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被拒5次后,我不仅体验了绝望,还收获了干货

突然收到导师的邮件,说我之前撰写其中一个章节的书籍要出版了,并附送了那章文稿的最终版本。

尽管这是我亲自撰写的,并在导师帮助下修改过一遍又一遍,我依旧忍不住再次细细阅读。整本书共19章400页左右,我写的那一章为22页,约占全书的1/20。也许不多,但对我来说,算是给自己5年学习的一份总结。

这几年来,自己一直挣扎在科研的水深火热之中,至今无法忘记第一篇文章投稿的悲壮经历,每个细节依旧历历在目。

文章被拒5次后,我不仅体验了绝望,还收获了干货

(一)、一切都得从导师确定我的研发方向时说起。

我一直在想,他在确定我的研究课题前,是否深思熟虑过?那时候,课题组曾经做过类似方向的几位师兄都已经毕业离开,而且毕业前都只发了2篇一般的英文文章,恰好过了最低的毕业要求而已。当时懵懂而又听话的我,压根就没想过研究方向对将后学术道路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欣然地接受了导师指定的课题。

从那刻起,悲催的科研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从什么都不懂到磕磕碰碰地开展实验操作,我消耗了将近大半年的时间。凭借着早起晚归、无比拼命的自律习惯,自己一年后还是得到了一些有意思的数据。

恰好某天,我终于有幸与导师在走廊上偶遇了。点头示意后,两人本来已经擦肩而过,他却突然问了一句:“你的课题进展怎样了?”

还没等我回答,他又补充道:“要是不行,就赶紧换个方向。我一开始只是想看看这个研究方向是否行得通。”

听到这话,我的心怦地要冲上喉咙眼,辛苦一年的数据,不能说丢就丢,重新开个方向吧。于是我赶紧说:“数据初步看起来还行,正打算找机会向您汇报。”

“那就写个报告,下周组会里汇报下进展。”

难得遇到我做汇报的组会,当然不敢怠慢,周末的时间都在反复琢磨如何在PPT里呈现这一年的研究思路、测试数据和实验结论。尽管报告过程不是很愉快,但课题的实验结果还是得到了导师初步的认可,并被授意去写文章了。那一刻,内心还是泛起一丝丝的喜悦。眼看研究生第二年快要结束了,我还是希望能尽快先出一篇文章,以减缓后面的压力。

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文章写好,发给了导师。期待着修改完后,便投稿到目标期刊,结果却是无期的等待。一次组里聚餐,导师提起帮学生修改文章的事,说每次看着我的那篇稿子就头疼,根本无从下手。第二年初,导师终于把修改了一半的稿子发回给我,并给了些意见,让我按照他的思路重新大改一遍后再发给他。

在一次又一次的你来我往后,终于在第二年7月,文章被第一次投到了目标期刊A。

(二)、原以为在导师多次的帮助修改下,文章应该会有点希望。很不幸地,两个月后,文章被拒了。

意外的是主编竟然留下了一丝希望,说文章的实验结果还是有意思的,如果愿意,可以根据审稿人的意见逐一修改后,再重新提交。

由于是第一次投稿,毫无经验。我既不知道修改到怎样的程度才能达到主编的期待,也不知道在重新提交时该怎么一一回复审稿人提出的问题,所以我把修改好的文章和将要回复主编的稿子一并发给了导师,希望得到指导。在得到导师的反馈意见后,我重投了文章,结果不但被拒了,还被该主编严厉地指责没有听取他之前的意见。

如今回头看,这个主编算是很nice了,糟糕的是,我竟然把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搞砸了。

后来,陆续投了另外3个期刊,都被一一拒绝。其中一个期刊,它的主编和导师还有着不错的关系。结果被拒当天,导师火冒三丈,说从来没有遇到过哪个学生的投稿会像我这样的艰难,让我好自为之。

得知文章再次被拒的消息,我本来就已经垂头丧气、颓靡不振的;再听了导师的一番喝斥,强忍着的内心瞬间崩溃,泪水哗啦啦地往外流。

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啊!

当时绝望的心情犹如自己被困在无尽的黑暗中,纵然使出浑身解数,却依旧没法走出来那样的伤心欲绝。

然而,绝望又有什么用呢?

