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造他爹的反,李承乾造他爹的反,如果朱棣也造他爹的反呢?怎么看待他们三个?

手机用户51424326928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成为与秦皇汉武平起平坐的一代君王。然而他却是通过杀戮兄弟、逼迫父亲登上的皇位,究其原因在于大唐的天下基本都是他打下来的,他老爹答应立他为太子最后却立了大哥李建成。这都算了,关键在于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俩儿视他为心腹大患,愣是要整他,并且还往死里整,不是三番两次给他下毒就是跑到他爹那里告他要谋反,搞得李渊也对他有所猜忌。在这种情况下他索性决定自己搭班子,要是再熬下去说不定他的尸体就该下土了。所有就发生了先发制人的“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又逼李渊立他为太子。李世民当时所处的环境是及其危险的不管做什么都要死,就算李渊愿意庇互他,李建成登基后他还是要死。与其身死还不如杀出一条活路,况且他手下还有一群得力下属。


李承乾八岁被太宗立为太子,他被寄予厚望,朝中数位名臣都是他老师。早期的李承乾并没有让他爹失望各方面都表现很好,然而贞观十年之后的他对他爹阳奉阴违、搞同性恋、不服从管教,还派遣刺客刺杀管教自己的老师。贞观十七年因为忌惮深受太宗宠爱的三弟李泰,所以又派遣杀手对其进行刺杀,事情没有得逞又兵行险招,伙同候君集等人起兵逼宫,可惜他叫李承乾不叫李世民。总之李承乾充其量就是一个大一点的熊孩子,他玩的都是他爹玩剩下的,这也要怪他爹给大唐开了个先河树了个好榜样。

严格的说朱棣造的不是他爹的反,因为他爹以经过世了,他造的是他侄子朱允炆的反。首先朱棣这个人是有野心的,他想当皇帝并且心狠有手段和谋略,朱元璋的子嗣中他和朱元璋是最像的。朱允炆错就错在听从大臣的意见削藩而且手段强硬,搞死了好几个坐镇一方的藩王,既触碰了各大藩王的利益,又把他们都逼得人人自危,朱棣也是一样的日子不好过,不仅被监视自己的军队也差点被调走。眼看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就以靖难的名号起兵造反从北京一路打到南京,赶跑了自己的侄子自己当了皇帝。如果朱允炆削藩的手段柔和一点,或许还可以多做几年的皇帝,毕竟朱棣当时虽然对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不满,但是并没有起兵的打算,而是发展自己的实力以图来日。


小白侃史


对于皇位的争夺除了自己打的天下,还有奉天承运继承过来的,剩下的都靠抢!促成造反的几大原因有:

①对皇位发自肺腑的渴望已经忍受不住

②被强迫的不得不反

③没有继承权,只能靠拳头

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政治局面

⑤功高盖主的威胁

⑥利益集团的怂恿,以小博大的心里

⑦强大的实力,说话有底气

这几个因素决定了为谋取皇位铤而走险的源头,但是最关键的一点必须有实力,没有过硬的拳头去造反,纯粹就是瞎起哄!


李世明造反,最符合以上七个特点,虽然玄武门搞死的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是李建成是李渊最正统的代言人,这和打了他爹一个巴掌也没啥区别,然后理所当然的逼迫李渊禅位,李世明的成功在于李渊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

————自古太子不将兵

这里说的是李建成,那么和李世明有啥关系?最大的关系就是李渊带领儿子们打天下,兵权实实在在的被分割在几个儿子手里。太子不将兵,可是将兵的不只是太子。最后导致李建成的势力和李世民不分上下,不然李建成也不会拉拢李元吉一起搞事。眼睁睁的看到胜利的果实已经熟透,这种诱惑让李世明弟兄内心波澜壮阔,夜不能睡!

而且潜移默化的兵权划分,注定会造成你争我夺的兵戎相见!现在不搞死李建成,将来李建成未必会放过他!那么李世民的造反也是情理之中,一个英明神武,帅气逼人的领导,率领众多能力强大的打手干他一票又如何?而且胜算很大,李世民造反属于乘机而入,顺势而为!所以李世明成功了,只有胜利者才能顺应天意!


