的东吴一时间又攻破不了刘备,在长江北岸又有曹操的攻击,很快就派使者和刘备议和,刘备当然只能答应,毕竟此时的蜀国兵力大损,只有和东吴再次合作共同抵抗曹魏。


羽评郡主


刘备兵败夷陵道后,狼狈不堪的逃到白帝城,本想暂时驻守白帝城以备东吴乘胜追击,然后再整军出击陆逊,一雪前耻;不想疾病突发,没有熬多久就驾崩了。不是刘备不敢回成都,而是他疾病突发,生命危在旦夕,回不了成都;他在白帝城驻守了九个月之久,前期处在守势,中期在整军备战,后期躺在床上养病。三国演义中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损失七十万大军;历史资料表明,刘备率七万大军出征,领两万残兵驻守白帝城。



岁月不等人,刘备当皇帝时都是六十岁的老人了,而统一汉家天下的事业遥遥无期,他的人才储备都快枯竭了。曹操亲率大军来夺汉中,刘备树起“汉賊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大旗,亲自领兵击溃曹操,收复汉中之地。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后,刘备骄傲轻敌之心顿起,他曾公开在多个场合向全军大小将士表明他用兵老道,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关羽被东吴军击杀后,刘备不顾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打着为兄弟报仇的旗号亲征东吴,在刘备看来击灭东吴,整合蜀汉东吴之力必然可以击灭曹魏,进而在他有生之年实现他中兴大汉的宏图霸业!


刘备率大军七万猛击东吴军,东吴军一溃千里。此时陆逊接任都督之职,以示弱骄兵之计诱敌深入,再择机合围刘备大军,以火烧连营之计击溃刘备大军。刘备兵败后狼狈逃回白帝城,然后据城坚守,以备东吴趁胜追击,攻取西川。孙权听闻刘备引兵镇守白帝城后,十分恐惧,他恐惧的是刘备会引兵再战,于是孙权向刘备求和,刘备顺势同意了东吴的请和要求。夷陵之战的惨败使得蜀汉军力大损,要统一天下的难度更大,刘备自责不已,兼之逃命时受了风寒,忧愤之下竟然一病不起。

刘备生病后为何不回成都呢?原来刘备认为孙权请和是假,他一旦撤退,东吴就会挥兵西进;他同意东吴请和也是假,只是想获得再次伐吴的时间,用来准备军队粮草。刘备一旦回成都后,如何面对群臣是很难的,他不可能把群臣都杀了来立威。兵败之后又病重,刘备只能驻在白帝城静待时机,等病好了再东征吴国。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政蜀汉,他通过各种努力,才消除了夷陵之战对蜀吴两国的不利影响,才重新结成蜀汉联合东吴对抗曹魏的局面。我们发现诸葛亮以及他的继承者姜维,一生都致力于北伐魏国,他们从没有出兵击东吴。在诸葛亮看来,蜀汉灭了魏国后,一纸诏书就可以逼迫东吴投降,何必要去死磕吴国呢?



大秦铁鹰剑士


夷陵兵败是发生在222年8月左右,白帝托孤是在223年3月,刘备于223年4月底病逝。算一算时间我们能看出,刘备在永安待了9个月左右。首先我们能肯定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并未受重伤,因为史料没有这方面记载,那在这段时间里,刘备如果想回成都是完全没问题的。那为何还要滞留在永安直到死去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永安的地理位置和战略重要性,这个问题就简单了。由长江而上,永安的东边是秭归,秭归的东边就是夷陵,而在夷陵大败之后,陆逊追击至秭归,也就是说永安的白帝城已经是蜀国抵御吴国进军的最后防线,这时候的永安就是前线,是门户。相当于关羽时期的江陵。刘备跑到永安便停在这里,就是为了防御陆逊继续西进,这个时候的吴国也确实有这个计划,并且已经任命韩当为汉中太守(这点是有点滑稽,汉中太守在蜀国这边是魏延,但这表明了吴国要反攻入川的决心了)。三国志中记载,刘备停在永安收整败兵,又得到赵云的增援,于是在永安布防据守。