那天哭完后,我又再次整理了所有审稿人的意见,并寻求国外同行帮忙润色文章、指导修改。

这篇文章从第一次发给导师时算起,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在第三年底终于被接受了。

(三)、如今重新回顾整个历程,除了体验到什么叫做悲痛欲绝、万念俱恢之外,其实还收获了不少来自导师、审稿人和同行提供的英文写作干货,极大地促进了自己后续文章的顺利发表。

1、必须找到研究工作的亮点

并围绕这一个亮点来构建文章

我导师曾经给我写了这么一封邮件:

“你写的论文比之前已经有进步,但是离发表还有相当的距离。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工作的亮点,才能写出好文章。这个工作感觉不到哪个地方有新的知识,你必须挖掘,总结和提高。

写论文不是数据的简单罗列,必须有新的认识和新的知识才能写论文。因此要重新组织论文,否则很难发表。

引言部分要阐述: 1)为什么该研究课题很重要? 2)为什么这课题这么难?难点在哪儿? 3)我们的材料能解决某个难点吗?有这种可能性吗?

在结果与讨论部分,要阐述: 我们的实验与别人的工作相比有什么特点? 我们的数据和结果哪些是新的知识?怎么算新知识?数据和图表怎么支持我们得到新知识? ”

我一开始把文章的题目写得很大,在导师三番四次地指导下,最后把题目缩小到整个研究工作中最亮的那一点上,类似于把演讲题目从“人类怎样才能幸福”这么宏观的角度缩小为“我是如何通过婚姻方式去寻找到内心的幸福”。

2、必须认真对待审稿人的意见

无论你多么地不认同审稿人观点,回复时候也得毕恭毕敬地感谢对方花时间阅读了你的文章并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我第一篇文章的最后一次投稿为例:

Question: Fig.4 are photographs of thematerial surfaces after 90 days, would authors add EDS to explain thedifference of materials.

审稿人希望我能再添加EDS数据,去解释材料的不同。个人其实是极度不支持这个建议的,一方面在这个案例中EDS数据并不怎么可靠,而我文章也已经通过XPS和SEM来解释材料的区别了,另一方面补充这些数据需要至少3个月时间。这会严重影响到文章发表进程。所以,我是这么回复的:

Answer: Because the photographs in Fig.4 were taken by a digital camera, only macro-appearance can be obtained in thisscale. But this comment is highly appreciated, as the reviewer pointed out…… (此处省略一大堆解释)

Therefore, the EDS data are not added inthe manuscript.

即使不屑于审稿人的意见,也必须首先感激Ta的建议,恭维Ta的正确指导。然后再去引用各类文献数据以及自己记录下来的还没有呈现在文章上的原始数据去全面解释剖析自己的观点,务必有理有据。

至于审稿人提出的正确意见,那就更应该要正面回应,把该补的数据都得补齐了。

3、注意文章的每个细节

这些细节最容易发生在图表中,如单位符号、字体大小、曲线颜色、图表注释标记等。

Question: Fig.2, Fig3. the color ofcurves did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figure's caption.

Answer: It is our mistake, thank thereviewer very much. We have changed the figure’s caption to assure theconsistence with the color of curves in Fig. 2 and Fig. 3.

第一次发表的文章,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个问题。

4、正确运用审稿人提供的研究思路与设计方案

审稿人一般是自己的同行,有些时候给的意见还是很中肯、很有用的,他们要求补充的对比试验的确可以更好地论证实验结果。

Question: Would you give the SEM tocompare the changing of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swer: The SEM images of materialsurface before treatment has been added in Figure 6…… (省略后续一堆数据描述)

5、第一篇文章最好能找到资深同行给予全方位指导

如今回头看看我给第一份期刊主编重新投稿时写的回稿信,不得不惊讶于自己当时的天真与无知。这位主编虽然拒了我的第一次投稿,但还是明确地表示要给我第二次投稿的机会。

“If you can provide the full and exactdetails, and make the other suggested changes listed below, then the paper canbe resubmitted to this Journal as a news manuscript. You may note thatthe report finishes on a positive note.”

可惜当时自己一点也不懂得投稿的规则,回复信里三言两语地回答了审稿人的问题,而导师可能当时正忙,没怎么修改回复信,就让我直接重投了。

如果当时有个资深同行(如这个方向的师兄、老师)给到细致的指导,也许后续的一连串拒稿就不复存在了。

在最后一次投稿前,我深深地吸取了教训,找了外国朋友分别给我修稿,并指导如何回复审稿人提出的每个问题,终于让文章顺利通过。

有些时候,失败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做,而是因为没有经验罢了。

如果生活中能遇到一位亦师亦友的人生导师固然是好,可以及早地从他身上习得那些宝贵经验。

然而,很多人,很多时候,都只能孤身奋战,从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中获取营养。

所以,当你濒临绝望的时候,咬咬牙、挺过去,再回头看,这些经历都会成为你的干货。

文章被拒5次后,我不仅体验了绝望,还收获了干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