然而李承乾的造反就是——起哄的

贞观盛世,天下大定!大唐全国上下形式一片大好,作为太子的李承乾完全没必要造反,仔细分析上面的造反条件,李承乾没有一项符合标准。李承乾和李世民最大的矛盾就是青春期爆发的逆反心里,一个爱管,一个不愿意被管。管得多了自然就会难受,据记载:

太子及长,好声色慢游,然惧帝,秘其迹。临朝,言谆谆必忠孝,退乃与群不逞狎慢。

很清楚的说明了李承乾是戏剧学院毕业的,做事喜欢人前一套背后一套。本性喜欢享乐,纸醉金迷,却做个样子糊弄李世民。而且这哥们性取向可能有很大问题,喜欢男宠!事情爆发就在这里,李世明知道了李承乾的小秘密,直接杀掉那位同志。此时李世民又对李泰表现出超乎平常的关心,又刺激了李承乾脆弱的小心脏。伤心欲绝的李承乾很是难受,加上李世民对他的各种管教,更是不爽。于是同样对事业不爽的侯军集和李承乾一拍即合,逼宫李世民!

放到现在大家也会同样发问,哥两到底有啥底气?赌气归赌气,但是不能不服气,造反就有点过分了。

李承乾早就忘了他爹是造反的祖宗,他这个小蚱蜢还没蹦跶就被按死,侯军集也是傻头傻脑的,把自己的生命当成一次性筷子挥霍。李承乾的造反纯属胡闹,没有根基,没有实力,更没有你死我活的利益。原本应该有的权利,被自己玩完了。



最后说说我们永乐大帝——朱棣

朱棣上位是通过造反的,也符合总结的几大造反因素。但是一定要闹明白,朱棣造反的对象是朱允炆这个怂包,当时朱棣的实力并不是强大到没法子收拾。朱允炆有几次机会可以把朱棣扼杀在摇篮中,懦弱腐儒的性格让他在决策中摇摆不定,错失战机,结果皇位也丢了。

如果换做朱元璋,借给朱棣十个胆子也不敢造次!朱元璋的雷厉风行、杀伐果断和他外孙不是一个档次。况且光脚打天下的朱元璋,手下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随便拉出来一个和朱棣比比,朱棣那点本事连个弟弟都不算。假设朱棣有机会造反,或者朱元璋病入膏肓,朱棣造反成功的几率也为零,毕竟一块打天下的兄弟们都看着呢,你一个后生晚辈?怎么也轮不上朱棣!

所以朱棣欺负一下朱允炆也就算了,毕竟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的时候,朱棣就觉得不公平,朱标那点水平怎么配当皇帝,可是朱棣宁愿悄悄的去当个藩王,也不敢和朱元璋抱怨。他要是骑在朱元璋头上拉屎拉尿,朱棣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我不是易中天


李承乾的造反和李世民以及朱棣的造反大不相同。对比一下三人造反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期间差距一看即知。

按时间顺序,先说李世民。

这事的根源要从太原起兵说起。

李世民出谋使李渊起兵于太原,李渊答应事成之后立其为太子。于是李世民为了太子之位四处征战,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可以说,唐朝的疆土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后来李渊建立唐朝,却立老大李建成为太子。

想想都觉得憋屈,自己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老大李建成却摘了胜利的果实。老二世民心里不爽啊。

天下平定后,太子李建成开始作了。

这倒也怪不得他,如果没立他为太子,或许他没有别的想法。但是一旦给了他那个位子,那么他就会动用一切手段保住自己的位子。

人一旦得到本没有奢望的东西后,那种占有欲会更加强烈,甚至不择手段以求占有。

更何况这时候的李世民因为四处征战而功名日盛、威震天下,简直就是功高盖主啊。有李世民在一天,他李建成这太子之位就坐不安稳。

于是,李建成就拉上李元吉,有事没事就排挤李世民,甚至下毒谋害。

终于,李建成按捺不住,开始了他人生的终极之作。

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建议李元吉出兵突厥,想借此夺得李世民兵权之后杀其于昆明池。

结果世民的无间道玩得好,早已安插了耳目。

得知此消息后,世民兄暗叹一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宁要我负人,勿要人负我啊!

于是,先下手为强,在玄武门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

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次年改元贞观,开启贞观之治。

简单总结一下李世民造反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原因:老爸答应立我为太子,结果立了别人。那人还要杀了我。

过程:先下手为强,发动玄武门之变。

结果:杀了兄弟,老爸退位,自己登基。

李世民的内心:是你们逼我的!

