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法国新浪潮教母瓦尔达:纪录那些给我灵感与动力的人

4月15日,将于今年5月14日在法国南部城市戛纳举行的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正式发布预热海报,向不久前去世的“新浪潮教母”法国电影艺术家阿涅斯·瓦尔达 Agnès Varda 。海报上照片的主角是当时年仅26岁、正在法国南部创作电影作品的阿涅斯·瓦尔达,由摄影师让·维拉尔拍摄于1954年8月。戛纳电影节向来都借用海报致敬,致敬优秀的电影、导演和明星,也可见瓦尔达在电影行业地位之崇高。

告别法国新浪潮教母瓦尔达:纪录那些给我灵感与动力的人

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海报

阿涅斯·瓦尔达 Agnès Varda 创作了一些最伟大的电影杰作:《 Le Bonheur(幸福)》、《 Sans toit ni loi(天涯流浪女)》、《 Cléo de 5 à 7(五到七时的克莱奥)》。然而,她独特而睿智的纪录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于我而言,他们也给我的灵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说这个词对一向严谨的瓦尔达来说还不够,但她已去世,享年90岁,好像从此没有了过多纠结和计较的意义。

告别法国新浪潮教母瓦尔达:纪录那些给我灵感与动力的人

阿涅斯·瓦尔达

我们应该从何说起阿涅斯·瓦尔达?

阿涅斯·瓦尔达或许被冠以“法国新浪潮的祖母”(grandmother of the French New Wave)这一令人生畏的头衔,并被誉为左派的先驱,但她的作品却令人意外地“接地气”。她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电影制作人,由于对社会边缘和女性主体的兴趣,加上她在摄影方面的职业背景,创作了一系列富有趣味性且政治色彩强烈的作品。

她为自己制作的电影创造了自己的术语“cinécriture(电影写作)”,以展示她独特的讲故事技巧。与许多同龄人不同,瓦尔达刚开始时并不是个电影迷。相反,她从文学、音乐、艺术、单幅图像、现实生活,甚至是宠物猫和心形土豆中汲取灵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谈到她拍摄的对象时,她说:“我喜欢拍摄真实人物;我也喜欢和我们不太熟悉的人打交道。”

探索、挑衅和探讨社会与人性都是她电影的特点,但瓦尔达不愿停滞在某个流派或某种风格。在她6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她自由地在长篇、纪录片和短片之间转换。她的作品可以是自我反思的,反映人性深处的,但也可以有丰富的历史细节嵌入她那些内含同理心,且有点趣味性的电影。

“机遇一直是我最好的助手,”瓦尔达说,她巧妙地利用她的现场、社区、家人和朋友,寻找灵感。无论她是把目光放在洛杉矶、诺曼底,还是她居住的街道——巴黎的达盖尔街(她在那里的家曾作为一个布景,几次出现在她的许多电影中),她能抓住一切机会和素材。有些时候,她似乎有些杂乱无章,但这一切都为她那些富有感染力的古怪作品增加了更多魅力。

最好的开始——《 Cléo de 5 à 7(五到七时的克莱奥)》

从表面上看,瓦尔达的第二个作品,1962年的《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似乎很简单。这是歌手克莱奥Cléo(由Corinne Marchand饰演)的一部实时人物纪录片,影片中她正在想尽一切办法,来分散自己对于未知的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结果的恐惧和慌张。她去拜访老朋友、看一部短片或者在公园里散步。这是一部关于60年代早期巴黎的生动记录。但这部多层次的法国新浪潮经典作品也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害怕死亡的女人的内心世界。而克莱奥只是瓦尔达剧情片中众多女性形象的一个例子。

告别法国新浪潮教母瓦尔达:纪录那些给我灵感与动力的人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接下来看什么?

《 Sans toit ni loi(天涯流浪女)》可能是瓦尔达职业生涯中期的电影中最著名的一部作品了。这是一部情感强烈的电影,事实与虚构相结合,通过迫使观众质疑他们自身的社会责任来引起观众的反思。该片因其冲突的表现方法赢得了多个奖项和评论界的好评。

故事主人公莫娜Mona,是一个美丽又愤怒的女孩。在电影的开始,她就被发现死在了某村庄的一个沟壕里。这个作品追踪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女在人生的最后几天时光。由桑德琳·博纳尔(Sandrine Bonnaire)饰演的这个满嘴脏话、毫无歉意的主人公少女,十分精彩。瓦尔达为了寻找流浪汉(电影中出现了一些流浪汉),花了很多时间去与流浪者们见面。期间,在一位老绅士与一位无家可归女士的交谈中(瓦尔达在路上遇到了一位年轻的流浪女性),他们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比预想的要多,这简直让人感动了。

