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勝仗無數,卻殺妻求將有才無德,終落得萬箭穿心的悲慘下場

他一生勝仗無數,卻殺妻求將有才無德,終落得萬箭穿心的悲慘下場

吳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衛國左式(山東省定陶西)人,出生在一個富有家庭。由於生長在戰國時代,跟當時一些闖蕩天下的名士一樣,他立志幹一番事業。然而衛國是一個極貧極弱的小國,不僅無法稱雄天下且隨時都有被強國吞併的危險,更糟糕的是,衛國國君根本不採納吳起的強國策略。

吳起煞費苦心,到頭來卻一事無成,窮困潦倒,並遭到了鄉里人的恥笑。殘酷的現實使吳起感到在衛國繼續呆下去,遠大的理想將無法實現。忍痛辭別了年邁的母親,到鄰國魯國遊學。臨行前他咬傷自己的臂膀,向母親發誓道:“如果不成就事業,當上公卿、相國一類的高官,決不回國。”

他一生勝仗無數,卻殺妻求將有才無德,終落得萬箭穿心的悲慘下場

吳起到了魯國後,投在曾申(曾子的孫子)門下做學生,學習儒家學說。但不久,吳起的母親病逝,想起當初的誓言,就忍痛沒有回去奔喪。此舉嚴重違背了儒家的道德觀念,使曾申大發雷霆,與他斷絕了師生關係。

從此,吳起棄文習武,在魯國相國儀休的推薦下當上了魯國大夫。周威烈王十六年(公元前410年)強大的齊國攻打魯國,魯穆公想讓吳起領兵抗敵,但又擔心吳起之妻是齊國大夫田居的女兒,恐其臨敵退縮而猶豫不決。

他一生勝仗無數,卻殺妻求將有才無德,終落得萬箭穿心的悲慘下場

吳起知道後,出於他極端的利己主義,為表示他對齊國的忠誠,親手殺了自己的妻子。魯穆公解除了疑慮,遂任命吳起為大將領兵抗敵。吳起面對敵強我弱的形勢,首先裝出一副畏懼齊軍的樣子,並表示要和齊軍談判講和,麻痺齊軍。然後又將老弱殘兵擺在中軍,伏精兵於兩翼。乘齊軍鬆懈無備之際,突然從兩翼殺出,齊軍猝不及防,倉促應戰,大敗而回。魯軍大獲全勝,齊國的威脅得以解除。吳起大破齊軍,顯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從此名揚天下。然而,吳起的功績卻引起了許多魯國大夫的嫉妒,不斷有人在魯君面前對其誹謗,魯君遂開始懷疑吳起。吳起見狀,只好離開了魯國。

吳起聽說魏國君主魏文侯勵精圖治、銳意改革、求賢若渴,認為魏國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負,便來到了魏國。魏君問相國李克(又名李悝)吳起這人如何,李克說:“吳起雖貪財好色,但若論帶兵打仗,司馬穰苴(春秋齊國軍事家)也比不上他。”但在唯才是舉的戰國時代,魏文侯為了國家利益最大化,並不會考慮吳起個人的道德問題,於是召見吳起商談軍國大事。

他一生勝仗無數,卻殺妻求將有才無德,終落得萬箭穿心的悲慘下場

吳起來到魏宮,魏文侯說:“寡人不喜歡談軍旅之事。”吳起笑了笑說:“根據我的觀察,您為何說的和想的不一致呢?您現在一年四季宰殺牲畜,製造皮革,日夜趕造長短兵器。且車輛做得很堅固,又不加裝飾,乘坐打獵也不輕便,這一卻不知是幹什麼用的?”他見文侯沒有吱聲,又接著說:“如果將這些東西用於進攻或防禦敵人,但又任命一位不善使用它的人,那就像讓正在孵蛋母雞去和貓打架,剛出生的小狗去和老虎搏鬥一樣,即便有天大的勇氣,也必然會遭到失敗。從前,承桑氏(傳說中的古代部落)的國君只講文德,放棄武備,最後導致滅亡;有扈氏的國君依仗兵多而好戰,結果喪失了王位。英明的君主必須吸取歷史教訓,做到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所以說,面對敵軍的侵犯不迎擊,算不上義;看到被敵人殺害的百姓而悲傷,也算不上仁,“這一段精彩的說辭,使魏君大為讚賞,舉行了非常隆重的儀式任命吳起為大將。”

他一生勝仗無數,卻殺妻求將有才無德,終落得萬箭穿心的悲慘下場

公元前409年,吳起帶兵討伐秦國,一連攻佔了五座城池,奪取了西河(今陝西省東部黃河西岸地區)。接著又參加了掃滅中山國的戰役,為魏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經過一段時間的考驗,吳起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國君的肯定,遂被任命為西河守(地方行政長官),以抵禦秦國和韓國的入侵。

吳起鎮守西河達二十七年,先後帶兵和秦、韓等國大戰七十六次,其中全勝六十四次,其餘也都打成平局。至於小仗,更是不計其數。值得一提的是,在魏武侯七年,他更是以五萬人擊潰了秦國五十萬軍隊的進攻,創造了戰國初期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吳起的能征善戰使魏國的疆域拓展了上千裡,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他一生勝仗無數,卻殺妻求將有才無德,終落得萬箭穿心的悲慘下場