其次,夷陵之败,是溃败而非歼灭。火势一起,大部分蜀军是逃散,而非烧死,夷陵地处山地,逃入山林就可躲开追兵,所以散兵多是烧伤、踩踏受伤,真正死亡的并不算多,加之蜀兵熟悉山地野战,山地生存经验丰富,有大量散兵是可以往回逃的,相信战前针对战争失败,也会做逃跑路线的部署。刘备停留在永安,想必也有收纳败兵的考量。

刘备作为一国之君亲守国门,而非逃回成都,想必也是展示给陆逊看的,我都留在这里,这里肯定有重兵把守,就问你敢不敢来攻,起到震慑作用。三国志记载,孙权在看到刘备经此大败,竟然仍守在前线,心中畏惧,于是遣使求和。当然,孙权和陆逊之所以没有乘胜追击也是有北方曹魏的威胁,更为主要的原因,正在于刘备的防御另其无可乘之机。

在永安期间的刘备,还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平定汉嘉太守黄元的反叛,另一个就是完成了与孙吴的媾和。从此之后,永安也成了蜀汉政权的第三大战区,即永安战区,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也亲命李严为永安太守,以彰显此地的战略地位和重视程度。


棍哥观史


公元222年八月,夷陵之战终以蜀汉的失败而告终,刘备一路向西逃至白帝城。同年九月,由于蜀将赵云引军及时支援永安,加之顾忌曹魏袭击后方,引军乘胜追击的陆逊主动撤兵。后刘备因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于次年四月亡故于白帝城。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从222年九月到223年四月,期间近七个月的时间,刘备一直是待在白帝城而再未踏足成都,难道他真是如当年西楚霸王那般“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过这并不像刘备的为人,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刘备宁死也不回成都呢?下面我们便一探这背后的究竟。

白帝城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的北方有秦岭、大巴山,东边亦有武陵山脉,所以当时魏,吴两国要想进攻蜀国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凡有军队想要入川或者出川,最佳路线绝对是走长江水路,而这条“最佳线路”的必经之地便是白帝城。

诗仙李白曾有一名句:“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从白帝城顺流而下到江陵(现今荆州市),那速度是飞快;当然若是从江陵逆流而上的话,那可能便得花费数月的时间了。所以占据了白帝城便相当于占有了长江水系一半的攻守主动权。为什么当年刘备会败在夷陵啊?除了刘备战略方针有问题外,还有一个非常客观的原因就是夷陵这个地方易守难攻,三国时期的夷陵即现今宜昌,宜昌被称为长江的东大门,而西大门便是白帝城,白帝城距离奉节城不过8公里,距离重庆市区四百余公里。一面傍山,三面环水,扼守着三峡的门户,所以白帝城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天子守国门

白帝城相当于蜀国的东大门,如若有失,进犯之敌便可轻易的攻破江州(现今重庆),然后顺着岷江、沱江、涪江三条水路进军直抵成都,通过嘉陵江、渠江直取汉中,到那时,蜀国的存亡就真是在旦夕之间了,所以白帝城一定得牢牢守住。

刘备经过夷陵惨败后,蜀国元气大伤,然而越是在这种危急时刻便更加不能掉以轻心,所以刘备不得不选择了以天子之尊守卫国门。尽管当时的陆逊已选择撤兵,但这种关乎国运的大事又岂能掉以轻心呢?经此大败,朝局动荡,人心惶惶,刘备不敢也不能将如此重地交付与他人,且不说孙吴是否真的放弃了西进之意,北方的曹魏对此也是虎视眈眈,所以刘备只得亲自把守白帝城,才能确保蜀国的安危!这也是刘备至死也未能再踏足成都的主要原因。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夷陵之战是刘备人生中最后一次御驾亲征,也是令刘备最为懊悔的一场战役。此战后,荆州归属问题彻底解决,却也使得蜀汉失去了先机,元气大伤。刘备败逃至白帝城后,直至病死,也未曾回成都。

襄樊之战时,东吴趁关羽同曹军拼杀时,派人偷袭了荆州,并杀害了关羽。此后,刘备决定出兵征讨东吴,以为兄弟报仇的名义同孙权争夺荆州,图谋江东。

公元221年,刘备御驾亲征,派将军吴班、冯习统领4万余人深入夷陵地区;孙权派大都督陆逊率五万人马与之对阵。结果,刘备一方急于交战,可陆逊却避而不战。相持数月后,蜀军粮草紧张且士气低沉,陆逊先用火攻烧了刘备军营,然后集中兵力发动进攻,使得刘备大败而归。

