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排量增壓發動機的性能仍在不斷提升,其燃燒系統還有多少潛力?

目前乘用車上的發動機排量越來越小,但是輸出功率卻在顯著增長。隨著發動機強化程度的提高,相同的排量能輸出更多動力,機體零件承受的負荷也被不斷地逼到新的高度。同時,這類小型強化發動機還出現了以前少見的現象,比如氣缸內壓力震盪幅值超過20MPa的超級爆震,再比如本田、長安和起亞相繼因為機油稀釋進行了召回。

但是這種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仍在不停地強化,本田第二代1.5T發動機已經能輸出194馬力,比發生機油稀釋的第一代機型還多了17馬力,目前已經達到2012年一臺2.4L自吸發動機的動力水平。主流國產品牌的1.5T發動機也在跟進,賬面數據達到了本田第一代機型的水平。

動力性和燃油經濟性被不斷壓榨,排放法規越來越嚴格,小型強化發動機到底還有多少潛力?汽油機發展了140年,竟然還有沒研究透徹的東西?

小排量增壓發動機的性能仍在不斷提升,其燃燒系統還有多少潛力?

本文只打算從一個非常小的角度切入,從氣缸內的氣體流動現象出發,粗淺地說明內燃機燃燒過程的複雜性——即渦流和滾流對燃燒過程的影響。下圖分別為渦流和滾流,渦流沿著氣缸的圓周方向旋轉,而滾流在氣缸內上下翻滾。有組織、有規律的滾流和渦流能提升發動機的性能,但是需要精心設計,不是天然就有,也不是想要就有。

小排量增壓發動機的性能仍在不斷提升,其燃燒系統還有多少潛力?

渦流和滾流對GDI發動機燃油噴霧的影響

汽油發動機需要精確控制空氣和燃料的比例,採用缸內直噴技術後,汽油和空氣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氣化混合。因此就要使汽油噴霧中的油滴儘可能小,從而有利於形成均勻的混合氣。否則粗大的汽油顆粒不能完全燃燒,被焦化形成積碳,或者濃度相差太大造成燃燒和排放惡化。提升噴射壓力是最直接的方法,GDI發動機的噴油器壓力已經從2-3MPa提升到了20MPa。

小排量增壓發動機的性能仍在不斷提升,其燃燒系統還有多少潛力?

噴油壓力不斷加強,汽油的霧化得到改善,但是油束的貫穿距離也在增加。氣缸內部空間狹小,噴油時活塞又在高速向上運動,這就造成汽油擊穿氣流打在氣缸壁和活塞上,這就是溼壁效應。

根據參考文獻[1],當在氣缸內組織強度較高的滾流時,由於上下翻滾的氣流作用,能夠有效地卷吸、偏轉汽油噴霧,增大油霧散射角度,從而減小高壓油束的貫穿距離,避免溼壁效應的發生。

下圖來自參考文獻[2],左邊是滾流很弱時的噴霧狀況,右邊是高滾流時的狀況。首先,實際噴射出來的油束並不規則,不論是形狀還是濃度分佈。汽油被噴到氣缸壁和活塞上不利於氣化混合。更重要的是汽油被頻繁噴射到氣缸壁上,被活塞環刮下並和機油混合,當發動機溫度較低不能充分蒸發流到曲軸箱裡的汽油,就出現“機油增多”的現象。而正常的曲軸箱通風處理不了這種情況,機油會被稀釋,性質被改變潤滑性能下降。

小排量增壓發動機的性能仍在不斷提升,其燃燒系統還有多少潛力?

渦流和滾流對GDI發動機分層燃燒的影響

缸內直噴發動機要實現分層燃燒,需要渦流或滾流,用來在火花塞附近形成可燃混合氣。不論是噴霧引導、壁面引導還是氣流引導,在火花塞附近的汽油濃度適合火花引燃,外圍的濃度變得稀薄,但是仍可以被火焰點燃,這樣就實現了濃度分層的燃燒。離火焰中心較遠的邊邊角角不消耗汽油,從而提高了燃油經濟性。

渦流和滾流對分層燃燒至關重要,下圖為GDI發動機組織混合氣的三種方式:噴霧引導、壁面引導和氣流引導。

小排量增壓發動機的性能仍在不斷提升,其燃燒系統還有多少潛力?