吳起行軍作戰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和士兵同甘共苦,因此深得軍心。史料上載,吳起與軍中的最低層的士兵吃同樣的食物,穿同樣的衣服,睡覺不另設床鋪,行軍時不坐車,見士兵負載過重,便馬上分出一點自己背上。有一次,一名年輕的士兵身上長了個毒瘡,吳起用嘴幫他將膿血吸乾,並親自調藥給他敷上。當這位士兵的母親知道此事後,竟痛哭流涕,大家詫異地問:“你兒子一個小小的兵卒,能得到吳將軍細心的照料,應該高興,為何還哭?”這位母親答道:“你不知道,從前孩子的父親也長過毒瘡,吳將軍也用嘴替他吸膿,結果孩子的父親打起仗來,奮不顧身、勇往直前,最終戰死沙場。而如今吳將軍又這樣對待我兒子,真擔心他和他父親一樣戰死沙場,所以傷心流淚。”

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吳起為了獲取軍心,能和士兵同甘苦、共患難,關心士兵的生活,體貼士兵的疾苦,從而大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戰鬥意志和不怕犧牲的精神,這正是戰無不勝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一生勝仗無數,卻殺妻求將有才無德,終落得萬箭穿心的悲慘下場

吳起嚴明軍紀,賞罰分明。有一次秦國起兵十五萬,妄圖奪回西河地區。魏國的兵力不到五萬,在敵我兵力懸殊的形勢下,吳起鎮定自若地制定了作戰計劃,先派出一支軍隊插入敵後進行騷擾,使敵首尾不能相顧,難以集中兵力,接著再率領大軍迎戰。當吳起率軍與秦軍主力對峙時,尚未發佈衝鋒命令,一名士兵竟衝入秦軍陣中斬殺了幾名秦軍士兵。此時,吳起令旗一揮,魏軍有如神兵天降殺入敵陣,秦軍頃刻之間片甲無存。戰鬥結束後,那名士兵提著幾個敵軍首級前來請賞,全軍上下皆投以羨慕的眼光。

誰知吳起卻命令將那位士兵推出去斬首。那士兵高呼冤枉,眾將也紛紛替他求情說:“這位士兵是衝鋒陷陣的好手,再說此仗打贏了,即使有錯,也罪不至死,希望將軍給他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吳起嚴肅地說:“我知道他是一名優秀的士兵,但軍令如山,沒有我的命令誰都不能擅自行動,他犯的是死罪,眾將無須多言。”他把那名士兵召到跟前,飽含熱淚地說:“說心裡話,你是位優秀的戰士,我很喜歡你,但軍令如山,這次我不能不殺你,你放心地去吧,你的家人我會照顧的。”那名士兵不再說什麼,從容地走出了營帳。

他一生勝仗無數,卻殺妻求將有才無德,終落得萬箭穿心的悲慘下場

魏武侯即位不久,將田文立為相國,吳起跟他同朝還算融洽。可田文死後,公叔繼任相國,公叔為人心胸狹窄,容不下吳起。便設計使魏武侯對吳起產生了不信任感。吳起害怕獲罪,離開了魏國。

公元前383年,吳起來到了楚國。楚悼王久仰吳起大名,馬上任命他駐守邊關,不久便任命他為令尹(相當於相國),掌管軍政大權。

吳起知恩圖報,盡心竭力輔佐悼王,實行變法。提出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政策主張如:在政治上取消貴族特權,裁減冗員,精簡機構,禁止主張縱橫的言論。在軍事上整頓軍隊,修築城牆,增強軍隊戰鬥力。在經濟上獎勵耕戰,促進農事。吳起的變法使楚國國力大增,擺脫了落後的面貌。於是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兼併陳、蔡兩國、擊潰趙、魏、韓等國。向西討伐秦國,楚國因此威震天下。然而,吳起的變法卻觸犯了楚國貴族的利益,楚國貴族都對吳起恨之入骨,恨不能殺之而後快。

他一生勝仗無數,卻殺妻求將有才無德,終落得萬箭穿心的悲慘下場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以陽城君為首的舊貴族勢力發動叛亂,率兵包圍王宮,要殺吳起。吳起猝不及防,倉促組織平叛,結果衛士全部戰死,自己也負了傷。在走投無路之時,吳起帶傷跑入靈堂,伏在楚悼王的屍體上。按楚國法律規定,若用兵器碰到國王屍體者,都要滅三族。但是陽城君對吳起恨之入骨,命令部下亂箭齊發,一位偉大的軍事家結束了轟轟烈烈的一生。

吳起與孫武一樣,都是偉大的軍事思想家,他所著的《吳子》自戰國、秦漢以來,就成為兵家必讀的兵法之一。韓非子指出:“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漢書藝文志》中記載《吳子》四十八篇,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吳子》的大部分內容都已佚失。在宋代核定的《武經七書》中所收錄的《吳子》已經殘缺不全,僅剩上、下兩卷各六篇(《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

雖然《吳子》一書殘缺不全,而且其中也有可能存在後人偽造成分,因此很難代表吳起思想的全貌。但儘管如此,書中有些內容還是具有獨創性,而且對後世兵家也有較高的指導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