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在中国历史上什么地位?

提问达人魔力侠


汉文帝刘桓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是西汉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对内主张安稳休养,对外实行安抚防御,为汉初皇权的巩固、朝局的稳定、百姓的安居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启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吕雉崩后,刘桓正偏处代地,默默无闻地带领封地百姓奔小康,从未想过争强好胜的他收到进京的消息后是很谨慎,生怕这是个阴谋,他探头探脑、确认安全后才进了京。

坐上龙椅后,刘桓的谨慎求稳、宽仁体下表现在他对内政策上。

一、 稳定政权。

刘桓深知,自己皇位的得来是宗室与朝臣各方势力角逐的结果。要想巩固皇权,首先,他要掌控军权,再来要安抚各方势力。

因此,在他进入未央宫的当天夜里,就命令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命张武为郎中令,巡察保卫宫中;他一反吕后朝对宗室与贵族的打压。对于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一一赏赐、封官晋爵,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也恢复了爵位和封地,同时,对于跟随父亲刘邦开国的功臣们也分别赏赐、分封。

刘桓即位之初没有用激烈的方式裁撤各方势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宗室与贵族,有助于他整合皇权体制,很快地恢复和加强国家政权的运转能力。

二、 宽仁体下。

刘桓以前朝强秦之亡为鉴,他深知百姓生活的苦乐对政权安定的意义。他在位时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不轻易更改既定法则,也不随意劳民伤财。

汉文帝曾经想建一座露台,但听说到这要费十户人家的财力,转而放弃建设;又见各公侯居住在京城,吃穿用度要人从封地送来,那些奴仆往来辛苦,所费甚多,于是下令让这些公侯都住回封地去,免了这些奴仆的力役;他因缇萦救父的契机下诏废除了肉刑苛政。

更为普惠的是,文帝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他还下令,成年男子的徭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这样的减免,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汉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文教大兴,国力日益强盛。

汉文帝的对内政策是稳、宽,对外的政策也是以安抚与防御并举,不随意挑起战争。

一、安抚。文帝在位期间,为了谋求安定的和平环境,对匈奴一直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继续执行和亲政策,避免大动干戈。

二、 防御。他听取晃错的建议,实行“募民实边” ,在边地建立城邑,招募内地人民迁徙边地,一面种田,一面备“胡”。

另外,文帝还在边地建立马苑36所,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用官奴婢3万人,养马30万匹。在民间,同样奖励老百姓养马,以满足边防对马匹的需求。

他的这些举措,避免了刀兵之争,改变了单一轮换屯戍的制度,既有利于对边郡的开发,又大大加强了抗击匈奴的防御力量。有利于休养和生息,使民间得以一心发展和恢复生产。

终文帝一朝,无大的战争之乱,朝局也较为稳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这一切,汉文帝功不可没。

在古代,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皇帝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汉文帝庙号为太宗,正说明他有守成稳业之功,治理天下之德。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西汉发生了多起皇帝无嗣,大臣们迎立诸侯王继位的事件,影响较大的有两位,一是代王刘恒,二是昌邑王刘贺(注:宣帝算不上诸侯王,且长期生活在长安,不算数)。

迎立藩王入京是件很危险的事情,为了防止藩王作乱,历朝历代都对藩王的行踪做了严格限定,比如说没有奉诏不得离开封地,不能结交内臣等等。

这就为大臣们出了一个难题,无法确定这位王爷是否好相处,如果一不小心迎来个祸害,该当如何是好。

霍光是个很小心的人,史记记载,他在武帝身边工作二十年,没有犯过错误。这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武帝一朝,光是丞相,就杀了六个。

即便如此,霍光依然看走了眼。

刘贺入宫不久,就献出了原形,继位27天,做了1127件坏事,平均下来一天要做41.7件坏事,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在做坏事。

这个数字当然是假的,但如果不是刘贺太过分,以霍光的性格,断然不会这么快就自扇耳光,把力排众议迎来的皇帝再次送走。

据说君臣最后一次见面,霍光是哭着离开的,他的哭声中究竟有几分是自责,几分是后悔,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后来的宣帝就聪明多了,纵然与霍光不对付,纵然知道霍光老婆毒杀了的皇后,也能隐忍不发,待大权在握后,再行秋后算账。

不同于荒诞不经的刘贺,也不同于胸怀大志的宣帝,文帝是个另类。

单亲家庭长大的他,从小就是个老实孩子,聪明,孝顺,柔和,既不拉帮结派,也不为非作歹,在代国一呆就是十五年,史书记载他:发展生产,恭俭作则,代地由是大安。

文帝的性格可能遗传自妈妈薄姬,当年吕后乱政,排除异己,后宫有积怨的嫔妃都没有好下场,戚姬还被做成了“人彘”,唯独薄姬独善其身。到并非她与吕后关系多么亲密,而是吕后觉得,这个丫头挺老实,放她一马算了。

不由想起香港的刘财主,早年他事业兴旺,桃花缠身,关之琳,李嘉欣,袁洁莹,蔡少芬。。。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

这些女人里,独独蔡少芬得到了原配宝咏琴的认可,不仅不排斥她,还帮她买衣服,教她社交礼仪,方便她陪老公出入各种场合。

善良的人,即便做了小三,也能被原配理解!