再来看看李承乾。

李世民即位后,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因为李承乾腿有问题,走路不太方便,于是心理产生扭曲。对李世民阳奉阴违、对老师不耐烦不听劝,还刺杀老师。跟兄弟关系也很差。

后来因为兄弟李泰也得到李世民青睐,担心影响自己太子之位,于是派人暗杀。

未遂后,一不做二不休,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

可惜,他没有他老子的能力和智慧,结果事情败露。他本人被判充军到黔州,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处死。

李世民为了保全李承乾,就说,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么李承乾和李治就都没法活了。可如果立李治为太子,那么李泰和李承乾都能活。

于是,李治被天大的馅饼砸中,是为唐高宗,开启“永徽之治”。

简单总结一下李承乾造反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原因:暗杀兄弟未遂后走投无路只能拼一把。

过程:没啥好说,带兵逼宫。

结果:废黜,流放,病死。

李承乾的内心:成王败寇,毋须多言!

最后再看明成祖朱棣。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在南京出生,明朝建立后,封为燕王,藩地就是北京。

后多次参加北方的军事活动,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各影响力。

朱元璋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㭎先后去世,所以老四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

太子朱标去世后,其子朱允炆继为皇太孙。这位皇太孙对几位王爷实力雄厚深感忧虑啊。

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就和齐泰、黄子澄等人秘密商议削藩。

因为考虑到燕王势力强大,要削藩,就得从朱棣同母的弟弟周王开始。于是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被削夺藩位。湘王自焚。其余都废为庶人。

接着朱允炆开始对燕王实行控制和监督。

后来有一天,朱允炆手下抓了个人,这个人是燕王部下,经审问后得知燕王要谋反,于是派兵去燕王府抓人。

可惜,朱允炆派去的人中有个叫张信的,是朱棣以前的老部下。通风报信后顺便投降了朱棣,这下朱棣就有了准备。

朱棣装疯麻痹朱允炆后夺回北京控制权。随之发起“靖难之变”。

历时四年,朱棣从北京打到南京,登基为帝,是为永乐大帝。

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

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也就是紫禁城。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简单总结一下朱棣造反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原因:皇帝侄子要削叔叔王位还要废为庶人。

过程:打。

结果:叔叔称帝,侄子失踪。

朱棣内心话:我本良善,奈何逼我靖难!

从以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来,李世民和朱棣,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都有被逼的情况。这些客观情况无论是造反的借口还是真的有反心顺势而为,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称帝之后的所作所为看到,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朱棣,都是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

我们不清楚李建成或者朱允炆做皇帝可以为中国历史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但历史没有如果,既然历史选择了李世民和朱棣,事实证明,他们也没有辜负抢来的帝位,至少,他们是伟大的帝王。

另外,当皇帝,一定要玩的一手溜溜的无间道。至少你得学会安插耳目。

至于李承乾,就是个熊孩子,没能对得起自己的名字。


赵书尘


历史总是不尽相同,也略微相同。

李世民,唐朝定鼎之人,掌握帝国一半以上的军队,培养了帝国一半以上的将领,如果他想造反,只需要担心身后名的问题。

李承乾,帝国处于稳定强大时期,军政大权都在皇帝手中,他造反,不管是谁相助,侯君集也只是李世民的奴才,不可同日而语,必将失败。

朱棣,大明王朝第二代的英才,朱标早逝,朱允文稚嫩,朱棣趁势清君侧为名,拿下大明王朝帝国大权。

因此,绝对实力,是帝国之争的绝对筹码!!


