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姓家奴”張遼為什麼是忠義之人?

張遼,三國名將,與關羽徐晃關係很好。歷來山西是兵家必爭之地,武將輩出,三國時期,也是將領輩出,劉備有關羽,曹操有徐晃、郭淮,而張遼尤為其中的佼佼者,可見武功謀略俱是上乘。張在為曹操做事情前,經歷過四位東家,丁原、何進、董卓和呂布。只是,為什麼這樣一位“四姓家奴”會如此受到重用呢,甚至於關羽徐晃交好,被人稱之為忠義呢?按道理說,他是一個有不良記錄的人,不會受到主公欣賞才對,就連人中呂布也因為是“三姓家奴”,被關羽破口大罵,眾人鄙棄不齒。按照這樣的邏輯,張遼的日子應該比呂布還要難熬。但是張遼比呂布更有擔當、魄力也更有本事。他的轉化門庭是因為兵敗如山,而非叛變,這是與呂布截然不同的一點。重點是,他極為幸運的遇見了曹氏父子。

“四姓家奴”張遼為什麼是忠義之人?

箇中緣由,聽我一一道來。首先,張遼是大將,而非戰將。張遼以力戰知名,但並一味依靠武力,而是有勇有謀,謀略過人,力挫敵軍,戰無不勝,書中也是極力表現。張遼在曹操帳下做事,為魏將二十餘年,最為稱道的就是合淝之戰。赤壁之戰,曹操元氣大傷,所以派遣張遼與樂進、李典以七千人鎮守合淝,並且送與一張密函作為告誡也是一個錦囊。建安二十年 ,孫權以十萬大軍攻擊合淝,守軍大亂。張遼與眾將打開曹操的密函,上面說:“ 如孫權來攻,張遼、李典出戰,樂進守城。”樂進和李典都不知道曹操究竟是什麼用意,只有張遼一人意會,並且迅速組建一支敢死隊,反守為攻,鼓舞士氣,穩定後方,大戰孫權。書上記載說張遼披著一身鎧甲,持戟而戰,身先士卒,斬殺數十人,殺二將;所向披靡,無人敢當。張遼勇猛,力戰孫權,並且幾度救出部下,不畏生死,義氣幹雲。

“四姓家奴”張遼為什麼是忠義之人?

十多天後,孫權見攻城不能,所以下令收兵,讓主力先行離開,而孫權與少數將領還滯留在合淝城東的逍遙津。張遼的識見智略不僅見於戰場 徵旅之事,一定程度上也具備了政 治家的大局觀。這就是“威震逍遙津”的由來。張遼率兵襲其後方,一舉殺其偏將軍陳武,淩統、宋謙、徐盛也被擊傷,孫權僥倖逃脫。經此一役,張遼因此可止江東小兒夜啼。重要的是,此役一改赤壁戰後曹魏的頹勢,讓魏吳雙方達到了戰略上的平衡,這是張遼起到的極為重要的作用,讓東吳不敢輕舉妄動。曹丕後來評價說: “ 合淝之戰,張遼、李典以步兵 ,打破孫權十萬之兵, 自古而來用兵之事,都未曾有也。”也說 “是古之召虎”。

“四姓家奴”張遼為什麼是忠義之人?

張遼之才,可見一斑。再看呂布,空負勇武,號稱“飛將”,可到底是被“美人計”拖累此生。張遼在曹操面前視死如歸 ,大義凌然。 呂布被曹操抓獲時,向曹操低聲下氣求告 ,被眾人所不齒。和呂布截然不同 , 張遼當眾侃侃而談讓曹操大敗的淮陽之戰 ,面對曹操拔劍 ,也全無懼色 , 引頸待殺。 從書中張遼出場的情景和他所涉及的事件看 , 他總在危急困難時刻出場 , 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 他是整個故事的關鍵線索,往往橫空出世,引得眾人矚目。 張遼在《三國演義》中出場戲份極為重要的便在勸降關羽上了,關羽兵敗不得不暫時歸降曹操,是書中大事,也是眾人和讀者的焦點。書中如此描繪,劉備與張飛兵敗逃離下鄭,只有關羽一人鎮守下鄭。曹操想要招降關羽,但又素知,劉關張三人感情深厚,招降不易,此時,張遼的重要性顯示出來了。張遼說:“我和關羽有一面之交,願意為主公勸說他。”

所以,張遼便在關羽和曹操兩人之間斡旋,終於不辱使命, 讓關羽歸到曹營 , 也保全了關羽的性命。後來關羽有劉備消息, 掛印封金離去。曹操派人相送,張遼也是起到重要作用。張遼和關羽惺惺相惜,他和關羽交情最好,最合適。所以會有書中張遼縱馬,兩人相視的場景。

到這裡我們又有疑問,僅僅一面之交,就有關羽如此交好,又有劉備關羽的捨命相救嗎?

張遼在下壞聽了關羽的中正之言,心有悔悟,下令退兵,這是因為忠義之心。後歸到曹操帳下 , 也是忠心耿耿,身先士卒。 作為曹操手下一流大將 , 他的驍勇善戰,智慧謀略都為人稱頌。 合淝之戰,官渡之戰,遠征烏桓等等功勳,都是張遼的忠義憑證。

“四姓家奴”張遼為什麼是忠義之人?

滾滾長江東逝水,張遼到底在三國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原來的“四姓家奴”,也是在亂世,群雄並立的時代背景下不得已的現象,故主被殺,兵敗逃逸,張遼另擇明主也無可厚非。張遼既然在曹操帳下,屢立戰功,不畏生死,忠心耿耿,不忘故交,就是此人閃光點。曹操父子二人沒有揪住歷史問題不放,反而將重權付之,委以大任,這是他們廣闊的心胸成就的。所以說若想要成就一份霸業,就必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懷疑的目光看待事物,那世間也沒有了立錐之地;如果給人以信任,那麼將收穫無數的朋友和一個簡單美好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