至于李嘉欣,宝咏琴恨之入骨。

薄姬的好人缘给儿子攒足了人品,当周勃陈平讨论继位人选的时候,大家一致认为:刘恒最合适。

事实证明,他们的眼光很准。

刘恒是个好人!

拥立有功的大臣,全部得以善终,参与夺位的王爷,也都平安终老,即使是起兵反叛的刘兴居、刘长,他也没下黑手。

历史上,好皇帝从来不是好人,比如好大喜功杀母立子的汉武帝,比如杀弟夺位抢占弟媳的唐太宗,再比如腹黑阴暗屠戮功臣的朱老八,当然,还有为人严苛六亲不认的雍正。

一个比一个坏,一个比一个狠,但不否认,他们都是好皇帝。

但这一条,对汉文帝不适用。

他是个好人,也是个好皇帝。

彼时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做皇帝的想找几匹同色的马拉车都困难。体察民间疾苦的文帝十分明智的选择了休养生息,轻摇赋税,安民为本,不折腾,不动摇。

就像身患重症的病人,需要的不是虎狼之药,而是慢慢调养。

寂若无治国之意,漠如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

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他带头厉行节约,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即便是自己的身后事,也都做了交代,以瓦器取代金银做陪葬。

你可以认为他在作秀,但如果做了一辈子,那即便是一场秀,也是很好的!

除此以外,他还改革刑罚,废除连坐和肉刑,开放国家矿场林场。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政令畅达,天下归心,内圣而外王。

孤悬化外的南越选择归顺,兵戎相见的匈奴也偃旗息鼓。

曾国藩评价汉文帝:盖其德为三代后仅见之贤主,而其心则自愧不称帝王之职而已矣!

这是很高的评价,也是很恰当的评价,后世人常议及“千古一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但要说治世,文帝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如果说有什么缺点,可能也就是邓通了。放着天下的美女,却爱上了一个男人,除了真爱,实在找不出其他词汇!



日慕乡关




路遥lgy


秦皇汉武帝,仍然是开疆拓土之人,为什么中原大地的人,要有汉族人自居,这就是汉制,从秦始皇一统中原全国,汉武帝开疆拓土,击败匈奴人,巩固了文化认同感。国家意识形成,中原人才以汉族人自居。

对国家统一,对民族认同感,就从汉武帝开始产生的。

汉武帝彰显了一代君王的文治武功,开辟了西域丝绸之路的商道,建立起开放的雄心壮志,汉族人作为主体民族,才能崛起于东方大地,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不倒,在二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书写了一个坚忍的民族信念。


随雨飘渺


汉文帝在中国历史上肯定是个明君。他是刘邦充话费送的皇子,打小不受待见,母亲家也无权无势,因此逃过了吕后对刘邦皇子的大清洗运动,也因此被陈平周勃等大臣在铲除吕后余党后立为皇帝。他信奉“黄老学说”,从他治国理政就可以看出来,首先废除了“连坐法”、“肉刑”这些不人道的刑罚;两次减田赋,减到了“三十税一”的程度,把百姓服徭役的间隔期减到了三年一次,还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开发鱼盐资源。他的这些为政举措让百姓能很好的休养生息,大大提高了政府与百姓的收入。文帝死后,他儿子景帝也按照父亲的方针治国,因此历史上把文景二帝在位期间成为“文景之治”,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第一个盛世。

我们国家最大的民族是汉族,汉族名称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汉武帝大败匈奴扬国威,因此把这个朝代名作为族名。时间跨度大的战争打的就是国家综合国力,汉武帝能大败匈奴要归功于文帝景帝给他攒下的家底。因此我认为汉文帝是汉武雄风的奠基人,也是汉族名称的开创者。


风过留痕63


回味刘邦与项羽逐鹿中原,终有项羽自刎乌江,"霸王别姬"的悲剧时,就想起"周勃诛诸吕"时的惊心动魄,刀光剑影的场面。先贤们为汉室江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才有大汉帝国的"文景之治"的盛世。文帝刘恒与景帝刘启开创的"文景之治"不是偶然的,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文帝是一位宽仁厚德,德才兼备的人。文帝清政廉明,生活俭朴,脚踏实地的与人民共甘苦,同安乐这是他开启"盛世的不可获缺的先决条件。另外,必须清楚,君明臣则直的深刻道理。一代明君的文帝在位时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剔除任人唯亲的昏昏噩噩的治国于私的任性的恶行。所以文帝在位23年中与人民共生息,把刘邦开启的大汉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繁荣昌盛的局面是历史的必然。如果说是刘邦奠定了"文景之治"的基楚,那么"文景之治”就是奠定了汉室江山长治久安的基楚的奠基人。这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吧!


