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德雲社的相聲同質化嚴重,真的不能突破一下嗎?

李松


這個問題,略顯無稽之談。

德雲社相聲天團,作為中國相聲行業,乃至娛樂圈裡的頂級團隊,近10年,一直都被聚焦在顯微鏡地下觀看, 郭德綱于謙他們的舉手投足,一舉一動,都牽動了多少人的心情。

德雲社相聲有同質化現象,但是沒有嚴重之說,相反,現在的德雲社,才是真正的百花齊放。

最簡單的例子,德雲社2019年的封箱,是表演,也是彙報演出,舞臺所展現出來的不同類型的演員,跟節目,不正是百花齊放的表現麼?

單口,對口,群口,學唱,2019年的封箱,也可以說是德雲社的“亮劍”,自郭德綱于謙為首,然後師兄弟(高峰,侯震,謝金),親子愛徒(郭麒麟,陶陽,閻鶴祥,岳雲鵬,孫越,欒雲平,張雲雷,楊九郎,孟鶴堂,周九良,燒餅,曹鶴陽等等),招安的人馬(張番劉銓淼),等等都亮了個遍。

這些人形象各異,風格也各有不同,“說學逗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擅長,也存在自己的短板,但總的給人感覺,各有特點!

岳雲鵬的節奏,越發的大氣;郭麒麟的沉穩,越來越有少班主的樣兒;閻鶴祥,能讓他在封箱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搞個單口,就是要捧他,以及為他下一部《我的師傅和我們的德雲社》做個鋪墊,這也預示著壯壯要火了;張雲雷跟孟鶴堂自不用說,主力軍;張番劉銓淼要特別的提一提,他們在舞臺上的地位,說明老郭真的要捧他倆,也表明了德雲社“兼容幷包,百花齊放”的運營思路。

其他人,諸如高峰,欒雲平,侯震,謝金,都是各有重要的地位。

說了這麼多,要說德雲社同質化嚴重,純屬誇大,德雲社的每個知名演員,甚至是不甚知名的演員,都有不同的“絕活”,就連自己的粉絲,特點也各有不同,大家之間相互良性競爭,那是相當熱鬧。

總的來說,德雲社以前是無人,現在都是人,“雲鶴九霄”之後還要有“龍騰四海”,德雲社桌子上的菜,是花色各異,口味不同,可挑選的餘地,是越來越多了。

同質化,那是不能滴。


我是大鵬哥,喜歡就關注我。


濟州府大鵬哥


德雲社的相聲確實存在同質化的問題

德雲社演員們現在都以表演傳統相聲為主,而傳統相聲的數量是有限的,框架是固定的,包袱是雷同的,所以內容同質化是必然的。雖然每一個演員都可以根據自己擅長的內容對傳統相聲作品加以改編,加入自己的包袱,融入自己的風格,但是依然是新瓶裝舊酒,難以從根本上改變內容同質化的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德雲社的相聲都師出同宗;最早一批“雲字科”弟子是跟著郭德綱學的相聲,後來年青一代的演員大都是跟著高峰學的相聲,大家對相聲的理解,對相聲技巧的運用都大同小異;再加上長期處於德雲社這個封閉的圈子裡,和同行之間的交流很少,很難走出德雲社既有的條條框框,所以同質化也是必然。

現在德雲社的演出現場觀眾搭茬、刨活現象非常嚴重,演員感到很困擾,部分資深相聲觀眾也很反感這種行為,但是所有人除了在微博吐槽一下,呼籲一下,並沒有更好的辦法。我認為,德雲社的相聲作品同質化,同一個作品被不同的演員翻來覆去的演了很多遍,觀眾們對劇本的結構和包袱都非常瞭解,是導致搭茬和刨活現象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怎麼突破同質化問題?

一方面,相聲演員要加強學習,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特別是創作水平;既要吸收傳統相聲藝術的精髓,也要在此基礎之上多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在臺上通過作品表現自己對相聲的理解和感悟,形成自己的表演風格和藝術特色;如果每一個演員都能夠展示自己個性化的一面,那就完全不用擔心同質化的問題。

另一方面,德雲社應該和同行之間加強交流和學習,既要請進來,也要走出去。前幾年德雲社和同行之間關係不睦,交流不多;最近兩年情況稍有改善,特別是通過去年的《相聲有新人》節目,德雲社的孟鶴堂、周九良、謝金、李鶴東、劉喆等人和同行能夠打成一片,雙方之間互通有無,取長補短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此後,張番、劉銓淼、章紹偉、孔摯傑、高玉凱、王善勇等人陸續加入德雲社,也給德雲社帶來了新的氣象,大家可以在日常表演中互相借鑑,互相刺激,共同進步。

閉門造車不可取

歷史告訴我們,小到一個行業,大到一個國家,閉門造車都是不可取的,只有交流和溝通才是保持一個行業長盛不衰的法寶。


相聲演義


這個問題其實很早以前我也就這個感覺,如今德雲社如日中天看起來各位演員風格各異,但終究殊途同歸萬變不離其宗。

岳雲鵬的耍賤賣萌、張雲雷的悶騷、孟鶴堂的的裝傻充愣、燒餅的火爆、張鶴倫的二人轉風,看起來是花裡胡哨種類繁多,但是細細斟酌會發現這幾位臺柱的風格還是過於單一沒有變化,包袱抖來抖去也就那樣。不可否認觀眾是比較喜歡這種方式的表演方式,畢竟他們也是靠這樣的表演而被大家而熟知。可是時間久了,我個人認為觀眾總有一天會審美疲勞,至少目前我是有這種感覺的。如果沒有持續更新的節目和比較新穎的表演風格,賣完了這些人設還能看些什麼呢?

