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气运行法》的后天生理机制图

古老的人体生命科学,经过发掘整理,跃于时代的尖端科学,系统论,控制论,信

息论,热力学耗散结构等学说,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合理论述,给气功的说理方

法,提供了新的切合实际的科学依据,实验证明,真气运行法可以使生理有序化,能把

熵值控制到最低点,减少耗能量,增加储能量,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古往今来,研究性命学说的如:释,道,儒,医都经过数千年的研究,认为人与自

然息息相关,健身养生益寿延年,必须在不违背自然的原则下进行锻炼,取得了优异的

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念。因当时少有科学语言,往往用窈幂的字句形容,将有价值的

生理现象,愈喻愈晦,使后学难以琢磨,本文试以图式说明人体生命活动机制,希能为

今后功理功法的制定,选择与提高有所助益。

在示释图之前,先说明两个问题。

一、动与静: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以及各家学说: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

宝,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但精气神三者,又须结合动,静相育这一自然法则,互相

转化滋生,方能完成它们之间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生生不息的生理任务。《易》曰:

"一阴一阳论之道"宇宙万物,莫不在"道"的孕育下而发育成长,而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

中,则是以"动"和"静"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宇宙始于"无""静态"而后变生"有""动态"阴

阳始分,天地始判,轻清无形者为天属阳,重浊凝固者为地属专为地属阴。孤是不长,

天地以动静之机,相互交泰,始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与天地合称三才)以此万物莫

不寓动静之义,动和静即事物运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有动就有静,有静也必须有

动,静生动,动复静,静是动的物质基础,动是静的力量表现。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

的,动属阳,静属阴,阳化气为用,阴为形为体,用脱体则无所依附,体无用便成块死

物。必须动静相育,阴阳互根,体用并存,方是活泼泼一派生机,《素部、生气通天论

》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乞乃绝"

《真气运行法》的后天生理机制图

【敬请原谅,多多包涵】

二、先天与后天:一般习惯认为,人在降生前为先天,降后后称后天,如果按生理

知识来讲,自获得生命之时起,即落入了后天的生活形式,需要母体供给氧气养料而生

存,不过在后天生活中,有胚胎时期,哺乳时期,独立生活不同阶段而已,若按习惯的

分法,降生前为先天,降生后为后天的话,那么降生前应分为先天之先天,(其生理机

制在于父母)先天之后天(胚胎时期)即开始了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的生理活动过

程。胎儿降生后(经过哺乳时期)即开始了吸天阳以养气,饮地阴以养血的独立生活形

式,至十六岁肾气充实,自身又可以生精传代,这一阶段可以称为后天之先天,(属后

天养先天)《内经》称:"肾为先天之本"成年后,由于房事不节,饮食失调,劳逸不均

,内伤外感,求和应事等,对先天的消耗损失,必赖饮食呼吸摄取阴精阳精予以补充,

元真充足,始得尽终其天年,这一段可称为后天之后天,(即后天补先天)故曰:"脾胃

为后天之本"。

以上根据生理,将先天与后天划分为四个阶段,这就明白的告诉我们,在练功时,

根据生理阶段的需要,予以有针对性的入手施为,如:"练精化气"的提法,被人们不加

慎的!盲目追求,不唯无益,反而招损。"真气运行法"五步功法,符合生理的需要,所

以易学而效速。希有志于斯道的同事,慎思明辨,勿为习惯的认识,名词的误解而受到

愚弄,练功是从后天生理过程中开始修复的,因此先从后天生理机制谈起:

(一)后天生理机制图

精、气、神、动、静在人体生理活动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

神归静,静生动,动力摄精复杂细致而有序的工作,以维持整体生命的健康存在,逐步

分述于后。

1、练精化气:人在后天生活中,由于不断的消耗生命能量,故须不断的予以补充,如补

充不足,则导致身体衰弱,正虚邪着,疾病丛生,故须用《真气运行法》第一功"呼气注

意心窝部"(中丹田)和第二步功"意息相随丹田趋"调呼吸摄取阳精(氧气)并推动心火

下降振奋脾阳(火生土)加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摄阳阴精。(养料)随血循环运送

周身,渗出于组织间隙,供细胞摄取。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热和能(真气)为人体使命