每天历史课


李世民、李承乾、朱棣都有造反的事迹,大体上看有某些相似,但仔细分析还有不同的。

首先看李世民,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兄胁父登上皇位,他能成功是因为他在唐朝开国系列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笼络了一大批人才在自己身边,威望甚高,都超过了太子李建成;再有就是李渊没打算废长立幼,但是不断给李建成创造机会要他有更多的战功已达到服众的目的。但李世民能力太强悍,风头很多时候就是储君做派,俨然把自己看成了后继之君;最后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得到了手下武将支持,又把玄武门守将拉拢到自己麾下,这才有了李世民的先斩后奏,因为李世民太了解他父亲了,如果只抓不杀交给李渊的话李建成、李元吉一定会活命。李世民看准了这一点为了彻底消灭争夺皇位的对手必须先斩后奏,然后在李渊面前摆出一副孝子的模样给李渊看,也是给文武百官看,李世民当时应该是这样说的:我并没有杀死大哥的意思,只是当时是大哥想要了我的命,我是被迫“自卫”才杀死大哥的。李渊听了这话肯定骂娘的心都有,“我信你个鬼,我这么多儿子就剩你一个,看来为了皇位你才是狠角色”,很快李渊退位成了太上皇,可是李渊的晚年过的是抑郁寡欢,非常郁闷。对于李世民上位不正,但他是个好皇帝,因为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民间和官员们同时接受的皇帝,李世民执政不过分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也不会过分的站在某一方,可以说执行的政策不极端,既不像明太祖杀贪官那么狠,也不像宋太祖把文官优待的跟大爷一样。是比较中庸的,也是各方容易接受的,这才在历史上促成了好名声。一句话:李世民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皇帝,但他不是好儿子。

接着说李承乾,这为就是李世民的儿子,也是早期的太子,但他想效仿他爹来个逼宫提前登基的戏码,谁知道演砸了,事迹败露李世民也没有处死这个长子,只是将他贬到了地方,李承乾跟他爷爷一样最后抑郁而终。李承乾没有李世民的战功、威望,帝王城府也不如李世民,自认为有了兵权就可以逼李世民就范,太天真了,李世民可是尸山血海爬出来的,他有丰富的政治斗争还有战争经验,这些李承乾一点没有,怎么跟李世民斗?不过李世民对这个逆子还是很厚到的。

最后要说的是朱棣,更准确的说他没有造他爹的反,是造了他爹指定继承人的反。这跟李世民有很大差别,李世民敢直接胁迫李渊,朱棣是不敢跟朱元璋斗的,他斗不过朱元璋,他的本事基本都是朱元璋看着学到的。元末这么多起义军,什么明玉珍、张士诚、陈友谅等没有一个斗得过朱元璋,朱元璋的本事才是一步步实战出来的,就是朱元璋的手段冷酷,如果朱棣跟朱元璋正面交锋朱棣一定会败,而且败得很惨,一交锋朱棣的军队到底效忠谁还不一定呢。不仅才得很惨,依据朱元璋的行事作风朱棣还会死的很惨。所以朱棣不能跟朱元璋作对,也不敢作对。所以朱棣把朱元璋熬死了,这就为朱棣造反去除了一道枷锁,朱元璋越过子代传位长孙这要诸子心里不服(叔叔跪侄子),这又为朱棣造反添加了个理由;可这些没有要朱棣下决心反对朱允炆,削藩政策才最终给了朱棣造反的借口,要说仅一个削藩政策就要朱棣造反有点天真,他不服朱允炆久矣,只是削藩要他下定了最后决心,打出来的旗号挺有意思,是靖难,意思是替皇帝清理身边的奸臣(他们说的应该是黄子澄等人),没说对皇帝不满意要推翻他。其实这是要让自己的借口更加合理争取更多的人支持罢了,实际上就是奔着朱允炆的皇位去的,脉络也是这么发展的。朱棣靖难成功很大原因在朱元璋,因为朱元璋把能打仗的武将们几乎给扒拉了个遍,新生代武将还没培养不来,这就出现了断层,可朱棣是镇守大都,常年跟游牧民族交战,战争能力很强,如果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就算朱允炆没有卓越的指挥才能朱棣想靖难成功也是不容易的。同样朱棣的儿子朱高煦也想模仿朱棣来个非正常途径夺取皇位,因为朱高煦不是长子,但十分获得朱棣喜爱。因此给朱高炽穿了不少小鞋,但朱高炽每次都化险为夷顺利做了皇帝,朱高炽对皇位仍然不死心,等朱高炽把皇位传给朱瞻基的时候,朱高煦准备对这个侄子下手,可是这个侄子受到过朱棣教导,是非常聪明的,朱高煦最终没有斗得过朱瞻基,起兵造反失败被废为庶人。

最后想说的话:不要拿权力来考验亲情,那样亲情会被涤荡的尸骨无存。还是做普通人好。


过去即历史


你当谁都是李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