先生634


按照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汉文帝算的上是帝王之典范,千古明君。宋代以前的人对汉文帝的认识也基本上是这样的,而汉武帝并不被大力赞扬,所以文帝和景帝统治的时期在史书中是“治世”,而汉武帝时却不是。但是宋代以后,由于国家的军事力量日弱,边境吃紧,汉文帝的事迹被逐渐淡化,喜好征伐的汉武帝被大书特书,折射出了文人们希望国家强大的心理。

汉文帝主要功绩:

(1)轻徭薄赋,奖励农耕。

文帝在位时,多次告诫百官守令劝课农桑,并连续下诏令减轻民众负担。下令官吏省经费以便民;减少守卫京师的士卒;减少太仆用马,用以补充邮驿的需要。下诏亲耕籍田,并赦免因被论罪充当官府役作为奴者回乡务农。停止郡国岁贡,开放山泽禁苑给贫民耕种,等等。文帝十二年(前166年),免去当年田租之半。次年,又免收田租。史载文帝时每石“粟至十余钱”,“天下殷富”。可以说有了文景两代的积累,才有了汉武帝时期攻打匈奴所需的大量财力。

(2)轻刑慎罚。

由淳于缇萦而起,文帝于十三年(前167年),废除了肉刑,改为打板子的笞刑。确实,开始执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有打死人的情况,但是一个新的举措本来就是要不断纠错,摸索前进的。所以景帝时,进一步减轻了刑罚,同时还规定了笞刑所用的刑具大小,薄厚,材质,打的过程中不许换人等等,以保证受刑人的生命安全。

文帝还废除了诽谤訞言之罪、收孥相坐律(没收罪犯妻、子为官奴婢)等。在皇帝带动下,这个时期许多官吏断狱从轻。

(3)躬修节俭。

文帝在位时,“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他曾计划建造“露台”一座,计算需要百金,于是文帝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中指不富不贫)”,随即作罢。汉代贵族妇女以衣服拖地为荣,但文帝宠幸的慎夫人“衣不曳地”,以表示节俭。

(4)削弱诸侯王势力,安抚边境

西汉建立后,王国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政府。文帝听取了贾谊的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在原来的封地上增加封君的数目,以分散其实力,例如立原淮南王刘长三子都为诸侯王,三分原淮南王之地。汉武帝时期执行的“推恩令”其实就是文帝做法的高级版本。

北方边境,处理好与匈奴的关系。文帝一方面继续用和亲安抚匈奴;另一方面,加强军事力量。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十四万骑入侵,文帝派三位将军带兵分驻于陇西、北地、上郡,又派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带骑兵十万人,驻于长安近旁以防匈奴。文帝亲自慰劳军队,视察演习,申明军令,赏赐将士。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统兵征伐,击退了匈奴。后元六年(前158年),匈奴数万骑入上郡与云中郡侵扰,缘边各坚守以备匈奴,过了几个月,匈奴退去。文帝又移民于北方边塞,使其屯田务农,加强了边备的防守力量。所以当时匈奴只是“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

南方边境,妥善处理与南粤(又称“南越”)的关系。南粤王赵佗原籍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为了避免南粤的对抗,文帝在派陆贾出使时,写了一篇态度诚恳、措辞谦和的信,又告知赵佗,朝廷对他还留在河北老家的兄弟作了照顾,对赵佗所关心的祖宗坟墓已派人修葺。文帝对赵佗说明战争只会给汉朝和南粤造成伤害,希望从国家安宁的目的出发,要求赵佗与汉交好。文帝的诚意,换得赵佗的真心归向。终文景之世,南粤一直是汉的藩属,南方边境长期保持安宁。


竹子学学


汉文帝刘恒首先在西汉历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西汉国力在孙子汉武帝刘彻时期达到鼎盛奠定基础。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同父异母亲弟弟,汉惠帝刘盈16岁登基,在位7年,23岁的时候就驾崩了,开始了八年吕后专政,公元前180年吕后逝去,大臣陈平以及周勃和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朱虚侯刘章诛杀诸吕,迎立母家势力单薄且无过的汉高祖刘邦第四子代王刘恒登基是为汉文帝刘恒,时年22岁,在位23年,享年45岁,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和儿子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合称文景之治,而且为孙子汉武帝刘彻汉武盛世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张哥讲中国历史


汉文帝最大的事件 :引佛教入中国!


用户5941550705


据《汉书》所载,综合来看,此人很好地贯彻了汉初"与民休养生息″的国策,且以身作则,此点实属不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