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小區房屋“住改商”愈演愈烈 業主物管直叫苦

近日,瀘州某小區業主通過瀘州新聞網和川江號APP“網絡問政”平臺反映,小區內“住改商”現象普遍,嚴重影響正常生活。

棋牌室、小超市、美容店、流動滷菜攤……近些年來,“住改商”在瀘州很多小區愈演愈烈。小區業主與物業多次向相關部門投訴、溝通,均收效甚微。因此,很多城區小區業主表示,希望政府部門能開展聯合執法,還居民一個安靜舒適的居住環境。

小區“住改商” 影響其他業主

市民黃先生反映,隨著小區內越來越多的業主入住,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商業門店在小區陸續開張。“不知這些小商小販是否獲得了工商經營許可?”黃先生說,他家樓下去年起就開了家小超市,為了方便顧客進出,開店當初,超市經營者還在門口綠化帶裡開闢出一條便道。


瀘州小區房屋“住改商”愈演愈烈 業主物管直叫苦


天立水晶城小區內的“商業”門市

私自破壞小區綠化,引發小區居民的不滿。小區物業把此事上報城管執法部門後,在城監支隊的配合處理下,商家迫於壓力,只好恢復綠化。

綠化恢復了,超市的經營依舊存在。黃先生認為,把小區住宅變為商業場所,既影響小區環境,無證經營的商家食品安全由誰監管?

同時,小區內的其他業態也在逐漸蔓延:茶館棋牌、美容美體、售賣滷製品……黃先生說,原本清新安靜的住宅小區已逐漸演變成街邊鬧市。根據規定,小區內“住改商”要取得營業執照,須得到關聯業主的同意,沒辦理執照屬於無證經營,商品質量、服務質量都無法保證。

小區“住改商”現象普遍

記者瞭解到,除了黃先生所在小區,近年來,瀘州新建小區“住改商”現象變得很普遍。

去年,瀘州新聞網、川江都市報曾報道瀘州城南正和金洲國際小區“車位改商業”的報道,很多市民表示,居住的小區內“商業經營”現象氾濫,對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影響。同樣,在城西天立水晶城、空間愛琴海等小區“住改商”的現象也很突出,曾一度引發小區居民不滿。

根據相關規定,市場主體住所(經營場所)登記條件(申請+承諾制)有所放寬,但是,經營場所的選擇要符合相關要求。

那麼,小區住改商的營業執照如何辦理呢?

記者從瀘州市江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瞭解到,在經歷多輪商事改革之後,對於“三小”企業經營辦證條件逐漸放寬,經營業主只需提供申請和承諾書即可辦理。但是,該工作人員強調:根據規定,住宅用房不能當作商業用房從事經營,若需“住改商”,須徵得關聯住戶的同意。

根據《物權法》第七十七條明確規定,辦理登記註冊時應提交住所(經營場所)所在地居民委員會或業主委員會出具的有利害關係的業主同意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證明文件。

據黃先生所在小區物業介紹,“小區對‘住改商’一直是反對態度,但是,苦於沒有執法權,難以採取措施限制‘住改商’經營。只要經營者不在小區內違規搭建、大聲喧譁,一般都只有默認。”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不僅是黃先生所在小區,城區大部份新建小區的“住改商”多數都為無證無照經營,就算是有正規執照,登記的住所亦多數不在小區。

一方面,居民對“住改商”影響小區環境怨聲載道;另一方面,“住改商”多數屬於無證經營,食品安全難以保障。無證無照的商家在小區內肆意侵佔業主的生活空間,讓“住改商”的監管陷入困境。

無證經營將被取締

3月6日中午,在天立水晶城小區內一餐飲店裡,三三兩兩的食客進進出出,店內並沒看到相關證照。離開時,正遇到從外面回家的業主王先生。

他說:“小區內的餐飲店開起之後,除了小區居民,外面的顧客也會光臨,作為一個純住宅小區,現在的環境卻像菜市場。而這樣的“商鋪”,僅天立水晶城小區,差不多有二三十家。”

“住改商”整治難,難在哪?

據瀘州市江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違規“住改商”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辦理執照只需提供申請和承諾書即可辦理,而承諾的真實性完全是靠經營者的誠信”。

“當市場監管部門接到相關投訴之後,將前往現場進行核實。”該工作人員說,經營場所不符合相關規定,其經營資質將被取締。如果經營行為涉嫌違法的,還將抄告主管部門調查處理。

川江都市報記者 曾剛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