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時期的訓練有多嚴格:練到士兵們寧可打仗也要逃避訓練

1086年,銳意進行軍事改革的宋神宗在前一年故去。這時掌權的是高太后和反對改革的舊黨大臣們。於是王安石和宋神宗推行的“熙寧變法”被廢止。

做為舊黨的蘇轍(蘇軾的弟弟)就以右司諫的官階,向朝廷上了一封奏摺,奏摺內容大意是要求降低各地禁軍日常訓練的強度。

右臣竊見諸道禁軍,自置將以來,日夜按習武藝,劍槊、擊刺、弓弩、鬥力,比舊皆倍。然自比歲試之於邊,亦未見勝敵之效,蓋士卒服習,止軍中一事耳。至於。百戰百勝,則自有道,不可不察也。臣訪聞凡將下兵,皆蚤晚兩教,新募之士或終日不得休息,士卒極以為苦。頃歲西鄙用兵,士自內郡往即戰地,皆奮踴而去,以免教為喜。先朝留意軍事,每歲遣官按閱,錫賚豐厚,遷補峻速,士心猶且如此。臣觀今日所以厚之者,不如先朝,而所以勞之者如舊,臣竊以為疑也.....

蘇轍認為應該降低訓練強度的理由有這麼幾條:

一,目前禁軍訓練是早晚各一次,很多新募士兵苦得受不了。近年來西邊有戰事,禁軍居然都積極踴躍的要調去戰地,就因為可以少訓練了。

二,神宗在位時訓練那麼苦,那是因為年年都檢閱訓練情況,訓練好的賞錢加官毫不含糊,現在既然賞賜不那麼多了,訓練強度自然也該降下來。

三,蘇轍認為,古代大將如王翦,李牧,將兵的辦法都是平時殺牛飲酒不加約束,一直等到士兵們享受夠了良心不安了想打仗了才放出來,所以才能所向無敵。象目前禁軍這樣平時就累趴下了,真打仗時還有什麼用呢?

蘇轍這人算是舊黨裡比較有腦子的,但對於軍事的看法,在今天看來還是很不著調。

實際上他代表了當時一大批當政大臣的意見,1087年,西夏派使者索要蘭州等五寨土地,在舊黨大臣司馬光和蘇轍的力主下,宋朝白白放棄了神宗時期用無數血汗奪得的土地,以求西夏“恭順”。(事實並沒有)

宋代在軍事上的表現弱,最大的原因絕不是因為缺馬,而是因為這些文臣在百年的時間裡,不斷的幫倒忙,最後到徽宗年間才不可救藥。

宋神宗時期的訓練有多嚴格:練到士兵們寧可打仗也要逃避訓練

宋代禁軍

把時間向前推幾十年,1038年,宋朝的藩屬党項政權首領李元昊脫宋自立,自稱皇帝,宋朝當然不能容忍,於是開戰了 。

可讓宋朝君臣震驚的事情發生了:宋朝僅在陝西就駐紮了三十萬大軍,可面對西夏的十萬軍隊,卻連吃三個大敗仗: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宋軍每戰損失上萬。而且都是最精銳的禁軍。

自1004年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後,宋朝已經有三十多年不經戰爭,而與西夏的衝突,讓宋朝朝野認識到:

不光打過遼國,現在連還夏,大理,交趾這些周邊小國都打不過了。軍隊不改不行了。

宋神宗時期的訓練有多嚴格:練到士兵們寧可打仗也要逃避訓練

當時北宋軍事上的問題,其實名眼人都看得出來,比較大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將從中御

由於自身就是搞軍事政變出來的王朝,所以對將領擁兵自重抱有很大戒心,不光是不信任武將,其實也不信任文官,總之要儘量降低軍隊控制權集中在一人之手的可能性。

所以北宋三十萬軍隊打不過西夏十萬人:因為這三十萬人是分散在四路的。每次西夏來就集中兵力攻其一路,反倒有兵力優勢。

第二:冗兵問題帶來的訓練不力

宋朝有當時史上最龐大的軍隊,軍費開支長期維持在全部財政支出的八成以上,但數量的堆積造成了質量的下降,宋軍吸收盜匪,流民,罪犯當兵,還規定60歲退役,所以一打仗起來這些老弱就帶動原先能打仗的青壯一起跑。

1040年,西北戰區的渭州進行軍隊檢閱,結果發現一個指揮的350人中,只有不到百人能拉開一石二斗的強弓(一石約為60KGS),能使用跳蹬弩的更是一個人都沒有。而這種情況其實已經算是好的,因為除了戰區以外,內地的軍隊根本沒有訓練,甚至連武器都不發。

第三,宋朝原先的“更戍法”,帶來的作戰指揮和訓練脫節問題。

宋朝原先的政策是把軍隊沒事也調來調去,這本來也算是好事,因為行軍本身也是一種訓練,但問題是軍隊調走,將領卻不是跟著走的,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統兵將長期和自己的士兵在一起,一打仗起來,士兵不熟悉將領的命令,將領也不熟悉士兵的強弱。