刘备一边收拢残兵,一边退守,而陆逊等人追逐了一段后,担心曹操背后偷袭,所以也就主动撤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在兵败后却未回到成都,而是一直待在白帝城,并最终病死在这里。

有人觉得,刘备不回成都,是因为大败后无颜再回都城,也有人说刘备未回成都是因为逆江而上不易,耗时太多,所以选择了驻扎在白帝城。

这两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却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刘备还不甘心就此放弃荆州,甚至仍有进取京东的野心。

我们知道,刘备兵败数月后便病死了,可是,刘备却并不知道自己尚有多少时日。因此,他依旧驻扎在白帝城,无非是出于以下两点考虑:其一,此地易守难攻,可以防止东吴偷袭;其二,将白帝城作为再次征讨东吴的大本营。

刘备戎马一生,屡败屡战,历经苦难后才建立了蜀汉政权。对他来讲,夷陵之战的惨败虽然元气大伤,却不至于就此心灰意冷。所以,刘备收拢残兵后,在白帝城守住蜀汉门户,同时又积蓄力量准备再次攻打东吴。

只是,令刘备没有想到的是,命运并没有再给他扭转乾坤的机会,在数月之后,白帝城竟成了自己生命的终点。


夕阳下的晚枫


其实的话我们去看《三国演义》,上面对于刘备从兵败到他最后生病到最后死亡,整个时间特别短,看起来就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正史上面,刘备从夷陵兵败,一直到他白帝城撒手人寰,中间可经历很长一段儿时间,而且刘备死的也不是算太过于窝囊。

在夷陵遭到陆逊的军队火攻以后,刘备的军队一直处于一种败退的状态,并且后面陆逊的军队一直保持一种追击的态度,从宜林一路追到白帝城,但是后来东吴方面军力不足了,选择自动撤退了。这个时候刘备待在白帝城主要就是收拢残兵,包括他夷陵跑到白帝城不是说一路连滚带爬快速跑到白帝城关闭城门,不见人了,而是边打边撤,一路在收集,因为夷陵之战而损失的残兵败将。

所以说刘备在得到白帝城这座坚城以后,一直待在了这个地方,为什么?如果过江,那就是益州的地盘,但是剩下来在江对面的残兵败将,这就必须为他们生命负责了。

所以刘备必须待在白帝城,只要他呆在白帝城周围被打散的蜀国的残兵败将可以找到一个方向,可以朝着白帝城的方向,聚拢,然后刘备可以收拢残兵败将。

与此同时,这个时候刘备可能是在路上得了病,一直拖到了白帝城,然后才倒下来,在白帝城的时候,刘备病已经很重了,不可能说再把她送回成都,这中间路途遥远不说,而且山林众多,獐气众多,一旦中间出了任何问题,那连遗言都没有,直接就嗝屁了。

当然,这个时候曹丕也看到了一丝希望,说我能够统一天下的,(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因此聚集重兵在荆州方向,打算对东吴动手,也就是说曹丕如果针对汉中进行动手的话,刘备是不管自己身体究竟有多么虚弱,必须要跑回成都去。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曹丕给了一个神助攻。发动兵力攻打荆州,给了刘备一个喘息的机会。刘备不需要那么着急回到成都了。

当然,这个时候刘备回去也是有点儿脸上挂不住,毕竟当初是自己力排众议,想要攻打东吴,为自己的关羽,张飞报仇,此时此刻军队损失这么大,粮草军械损失大半,这是最重要的。蜀国曾经积攒起来的国力一下子挥霍一空了,什么东西都没捞到,那刘备回去之后怎么面对群臣呢?我们去看刘备身边的人,此时益州的本土派几乎一个都没有见到,包括李严也是之前从荆州到益州的。

你说刘备不能回去,他在那儿有自己的任务。与此同时,它也回不去它的。身体病的实在太厉害了,同时也没有理由回去。曹丕不想攻打蜀国,而是直接想对东吴动手,另外,刘备没有脸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