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的源泉。诗曰:"阴精阳精御血行,组织间隙竟全程,细胞摄取

始生化,真气循经全身荣"

2、"练气化神":经过第一第二两步功,集中真气,贯通任脉,气沉丹田,进入第

三步功,"调息凝神守丹田"即意守下丹田,培养真气,经过筑基阶段,丹田实力充足,

即缘会阴绕尾闾转入第四步功。"通督勿忘复勿助"经尾闾关,过命门,冲夹脊关,透玉

枕关而通督脉,小周天一通,百脉相继通畅,精气神会于上丹田(百会),古称:"三花

聚顶"在生理上将起到根本的变化,尤其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协调有序,古说:"

若得不老,还精补脑"即此后天返先天之义是古练丹家最关要紧的一段功夫。诗曰:"丹

田气满透三关,肾气入脑髓海添,阴阳伴随周天转,三花聚顶似月园"

3、练神归静:通督后,即进入第五步功"元神蓄力育生机"意守上丹田,百会穴处

现出灵动活泼的信息,古称:"性理"百会者为百脉之会,一窍通百窍通,全身通畅舒适

(体呼吸)一念不起,有如一湖清水,波平月园,上中下三丹田互相吸引,浑沦无间。

此为深度入静之境界。诗曰:"清清静静如止水,密密绵绵百脉随,澄波月影遥相寄,如

是磁力引两边"

4、静生动:在深度入静时,是大脑皮层发挥了它的本能力量,抑制杂念的兴起,

拒绝了外来的刺激,充分发挥了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力量,体现出自然生理功能活动的

形式,鼻息微微若存若无,自觉遍体通调明朗愉悦,处处春光,舒适情景,难以描述。

这种美好境界 的出现,即动静相育,道法自然的结果,此后即进入"有无相生通真路了

"词曰:"真法无为却有为,有为是为化无为,有为无为为因果,无为之中无不为"

5、动力摄精:由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功能活动良好,呼吸摄取氧气,饮食摄取

养料,合并而化生真气,旺盛生机,化生精液,下归丹田,以补先天之精气,(五气朝

元)而得健康长寿。诗曰:"夺得天地正气来,元君运筹巧安排,五脏精英同归海,补足

先天永不衰"

6、精为神舍:《内经》认为:"元神为元精化生"精为体为阴,神为用为阳,精是

神的寄寓之所,神能御用精气使之再生,亦即动静相育,阴阳互根,体用并存之义。词

曰:"精神本是一阴阳,阳刚阴柔济短长,精育神来神御精,阴阳离决两败亡"

7、气从静生:抱朴子曰:"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宇宙万物,莫不需气以生者",

盖宇宙之气,由道而生,道本虚无静态,而后变生动态。产生阴阳二气,以生万物,人

吸天阳饮地有而化生真气,为人体生命动力,依使真气集中,旺盛的循经运行,须使大

脑安静下来,心息相依,浑眷无知,寂静之中自生妙境。"虚无,真气从之"即是此义。

诗曰:"静生动,法自然,虚无真气源,知见愈多思愈乱,无字真经妙通玄"

8、神制妄动:神即元神,《内经》指出:"脑为元神之府"即现代医学之高级神经活

动, 在先天胚胎时期主为生机。使之有序的发育生长。在后天则调节整体的生理功能活

动,因此,练功培养元神的本能力量,从而使人体生理有序化程度增强,自然身体健康

,享乐天年。诗曰:"元神蓄力育生机,高居颅内理全躯,非理方兴即抑制,保健强身乐

有余"

以上根据后天的生理需要,由练精化气至动力摄精五步,为功理功法完成任务的总过程

。后三步乃精气神去互相之间的自然规律,在后天生活中,最易损耗为阳气,《内经》

提出,:七损八益,"七为阳精,八为阴数,阳消则阴长故损七则益八,古人认为,不患

阴伤,而患亡,阴伤可以继复,阳亡则生命无存。

按照后天生理活动的自然规律,是由右向左,与地球自转规律相同,以阴阳论,天

为阳,地为阴,后天属阴,故图缺于东方(阳)古有地不满东南之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