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为何多年毫无起色?是什么限制了东北的发展机会?

在2004年8月3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口号打响。在此期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东部地区发展并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伟大调整。

“振兴东北”为何多年毫无起色?是什么限制了东北的发展机会?

但是尽管振兴东北的口号打响了很多年,直到如今还是没有明显的起色,并且东三省的经济放缓,也已经惊动了中央。那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想一下,曾经东三省的辉煌现如今为何消失不见了?纵观历史,我们仔细地梳理一下,东北经济发展的历史起伏,或许也能从中找到答案。

这就像宿命更迭一样,东北在很早的时候就被刻上了行政烙印。曾经的东北三省金戈铁马,是能气吞山河如虎的“龙兴之地”。但是,1644年满清发布“禁关令”,自此东北被长时间的限制封闭。虽然汉人得到了封闭,但是历史中“闯关东”的大局面也应运而生,这个地方自此也成为了没落俄罗斯贵族,溃败哥萨克骑兵心目中的天堂。

“振兴东北”为何多年毫无起色?是什么限制了东北的发展机会?

后来,在日本长达14年的统治时间里,日本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在世界上都比较发达的交通网络。曾经有一个口号“宁可放弃本土,也决不放弃满洲”,足以说明东北在当时的重要性。同时,在此期间日本资金,技术也缔造了当时东北相对完整的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东北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区域。日本投降之后,东北残存的产业基础又被苏联篡取,此时的东北工业又处于瘫痪状态。

“振兴东北”为何多年毫无起色?是什么限制了东北的发展机会?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东北也享受到了计划经济的倾斜扶持。当时在全国规划了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光东北就占据了52个项目。一五计划期间,已经初步建设一大批工业基地,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都是在这一时期建设完成的。因为辽宁省的项目是最多的,这也形成了日后发展不平衡的重大伏笔。所以在二五,三五期间,东北的工业结构也逐步的发生了变化,开始着重强调发展重工业,更是慢慢偏向于某一特定类型,比如辽源煤矿,抚顺煤矿等。四五期间,中国大油田大庆的开发,彻底改变了东北经济结构的模式发展。

“振兴东北”为何多年毫无起色?是什么限制了东北的发展机会?

在当时“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工业浪潮下,工业全部学大庆。1975年,石油工业也逐渐取代了机械工业,纺织,冶金工业,也成为了工业部门产值首位行业,很多人也都栽在了石油行业上。此外全面系统的工业体系,钢铁,化工,重型机械,汽车,造船业,飞机,军工的项目布局也让东北“工业摇篮”的称号实至名归。

与此同时,10万军人转战北大荒,也让东北成为了天下粮仓。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立对配置性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依赖关系。

“振兴东北”为何多年毫无起色?是什么限制了东北的发展机会?

可是在2015年,一大批项目同时开工建设,经济总量在短时间内极速扩充,煤炭和森林资源却也接近完全干枯的状态。大庆油田的成本上升也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经济优势。或者从某种角度来说,振兴东北已经失败了。黑龙江省在2005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只有4.1%,居全国末位,整个东北三省经济增速是全国四个经济板块最低。

其实,从本质上来讲除了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外,更重要的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战略的调整部署和市场化替代的配置性资源断裂问题,这显然是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一个最致命的打击。

“振兴东北”为何多年毫无起色?是什么限制了东北的发展机会?

看一下历史,在国外无论是美国的锈带复兴模式,还是德国鲁尔老工业基地复兴,抑或英国的调整创生机模式,最后都重现辉煌。这三种模式都有一个共性,在改善产业结构过程中,并不是单纯地淘汰传统工业,也不是单纯地致力于发展新兴工业。而是对现有的一些还有比较优势产业进行改造升级。

充分利用老工业区的雄厚教育潜力,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的运用转化。通过政府政策输血,获得低息贷款和政策优惠,最终实现老工业基地自我造血。

“振兴东北”为何多年毫无起色?是什么限制了东北的发展机会?

所以2016年两会期间,也明确指出了振兴东北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打好发展组合拳,奋力走出全面振兴新路子。

朋友们,对于东北振兴的历史发展路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谈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