宋神宗時期的訓練有多嚴格:練到士兵們寧可打仗也要逃避訓練


所以從1069年開始,王安石變法(現在一般稱“熙寧變法”)的軍事改革措施主要有這麼幾條:

一,裁減正規軍,增加民兵

宋軍原先的退役年齡是從61歲開始,但實際操作中往往到了61歲也不能退,而會被當成廉價的奴僕使用,從熙寧變法開始,45歲以上體弱者,和50歲以上的士兵被准許退役。

另外一些軍中的空額也被查出來,原來宋軍騎兵是以400人為一營(或稱指揮),步兵500人為一營,但實際上很多營人數不滿,騎兵一營往往只有幾十人,步兵營只有百餘人,而過去這些營卻從國家那裡得到滿額的供應。

舊黨大臣們反對裁軍的進行,認為裁軍會導致士兵流離到民間帶來治安問題,但是宋軍人數還是從1068年的116萬,降低到1085年的85萬8千人。

當然正規軍人數下降,不等於打仗時人少了,由於“保甲法“的實行,宋朝開始訓練民兵隊伍,鼓勵民間發展”弓箭手“(性質為國家給田給地的武裝移民),戰時用他們來防守,事實證明,陝西一帶的弓箭手隊伍,戰鬥力甚至強於內地的禁軍。而

舊黨認為這些民兵萬一造反怎麼辦?於是反對。

宋神宗時期的訓練有多嚴格:練到士兵們寧可打仗也要逃避訓練

二,設立武學(軍事學院),實行”將兵法“。

武學好理解,”將兵法“是什麼呢?

將兵法可以理解為,把訓練和實戰合一,過去宋軍負責訓練和負責實戰是分開的,這造成訓練和實戰脫節,訓練慢慢成為一種儀式或者根本就荒廢了,而指揮實戰的將領脫離了軍隊,其帶兵能力也無法提高。

將兵法摧毀了原有的宋軍指揮體系,在全國軍隊設立了100多個”將",平均統御人數在6000人左右,這些將平時負責軍隊的訓練,在戰時也指揮軍隊作戰。所以解決了“將不知兵”的問題。

三,制定全國統一的訓練標準全國練兵,並獎勵訓練。

宋神宗年間,頌布了全國統一的“校閱格”,即訓練口令,把步射,騎射,步兵和馬上格鬥的技術總結成千字口訣,要求軍隊中人人會背。並且在全國各地軍中普遍設立訓練場地,全國大練兵。

宋神宗時期的訓練有多嚴格:練到士兵們寧可打仗也要逃避訓練

訓練口訣

宋神宗和王安石的變法,應該說是在這十多年裡確實加強了宋軍的戰鬥力,在與西夏的戰爭中逐漸奪回了主動權,對交趾的戰爭也取得了成功。雖然因為後勤原因,元豐四年的五路大軍伐夏未能成功,但過去宋軍是被西夏壓著打,這次則能主動把幾十萬大軍遠征西夏,已經證明了軍事組織能力和訓練能力的進步。

科舉出身的文官們則把這次失敗歸結於宋神宗選擇的主帥未用文臣,而用宦官李憲。但實際上李憲在當時以熟知兵事而聞名,五路大軍中他親率的那一路表現最好。文官們對他的指責純粹屬於歧視。

宋神宗時期的整軍練武,在整個變法中屬於比較成功的方面,宋軍的戰鬥力在神宗年間確實有了脫胎換骨的跡象。但在他死後,這些軍事改革措施,仍然遭到了舊黨士大夫的清算。

訓練中的賞賜被削減,,全國統一的“校閱格”訓練口令被廢除,保甲法被廢除,武學被廢止.......現在看那段歷史,會感覺到宋軍並不是真的一直弱,而宋代的文官集團似乎是刻意的要削弱軍隊的戰鬥力。後來到宋徽宗時代無人可抵禦金軍入侵,責任絕不僅僅在皇帝,文官集團的作為也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

大部分舊黨對於熙寧變法的指責,也不全部沒有道理,不過他們大多是為反對而反對,自己其實提不出什麼更好的變革意見來,只能是把一切恢復到變法之前。

宋神宗時期的訓練有多嚴格:練到士兵們寧可打仗也要逃避訓練

而在變法之初,神宗對王安石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說一定要變法才能生存,那麼為何祖宗開國百年,沒有變法卻還能延續到今天呢?

王安石思索後回答:

一是因為沒有大型的天災,二是因為夷狄並不猖獗。總而言之,運氣好而已。

於是到了靖康年間,運氣開始變壞了。

《宋代正規軍軍事訓練初探》

《熙寧變法之將兵法研究》

《熙寧變法之宋神宗作用考析》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