告别法国新浪潮教母瓦尔达:纪录那些给我灵感与动力的人

《天涯流浪女》——莫娜Mona

瓦尔达电影生涯的另一个重要节点,应该就是女权主义音乐剧《L'une chante, l'autre pas(一个唱,一个不唱)》(1977)。作品的主题是女性为了能对自己的身体有自主权而挣扎奋斗。这提到了现代观众十分敏感且关注的话题。影片由女性间的友谊为中心展开叙述,女性好友之间分享着自己的兴趣和秘密,后来虽被迫分开,但多年后又在一个争取堕胎权利的集会上又相遇了。她们重新回到从前的亲密关系。她们都体会到了西蒙娜·波伏娃的那句名言:“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她们是后来变成女人的。” 瓦尔达通过两位女性1960年代到1970年代的生活,构筑了一部女性主义的历史。

告别法国新浪潮教母瓦尔达:纪录那些给我灵感与动力的人

《一个唱,一个不唱》

作为瓦尔达纪录片中最重要的一部,从《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拾荒者和我)》(2000)发现年近七旬的她接受了新技术——拿起数码摄像机,在法国的城市和乡村“闲逛”,并亲自拍摄了一些关于当今拾荒者的影像。这部受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名画《拾穗者》启发拍摄的影片,描绘了法国当今时代的拾荒者形象:从在乡村农田里拣拾土豆的农民,到那些在食品超市的垃圾堆里翻找仍然可以食用的食物的城市居民,再到寻找可供制作艺术作品的废弃物的艺术家,拾荒者们在瓦尔达的镜头前讲述自己对拾荒的看法。瓦尔达将形形色色的拾荒者分为三类:“有些人拾荒是因为生活所迫,有些人拾荒因为他们是艺术家,有些人拾荒因为他们喜欢拾荒。”流浪汉和生活贫困的人为维持生计拣拾各种生活必须品,艺术家们从废铜烂铁堆里寻找创造艺术作品的原料,喜欢拾荒的人的动机更多是出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品德。瓦尔达说:“这是一部关于浪费的影片。”《拾荒者和我》中的所有人都在拾荒,游移于摄影机前后的瓦尔达本人也在拣拾和追忆那些被遗忘的人与事。

告别法国新浪潮教母瓦尔达:纪录那些给我灵感与动力的人

《拾荒者和我》——心形土豆

在看过以上作品后,你或许已经对瓦尔达的一切有了更多了解,这时候你再去看《 Les Plages d'Agnès (阿涅斯的海滩)》这部类似自画像的纪录片,应该会激发更多的兴趣。她在这部电影剪辑中加入了自己是在塞特港Sète成长,且首部电影《 La Pointe Courte(短角情事)》也是在塞特港拍摄完成的个人细节,以此“回顾”了她的职业生涯与海岸的亲密关系。她还有很多很优秀的作品值得一看:为还原她深爱的丈夫雅克·德米 Jacques Demy 的童年而创作了电影《 Jacquot de Nantes (南特的雅克·德米)》;以自己居住多年的街道为场景拍摄的纪实摄影作品《 Daguerréotypes (达格雷街风情)》;由她儿子马修·德米 Mathieu Demy 担任主角,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洛杉矶的故事《 Documenteur (纪录说谎家)》等等。

告别法国新浪潮教母瓦尔达:纪录那些给我灵感与动力的人

《阿涅斯的海滩》

斯人已逝,但经典永存。法国戛纳电影节一直很喜欢用海报来致敬那些在电影界闪闪发光的明星人物,今年的电影节正是向这位永远天真烂漫的“新浪潮教母”送上最后的祝福。海报借用了瓦尔达的影片《短角情事》幕后照。画面中,藏在镜头后的瓦尔达微微眯起眼睛,背后是一片温暖的金黄与瑰丽的紫色——那是她最爱的大海。瓦尔达因为身高够不着镜头,而不得不借助一个木箱子和工作人员的背部,她认真工作的姿态看来有些滑稽,不禁令人会心一笑。其实,这何尝不是瓦尔达留给我们最后的讯息:生活可能很糟糕,people come,people go。保持天真,没有过多地计较,大声地哭,大声地笑,因为,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

告别法国新浪潮教母瓦尔达:纪录那些给我灵感与动力的人

冷眼奢华观察站|iLuxureport

唯物质主义精神家园,中国第一个用谷歌眼镜采访的自媒体

在微信上搜索 iLuxureport 与主页君一起冷眼奢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