噴霧引導:這種方式主要利用渦流,它在壓縮行程受到擠壓後仍能保持旋轉運動的形式,汽油直接噴在火花塞旁邊,受到渦流的約束形成中間濃外面稀的分層混合氣。

壁面引導:噴油器設置在側面,活塞上設計出對應的凹坑,通過這個曲面引導氣流,在活塞周圍形成可以點燃的混合氣。這實際上是一種局部的滾流。

氣流引導:在進氣時就形成滾流和渦流,汽油不直接噴向火花塞,而是靠氣流的綜合作用來輸送。

但這些只是理想狀態,實際實現起來肯定有偏差。一臺四缸發動機,當轉速為2000轉/分時,進氣和壓縮行程的總時間只有0.03秒,氣缸內溫度場和氣流場複雜,肯定會有一些工作循環不正常。比如汽油直接打溼火花塞最後形成積碳,霧化不良混合氣過濃導致燃燒惡劣、火焰形成後不能傳播僅部分燃燒、每次燃燒情況偏差大造成循環間波動過大······

渦流和滾流對燃燒火焰的影響

渦流和滾流能促進汽油和空氣混合,還能在火花塞附近實現濃度分層,僅此而已?

渦流和滾流還能顯著促進燃燒放熱,進而影響動力。

根據參考文獻[3],採用彩色攝像機以13000幀/秒的頻率,通過特製的光學觀測發動機試驗檯架,研究了進氣滾流強度對直噴發動機燃燒的影響。

橫向標註的角度代表曲軸轉角,0°時活塞在上止點,在 -1.15°就出現火焰是因為點火提前角。從橫向看這是火焰的燃燒過程。從上往下看,進氣滾流依次增強。圖片是經過處理的RGB圖,因此看起來是黑白的。

小排量增壓發動機的性能仍在不斷提升,其燃燒系統還有多少潛力?

燃燒過程中明亮的白熾光是黃色火焰,這是由碳的燃燒產生的。連片大面積的黃色火焰表明,汽油缺氧不能完全燃燒,生成了大量的碳煙顆粒。

亮度偏暗的區域實際是藍色火焰,代表了CH燃燒。藍色火焰面積大,則燃燒速度快,放熱效率高。

隨著滾流強度的提高,高亮度的不完全燃燒區域減小,燃燒過程更均勻,提高了燃油經濟性。而且,滾流增強還使得氣缸內的平均有效壓力增加了23%,從而得到更多輸出功率。在滾流的作用下,一方面汽油的分佈更加均勻理想,另一方面使得點火時氣體運動非常活躍。最終轉換成湍流動能的增加,極大地促進了火焰的擴散傳播。

實驗時發動機的轉速固定在1200轉/分,如果沒有干預和組織,發動機的氣流較弱,而且不穩定。這就和我們的日常經驗對應起來了,低轉速下發動機低效費油。在廠商的宣傳資料中,燃燒室和進氣道的優化經常被作為重點,因為這確實效果明顯,哪怕只是修改了一個小小的曲面。

小排量增壓發動機的性能仍在不斷提升,其燃燒系統還有多少潛力?

不少吃瓜群眾總是喜歡唸叨:發動機原理這麼清楚,進氣壓縮做功排氣,結構也不是什麼秘密,但我們還是造不出一流發動機。緊接著另一批吃瓜群眾就會上前指點:發動機對材料製造、工藝技術、製造精度要求高,只要能造好就行了。

現在看來,研究發動機,還需要研究燃燒放熱規律、汽油噴射規律、氣缸裡的流場、流體力學的效應······僅僅是渦流和滾流,就牽涉到分層燃燒的實現,還對燃燒放熱產生重大影響。而且具體實現起來還不是百分之一百的可控,仍需解決積碳、瞬態燃燒波動和汙染物控制等問題。

在法規的引導和限制下,發動機排量越來越小,強化程度越來越高。僅從渦流和滾流的研究利用而言,小排量高功率發動機的性能還能提升,還能像擠牙膏一樣發掘出一些潛力。

全面評價內燃機還有多少潛力,這種宏大命題還是留給學術大牛,或者屏幕前的你。我只知道這麼一點點而已。

參考文獻

[1]張喜崗,王天友,李衛,張志進.可變滾流對GDI發動機低速工況噴霧和燃燒影響的試驗[J].內燃機學報,2015,33(06):502-509.

[2]張憲會. GDI發動機缸內滾流特性及其對噴霧的影響研究[D].天津大學,2014.

[3]吳強,許敏,楊傑,董雪.進氣滾流強度對直噴發動機燃燒特性的影響[J].車用發動機,2017(03):1-7.

[4]Tian J, Zhao M, Long W,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spray characteristics under ultra-high injection pressure for DISI engines[J]. Fuel, 2016, 186: 365-37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