既然這些臺柱的風格已經定性在觀眾心中已經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想從他們身上創造新的風格尋求突破想必是很難且沒必要了。那就只能從德雲社中挑選出一些還未紅的、並且有天賦的新人來重點培養,做到有不斷的新風格相繼補上。就像郭德綱說過的一句話“相聲演員拼到最後一定拼的是文化”,所以說不要被眼前浮誇的名利所遮蔽了雙眼,注重內涵文化上的培養才是關鍵,摒棄掉那些輕浮“屎尿屁、騷浪賤”培養更多真才實學的相聲演員做出新的突破才是德雲社新的出路。





娛樂萊一發


老郭當年號稱草根相聲藝人,能源源不斷創作大量新相聲作品,如我字你字系列的原因,一方面是擁有紮實的相聲基本功,通曉大量傳統相聲,另一方面是擁有豐富的社會生活經歷,能紮根觀眾生活土壤,和觀眾有共同的語言。

現在德雲社的年輕演員,年紀輕輕大多是接受共同的相聲傳授,傳統段子架構技巧包袱節奏都是一個模板教出來,各人再根據自己的特色改編完善,所以傳統段子同質化嚴重,裡面新增加的段子可能也是師兄弟互相借鑑,導致觀眾看的各個小隊的傳統相聲大同小異,區別就是開場話佐料和現場互動接搭茬的不同,難得能看出新意。又因為年輕相聲演員缺乏生活經歷,甚至有些和生活脫軌,導致很難創作出全新相聲作品,只能都在學唱和歪唱上下功夫。和那些年的老郭相比,等於斷了一條腿走路。對於相聲老觀眾來說,同樣一段相聲,例如學啞語,想聽出新意,新變化,新驚喜,的確有點難。


朦朧十一月


德雲社作為當下最流行的相聲團體,如今已是風生水起,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可,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德雲社,但是當大家聽了一段時間之後,便覺得德雲社的相聲很多內容都是在反覆在說,已經過時了。

對於德雲社現在的相聲形態,很多人認為德雲社的相聲同質化嚴重。

郭德綱作為相聲藝術大師,如今不僅捧紅了他的多位弟子,還成就了德雲社這個相聲帝國。郭德綱年輕時跟楊志剛學習相聲曲藝,後因為種種原因郭德綱不認這個師傅,隻身來到北京後來被相聲大師侯耀文看中,便拜了侯耀文為師。

德雲社相聲同質化,根本原因在於郭德綱

郭德綱如果沒有對相聲的熱愛,也不會有今天德雲社的發展。郭德綱練習相聲,可以說說學逗唱四門基本功樣樣紮實。其次,郭德綱是天津人,天津方言自帶的幽默屬性,讓當時說相聲的郭德綱很有辨識度。如今德雲社相聲同質化嚴重,只能說郭德綱教的好,保留住了相聲的傳統藝術形式。

德雲社相聲同質化,重要原因是演員文化程度偏低

德雲社中跟隨郭德綱說相聲的,大部分都是家裡條件差,很小就輟學的人。因此這一批相聲演員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岳雲鵬經常在舞臺上說自己只上過初中,可以說,對於郭德綱的傳教,言聽計從。因此長年累月的思維固化,導致現在的相聲顯得陳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娛樂文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出去青曲社的年輕相聲演員盧鑫、玉浩就是一個典型代表,他們的相聲新勢力組合有想法、有內容、有創新,將各種形式的藝術與相聲融合,碰撞出的火花讓觀眾連連叫好。

反觀德雲社裡的相聲演員,岳雲鵬舞臺上耍賤賣萌、張雲雷略有顏值的悶騷、孟鶴堂舞臺上的裝傻充愣、燒餅的暴脾氣、張鶴倫的相聲二人轉。看上去舞臺上花樣繁多,各顯本事,但揭開外表看本質,首先缺少一層文化底蘊,給人記憶猶新的感覺。其次缺乏新穎,讓人眼前一亮。

如今這些成名的相聲演員已經很難再有新的改變,德雲社想要突破現在的瓶頸,還需要培養更多有能力有實力的新人


娛樂小鹿兒


北京德雲社幾家小劇場我去過幾個,老郭的徒弟基本水平都差不多,因為老段子內容都是一樣的,無非是加入自己的話作料,零碎兒。個別幾個有本事的能創新自己的段子,極少數,就是總教習高峰也沒什麼新段子,無非是基本功比較瓷實。


皮條衚衕老拉家


對不起,沒那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